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老年性痴呆又称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神经系统进行性变性疾病,它常以近期记忆减退为首发症状,逐渐累及记忆、计算、定向、理解、思维等多种形式的认知功能,最终甚至导致丧失正常的社会生活能力[1].康复治疗是根据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运动功能及认知功能损害的程度,制定的一套康复治疗计划,是使病、残及伤者身心健康与功能恢复的重要手段[2].2006年8月至2011年1月,作者对41例AD患者进行康复治疗,观察治疗后患者认知功能的变化,探讨AD患者康复的有效治疗模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白藜芦醇酒剂对小鼠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酒剂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1.42、2.83、8.50 mg/(kg·bw)剂量的白藜芦醇酒剂给小鼠经口灌胃30 d,分别采用Jerne改良玻片法进行抗体生成细胞检测、MTT法进行刀豆蛋白A(ConA)诱导的小鼠淋巴细胞转化、足趾增厚法进行迟发型变态反应(DTH)、测定免疫器官脏器,体质量比值、半数溶血值(HC50)和NK细胞活性(同位素3H-TdR测定法)等.结果 与酒基对照组比较,中、高剂量组能显著提高小鼠的迟发型变态反应、抗体生成细胞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能显著提高小鼠碳廓清能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剂量组对小鼠体质量增长、胸腺/体质量比值、脾脏/体质量比值、NK细胞活性、半数溶血值及ConA诱导的小鼠淋巴细胞转化能力均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 白蓉芦醇酒剂能显著增强小鼠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单核-巨噬钿胞功能.  相似文献   

3.
何芳 《中外健康文摘》2012,(33):311-312
老年痴呆是一种以认知功能缺损为核心症状的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目前老年期痴呆主要分为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混合性痴呆及其他原因引起的痴呆4种类型[1].认知损害可涉及记忆、学习、定向、理解、判断、计算、语言、视空间等,功能损害的程度足以干扰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职业功能.笔者对老年期痴呆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行小组护理干预方法,以认知功能训练为基础,辅以娱乐活动,并注意加强患者之间、训练者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与情感调节,形成小组活动中的互助氛围,激发患者的自我价值感,为老年期痴呆患者重构一个丰富的活动氛围.结果显示全面的护理干预在提高老年期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维护其认知功能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全面护理干预可延缓常态老龄人认知功能的下降进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观察护理干预对老年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择取老年性痴呆患者7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患者则给予综合护理干预。采用激越行为量表(CMAI)、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成人韦氏记忆量表(WMS)、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对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临床疗效以及生活质量进行评定。结果:研究组患者的CMAI、ADL评分低于对照组,而WMS、MMSE评分则明显要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性痴呆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认知功能减退是与年龄相关的疾病,目前仍无有效的治疗手段。白藜芦醇是一种多酚类化合物,可通过多种途径改善大脑的功能状态,SIRT1的激活是白藜芦醇发挥作用的关键。该文对白藜芦醇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包括抗氧化、抗炎、抗凋亡、改善突触可塑性、增加脑血流量及自噬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本文总结了对66例老年性痴呆患者的综合护理措施及临床效果,表明老年性痴呆患者经过综合训练后可改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和适应能力,有效延缓痴呆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性痴呆患者实施认知训练的临床效果,并为制定科学、合理的临床方案提供实践性参考。方法选取我院于2009年5月~2012年11月收治的64例老年性痴呆患者,在常规护理和治疗的基础上实施认知训练,采取自身前后对照的科研设计。结果(D患者在训练后的总积极因素得分高于训练前得分(P〈0.05);②患者在训练后的总消极因素得分低于训练前得分(P〈0.05);③患者在训练后的病情总估计得分高于训练前得分(P〈0.05)。结论对老年性痴呆患者实施认知训练,能提高其社会功能及改善心理状况,促进病情预后,取得较佳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李莉 《中外医疗》2012,31(24):148-149
目的探讨老年性痴呆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对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2009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老年性痴呆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40例在此基础上行综合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综合护理干预后HAMD、HAMA、ADL评分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SE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护理后略优于护理前。结论老年性痴呆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认识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性痴呆(SD)患者认知功能与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关系.方法:对50例SD患者和48例正常人(对照组)分别进行事件相关电位(ERP)、探究性眼动分析(EEM)和血浆单胺类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5-羟色胺)水平的测定.结果:SD组ERP异常率为96%(48/50).与对照组比较,SD组ERP中N2、P3潜伏期延长,P3波幅降低(t分别为3.453、4.972和6.544,P均<0.001);EEM测定巾的凝视点(NEF)及反应探索评分(RSS)值减少,D值增加(t分别为8.072、6.724和7.953,P均<0.001);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5-羟色胺水平降低(t分别为4.587、3.971和3.534,P均<0.001).相关分析显示SD组P3潜伏期、D值与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5-羟色胺血浆水平呈负相关(r=-0.46~-0.33,P均<0.05),而P3波幅、NEF、RSS与其呈正相关(r=0.32~0.48,P均<0.05).结论:SD患者认知障碍和血浆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下降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中心管理的老年性痴呆患者采用认知功能训练治疗的疗效加以分析。方法将佛山市禅城区祖庙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病床科的老年性痴呆患者40例,随机分为应用药物治疗(对照组)和药物联合认知功能训练治疗(联合组)两组,各20例,对两组的疗效进行探讨。结果对照组临床控制1例,显效3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50.00%;联合组临床控制1例,显效5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65.00%。两组比较,联合组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认知功能训练可明显提高家庭病床老年性痴呆患者康复的疗效,应作为家庭病床科老年性痴呆患者康复的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1.
妊娠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情的相互影响及SLE患者妊娠时机的选择及妊娠期的处理。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收治的31例妊娠合并SLE患者,其中选择性妊娠18例,非选择性妊娠13例,妊娠期予不同剂量泼尼松控制病情。分析比较2组患者妊娠期病情的变化和妊娠的结局。结果:选择性妊娠组中6例在孕期出现狼疮活动,非选择性妊娠组的13例均出现较为严重的狼疮并发症。非选择性妊娠组的妊娠丢失率、早产率较选择性妊娠组显著增高(P〈0.05),而新生儿存活率及新生儿体质量则较选择性妊娠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对妊娠合并SLE患者而言,妊娠和SLE互为不利因素;在SLE病情缓解期选择妊娠并合理治疗将使母婴安全性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2.
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1995~2004年手术治疗的979例直肠癌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采用卡方检验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了解其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结果:30岁以下年龄组的淋巴结转移率为71.4%;肿瘤直径大于6cm组的淋巴结转移率为40.7%;肿瘤浸润至浆膜外组的淋巴结转移率为82.5%;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71.6%,70.4%,100%;肿瘤侵犯肠管周径大于1/2者淋巴结转移率为46.4%。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相关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程度依次为: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侵犯肠管周径,分化程度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最重要因素。结论: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病人年龄、肿瘤大小、侵犯肠管周径、浸润深度和分化程度相关,其中肿瘤的分化程度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4种方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伴不孕症患者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4种方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并不孕的效果。方法:选择120例PCOS并不孕患者分为4组,每组30名。第1组直接使用氯米芬/氯米芬+尿促性素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促排卵治疗;第2组口服去氧孕烯2个周期,停药后按第1组方法治疗;第3组口服去氧孕烯2个周期和二甲双胍8周,停药后按第1组方法治疗;第4组行腹腔镜手术(卵巢多点打孔)。4组均观察治疗前后月经周期、体质量、卵巢体积、血黄体生成素(LH)、睾酮(T)等改变,比较各组治疗后2月内周期排卵率、周期卵泡未破裂黄素化综合征(LUFS)发生率和6月内妊娠率。结果:体质量指数均有显著性下降(均P〈0.05或P〈0.01),组间比较第2,3组效果显著大于第1,4组,第4组大于第1组;月经周期均有显著性缩短(均P〈0.05或P〈0.01),组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289);卵巢体积第1组增大,余下3组均缩小,组间比较第4组缩小明显大于第2,3组;血清睾酮均有显著性下降(均P〈0.01),组间比较第2,3组效果明显大于第1,4组,第4组明显大于第1组;血清LH均有显著性下降(均P〈0.01),组间比较第2,3组效果明显好于第1,4组,第4组明显好于第1组;周期排卵率各组分别为53%,72%,78%,76%,后3组显著高于第1组;周期LUFS发生率各组分别为32%,16%,15%,13%,后3组显著低于第1组(P〈0.01);6月内妊娠率分别为20%,47%,50%,57%,后3组显著高于第1组(P〈0.01)。结论:对于PCOS合并不孕症患者,使用去氧孕烯或加二甲双胍后促排卵治疗无论是在控制症状还是增加周期排卵率、减少周期LUFS发生率和升高6月内妊娠率方面,效果同于腹腔镜手术者;而单纯促排卵治疗控制症状效果尚可,但周期排卵率和6月内妊娠率效果不良,周期LUFS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4.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小鼠急性肝衰竭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rhG-CSF)对D-氨基半乳糖(D-galactosamine,D-GaIN)加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联合诱导的小鼠急性肝衰竭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D-GAIN/LPS腹腔联合注射制造小鼠急性肝衰竭模型,治疗组小鼠于造模前4h,2h及造模同时予以G-CSF300μg/kg腹腔注射,观察小鼠24h存活率。造模后6h每组随机选择5只小鼠处死,观察肝组织损伤情况,用半定量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和TanonGis3、73软件分析各组小鼠肝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10(IL-10)的表达情况。结果:治疗组小鼠24h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造模后6h治疗组小鼠肝组织损伤明显减轻(P〈0.05),肝组织中7YvF-α和IFN-γ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IL-6和IL-10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G-CSF对D-GalN/LPS所致的小鼠急性肝衰竭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CoCl2缺氧诱导SW480细胞化疗耐药及其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的CoCl2化学缺氧条件下SW480细胞的生长情况及对氟尿嘧啶(fluorouracil,FU)的敏感性,以及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1 alpha,HIF-1α)和诱导型血红素氧化酶(heme oxygenase-1,HO-1)基因在缺氧条件下的表达,以探讨缺氧条件下导致肿瘤细胞耐药的机制。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法测定不同CoCl2浓度下SW480细胞的生长情况及化疗药物FU对SW480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IF-1α和HO-1 mRNA在缺氧条件下的表达。结果:MTT结果显示,随着CoCl2浓度增加,SW480细胞的增殖速度减慢。FU对SW480的杀伤作用降低。RT-PCR结果显示,CoCl2化学缺氧处理使HIF-1α和HO-1 mRNA表达上调,并呈较好的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关系。结论:CoCl2诱导的体外缺氧可以减缓SW480细胞的生长速度,并降低SW480细胞对FU的敏感性,其机制可能与HIF-1α及HO-1的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leep apnea syndrome,SAS)患者睡眠时用心房起搏方式增加心率的治疗作用。方法:因症状性心动过缓行心房心室同步起搏的中枢型或阻塞型老年SAS患者16例,每例患者连续3晚经多导睡眠图检查等监测,第1晚所有患者进行基础评估后随机分组,第2晚一组自身心律模式、另一组心房超速起搏模式(夜间基础平均窦性心率基础上增加15次/min)下评估,第3晚两组监测模式互换,分析比较两种不同模式总的睡眠呼吸暂停和低通气事件。结果:基础评估24h自身平均窦性心率为(55±9)次/min,较心房超速起搏模式频率[(72±4)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身节律模式时总的睡眠时间为(322±48)min,与心房超速起搏模式[(330±52)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通气指数从自身节律模式时的9±3减少到心房超速起搏模式时的3±3(P<0.01);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从自身节律模式时的28±21减少到心房超速起搏模式时的10±13(P<0.01)。结论:心房超速起搏可明显降低中枢性与阻塞性老年SAS患者睡眠呼吸暂停事件的发生,而不减少总的睡眠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中国甘肃青海地区5个少数民族群体(土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STR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及其应用。方法:选择9个STR基因座(D3S1358,VIVA,FGA,TH01,TPOX,CSF1PO,D5S818,D13S317,D7S820),采用STR复合扩增及荧光标记STR基因扫描技术,用ABI377全自动测序仪进行基因分型,同时检测5个少数民族群体的606个健康无关个体血液样本,计算5个少数民族群体的多态信息量、杂合度、个体识别力以及非父排除率等遗传多态性指标。结果:9个STR位点的基因型在5个少数民族群体中的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5个少数民族群体9个STR位点的多态信息量范围在0.6054~0.8735之间;杂合度在0.6158~0.8736之间;个体识别力在0.7964~0.9691之间;非父排除率在0.4610~0.8838之间。采用基于基因频率的聚类分析发现,甘肃青海地区的土族、撒拉族、保安族及东乡族在起源上较为接近,而裕固族则相对较远;5个民族群体与中国南北方民族各群体之间有明显的基因交流现象。结论:在5个少数民族群体中,9个STR位点均为高度多态性遗传性标记,可用于群体遗传学、法医学等领域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骨关节炎关节滑液中IL-18与PGE2含量的测定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膝关节滑液(synovialfluid,SF)中细胞因子白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和炎症介质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E2,PGE2)含量,探讨IL-18和PGE2在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提取54例膝OA患者(OA组)的关节滑液,9例对照组(正常组)膝关节液,用ELISA酶联免疫吸附法和酶联免疫竞争法分别检测IL-18和PGE2含量,并对IL-18和PGE2两指标作线性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OA组膝关节滑液中IL-18和PGE2含量与正常组比较,有增高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IL-18浓度值为(28.768±13.575)×10-9ng/L,OA组IL-18浓度值为(72.303±40.130)×10-9ng/L(P<0.01)。对照组PGE2浓度值为(24.697±7.814)×10-9ng/L,OA组PGE2浓度值为(42.302±23.818)×10-9ng/L(P<0.01)。分析表明IL-18与PGE2有较强正相关关系(对照组r=0.76,P<0.001;OA组r=0.94,P<0.001)。结论:本研究表明OA组关节滑液中IL-18与PGE2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IL-18与PGE2可能参与了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IL-18的增高可能引起PGE2含量的增高,从而在OA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晚期妊娠超声测量胎儿后颅窝池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中、晚期妊娠胎儿后颅窝池宽度(width of posterior cranial fossa,WPCF)的超声检测参考值,探讨WPCF与胎儿畸形及染色体异常的关系。方法:常规经腹超声检测妊娠14~41周2848例胎儿WPCF,并随访至胎儿出生后。结果:接受检测的2848例胎儿中,正常2772例,出生缺陷儿76例。发现正常胎儿WPCF在32周之前随孕周增加而增宽,33周之后随孕周的增加而缩窄。最大宽度为13.4mm;正常胎儿WPCF≥8mm发生率占8.84%,畸形儿占17.46%,畸形儿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儿。大部分染色体异常胎儿在中期妊娠时WPCF正常,至晚期妊娠时部分明显增宽。部分畸形胎儿如脑积水、典型Dandy—Walker综合症等WPCF明显增宽。结论:WPCF随孕周而变化,32周之前随孕周的增加而增宽,但33周之后随孕周的增加而变窄,29~32周最易检测。部分染色体异常和/或某些先天畸形胎儿妊晚期WPCF明显增宽。中晚期妊娠时WPCF≥10mm时应密切随访,WPCF≥14mm者应建议做产前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靶控异丙酚镇静的患者在出现语言反应消失及意识消失时的异丙酚预测效应部位浓度值,以及麻醉深度指数(cerebral state index,CSI)和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与预测效应部位浓度的关系。方法:ASAⅠ~Ⅱ级患者20例,所行手术不限,诱导插管前均予以异丙酚靶控输注镇静,靶浓度从0.5mg/L开始递增,递增梯度为0.5mg/L,每一靶浓度输注5min,直至改良清醒镇静评分(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ness/sedation scale,OAA/S)为O后5min停止,试验中监测并记录患者CSI值及BIS值。每间隔20S行改良OAA/S评分,记录靶控输注系统预测效应部位浓度值每变化0.1mg/L时的预测效应部位浓度数值及时间。计算5%,50%及95%患者在丧失语言反应及意识消失时的预测效应部位浓度、BIS和CSI值。结果:异丙酚预测效应部位浓度值与BIS和CSI均呈较好的线性关系(R^2分别为0.787与0.792)。5%,50%及95%患者出现语言反应消失时的异丙酚预测效应部位浓度值分别为1、1,1、8与2.4mg/L;5%,50%及95%患者出现语言反应消失时的BIS值分别为79、2,69.2与59.2;CSI值分别为74.9,65.9与56.8。5%,50%及95%患者出现意识消失时的预测效应部位浓度值分别为1.5,2.5与3.4mg/L;BIS值分别为73.6,57.1与40.6;CSI值分别为65.2,54.8与44.3。结论:靶控异丙酚时患者出现语言反应消失及意识消失时预测效应部位浓度值总是在一定的范围波动;异丙酚预测效应部位浓度值与BIS和CSI均呈较好的线性关系;与BIS比较,出现意识状态改变时CSI数值变化范围较小,用于反映麻醉中患者语言反应消失及意识消失可能更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