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顾斌  姜浩  谢峰  李青峰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7):187-189,F0003
背景:电击伤后,确定神经损伤和移植神经吻合的部位,是神经功能恢复的关键所在。临床上常把在手术显微镜下看到神经正常轴索作为神经正常之起始。但术后效果常表明此方法不可靠。 目的:评估体感诱发电位技术在电击伤后神经损伤检测中的运用价值。设计:病例回顾性分析。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形外科。对象:选择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12例腕部严重电击伤患者。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为6-54岁。 方法:对受损神经连续测定体感诱发电位值,并相应作病理切片观察。以体感诱发电位选择平面行神经移植病例的功能恢复情况进行随访、比较。 主要观察指标:受损神经体感诱发电位的波幅、潜伏期,相应的病理切片情况以及体感诱发电位选择平面行神经移植病例的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12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波幅、潜伏期与神经干质量呈正相关,病理检查支持这一结果。②12例通过体感诱发电位确定神经移植的吻合部位,8例术后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7~26个月,平均22.7个月。其中5例术后两点辨别觉达到Ⅱ或Ⅲ级(美国手外科协会标准,二点辨别距〈6mm为Ⅰ级,6~10mm为Ⅱ级,11~15mm为Ⅲ级,〉15mm为Ⅳ级)。 结论:电击伤后神经损伤的病理改变复杂,体感诱发电位技术能有效地评估和选择神经移植的吻合部位。  相似文献   

2.
背景:临床研究表明诱发电位监测能准确监测脊髓的损伤,因此通过对电生理的监测来评估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目的:通过电牛理监测评估骨髓间质干细胞源件神经元样细胞与控释神经营养因子移植治疗猴脊髓损伤的疗效.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4-06/2005-11在中山大学附属二院骨外科实验室完成.材料:健康雄性恒河猴8只,随机分为移植组、模型组,4只,组.方法:两组猴均建立急性脊髓损伤模型.造模后第10天,取体外分离培养的猴骨髓间质干细胞源性神经元样细胞3.0×106cells/kg,与含1 μg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控释生物材料用200 μL PBS制成悬液,分5点沣射到移植组脊髓损伤部位;模型组同法给予等量磷酸盐缓冲液.主要观察指标:皮质体感诱发电位检查结果,运动诱发电位检查结果,行为学Tarlov分级.结果:①造模前两组动物均检测到正常皮质体感诱发电位信号,造模后两组动物皮质体感诱发电位波幅消失.移植后四五个月,移植组3只恒河猴皮质体感诱发电位波幅有明显恢复,但波幅仍明显低于造模前(P<0.01),且潜伏期也延迟(P<0.01);模型组动物末见有皮质体感诱发电位波幅恢复.②造模后两组动物运动诱发电位缺失.移植后4~5个月,移植组运动诱发电位波型有轻微恢复,但潜时期平均延长3.1 ms,波幅下降超过50%;模型组运动诱发电位仍然缺失.③移植后四五个月,移植组行为学Tadov分级为1或2级,模型组为0级.结论:电牛理评估结果表明,骨髓间质干细胞源性神经元样细胞与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控释材料联合移植可以促进损伤脊髓的一定程度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协助周围神经损伤定位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4-06/2005-03德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1例周围神经损伤患者,进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全部应用体感诱发电位协助定位。将测得的神经传导速度和体感诱发电位结果与正常值及健侧测定值进行比较,并将神经传导速度与体感诱发电位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比较。结果①神经传导速度测定明确异常者其体感诱发电位检测均有异常,两者间具有明显相关性。②体感诱发电位异常率为92%,表现为受损神经一级体感皮质原发反应峰潜伏期记录延长或消失,同名神经两侧峰潜伏期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单纯周围神经损伤者可采用无创、简便的神经传导速度和体感诱发电位检测。  相似文献   

4.
体感诱发电位在周围神经损伤定位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蓉  张标  王淳  辜艳 《中国临床康复》2005,9(33):24-24,27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协助周围神经损伤定位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4-06/2005-03德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1例周围神经损伤患者,进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全部应用体感诱发电位协助定位。将测得的神经传导速度和体感诱发电位结果与正常值及健侧测定值进行比较,并将神经传导速度与体感诱发电位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比较。结果①神经传导速度测定明确异常者其体感诱发电位检测均有异常,两者间具有明显相关性。②体感诱发电位异常率为92%,表现为受损神经一级体感皮质原发反应峰潜伏期记录延长或消失,同名神经两侧峰潜伏期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单纯周围神经损伤者可采用无创、简便的神经传导速度和体感诱发电位检测。  相似文献   

5.
周围神经联合生长因子移植治疗急性脊髓损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目前促进神经再生与修复的策略也主要是通过促进神经内在的再生能力和改善再生的微环境两大途径,已有的研究表明联合应用一些治疗手段能更好地促进神经轴突的再生生长.目的:探讨周围神经联合生长因子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6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神经移植组、神经移植联合生长因子组、脊髓横断组、椎板切除组.以T_9为中心纵行切开大鼠皮肤,显露硬膜囊,水平切断脊髓并切除3mm,神经移植组、神经移植联合生长因子组取双侧第8~10对肋间神经各2 cm,将自体肋间神经修剪成合适长度后交叉移植入脊髓缺损处(近端白质与远端灰质、远端白质与近端灰质),神经移植组用纤维蛋白凝胶固定植入的肋间神经,神经移植联合生长因子组用含有2.1 mg/L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纤维蛋白凝胶固定植入的肋间神经,缝合硬膜.脊髓横断组断端间旷置,椎板切除组仅行椎板切除术.术后90 d进行体感及运动诱发电位检测,术后70 d进行Basso.Beattie.Bresnahan(BBB)后肢运动功能评分.结果与结论:椎板切除组均引出了体感及运动诱发电位;脊髓横断组未引出体感及运动诱发电位波形;神经移植组3只引出双侧体感诱发电位,4只引出单侧体感诱发电位,4只引出双侧运动诱发电位,3只引出单侧运动诱发电位,神经移植联合生长因子组5只引出双侧体感诱发电位,2只引出单侧体感诱发电位,神经移植联合生长因子组5只引出双侧运动诱发电位,2只引出单侧运动诱发电位.神经移植组、神经移植联合生长因子组大鼠体感及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及波幅明显优于脊髓横断组(P<0.01),自体肋神经移植联合生长因子组优于神经移植组(P<0.01).椎板切除组大鼠麻醉清醒后运动恢复正常,脊髓横断组在3个月的生存期内后肢持续伸展、旋转,神经移植组和神经移植联合生长因子组大鼠后肢功能术后3周开始明显恢复,并在整个观察期内逐渐恢复.神经移植组和神经移植联合生长因子组BBB后肢运动功能评分较脊髓横断组明显提高(P<0.01),并且神经移植联合生长因子组较神经移植组高(P<0.01).提示单纯周围神经移植能部分恢复脊髓功能,联合生长因子则能更好地恢复脊髓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吻合皮神经恢复术后皮瓣感觉.方法 对106例病例采用不同部位的皮瓣移植,并同时吻合皮神经.结果 术后随访8~24个月,皮瓣的感觉恢复良好.结论 吻合皮神经后皮瓣感觉恢复良好,吻合皮神经的皮瓣适用于拇指、食指和手掌部软组织缺损病例.  相似文献   

7.
背景:关于神经干细胞对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已有多篇报道,但外周血干细胞对周围神经损伤治疗鲜有报道。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周围神经损伤使失神经骨骼肌重获神经再支配的临床应用。方法:应用外周血干细胞治疗周围神经损伤6例,同时与周围神经损伤单纯行神经断端吻合或神经移植10例比较。2组患者术后常规肌注鼠神经生长因子一两个疗程,同时给予针灸、理疗、经皮电刺激治疗及功能康复训练。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随访均超过6个月。干细胞移植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恢复率要明显高于单纯神经吻合组。提示周围神经损伤后给予修复局部用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能够使远端失神经骨骼肌早期重新获得神经再支配。  相似文献   

8.
高压氧联合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单纯神经干细胞移植已应用于对受损脊髓组织的修复。目的:以神经干细胞移植同时应用高压氧治疗大鼠脊髓损伤,观察联合作用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雌性SD大鼠60只,以半切法制成胸段脊髓半横断大鼠模型。随机分成单纯损伤组、神经干细胞移植组及高压氧治疗组,每组20只。伤后第4周取材行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及BrdU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第8周取材行辣根过氧化物酶示踪,透射电镜观察轴突的再生情况,通过体感诱发电位观察神经电生理恢复情况。造模后1,2,4,6,8周进行BBB评分和斜板实验等运动功能检测。结果与结论:观察伤后4周病理切片,单纯损伤组未见神经轴索通过,神经干细胞移植组可见少量神经轴索样结构,高压氧治疗组可见较多神经轴索样结构。BrdU的阳性细胞数及辣根过氧化物酶阳性神经纤维数,高压氧治疗组最多,神经干细胞移植组次之,单纯损伤组最少,且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透射电镜下神经干细胞移植组、高压氧治疗组正中横断面可见新生的无髓及有髓神经纤维。高压氧治疗组大鼠体感诱发电位的潜伏期短于神经干细胞移植组,波幅高于神经干细胞移植组(P<0.05),明显优于单纯损伤组(P<0.01)。伤后4周神经干细胞移植组、高压氧治疗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均有较明显恢复,高压氧治疗组较神经干细胞移植组恢复快(P<0.05);单纯损伤组亦有所恢复,但程度较轻。提示神经干细胞移植对于脊髓损伤大鼠后肢功能的恢复有促进作用,联合应用高压氧有协同效果。  相似文献   

9.
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背景:单纯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受损脊髓组织的修复作用并不理想,研究证实神经生长因子兼有神经元营养和促突起生长双重作用,可以有效的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移植联合应用神经生长因子对脊髓损伤后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SD大鼠42只,建立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后随机分成3组,伤后1周于损伤处分别注入培养液、单纯神经干细胞或神经干细胞联合神经生长因子.于伤后1,2,4,6,8周进行BBB评分和斜板实验等运动功能检测.伤后4周取材行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及BrdU免疫组化染色,伤后8周取材行辣根过氧化物酶示踪观察及体感诱发电位观察神经电生理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伤后4周单纯神经干细胞组、神经于细胞联合神经生长因子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均有较明显恢复,神经干细胞联合神经生长因子组较单纯神经干细胞组快,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培养液组亦有所恢复,但程度较轻.病理切片显示培养液组未见神经轴索通过.单纯神经干细胞组可见少量神经轴索样结构,神经干细胞联合神经生长因子组可见较多神经轴索样结构.BrdU的阳性细胞数及HRP阳性神经纤维数:神经干细胞联合神经生长因子组>单纯神经干细胞组>培养液组且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神经干细胞联合神经生长因子组大鼠体感诱发电位的潜伏期、波幅优于单纯神经干细胞组(P<0.05),明显优于培养液组(P<0.01). 结果提示神经干细胞移植对于后肢功能的恢复有促进作用,联合应用神经生长因子有协同效果.  相似文献   

10.
诱发电位在组织移植修复脊髓损伤中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测定诱发电位变化探讨不同神经组织移植对成鼠损伤脊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成鼠胸髓损伤后,分别移植带血管蒂正中神经(VPN组)、孕14d胚胎脊髓(FSC组)、带血管蒂正中神经加胚胎脊髓(V+F组)。术后1,2,4,8,12周行体感诱发电位(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查。结果:各组SEP和MEP的峰潜伏期在2-8周内均有恢复,V+F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带蒂神经与胚胎脊髓联合移植对脊髓传导功能的恢复有较好作用。  相似文献   

11.
背景对于慢性神经根损伤程度的评估,主要依赖影像学资料进行间接判断.目的研究慢性嵌压性神经根损伤后,不同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改变与运动诱发电位表现形式之间的对应关系.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自身对照的重复测量观察.单位一所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脊柱外科.对象实验于2001-10/2003-05由暨南大学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脊柱外科完成.健康家猫30只,体质量3~5kg,雌雄不限.干预将右侧C7,C8和T1椎间孔内嵌压"V"形骨块行造模术.左侧做正常对照.术后2,4,8,12周CT显示神经根管均较对侧狭窄.术后第2,4,8,12,24周,行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检测,每次随机选6只.以周围神经损伤病理分类标准确定神经根损伤程度,并与运动诱发电位波形改变相对应.主要观察指标神经病理损伤程度分类与运动诱发电位检查结果的对应性.结果30只家猫均进入结果分析.神经根Ⅰ度损伤时各点运动诱发电位指标均未表现出异常.Ⅱ度损伤运动诱发电位改变形式有①潜伏期延长,达(3.9±0.21)ms.②F波可延长至1.3~1.9 ms.③各点的波幅正常.Ⅲ度损伤运动诱发电位表现为①潜伏期延长达4.3~5.1 ms.②波幅下降和波形分化不清.Ⅳ度损伤运动诱发电位特征为①Erb's点延长范围3.0~3.8 ms;Cs,T1点延长达5.0~5.3 mss.②C8,T1刺激点的波幅下降到0.2~0.5 mV.③F波的潜伏期延长达9.6~10.2 ms.Ⅴ度损伤时各刺激点诱发电位引出十分困难.结论当运动诱发电位表现正常时,若受损神经出现某种感觉障碍和异常,可提示Ⅰ度病理损伤的存在.单纯的潜伏期延长,包括F波的延长,表明神经的损伤程度为Ⅱ度.在此基础上出现波幅下降,尤其是出现波距加宽,波形分化不清时,神经损伤已达Ⅲ度.Ⅳ度损伤的突出特征是波幅低平,同时潜伏期进一步延长.Ⅴ度损伤时多有运动诱发电位消失或部分电位成分消失.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神经示踪方法(MEP)和脊髓电生理(SEP)检测探讨该方法对脊髓损伤修复的可行性,客观评价其价值。方法本实验共设3组:A组(正常对照组)、B组(制作成脊髓半切损害模型将肋间神经植入缺损的脊髓处)、C组(在脊髓半切损害模型的脊髓缺损处植入可吸收的明胶海绵)。结果B组经移植重建后,示踪剂注射处显色显示沿神经束向远、近端顺向和逆向运输,并以顺向显色较为明显。3个月后引MEP和SEP测定。B组与C组相比较,脊髓电生理功能有明显改善,其潜伏期和波幅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统计学处理(P<0.01)。结论纵观脊髓损伤肋间神经移植不仅可诱导和促进脊髓再生,而且再生的轴突可沿着肋间神经桥延伸到较远的距离。MEP和SEP在此方面可起到较为客观的评价作用。  相似文献   

13.
背景:颞浅筋膜瓣吻合移植在手伴有骨、肌腱、关节外露的脱套手损伤治疗中具有诸多优点,但在国内几乎没有报道。目的:评估颞浅筋膜瓣吻合移植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术后患者的手部功能及其外观。设计:病例回顾分析。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整形外科医院颌面外科。对象:选择2001-01/2005-05在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整形外科医院颌面外科就诊的采用颞浅筋膜瓣吻合移植的手损伤患者11例,均自愿参加观察分析。所有病例均有肌腱、骨或肌腱外露。方法:术前采用多普勒或触摸的方法行定位并标记颞浅血管神经束的走向,切取筋膜瓣尺寸于10cm×9cm和4cm×6cm之间。通过全厚皮肤移植行筋膜瓣表面再皮肤化。随访时间8个月(6~11个月),随访项目包括手的功能检查和外形的满意程度。功能评估采用伤及关节的总主动活动度与相应未受伤关节的比值进行评价,中位为零。功能康复按比值大小分3等:大于0.75为良好,小于0.5为差,二者之间为较好。手部外形的评价包括患者和医生的双方满意程度,包括是否臃肿和有可见瘢痕。主要观察指标:颞浅筋膜瓣吻合移植术后患者手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纳入手外伤患者11例,4例失访。①9例患者的筋膜瓣完全成活,1例因取瓣操作中损伤静脉,术后出现部分坏死,创面通过换药自行愈合。1例3d后出现静脉危象,手术探查发现,因静脉过长,术后出现静脉折叠,形成血栓,再次吻合后静脉通畅,但创面形成散在疤痕。②手部功能恢复4例良好,3例较好,4例失访。医生和患者对手部外观恢复情况满意。结论:应用颞浅筋膜瓣吻合移植同时再皮肤化是修复骨、肌腱外露的手部组织缺损的良好选择。不需要二次皮瓣修整,能获得良好的美学效果。而最重要的是柔软的筋膜组织特点为肌腱、关节的功能恢复提供了良好的组织环境。且供区的瘢痕隐蔽而且无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4.
背景面神经损伤不但给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面神经麻痹(简称面瘫)畸形,还给患者带来生理缺陷和社会心理影响,尽可能早的进行损伤面神经修复、重建面神经功能成为目前临床研究的重点.目的探讨创伤性面瘫手术时机和手术方法的选择,为创伤性面瘫的治疗和功能预后评估提供依据.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的病例分析.单位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整形外科医院.对象1993-12/2001-11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整形外科医院南三病区收治创伤性面瘫患者9例.方法对收治的9例创伤性面瘫患者,于伤后三四个月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行面神经吻合及腓肠神经移植眼轮匝肌植入术修?回顾性总结并分析创伤性面瘫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观察指标采用House-Brackmann方法和手术前后面部摄影观察,评价创伤性面瘫患者面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9例患者手术后临床随访6个月~2年,均获得了比较满意的面肌功能恢复.结论创伤性面瘫,争取尽早手术是成功的关键,方法宜首选面神经吻合,神经移植肌肉内植入术对整复某些创伤性面瘫有其临床应用价值和适应证.强调神经外瘢痕松解切除、结合神经损伤的程度和形态特点,针对性选择面神经修复方法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背景临床大量病例证实,下腰椎滑脱复位内固定术中满意的复位、融合及内固定,与患者术后症状体征及功能恢复程度并非一致.目的研究体感诱发电位(SEP)在下腰椎滑脱复位内固定术中监护的应用,对改善患者术后症状及提高脊柱功能的作用.设计随机对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脊柱外科病房.对象2000-06/2003-12暨南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深圳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下腰椎滑脱症患者52例,男23例,女29例,年龄18~68岁.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监测组32例.方法对照组利用节段性皮神经刺激体感诱发电位(SEP)技术对下腰椎滑脱复位内固定术前,术中监测和术后远期随访,对术后功能改善优良患者的术中电位变化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确定术中有效的监护指标,从而为监测组手术监护提供参考.主要观察指标①术后脊柱功能评定结果.②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及波幅检测结果.结果以患者术前麻醉后SEP指标值为基础,术中监测电位指标变化表现形式①滑脱复位后,若潜伏期缩短10%~15%或波幅增加>40%,提示愈后良好.②监测电位指标平稳,或潜伏期缩短<10%,或波幅增加<30%,可继续完成复位,术后可有部分神经根功能恢复和症状改善.③复位过程中,监测电位指标出现暂时性波动,可在15~20 min内恢复到基础电位,应在电位出现波动时停止复位.术后仍可有部分神经根功能恢复和症状改善.④术中监测电位若潜伏期延长>5%,或波幅降低>10%,或部分成分消失或波形离散,提示术后出现疼痛和运动障碍加重,术中应做必要调整.该方法术中监护指标改善与术后脊柱功能恢复状态符合率达93.75%.结论节段性皮神经刺激SEP是下腰椎滑脱复位内固定术中监护指导减压、复位、固定的客观而有效的方法.对改善神经根功能,恢复脊柱功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电针不同组穴对T11脊髓损伤后神经传导功能的影响及作用特点.方法:用改良Allen致伤法造成大白兔T11脊髓不完全损伤模型,按不同组穴(A1、A2及A3)进行电针治疗,同时设立对照组(C组)、空白组(D组)作为对照;应用体感诱发电位(SEP)测定神经传导功能;改良Tarlov法评定肌力.结果:T11脊髓损伤后SEP潜伏期变化不明显,波幅降低;损伤后35 min波幅有所恢复,但小于损伤前;第13 d A1-3组基本恢复,C组变化不明显.结论:A1-3各组穴对胸椎脊髓损伤后神经传导功能恢复均有积极作用,其中A3组疗效最佳;第13天SEP峰间波幅变化与肌力改变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背景:研究表明,嗅鞘细胞有利于神经元存活并促进轴突再生。目的:验证局部注射嗅鞘细胞治疗大鼠周围神经损伤的可行性。方法:体外分离、培养SD大鼠嗅鞘细胞。40只SD大鼠切除坐骨神经1.0cm,植入异体神经1.0cm。随机分为2组,嗅鞘细胞组局部注射嗅鞘细胞,生理盐水组局部注射生理盐水。术后3个月检测体感诱发电位及运动诱发电位,光镜、电镜观察神经电生理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电镜观察嗅鞘细胞组大鼠在损伤区有较多神经纤维通过,明显多于生理盐水组(P〈0.01)。嗅鞘细胞组大鼠体感诱发电位及运动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及波幅明显优于生理盐水组(P〈0.01)。提示局部注射嗅鞘细胞能更好地恢复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背景:肝移植术后胆道损伤引起的并发症是临床上诊治的难点,是抑制肝移植发展的瓶颈。目的:在成功应用胆道内镜治疗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同时,对胆管的损伤进行观察记录并取活检病理,分析不同胆管损伤、组织病理学类型与肝移植术后胆管并发症的关系。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分析,于2001-07/2005-10在大连市肝胆外科研究所,友谊医院肝胆外科完成。对象:将19例肝移植术后患者根据胆管并发症发生情况分为3组:正常组4例,胆管损伤组12例,肝动脉损伤组3例。方法:利用内镜技术,分别对3组患者进行胆管观察、记录,内镜下取活检进行病理分析。对于无T管者,应用子母胆道镜观察、取活检。主要观察指标:应用胆道内镜观察T管造影、肝内外胆管黏膜外观及病理学检查结果、供-受体胆管吻合口的愈合情况。胆管损伤组经内镜取石、狭窄扩张治疗后行上述指标的复查。结果:①正常组患者肝内外胆管解剖正常,无狭窄、瘢痕,胆管黏膜颜色正常,供-受体胆管吻合口愈合佳。病理学检查均可见修复性的黏膜组织,被覆上皮完整。②胆管损伤组患者胆管内有各种类型的单发、多发及铸型结石,胆管均有不同程度损伤,经内镜取净结石、解除梗阻后,胆管黏膜均有不同程度的修复,造影检查胆树恢...  相似文献   

19.
背景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治疗,尤其是关于实施前、后路手术及减压范围,内固定装置的选择仍存在较大的争议.目的探讨Moss Miami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改善患者脊髓功能、脊柱活动度及下肢疼痛的效果.设计前后对照分析.对象选择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脊柱外科2001-01/2003-06收治的胸腰椎爆裂骨折行Moss Miami椎弓根钉系统固定患者27例.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男17例,女10例;年龄19~65岁,平均32.8岁.损伤部位L114例,T12 6例,T12,L14例,L1,L2 2例,L1,L2,L3 1例;其中有脊髓损伤11例,Frankel分级为A级1例,B级2例,C级8例.术前CT显示椎管狭窄率(43±13.5)%.干预19例进行MossMiami椎弓根钉内固定加椎板间植骨融合术,8例经后外侧减压、半椎板切除,Moss Miami椎弓根钉内固定加后外侧横突间植骨融合术.脊髓功能恢复按Frankel分级评定(分为5级,A级为严重障碍,E级为正常);术后疗效评价根据神经功能、脊柱活动、腰背痛及下肢疼痛恢复情况评估(分为改善、无变化、加重).主要观察指标①患者应用Moss Miami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后疗效评价.②手术前后和随访时患者伤椎椎体前后高度及椎管狭窄率.③手术前后患者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随访时间6个月,27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Moss Miami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后疗效评价结果神经功能改善10例,无变化1例;脊柱活动改善26例,无变化1例;下肢疼痛改善10例,无变化17例;腰背痛改善23例,无变化3例,加重1例.②手术前后和随访时患者伤椎椎体前后高度及椎管狭窄率结果随访时伤椎前后高度及椎管狭窄率均较手术前有显著改善[伤椎前高度93.5%比44.2%;伤椎后高度90.7%比79.3%;椎管狭窄率(8.2±6.6)%比(43.0±13.5)%,P<0.01].手术后和随访时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③术后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评定结果11例脊髓损伤患者中,10例分别提高1~3级,1例A级无变化.结论Moss Miami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能明显改善患者脊髓功能,恢复椎体高度,操作简单,复位固定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高频超声与MRI在膝关节内侧副韧带(MCL)损伤诊断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手术证实的50例内侧副韧带损伤进行回顾性高频超声与MRI的对比研究。结果:50例MCL损伤中,I级损伤10例,Ⅱ级损伤30例,Ⅲ级损伤10例,以手术结果为标准,高频超声诊断Ⅱ、Ⅲ级损伤符合率为93%、100%,MRI诊断Ⅱ、Ⅲ级损伤符合率为97%、100%。结论:高频超声和MRI一样能准确诊断内侧副韧带损伤并进行分级,为临床提供了一种简单易行廉价的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