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细胞过滤器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白细胞过滤器过滤库存全血或红细胞前后血液质量变化,及其防止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全血或红细胞用白细胞过滤器滤除白细胞,取过滤前后的血液标本进行质量检测,过滤后的去白细胞血液,应用于以往有输血反应的28例患者,并观察临床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情况.结果用白细胞过滤器过滤后,白细胞滤除率99.6%,血小板滤除率77.0%,红细胞回收率96.3%,凝血因子、红细胞脆性无显著变化(P>0.05),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为1.7%,较应用前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为41%明显降低,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55.38,P<0.01).结论说明白细胞过滤器前后血液质量没有明显变化,能显著降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白细胞滤器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临床输血的发热不良反应中,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高达15%-37%,这主要是由于多次输注含有白细胞的血液成分,产生HLA同种免疫反应及粒细胞同种免疫反应所致。因此,减少白细胞的输入,是降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的关键。本文将国产一次性滤除白细胞输血器(简称白细胞滤器)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输血反应发生率约为2%~55,某些反应即刻而明显,另一些则持续数日或更长时间才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相对多见,且多因对供血者的白细胞、血小板、或血浆(极少数)的敏感所致。如病人有一次以上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医生宜嘱选用除去白细胞的成份输血,以防复发。另一种常见的轻度非溶血性输血过敏反应是对  相似文献   

4.
去白细胞输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临床输血中,输血不良反应及输血相关疾病较常见,其中非溶血性反应的发生率高达37%。这种以发热反应为主要特征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是由于受血者多次输入含有白细胞的血液成分,使机体产生了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同种免疫所致。因此,只要有效地去除血液中的白细胞,减少白细胞的输入,就能降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和疗效。  相似文献   

5.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与白细胞滤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输血和成分输血治疗的应用范围随着医疗技术不断的发展而日益扩大。临床输血反应通常分成三类:溶血性输血反应;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及由细菌污染引起的输血反应。随着血型检验与交叉配血技术的改进,因血型不合而引起的溶血性输血反应大为减少,使用了一次性封闭式塑料采血器材后血液污染也十分少见。但是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却常有发生。在省内也应引起广大临床医护人员的重视。 1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NHTR) 1.1 NHTR发生机理:主要是受血者一次或多次输入一个或多个供血者的血液,使全血或成分血中的白细胞和血小板与受血者发生了同…  相似文献   

6.
儿科血液病或癌症病人常因血小板减少及贫血而需要输血。输血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包括那些少见但却潜在威胁病人生命的一些输血反应,如ABO血型不合的溶血反应、输血相关性脓毒血症、循环超负荷和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等。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是较常见的两种输血反应,它们通常不会造成严重的临床后果,或降低输血疗效。过去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生率高达30%。而使用少白细胞血液制品(包括单采血小板)后,其发生率仅有0.03%~2.18%,过敏反应的发生率则小于1%。发热反应发生率高的原因可能是病人输注手工混合血小板及未经去白细胞处理的血液制品。这种情况,临床上通常在输血前给予扑热息痛、苯海拉明或者两者合用。尽管临床至今没有实验证实输血前给药的效果,但估计输血前给药率为61.5%~80%。目前,由于血液保存前进行去除白细胞处理、或使用单采血小板及限制血小板储存时间减少了发热反应的发生率,因此输血前常规给药的作用变得不明确。在一个随机、双盲的临床研究中,Wang等报道输血前合并使用扑热息痛及苯海拉明不能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输血前常规给药并非绝对有益。如反复给予治疗剂量的扑热息痛会引起肝损伤,严重过量则会导致肝中毒。苯海拉明对人的记忆力、精神行为和情绪等方面均有明显的影响。两种药物尽管都相对便宜,但常规输血前给药增加病人的费用及护理时间。  相似文献   

7.
美国每年输注的红细胞超过1千万单位,其中1%~6%的输血存在不良反应(Brittingham&.Chaplin,1957;Heddle等,1993;美国国家血液数据中心,1997)。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是一种最常见的输血反应(Dzik等,2000),主要由残留白细胞引起。过滤去除血液制品中的残留白细胞不仅能降低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而且也有助于预防某些经细胞内传播的病原体传播,  相似文献   

8.
去除血液及其制剂中白细胞可有效地减低输血引起的免疫抑制效应及传播输血相关病毒的危险,采用白细胞专用滤器,可去除血液中99.9%的白细胞,可明显减少白细胞介导的输血反应,如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移植物抗宿主病,输血相关病毒及HLA同种异体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9.
与白细胞相关的输血反应分析及护理南京鼓楼医院(210008)陈湘玉由于现代输血技术的改进,一般发热反应和ABO血型不合的溶血反应已很少发生。目前,90%输血反应已系非溶血性、非感染性输血反应。血液病患者,由于反复受血,常在输血30分钟-2小时出现发冷...  相似文献   

10.
背景 在1995年至1998年11月间,在耶鲁的纽黑文医院25%红细胞输血是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保存前或床边去除白细胞(选择性的去除白细胞,SLR)。在1995年1月至1999年7月,30%血小板输血是床边过滤去除白细胞。为了减少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FNHTR),在1998年11月至1999年12月红细胞输血及1999年7月至2000年1月血小板输血全部改为保存前去除白细胞(UPL)。回顾分析1995年1月至2002年  相似文献   

11.
儿科血液病或癌症病人常因血小板减少及贫血而需要输血。输血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包括那些少见但却潜在威胁病人生命的一些输血反应,如ABO血型不合的溶血反应、输血相关性脓毒血症、循环超负荷和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等。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是较常见的两种输血反应,它们通常不会造成严重的临床后果,或降低输血疗效。过去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生率高达30%。而使用少白细胞血液制品(包括单采血小板)后,其发生率仅有0.03%~2.18%,过敏反应的发生率则小于1%。发热反应发生率高的原因可能是病人输注手工混合血小板及未经去白细胞处理的…  相似文献   

12.
推广成分输血,提高输血疗效,减少输血反应,是当今输血技术的一大进步。浓缩红细胞(Red Blood Cell Concentrate,RCC)和少白细胞红细胞(Leukocyte-Poor Red Blood Cell,LP-RBC)是目前血站供给临床使用较多的血液成分制剂。随着血液质量的提高,临床上细菌性发热反应和ABO血型不合的溶血性输血反应已很少发生,约90%的输血反应系非溶血性、非细菌性输血反应,这些反应大多与输入的白细胞有关,因白细胞抗体的产生而造成输血失败。为此笔者对RCC和LPRBC制剂在临床使用时发生输血反应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以了解两种血液成分与输血反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去白细胞输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临床输血中,输血不良反应及输血相关疾病较常见,其中非溶血性反应的发生率高达37%。这种以发热反应为主要特征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是由于受血者多次输入含有白细胞的血液成分,使机体产生了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antigen,HLA)同种免疫所致。因此,只要有效地去除血液中的白细胞,减少白细胞的输入,就能降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和疗效。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机理非溶血性输血发热反应在临床输血中十分常见,并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其发生机理有多种可能,但主要是由于输入的血液或者血液成分中含有白细胞,…  相似文献   

14.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临床分析及护理体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原因及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9年10月~2003年10月325名输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主要出现在多次输血、多次妊娠等患者中。单纯白细胞比全血、血浆、去白细胞的红细胞输血时的FNHTRs的发生率高(P<0.01)。结论去白细胞成分输血可有效降低FNHTRs的发生率。采取积极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减轻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白细胞过滤器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效果及其护理要点.方法:2004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输血患者2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普通输血器输血,观察组则采用一次性去白细胞过滤器.比较两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为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0%,P<0.05.结论:使用白细胞过滤器输血可有效降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且操作简单,护理人员易于掌握,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15 002例受血者发生64次输血反应的回顾性总结分析,为临床减少输血反应,规范输血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统计2008年1月~2012年6月输注各类血液成分的输血反应情况.结果 15 002例受血者中发生输血反应64例,发生率为0.43%,其中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NHTR)和过敏性输血反应(ATR)占93.75%.常用的血液成分中,输注悬浮红细胞、冰冻血浆和单采血小板的输血反应所占比例分别为0.30%、0.43%和1.56%.95.12% (39/41)的过敏反应患者既往有输血史.结论 输血反应主要以过敏性输血反应和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为主,科学合理用血、加强输血反应的监测和报告是保证输血安全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7.
发热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是血液制品输注时最常见的副反应,尤以输血小板时最高,可达5%~30%。过去认为这些反应是受血者的抗白细胞抗体与血小板制品中的白细胞相互作用的结果,但许多观察表明,一种生物反应物质或血小板贮存期间产生的某些物质,于输注血小板时可产生上述反应。为探讨这一假设,作者给血小板减少患者输注了血小板浓缩物中的两种成分,即血浆上清液与细胞成分(血小板与白细胞)。现报道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8.
背景和目的 在保存期间浓缩血小板(PC)中来源于血小板的细胞因子的积聚可能引起非溶血性输血反应(NHTR)。作者研究了保存中的去白细胞血小板对血小板活化、补体活化和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材料和方法 应用单采法采集超浓缩血小板、以100%血浆稀释成70%PASⅢ或制备成70%或80%含镁和钾的(PASⅢ M)悬液。结果 保存期间转化的生长因子(TGF一)和活化调节,正常的T—细胞表达和分泌(RANTES)浓  相似文献   

19.
杨慧 《江西医学检验》2003,21(3):202-202
非溶血性发热输血反应(febrile nonh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s,FNHTR)主要是由同种免疫引起,即由受血者血中的白细胞抗体和输入的白细胞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所以去除白细胞是预防非溶血性发热输血反应的重要措施。笔者对15例有FNHTR史的病人再次输血时使用一次性白细胞过滤器进行输血,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非溶血性发热输血反应(febrile nonh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s,FNHTR)主要是由同种免疫引起,即由受血者血中的白细胞抗体和输入的白细胞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所以去除白细胞是预防非溶血性发热输血反应的重要措施[1].笔者对15例有FNHTR史的病人再次输血时使用一次性白细胞过滤器进行输血,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