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冠心病介入性诊断与治疗的不断发展 ,主动脉球囊反搏 (IABP)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引起的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并收到较好的疗效 ,是临床抢救左心功能衰竭及低心排综合征有效的辅助循环方法。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1997- 0 4~ 2 0 0 0 - 10急诊入院的 AMI并发心力衰竭和 (或 )心源性休克患者 40 (男 34,女 6 )例 ,年龄 5 5~ 71(6 2± 8)岁。患者中广泛前壁心肌梗死 (MI) 18例 ,前间壁并发前壁 MI12例 ,下壁并发侧壁 MI8例 ,下壁并发前间壁及右室 MI2例。所有患者的 AMI诊断均根据临床症状、心脏…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心肌梗死 (Myocardialinfarction ,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 (QTd)与QTc间期离散度 (QTdc)的改变在不同阶段及不同梗死部位差异的临床意义。 方法 分析 6 2例MI患者一周内 (急性期 )与三个月 (恢复期 )及六个月 (陈旧性 )心电图QTd、QTcd的改变及其差异。 结果  1 MI患者的QTcd在急性期明显增大 (P <0 0 5 )。 2 前壁组的QTcd显著长于下壁组 ,组间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5 )。 3 猝死组QTd、QTcd明显高于非猝死组 (P <0 0 5或P <0 0 0 1)。 4 再发MI组除急性期外QTd、QTcd明显高于首发MI组 (P <0 0 5或P <0 0 0 1)。 结论 测量MI时的QTd、QTcd可用于预测猝死发生的危险性 ,而再发性MI后QTd、QTcd的变化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再灌注对QTc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QTc离散度(QTcd)对评估心肌缺血程度,预测危险心律失常的发生有重要价值。为此,我们观察了AMI溶栓再灌注对QTcd的影响。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选择发病6小时以内的AMI患者48例,男26例,女22例,年龄38~65岁,平均53.6岁。梗塞部位:广泛前壁18例,急性前间壁12例,单纯急性下壁5例,前间壁并高侧壁6例,急性下壁及右室心梗3例,再发急性前壁并局限前侧壁心梗4例,其中26例给予静脉尿激酶溶栓,22例以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所有患者均未服抗心律失常药物,无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以同期因心悸、胸痛、临床疑…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后QT离散度与心性猝死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室性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发生心性猝死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近几年国内外一些文献报道用 QT离散度 (QTd)可以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及心性猝死的发生 ,作者对AMI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探讨 QTd作为 AMI后危险性预测指标的可靠性。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选择 1994- 0 1~ 1999- 12期间的 AMI住院患者115 (男 82 ,女 33)例 ,年龄 6 1± 11(30~ 82 )岁。心电图示 :前壁心梗 (包括 :前间壁、广泛前壁、高侧壁 ) 83例 ,下后壁心梗2 8例 ,前壁 下壁心梗 4例。1.4 分组与随访 以 10~ 2 0 d QTcd上限为标准 [1 ]将患者分为 …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1988年1月至199O年12月MI后36例门诊定期监测及药物治疗的观察资料,并与1985年~1987年(前期)MI后41例的调查资料作对照分析。 1.临床资料:观察组为1988年1月至1990年12月AMI后出院的36例,其中男25例、女11例。年龄56~67岁,平均59.4±2.3岁。下壁心梗17例、前间壁14例、广泛前壁5例;穿透性心梗24例,非穿透性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率变异、QT离散度与心脏事件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性心肌梗死 ( AMI)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直接影响心肌梗死 ( MI)患者的预后。我们通过对 46例 AMI患者采用频谱分析法在监测心率变异( HRV)的同时测定 QT离散度 ( QTd)及 MI后心脏事件的发生 ,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 ,探讨AMI后 HRV、QTd与心脏事件的相关性。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AMI组 :46例均为病程在 1周内且符合 WHO诊断标准的 AMI患者 ,并除外药物、电解质等影响因素。 46例中男 36例 ,女 1 0例 ,年龄 49~ 79(平均63.8)岁。其中前壁梗死 2 8例 ,间壁梗死 8例 ,下壁、侧壁梗死 8例 ,正后壁 2例。合并心律失常 6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福辛普利 (fosinopril)干预前后校正 QT间期离散度 (QTcd)的变化。  方法 :46例 AMI患者分基础治疗 福辛普利 10 mg/ d治疗组 (A组 ,2 3例 )和基础治疗组 (B组 ,2 3例 ) ,并对治疗前和治疗 7天后的 QTcd进行对比分析。另设正常人组 2 0例 (C组 )作对照。  结果 :A组、B组患者 QTcd较 C组明显增加 (P<0 .0 1) ,在 46例 AMI患者中伴室性心律失常者 (n=30 )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者 (n=16 ,P<0 .0 1) ,前壁心肌梗塞 (n=31)与下后壁心肌梗塞 (n=15 )间 QTcd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治疗 7天后 A、B两组的 QTcd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均 <0 .0 1) ,但 A组较 B组下降更为显著 ,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  结论 :AMI患者早期 QTcd增加 ,并且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 ,福辛普利可降低 AMI早期 QTcd。本结果对改善 AMI近期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 本文报告我院自1988年11月至1990年12月,80例心肌梗塞(MI)患者体表心室晚电位(VLP)的检测结果。全部患者均符合WHO的诊断标准。其中急性心肌梗塞(AMI)44例,陈旧性心肌梗塞(OMI)36例;男性6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64(38~80)岁。前壁MI(包括前间壁)占35%(28/80),下壁MI(包括后侧壁与真后壁)占58.8%(47/80),前壁+下壁(或右室)MI占6.2%(5/80)。合并室性心律失常(VA)者占33.8%(23/80),其中室性早搏Lown Ⅰ级11例,Ⅱ级13例,加速性室性自主节律、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各1例。超声心动图检查并发室壁瘤者占7.5%(6/80),但均不伴有VT。采用ART-1200EPX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PTCA及支架置入术对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MI)恢复期 (2~ 4周 )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及支架置入术对QT离散度 (QTd)的影响。方法 选择 5 7例AMI恢复期的患者 ,分别记录PTCA及支架置入术前 1d ,术后 1h的 12导联同步心电图 ,测量QTd及校正的QTd(QTcd) ,并与 86例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者进行对照。结果 AMI组行PTCA及支架置入术前最大QT间期 (QTmax) ,最小QT间期 (QTmin) ,QTd及QTcd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大 ,差异有显著性。前壁与下壁AMI之间上述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成功的PTCA及支架置入术后QTmax,QTmin,QTd及QTcd比术前明显缩短 ,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而单纯行冠状动脉造影对QT离散度无明显影响。结论 AMI患者QTd及QTcd显著高于正常人 ,而AMI恢复期成功的PTCA及支架置入术可使增加的QTd及QTcd显著缩短 ,从而减低AMI后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 ,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0.
崔连群  沈卫峰 《心电学杂志》1992,11(1):17-18,50
对62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作心电图、左心室及冠状动脉造影对照研究,发现前壁 AMI 时下壁导联 ST段压低程度明显减少或不压低,提示冠状动脉前降支(LAD)绕过心尖,并供应部分下壁心肌血供,且因 LAD 阻塞引起前壁MI 的同时还引起下壁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MI)前心绞痛对MI后心肌的保护作用与QTc离散度(OTcd)的关系.方法观察MI前有、无心绞痛与MI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VR)发生率及QTcd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MI前心绞痛能明显降低MI后QTcd(P<0.01),QTcd≥60ms时,恶性VR发生率明显提高(78.9%,P<0.01).结论MI前心绞痛能减少MI后QTcd值并对心肌有保护作用,QTcd值可作为评价MI后是否发生恶性VR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左室附壁血栓是急性心肌梗死 (AMI) ,尤其是前壁Q波形AMI室壁瘤形成时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大多数血栓形成于AMI后 2周内。血栓形成的确切机制未明 ,推测AMI后 ,表现为血清C 反应蛋白 (CRP)升高的炎症反应增强可能与左室血栓形成有关。方法 :1995年 2月~ 2 0 0 1年 9月首发急性前壁MI中 ,列为研究对象者 160例。分别测定血清肌酸激酶 (CK)及CRP ,症状发作后平均 12天时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 ,评价血清CRP水平与左室血栓形成的联系。结果 :160例平均年龄 63± 13 ( 19~ 93 )岁 ,共检出左室附壁血栓 13例 ( 8% )。左室有附壁血栓与…  相似文献   

13.
心肌肌钙蛋白I和T检测对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肌肌钙蛋白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新的一线标志物,用于临床的有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troponinI,cTnI)和T(cardiactroponinT,cTnT)。本工作旨在比较两者对老年人AMI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  一、对象与方法  1.病例选择:(1)AMI组:1996年12月至1998年10月按WHO标准确诊收入我院CCU病房的AMI患者175例,分别作cTnI和cTnT检查。cTnI组90例,其中老年患者55例,男38例、女17例,年龄60~84岁、平均(66.3±6.5)岁;前壁AMI(包括前壁、前间壁、前壁 正后壁、前壁 高侧壁)21例,下壁(包括下壁 右室梗死、下壁 正后壁)24例,无Q波AMI…  相似文献   

14.
对2377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进行多中心硫氮酮治疗试验,随访观察25±8个月,以了解AMI后用硫氮酮治疗的长期疗效。在2377例中,855例(36%)既往有一次或一次以上的心肌梗塞(MI)史,而1 522例(64%)为首次MI.在首次AMI者中,409例(27%)为非Q波型,664例(44%)为Q波型下壁梗塞,449例(30%)为Q波型前壁梗塞。本文回顾性分析显示:首次AMI者的非Q波型和下壁Q波型使用硫氮酮患者,在追踪观察的过程中,其心脏意外事件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而首次前壁Q波型和既往有MI史的患者,应用硫氮酮治疗后追踪结果与前者相反。硫氮酮-安慰剂危险比率(95%可信限):当试验终点为心性  相似文献   

15.
左室附壁血栓是发生体循栓塞的重要原因之一,及时诊断和处理对预防栓塞有重要意义。心脏附壁血栓大多数见于左室,右室很少见。它主要继发于心肌梗塞(MI),特别是急性心肌梗塞(AMI)与有室壁瘤者。另外,心肌病特别是扩张型心肌病也是形成左室血栓的重要原因。 1病因与诊断 1.1左室附壁血栓是AMI的一个重要并发症,主要见于穿壁性MI:据尸检发现,在穿壁性MI中约占20%~60%。据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AMI患者中左室血栓检出率达32%~56%。附壁血栓主要发生于前壁MI,下壁MI较少见。据国外五组499例统计,前型  相似文献   

16.
影响急性心肌梗塞病人预后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冠心病(CHD)监护病房的普及和各种治疗措施的发展,急性心朋梗塞(AMI)后存活者逐年增多。但是许多研究证实,仍有10~15%的AMI患者死于出院后第一年内。现就影响AMI病人预后的几个有价值的因素综述如下,旨在识别心肌梗塞(MI)的高危人群,制订正确的康复治疗措施。心肌梗塞部位心肌梗塞部位(前壁和下壁)是决定MI预后的重要因素。B0urke等观察756例首次MI患者中,705例(93.3%)为Q波型;51例  相似文献   

17.
T波升高一直被认为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心电图最早的一种改变。一般认为,存在高于正常的T波可能是溶栓治疗预后较好的一个标志。本研究评价了溶栓治疗的AMI患者T波高度与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方法.将患AMI、接受溶栓治疗的3317例患者列为研究对象,其中前壁MI1218例,下壁MI2028例,其他部位64例,部位不清7例。分  相似文献   

18.
美托洛尔被广泛应用于心肌梗死的治疗及 2级预防。作者通过分析急性心肌梗死 ( AMI)后美托洛尔治疗情况 ,进一步探讨美托洛尔对 AMI患者经心率校正的 QT间期离散度( QTcd)及恶性心律失常 ( MVA) ,包括室性期前收缩、L own分级 级以上及多形室性心动过速、>2 3 0· min-1 的单形室速、心室扑动或心室颤动的影响。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1995 -0 1~ 2 0 0 0 -12在本科住院的 AMI患者 88(男 65 ,女 2 3 )例 ,年龄 48~ 76( 64± 10 )岁。均符合 WHO的AMI诊断标准。前壁 3 0例 ,广泛前壁 2 4例 ,下壁及正后壁3 4例。排除入院前已…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与室性心律失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我院自1990年至1997年门诊及住院共20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AMI患者出现室性心律失常的特点。临床资料1.200例AMI患者均经临床、心电图和血清酶检查诊断为AMI,男性126例;女性64例,男女之比大致为2∶1;年龄30至93岁,平均年龄61.5岁,60岁以上160例(80%)。2.梗死部位:前壁105例;下壁50例;下壁 正后壁5例;前壁 下壁31例;前壁 正后壁5例;心内膜下1例;前间壁 右心室1例;下壁 右心室1例;前间壁 下壁 右心室1例。结 果1.1200例AMI检出的室性心律失常69例(34.5%),其中室性早搏59例(29.5%);非阵发性室性心…  相似文献   

20.
老年急性心肌梗塞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本院1993~1998年收治的138例老年急性心肌梗塞(AMI)合并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探讨老年AMI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138例70岁以上老年AMI患者的诊断均符合以下2个或2个以上标准:1典型的心绞痛病史;2谷草转氨酶(GOT),肌酸磷酸激酶(CPK),乳酸脱氢酶(LDH)升高2倍或2倍以上;3心电图动态变化。其中男性81例,女性57例,年龄70~91岁,(平均75.2±3.7)岁。梗塞部位分布:广泛前壁9例,前间壁26例,前壁6例,高侧壁3例,下壁33例,下壁 后壁9例,下壁 广泛前壁5例,下壁 右室梗塞25例,多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