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目的:探讨EB病毒(EBV)感染与非鼻咽部T细胞淋巴瘤的关系。方法:用单克隆抗体UCHL-1、L26及EB病毒编码的潜在膜蛋白-1(LMP-1),免疫组化染色确定肿瘤的免疫表型及EB病毒转化蛋白的表达。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EBV编码的EBERs。结果:21例非鼻咽部T细胞淋巴瘤EBERs5例阳性的(23.8%),其中给内淋巴瘤3例,肺和胃肠淋巴瘤各1例。阳性细胞约占肿瘤细胞的10%~70%。5例EBERs阳性病例中仅1例表达LMP-1,为结内淋巴瘤。结论:非鼻咽部T细胞淋巴瘤可能与EBV的感染有关,LMP-1的阳性率较EBERs低。 相似文献
2.
EB病毒与原发性鼻咽部B细胞性淋巴瘤有关与继发性者无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19例鼻咽部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与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感染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方法对EBV进行检测,并用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双染法标记肿瘤细胞,以鉴定EBV阳性的细胞为B淋巴瘤细胞,结果:EBV编码的小mRNA探针(EBER)原位杂交显示,8例原发性鼻咽部B细胞恶性淋巴瘤中3例绝大多数肿瘤细胞呈阳性表达,1例潜在性膜蛋白1(lat 相似文献
3.
EB病毒与T细胞淋巴瘤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EB病毒是一种亲人类B淋巴瘤的双链γ-DNA疱疹病毒,EB病毒感染对某些肿瘤,尤其是淋巴造血系统肿瘤的发生有着间接或直接的作用。多数研究提示,EB病毒对肠道T细胞淋巴瘤的发生可能存在着地区和人种的差异,且受肿瘤类型(免疫表型)的影响,本文结合文献对EB病毒的检测及其与淋巴造血系统肿瘤的相关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1 病例简介患者男 ,5 4岁 ,因右耳突发性听力下降 3d于 1997年 2月 12日收住院。患者 3d前感冒 ,一次喷嚏后即觉右耳听力明显下降 ,有耳内胀满感 ,轻度耳鸣、无耳痛、头痛、眩晕、鼻塞。体检示 T36 .4℃ ,P75次 /min,R19次 /min,BP18/12 k Pa。患者全身皮肤粘膜无异常 ,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心肺无异常 ,肝脾无肿大。专科检查见右耳鼓膜轻度内陷、无充血及穿孔 ,动度好。鼻腔无异常 ;间接鼻咽镜下见鼻咽粘膜光滑 ,咽隐窝对称 ,咽鼓管咽口无异常 ,口咽粘膜慢性充血 ,扁桃体无肿大 ,间接喉镜检查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无异常 ,胸透正…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淋巴母细胞性NK/T细胞淋巴瘤与EB病毒的关系。方法 收集5例母细胞性NK/T细胞淋巴瘤,1例原发于鼻腔,4例原发于淋巴结。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确定瘤细胞本质,用原位杂交法检测EB病毒编码的RNA(EBER1/2)。结果 原发于鼻腔的1例EBER1/2呈阳性,原发于淋巴结的4例EBER1/2均阴性。EB病毒潜伏膜蛋白(LMP-1)全部阴性。结论 EBV在母细胞性NK/T细胞淋巴瘤的发生中可能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7.
目的分析鼻咽部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疗效及预后。方法分析32例鼻咽部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资料,32例鼻咽部非霍奇金淋巴瘤接受放疗和(或)化疗。结果治疗后CR 18例,PR 10例,PD 4例,有效率(CR+PR)87.5%。第1年死亡8例,T/NK细胞淋巴瘤占62.5%、有B症状占53.1%,3年生存率为71.9%(23/32),5年生存率为59.4%(19/32)。存活5年以上的病例均为无B症状,低、中度恶性及Ⅰ、Ⅱ期病例,B细胞淋巴瘤占37.5%。化疗加局部放疗占78.1%。结论高度恶性、T/NK细胞、有B症状者预后较差,分期越早预后越好,化疗加局部放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 5例γδ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免疫学及EB病毒相关性的特征。方法 在收集临床资料和观察组织学变化的基础上 ,采用新鲜组织免疫组化染色 ,分析免疫表型和细胞毒分子表达 ;采用EBER 1原位杂交法检查肿瘤细胞EB病毒感染情况。结果 5例均为男性 ,平均年龄 4 7.4岁。 3例首发部位为肝、脾及骨髓 ,1例表现为肠道肿瘤 ,1例表现为牙龈病变。 5例均在 5个月内死于肿瘤。所有病例均为γδT细胞表型(CD2 ,CD3 ,TCRδ1 ,TCRβF1- )。 5例中有 4例自然杀伤细胞相关抗原CD5 6阳性。所有病例均有多种细胞毒分子表达。 5例中 4例肿瘤细胞EB病毒阳性。结论 本组病理组织学资料中 ,3例符合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 ,2例符合非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 ,两者在临床表现、免疫表型、细胞毒分子表达和EB病毒感染等方面相似。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鼻咽部非霍奇金淋巴瘤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鼻咽部恶性淋巴瘤属于结外淋巴瘤的一种,病理上以非霍奇金淋巴瘤为主,根据肿瘤细胞的来源不同分为B细胞、T细胞和自然杀伤/T细胞三种。其发病可能与局部EB病毒感染有关。临床上多见鼻腔部位发病,一般表现为鼻塞、流涕、鼻衄,部分患者可有邻近器官受累症状。局部多见血管侵犯,故曾有血管中心性肉芽肿之称。治疗上以放化疗综合治疗作为首选。由于病例少,目前无标准治疗方案。鼻咽部淋巴瘤预后与病理类型、临床分期、IPI评分等相关。 相似文献
10.
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及其与EB病毒的相关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特点及其与EB病毒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选用ED3ε、CD56等抗体)确定瘤细胞来源。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EB病毒编码的RNA(EBER1/2)。结果 117例TCL中26例表达NK/T细胞标记(22.2%),其中鼻部NK/T细胞淋巴瘤15例(57.7%);肿瘤细胞的多形性(18/26、69.2%)和凝固性坏死(12/26例、46.2%)是主要的病理学特点;EB病毒感染率46.2%(12/26),其中鼻部感染率73.3%(11/15),非鼻部为9.1%,两组比较P<0.005。结论 NK/T细胞淋巴瘤常发生在鼻部,呈侵袭性生长,肿瘤细胞的多形性和坏死是自组织学特点,EBV感染与鼻部NK/T细胞淋巴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线T细胞淋巴瘤(MTL)的免疫表型特征及其与EB病毒(EBV)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1例MTL组织CD45RO、CD3ε、CD56、CD20、TIA-1、Granzyme B以及EBV潜伏膜蛋白(LMP-1)的表达,原位杂交技术检测EBV转录产物RNA(EBER1/2)。结果:①CD45RO阳性41例(100%),CD3ε、TIA-1阳性25例(60.98%),Granzyme B阳性22例(53.66%),CD56阳性21例(51.22%),CD20全部阴性。②EBER1/2阳性29例(70.73%),LMP-1阳性17例(41.46%);NK/T细胞淋巴瘤(21/25)明显高于外周T细胞淋巴瘤(8/16)的EBER1/2阳性表达(P<0.05)。结论:MTL以NK/T细胞淋巴瘤为多见,EBV感染与MTL关系密切,EBV感染率与MTL的免疫表型有关,EBV感染在MTL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11例鼻咽部恶性淋巴瘤、10例鼻咽部低分化癌、8例鼻咽部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进行了上皮性标记(Keratin、、EMA)、淋巴组织标记(LCA、L26、DCHL1)及免疫球蛋白(K轻链、λ轻链)标记。结果发现:①恶性淋巴瘤LOA91%阳性,Keratin、EMA阴性;低分化癌LCA阴性,Keratin、BMA阳性;②B细胞性淋巴瘤,K轻链阳性或λ轻链阳性占82%,呈单克隆表型;而反应性增生,K轻链λ轻链均阳性,呈多克隆表型;③淋巴瘤的分型:L26阳性6例,提示B细胞性淋巴瘤;UCHL1阳性4例,提示为T细胞性淋巴瘤,T:B为1:1.5。初步认为免疫组化有助于鼻咽部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并探讨其组织来源以指导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25岁,于2003年5月15日以咽喉部疼痛1 周来我科就诊。1个月前患者有受凉感冒史,1周前出现咽 喉部疼痛,吞咽及进食时疼痛明显加重,既往患精神病多 相似文献
14.
结外鼻型自然杀伤(NK)细胞/T细胞淋巴瘤(ENKTL)为罕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EB病毒的感染能表达一系列潜伏蛋白,且此类蛋白的表达与ENKTL的发病密切相关,但EB病毒引起T细胞及NK细胞淋巴增殖性疾病的确切机制目前仍未知。针对EB病毒相关的恶性肿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案是以丁酸类药物人工诱导肿瘤细胞的EB病毒基因达裂解期,再联合抗病毒药物作用于肿瘤细胞为基础的联合疗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上呼吸道NK/T细胞淋巴瘤的病理及免疫表型特征,探讨EB病毒(EBV)感染和上呼吸道NK/T细胞淋巴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7例上呼吸道NK/T细胞淋巴瘤中有关免疫表型CD20、CD3、CD79a、细胞毒颗粒相关抗原-1(TIA-1)、CD56、CD45RO、颗粒酶B(Granzyme B),以此确定上呼吸道NK/T细胞淋巴瘤细胞免疫表型及EBV潜伏蛋白(LMP-1),原位杂交技术检测EBV编码的RNA(EBER 1/2)。结果:CD3、CD56、CD45RO、Granzyme B阳性表达率达100.0%,EBER阳性表达率达87.2%;LMP-1阳性表达率为40.4%。结论:感染EBV与上呼吸道NK/T细胞淋巴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T细胞性淋巴瘤中CD21的表达及其与EB病毒感染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T细胞性淋巴瘤 (T -CellLYMPHOMAS ,TCLS)中EPSTEIN -BARR病毒 (EB病毒 )和其受体CD2 1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对 4 6例TCLS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CD2 1,原位杂交法检测EB病毒 (EBERS)。结果 :CD2 1的阳性率为 13% (6 /46 ) ,其中淋巴结内TCLS 4例阳性 ,淋巴结外 2例阳性。E BERS阳性率为 5 2 .5 % (2 4 /46 ) ,淋巴结内 3例和结外 2 1例。 2例结外TCLSCD2 1与EBERS同时阳性。CD2 1表达与EB病毒感染无明显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部分T细胞性淋巴瘤中有CD2 1表达 ,EB病毒感染可能与之有关。但CD2 1表达的病毒例并非均有EB病毒感染。另外 ,CD2 1阴性的TCLS中EB病毒感染途径尚有等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早期鼻咽NK/T细胞淋巴瘤( NKTCL)不同亚型的临床特征和生存预后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早期鼻咽NKTC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NK细胞肿瘤57例( NK组),细胞毒性T细胞表型18例( T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疗效、总生存率( OS)和无进展生存率( PFS)。结果 T组病灶肿瘤局部侵犯的发生率大于NK组(P<0.05)。 T组接受放化疗综合治疗的患者比例低于NK组(P<0.05)。近期疗效显示,T组的总有效率低于NK组(P<0.05)。中位随访期34个月,T组5年OS和PFS均低于NK组(P<0.05)。无出现噬血综合征是总生存有利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而女性、NK细胞肿瘤亚型和未累及淋巴结则是无进展生存有利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结论早期鼻咽NKTCL中,细胞毒性T细胞表型比NK细胞肿瘤更易发生局部侵犯,近期疗效与远期生存也更差,建议在综合治疗中积极配合放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19 例鼻咽部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与EB 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 感染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方法对EBV 进行检测,并用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双染法标记肿瘤细胞,以鉴定EBV阳性的细胞为B淋巴瘤细胞。结果:EBV 编码的小m RNA探针(EBER) 原位杂交显示,8 例原发性鼻咽部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中3 例绝大多数肿瘤细胞呈阳性表达,1 例潜在性膜蛋白1(latent membrane protein 1,LMP1)阳性。而11 例继发性鼻咽部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EBER全部为阴性。全部病例进行了LMP1 检测,除1 例原发者,全部阴性。利用EBERISH(EBER原位杂交) 和免疫组化CD 标记物进行双标记染色证实,EBER 和LMP1阳性细胞为CD20 阳性,CD45RO 阴性。鼻咽部原发性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EBV 表达4/8 ,而继发者为0/11。结论:EBV 与鼻咽部原发性B细胞恶性淋巴瘤有较高的相关性,而与继发性者无关。 相似文献
19.
赵刚 《中国CT和MRI杂志》2017,(4):44-47
目的分析咽部淋巴瘤在MRI扫描上的影像特征,并结合病理症状进行详细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我院鼻咽部淋巴瘤患者41例,且所有患者均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并且手术后病理结果和活检被确诊为鼻咽部淋巴瘤,进而分析详细的图像特征。结果弥漫组一共有24例(24/41,58.53.%)呈现为鼻咽部黏膜表现为弥漫,厚度增强且为大致对称;肿块组共有17例局部存在包块(17/24,41.45%);41例患者病灶边界分明清晰,锋利状,和周围的结构组织分区清晰,咽喉部肌肉和附近颅骨不存在异常信号,咽喉部周围筋膜不存在厚度增加,上颌骨与翼突之间的骨隙不存在侵犯;颈部肿胀淋巴结MRI增强动态扫描中信号表现为规律均匀强化,不存在坏死部位。大直径淋巴结主要位于II区占83.33%(20/24)。结论 MRI扫描能够清晰的呈现出病灶的部位、形状和范围,有利于对患者的确诊率的提高,降低了误诊率,进而能为患者制定更贴合病情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皮肤T细胞淋巴瘤 (CTCL)患者中是否存在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Ⅰ型 (HTLV Ⅰ )的感染。方法 检测CTCL患者血清中的HTLV Ⅰ抗体以及患者外周血细胞和活检标本中的前病毒DNA。结果 PCR法检测CTCL患者外周血样 5 7例 ,其中HTLV Ⅰ前病毒DNA阳性患者 6例 ;ELISA法检测CTCL患者 5 4例 ,其中 1例为可疑阳性 ;Western印迹法检测CTCL患者 18例 ,其中HTLV Ⅰ抗体阳性者 4例 ,此 4例患者前病毒DNAPCR结果也为阳性。结论 皮肤T细胞淋巴瘤患者存在HTLV Ⅰ病毒感染 ,CTCL与HTLV Ⅰ有一定的关系。HTLV Ⅰ病毒感染可能是CTCL发病的诱因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