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宁波地区织纹螺毒性特征探索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宁波地区有毒织纹螺毒素的类型、分布、消长及毒素来源。方法小鼠生物法测定织纹螺毒性;ELISA法及HPLC等检测织纹螺石房蛤毒素(STX)、膝沟藻毒素(GTX)、河豚鱼毒素(TTX)。结果从长期监测点采集的127份织纹螺样品中检出毒螺63份,检出率49.6%,样品的毒性高峰和低谷分别出现在1991年和1988年。不同栖息地毒螺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类不同来源样品毒螺检出率及毒性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褶织纹螺、红带织纹螺、正织纹螺带毒机率较高,且毒性强。检出织纹螺STX、GTX和TTX毒素。结论宁波地区织纹螺毒素由TTX或贝类麻痹性毒素(PSP)中的STX和GTX组成,部分样品TTX和STX两种毒素共存。查清了宁波市织纹螺带毒情况、地域分布及织纹螺品种与毒性相关性。监测结果提示长期以来宁波市织纹螺总体保持一定的毒性,食用易引起中毒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两种方法检测织纹螺中麻痹性毒素的分析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织纹螺带毒情况,探讨织纹螺毒素特征。方法:用小鼠生物法测定织纹螺麻痹性毒素;用ELISA法测定STX,按织纹螺肉中毒素含量≥400MU/100g或STX≥80μg/100g判为对人有毒害的毒螺。结果:小鼠生物法测定检出有毒织纹螺51份,占总数的32.90%。以中毒样品检出毒螺的数量最多,占总数的23.23%,检出的毒素含量最高达21600 MU/100g肉,其毒性也是最强的;其次为监测点样品,毒螺的检出数量为9.03%,市场样品较少,而新产螺点样品未检出有毒织纹螺。ELISA法测定检出毒螺16份,带毒率为10.32%,两法同时检出毒螺的仅为29.57%,在毒素含量和检出毒螺的数量上ELISA法明显低于小鼠生物法,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宁波市织纹螺的毒性较强,小鼠生物法检出的毒性反映了织纹螺携带的实际毒力,ELISA法检出的是织纹螺中STX含量,说明织纹螺中携带的毒素不仅仅是PSP,该结论与以往报道的织纹螺携带的毒素主要是PSP不一致,提示我们为进一步控制织纹螺中毒,有深入探讨织纹螺麻痹类毒素必要。  相似文献   

3.
织纹螺是浙江省沿海地区常见的螺种之一,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织纹螺科,当地俗称割香螺。织纹螺的毒性物质为一种麻痹类毒素,能引起人类神经毒症状,死亡率很高。由于织纹螺的肉质鲜美,在本地有长期的食用史,而且食用较为普遍。自60年代中期报道织纹螺引起的食物中毒以来,曾多次发生市民误食该螺引起的食物中毒。国内外对麻痹类毒素研究认为其毒性与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为探讨织纹螺与地理环境之关联,我们对其进行了长期观察。现将检测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监测点的选择 根据本市织纹螺地域分布,选择地处甬江口的镇海区城关、蟹…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织纹螺毒素,了解宁波市织纹螺毒性,分析织纹螺毒素,为预防和控制织纹螺中毒提供依据。方法对各类织纹螺样品用小鼠生物测试法测定PSP,用ELISA法测定STX,按出口贝类麻痹性贝类毒素和美国FDA的贝类麻痹性毒素标准,以每100g肉中PSP含量I〉400MU、STX≥80μg则判为毒螺标准来判定本市织纹螺毒性强弱。结果从逐年定期监测点127份样品中检出毒螺63份;市场检查、食物中毒送检等多种来源130份样品中检出毒螺37份,共检出有毒织纹螺(〉400MU/100g肉)100份,占总数的38.91%,地域的毒次序为宁海〉北仑〉镇海〉奉化〉象山;样品的毒性次序为食物中毒样品〉历年定期监测点样品〉市场采集样品,红带织纹螺和正织纹螺等螺种毒性较强,小黄螺无毒。从155份样品中检出STX超标的16份,占10.32%,小鼠生物测试法超标的51份,占32.9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05,P〈0.05),两法的相符率为29.57%。结论本市织纹螺带毒情况较严重,分布广泛,应充分认识其对人类的危害,毒性强弱与样品来源、织纹螺种类和地域相关。织纹螺毒素除STX外,尚存在其他麻痹性毒素,提示我们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织纹螺体内毒素等、消长规律、毒素类型及织纹螺种类与毒性的关联性等,旨在发现织纹螺毒素及其强弱与地域性是否存在相关性,为制订控制织纹螺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小鼠生物法测定织纹螺毒性;用ELISA法检测织纹螺STX,用SPSS10.0软件统计、分析数据的相关性。结果:从宁海、北仑、镇海、奉化4地长期监测点采集的127份织纹螺样品,检出毒螺63份,检出率49.6%,织纹螺样品的毒性高峰出现在1991年,低谷发生在1988年,其他年份虽有高低,但波动不算太大。不同栖息地毒螺检出率镇海区为31.43%、北仑区为39.29%、宁海县为73.08%、奉化市为25.00%,有统计学意义差异(2χ=20.18>20χ.01(3)=11.34,P<0.01)。从中毒样品、市场样品与新产螺点3类130份不同来源的织纹螺样品中,检出有毒的织纹螺37份,检出率为28.5%,其中中毒样品毒螺检出率最高,其毒性也最强,与其他样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χ=86.743,P<0.05)。半褶织纹螺、红带织纹螺、正织纹螺带毒机率较高,且毒性强。结论:宁波市织纹螺各年份总体上保持着一定的毒性,其产生和消除是动态性的,无规律性和可预测性。宁海、北仑、镇海、奉化4地的织纹螺毒性存在差别,说明毒力强弱与地域的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毒素的来源以赤潮等有毒生物为主,也不排除其他因素。毒素的成份除PSP外,还有其他麻痹类毒素存在。本市织纹螺毒性普遍较强,存在严重的食用隐患,应严格禁止食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宁波市有毒织纹螺的分布。分析各栖息地有毒织纹螺的毒性变化,为控制织纹螺中毒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美国分析化学家学会(AOAC)和中国进出口检验检疫(CIQ)的小鼠生物测试法,以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的贝类麻痹性毒素(PSP)标准,判定本地织纹螺毒性的强弱,按年观察结果。结果1986~2003年,宁波市127份被检织纹螺中毒素平均含量最高的年份为1991年,达11900MU/100g螺肉,最低年份为1988年,其毒素含量也达403MU/100gN肉,其他年份的毒性波动在一定范围内。不同栖息地毒螺检出率镇海区为31.43%,北仑区为39.29%,宁海县为73.08%,奉化市为25.00%,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宁海外,其余3个县(市、区)毒螺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新增织纹螺栖息地象山采集的30份织纹螺样品,毒素测定值均≤400MU/100g肉,未检出毒螺。结论宁波市各栖息地的织纹螺带毒严重,是一种引起织纹螺中毒的原因食物。各栖息地织纹螺毒性存在差异,以宁海县的织纹螺带毒最普遍。毒螺的分布和毒性的强弱与地域相关。织纹螺毒素的毒性可消长,但无规律性。  相似文献   

7.
健康教育对预防食用织纹螺中毒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织纹螺是沿海常见的螺种之一,为肉食性动物,常以其他动物的腐尸为食,其肉可食。该螺往往通过食物链而带毒。其毒为麻痹性贝毒,此毒对热稳定,有很强的毒性。2 0 0 3年6月2 2日下午至2 3日上午,宁波市镇海区卫生监督所陆续接报食用织纹螺中毒1 5例。临床表现为口唇、四肢、头颈麻木,恶心、头晕,严重的已昏迷、无自主呼吸。在卫生学调查和预防控制中,健康教育成为预防食用织纹螺中毒的最有效措施。预防食用织纹螺中毒的困难1 食用织纹螺的传统性和普遍性 织纹螺广泛分布于浙江省沿海地区,居民很容易从当地滩涂捡拾织纹螺,因其味道鲜美,常被食…  相似文献   

8.
<正>近期,浙江等地发生多起因食用织纹螺引起的中毒事件。织纹螺,俗称海丝螺、海狮螺、麦螺或白螺等,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沿海。织纹螺的外形特征表现为尾部较尖,细长,长度约为1厘米左右、宽度约为0.5厘米,约指甲盖大小。引起织纹螺中毒的主要原因是其含有的河豚毒素,食用后可产生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中毒症状,潜伏期最短为5分钟,最长为4个小时。对食用织纹螺引起的中毒,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解毒药物。  相似文献   

9.
健康资讯     
不认识的螺不要吃卫生部日前发出公告,要求任何餐饮单位不得采购、加工和销售织纹螺,并提醒消费者误食织纹螺后,如发生口唇麻木等神经系统症状的,要立即到医院就诊。  相似文献   

10.
连云港地区织纹螺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连云港地区织纹螺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预防织纹螺食物中毒的方法。方法:收集近年织纹螺中毒资料,对连云港地区织纹螺进行形态学鉴定。应用生物测定法检测螺肉中麻痹性贝类毒素(PSP)含量。结果:连云港海域生长4种织纹螺,其中半褶织纹螺导致10起中毒,中毒表现主要是下行性神经麻痹,毒素对温度不敏感。结论:鉴于海洋污染的严重性,为保障海贝的食用安全,应对贝类进行毒素安全指标检测。  相似文献   

11.
近期,浙江等地发生多起因食用织纹螺引起的中毒事件。织纹螺,俗称海丝螺、海狮螺、麦螺或白螺等,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沿海。织纹螺的外形特征表现为尾部较尖,细长,长度约为1厘米左右、宽度约为0.5厘米,约指甲盖大小。引起织纹螺中毒的主要原因是其含有的河豚毒素,食用后可产生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中毒症状,潜伏期最短...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沿海地区织纹螺带毒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织纹螺 (Nassariussp)属软体动物门 ,腹足纲 ,蛾螺族 ,织纹螺科。由于食用方法独特 (吸吮方式 ) ,味道鲜美 ,沿海居民历来就有食用习惯 ,但是织纹螺中毒几乎每年都有发生 ,近年有增加趋势 ,织纹螺中毒病死率高 ,严重危害着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为了掌握我省沿海地区织纹螺的带毒状况 ,有效地防制织纹螺中毒的发生 ,我们进行本次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材料 在织纹螺中毒较集中发生的宁波、舟山、温州、台州 4个地市的邻海县区 ,选择 2 0个采样点 ,于 1998年 7月中旬在各采样点采样。1 2 方法 织纹螺中麻痹…  相似文献   

13.
织纹螺毒性与检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织纹螺是沿海潮间带和潮下带常见的螺种之一,呈世界性分布,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前鳃亚纲、狭舌目、织纹螺科,以藻类为食物链。一般认为织纹螺带毒与“赤潮”某些藻类毒素有关,通过摄入有毒藻类,滤过性蓄积,产生了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简称PSP)。食用有毒的织纹螺即可引起中毒,由于其中毒进展快、症状重、无特效药、  相似文献   

14.
织纹螺麻痹性毒素毒性监测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织纹螺(Nassarius.SP)是本市海涂潮间带常见的螺种之一,当地俗称割香螺,由于肉质鲜美,在本市有长期的食用史。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发现越来越多的织纹螺中含有麻痹性毒素,能引起人类神经毒症状,食用不当易发生中毒,而且死亡率很高。我市自60年代中...  相似文献   

15.
不同海滩栖息地半褶织纹螺毒力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典元 《中国公共卫生》2006,22(10):1262-1262
织纹螺科物种是连云港市滩涂常见的螺类,本市居民有食用的习惯,曾发生多次食用中毒事件,1991~2004年曾发生中毒95人,死亡9人。为了掌握其中半褶织纹螺毒力与栖息环境的关系,我们对相同环境不同软体动物毒力及不同环境半褶织纹螺毒力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宁波市织纹螺毒素检测与毒性消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织纹螺毒素,分析其毒性消长情况,为预防和控制织纹螺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小鼠生物测试法对市场样品、中毒样品、新产螺点和监测点等来源的257份织纹螺样品进行PSP测定,按出口贝类麻痹性贝类毒素和美国FDA的贝类麻痹性毒素标准判断,以100g织纹螺肉中PSP≥400 MU判为有毒,反之则无毒,以此来判定本市织纹螺毒性的强弱.结果从257份织纹螺样品中检出有毒织纹螺100份,占总数的38.9%,除象山外,其余织纹螺栖息地均能检出有毒织纹螺,其毒性的高低分别为中毒样品最高,监测点样品其次,市场样品最低.长期观察结果显示织纹螺毒性具有消长性,其产生的消除是动态性的,消长曲线呈锯齿状,毒素的产生有高峰年份,也有回落的情况,无规律性和可预测性.结论检测发现本市的织纹螺毒性较强,分布地域广泛,毒性强弱与织纹螺的来源、品种和地域有关,应充分认识其对人们的危害,提示我们本市的织纹螺不能食用.  相似文献   

17.
近期,北京市发生了食用织纹螺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当地卫生监督部门经组织专项检查,发现个别餐饮业存在加工销售织纹螺的行为。近年来,我国其他省份也曾多次发生过织纹螺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织纹螺广泛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省份,其外形特征表现为尾部较尖,螺体细长,长度约1厘米,宽度约0.5厘米。织纹螺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毒素是神经性毒素,食用后可引起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中毒症状,潜伏期最短为5分钟,最长为4个小时。夏秋季节是织纹螺食物中毒高发季节。为保护消费者身体健康,避免此类食物中毒再次发生,现公告如下:一、…  相似文献   

18.
4起半褶织纹螺食物中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县东临黄海,群众因误食半褶织纹螺引起的食物中毒时有发生,为了掌握半褶织纹螺食物中毒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今后开展预防工作提供依据,现将1991年以来我县发生的4起食用半褶织纹螺引起的食物中毒分析如下:1 发病情况1991年7月12日,我县马站乡胡××从海边捡回约500g“尖螺”,一家6人食用后全部中毒,其中2人死亡。1995年7月15日,我县青口镇李×在市场买了250g“尖螺”,食用后引起中毒并死亡。1998年7月7日,我县青口镇吴×在市场买了250g“尖螺”,一家4人食用后引起2人中毒并死亡,…  相似文献   

19.
16例织纹螺中毒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因误食织纹螺引起急性中毒常有发生。为探讨防治织纹螺中毒,现将我县16例织纹螺中毒调查结果报告如下。一般资料1.16例中毒者,分布10户家庭,分别居住我县钱库一带农村,均系农民,最大年龄40岁,最小年龄23岁,男女比例1:0.6。2.织纹螺系村民从附近一带海涂中捡来。食用方法基本上是将螺去掉尾部加油、食盐、味精烧熟当莱肴。食后1h左右出现中毒表现。进食量最多200g(带壳),最少30g,其中3例在食螺的同时饮酒100~200ml(酒精度45°左右),以出现呼吸中枢神经麻痹为最严重。3.潜伏期:最长1.2h,最短0.5h,均值0.92h。进食量越多潜伏期越短。  相似文献   

20.
一起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次对一起食物中毒的可疑食品荔枝螺进行了检测。经小白鼠生物测定,发现该螺肉含有麻痹性贝类毒素,毒力在10~20万 Mu/100g(螺肉),毒素性质为水溶性、耐热,与文献报导的织纹螺毒力相似,证实该起食物中毒系因误食荔枝螺所致。1991年我市某村民一家因食用盐水煮熟的荔枝螺(当地俗称“腊乌螺”)中毒。该螺是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