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HepG2细胞模型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构建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细胞模型.方法:将携带1.2拷贝HBV基因的重组腺病毒感染HEK293细胞进行包装、扩增并分离纯化.将扩增得到的HBV感染HepG2细胞,用ELISA法检测感染后第4天培养上清中的HBsAg,Real-time RT-PCR检测HBV mRNA.结果:ELISA检测结果显示,HepG2细胞感染HBV后上清液中HBsAg呈阳性.Real-time RT-PCR可以检测到HBV mRNA.结论:HBV能在HepG2细胞中表达复制和表达.HBV感染的HepG2细胞模型构建成功.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刺参糖胺聚糖对HepG2.2.15细胞HBsAg和HBeAg的抑制作用。方法:培养中的HepG2.2.15细胞可持续分泌HBV。用MTT法检测药物的细胞毒性,用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的HBsAg和HBeAg。结果:刺参糖胺聚糖对HepG2.2.15细胞HBsAg和HBeAg的抑制作用存在时间和浓度依赖性。给予4种不同浓度的刺参糖胺聚糖作用3天后,8mg/ml、4mg/ml、2mg/ml组能明显抑制HBsAg和HBeAg的分泌(P<0.05);经药物处理6天后,对细胞外HBsAg和HBeAg分泌的抑制率呈显著差异(P<0.01)。结论:刺参糖胺聚糖具有一定的抗HBV活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荧光定量PCR测定HBV-DNA与HBV.M乙肝标志物阳性者结果进行比较。方法 随机抽住院MBV.M乙肝标志物阳性病人218例标本应用荧光定量PCR测定HBV-DNA,结果发现HBsAg、HBeAg、HBcAb阳性组125例标本中,HBV-DNA阳性115例,占92%;HBsAg、HBeAb、HBcAb阳性组及HBsAg、HBcAb阳性组,HBV-DNA阳性率分别为65.2%、48.5%。结论 荧光定量PCR与ELISA法相比,可真实反映HBV病毒复制情况及病情变化,对乙肝临床诊断及治疗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靶向作用于乙型肝炎病毒C区基因的M1GS RNA核酶胞内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方法设计并应用PCR技术合成M1RNA核酶,应用pEGFP-C1载体构建M1GSRNA核酶的真核表达质粒,应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 TM 2000转染HepG2.2.15细胞,以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病毒抗原,以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细胞内病毒mRNA,以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分泌入培养液的HBVDNA含量,用MTT法检测核酶对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结果质粒载体表达的M1GS RNA核酶能明显抑制细胞培养液中HBeAg的表达及病毒mRNA的表达,抑制率分别为31.58%,32.5%。但M1GS RNA核酶对培养液中的HBV DNA含量无明显影响,亦不影响HepG2.2.15细胞的增殖活性。结论M1GS RNA核酶能特异性抑制HepG2.2.15细胞内HBV C区基因表达,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抗HBV基因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靶向X区的siRNA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的表达和复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构建针对乙型肝炎病毒(HBV)X基因的siRNA表达载体,观察其对HBV基因表达和复制的影响。方法设计并合成针对HBVX区基因的siRNA寡核苷酸,经退火形成双链后克隆人pSUPER载体,构建成功的siRNA表达载体与pTK-Hyg质粒共转染稳定表达HBV的HepG22.2.15细胞,潮霉素抗性筛选获得稳定细胞克隆,对所得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HBsAg和HBeAg进行定量检测,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靶基因mRNA的抑制效果,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结果成功构建了针对HBVX基因的siRNA表达载体pSUPER-X1和pSUPER-X2,两种siRNA均能明显抑制HepG22.2.15细胞的HBsAg和HBeAg分泌,抑制率分别为97%和88%,RT-PCR结果显示HBV的mRNA表达降低,荧光定量PCR结果证实siRNA能降低HBVDNA拷贝数2个数量级。结论载体产生的针对HBVX基因的siRNA能高效、特异地抑制HBV基因的表达和复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体外培养HBV携带者人原代肝细胞,研究细胞内HBV的复制情况及持续时间,为临床抗病毒试验治疗奠定基础.方法:分离HBV携带者人原代肝细胞进行体外培养.14 d后,测绘细胞的生长曲线和细胞核型分析.分别用巢式PCR和ELISA法对细胞匀浆及培养上清液进行HBV-DNA和HBsAg、HBeAg的检测.结果:HBV携带者人原代肝细胞和培养上清液可检测到HBV-rcDNA,培养上清液内检测到HBsAg和HBeAg.细胞培养3周时开始出现大量死亡.结论:该细胞体外培养期间仍能保持对HBV感染和复制的特性,为体外研究HBV感染情况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N-乙酰半胱氨酸体外抗乙肝病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NAC体外抗乙肝病毒活性及其机制。方法:体外以转染了乙肝病毒的HepG2-2.2.15细胞株作为实验对象,培养细胞中加入不同浓度的NAC(0,3,10,30mmol/L)。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培养上清液中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半定量PCR测定细胞内及培养上清液中的HBV DNA的变化,RT-PCR分析细胞内HBV表面抗原mRNA的变化。结果:NAC对HBsAg、HBeAg均有抑制作用,但NAC对HBsAg的抑制较HBeAg强,抑制率达90%左右。且抑制作用具有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半定量PCR结果显示细胞内的HBV DNA含量随着NAC浓度的增加而升高,而培养上清中的HBV DNA的含量降低。RT-PCR结果表明细胞内HBsAg mRNA没有显著变化。结论:NAC体外具有抗HBV活性,其抑制作用发生在转录后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前S2抗原与HBV标志物及HBV-DNA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乙型肝炎患者536例,应用ELISA法检测前S2抗原、HBV标志物,应用荧光PCR法检测HBV-DNA,比较不同HBV标志物表现模式患者前S2抗原阳性率,分析前S2抗原与HBeAg的关系。结果 "大三阳"(即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和"小三阳"(即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者前S2抗原阳性率高于其他模式(P〈0.01);HBeAg(+)者前S2抗原阳性率高于HBeAg(-)者(P〈0.01);HBV-DNA阳性者前S2抗原阳性率为85.88%、HBeAg阳性率为79.63%,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前S2抗原可较好反映HBV的复制情况,联合检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前S2抗原与HBV标志物及DNA有助于临床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9.
乙型肝炎病毒父婴垂直传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父婴垂直传播的可能性。方法:以ELISA方法检测110对妊娠24~36周孕妇及其配偶的HBV血清学标志物,其中HBsAg(-)和HBeAg(-)孕妇及其HBsAg(+)和(或)HBeAg(+)配偶为观察组,共58例,孕妇及其配偶均HBsAg(-)和HBeAg(-)为对照组,共52例。待分娩时采取夫妇静脉血及新生儿脐血各5mL。以ELISA方法检测HBV血清学标志物及荧光PCR方法检测HBV-DNA。结果:(1)观察组中有5例新生儿脐血清的HBV血清学及HBV-DNA阳性;对照组中新生儿脐血清的HBV血清学及HBV-DNA均为阴性;两组HBV父婴垂直传播率差异有显著性(χ^2=4.6962,P<0.05),观察组新生儿脐血清与父血清HBV-DNA定量呈显著正相关(r=0.95,P<0.05)。(2)两组共有12例HBV血清学与HBV-DNA不相一致的结果。结论:父婴间存在HBV垂直传播的可能性;临床诊治HBV应联合HBV血清学及HBV-DNA的检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HBsAg阳性孕产妇及其新生儿的HBV检测结果分析,探讨HBV宫内感染的高危因素及其预防措施。方法 从陕西省人民医院产前检查中筛选254例HBsAg阳性孕产妇及其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检测两者HBV标志物,并同时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孕产妇血清HBV-DNA。结果 254例HBsAg阳性孕产妇,其新生儿脐血HBsAg和HBeAg阳性率分别为5.12%和13.78%; HBeAg阳性组孕产妇的新生儿脐血HBV感染阳性率53.33%,远高于HBeAg阴性组的3.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新生儿脐血HBsAg和HBeAg阳性率随孕产妇HBV-DNA含量的增加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W秩和检验,P<0.001); HBeAg阳性孕产妇的HBV-DNA检测阳性率100.00%,远高于HBeAg阴性孕产妇的阳性率19.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001)。结论 孕产妇HBeAg和HBV-DNA阳性是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的高危因素; 对于没有实时定量检测条件的基层医院和妇幼保健院,HBeAg筛查就尤为重要; 对育龄妇女孕前进行HBV的干预和治疗,使HBV-DNA和HBeAg转阴后妊娠,是降低HBV宫内感染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蒌蒿乙酸乙酯部位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作用。方法:蒌蒿药材用95%乙醇提取后,用乙酸乙酯萃取获得有效部位,作用于HBV-DNA转染的Hep G2.2.15细胞上。采用MTT法检测乙酸乙酯部位对Hep G2.2.15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用ELISA法观察乙酸乙酯部位对Hep G2.2.15细胞分泌HBs Ag和HBe Ag表达的抑制作用。结果:蒌蒿乙酸乙酯部位对Hep G2.2.15细胞有一定的细胞抑制作用,对Hep G2.2.15细胞分泌HBs Ag和HBe Ag表达有不同程度的抗原抑制作用。结论:蒌蒿乙酸乙酯部位有较强的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12.
前S2抗原、HBV血清标志物与HBV—DNA检测结果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前S2抗原、HBV血清标志物检出情况与HBV-DNA结果之间的关系。方法分别进行前S2抗原、HBV血清标志物5项的检测,同时对乙肝患者运用PCR检测HBV—DNA的含量。结果大三阳组前S2抗原(+)检出率和HBV—DNA阳性检出率均高于小三阳组,且与小三阳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前S2抗原(-)组血清HBV-DNA检出率为89%;前S抗原(+)组与血清HBV—DN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结论在前S2抗原、HBV血清标志物与HBV—DNA检测中应联合应用两种方法进行检测,提高检出率,为判断乙肝病毒的复制、传染性以及指导临床治疗提供更可靠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eAg、HBsAg与乙肝病毒HBV-DNA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655例HBs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MEIA)检测HBeAg、HBsAg,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HBV-DNA。结果在HBeAg阳性标本中,HBV-DNA阳性率为64.64%;HBeAg阴性标本中,HBV-DNA阳性率为36.61%,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浓度组HBeAg和HBV-DNA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载量HBV-DNA组,HBeA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HBV-DNA含量增加而增加;HBsAg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随HBV-DNA含量增加而降低。结论同时检测HBV-DNA与HBeAg能更好地用于临床诊断与疗效观察,HBeAg随着HBV-DNA拷贝数的增加而增加,而HBsAg却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免疫标志物(HBV M)和HBV DNA含量的相关性及两种指标联合检测的临床应用。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HBV M;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HBV DNA含量。结果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的标本HBV DNA阳性率高,分别为:Ⅰ组[HBsAg、HBeAg和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阳性],HBV DNA阳性率98.9%(181/183);Ⅳ组(HBsAg和HBeAg阳性),HBV DNA阳性率96.3%(26/27);Ⅶ组[HBsAg、HBeAg、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和抗-HBc阳性],HBV DNA阳性率100.0%(2/2);HBsAg阳性、HBeAg阴性,HBV DNA阳性率也较高,为Ⅱ组(HBsAg、抗-HBe、抗-HBc阳性)60.4%(58/96);Ⅲ组(HBsAg、抗-HBc阳性)50%(10/20);HBeAg、HBsAg阴性有一定的HBVDNA阳性率,但阳性率低,分别为:Ⅴ组(抗-HBs、抗-HBe、抗-HBc阳性)13.3%(2/15);Ⅵ组(抗-HBs、抗-HBc阳性)8.3%(1/12);Ⅷ组(抗-HBs阳性)0(0/26);Ⅸ组(HBV M全阴性)6.7%(1/15)。结论血清HBV DNA水平与HBV M表现模式有关,与HBsAg,HBeAg有良好的相关性,而HBV M阴性的患者也可能有HBV DNA阳性,因此HBV M和HBV DNA联合检测,可有效提高乙型肝炎的检出率,为临床提供HBV感染、复制及传染性判断以及指导治疗的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患者在临床治疗中血清HBsAg含量的变化情况.探讨血清HBsAg含量与HBV—DNA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0年6月至2011年7月间我院感染科的55例乙型肝炎患者,检测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第1个月、第3个月、第6个月、第9个月和第12个月血清HBsAg、HBV—DNA含量,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乙型肝炎患者经治疗后,血清HBsAg含量显著下降,且在各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治疗的前六个月内下降明显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六个月下降缓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BsAg含量在HBeAg阳性者与HBeAg阴性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血清HBsAg含量在HBeAg阳性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05),在HBeAg阴性者中虽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BsAg浓度与HBV—DNA水平存在正相关,其相关系数r=0.425(P〈0.05)。结论乙型肝炎患者经治疗后血清HBsAg含量整体下降;血清HBsAg浓度与HBV—DNA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各种模式中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含量的调查,了解乙肝标志物与HBV-DNA含量的关系。通过PCR方法对乙肝标志物各种模式HBV-DNA的检测,客观认识体内病毒复制状态和传染状况,修正过去错误观点,肯定HBV-DNA定量检测的必要性。方法对242例HBV感染者进行HBV-DNA定量及乙肝标志物检测。血清HBV-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荧光定量检测;乙肝标志物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结果大三阳中(HBsAg+HBeAg+HbcAg+)HBV-DNA阳性率(HBV-DNA>1000copies/ml为阳性)为99.2%。小三阳中(HBsAg+HBeAb+HBcAb+)HBV-DNA阳性率为59.1%。HBsAb+HBeAb+HBcAb+阳性率最低,为8.3%;HBsAg+HBcAb+组阳性率为78.6%。结论乙肝标志物不能对病毒是否复制与有无传染性做出准确判断,各种模式中均有不同比例的HBV-DNA阳性结果,所以PCR定量检测HBV-DNA是判断HBV感染的最为准确可靠的方法,它可以较早的发现乙肝病毒的存在,以及对治疗效果的观察,也是判断有无传染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前S1蛋白(Pre-S1蛋白)的检测在诊断乙型肝炎病毒复制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138例携带不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和乙肝患者血清Pre-S1蛋白;采用荧光定量PCR(FQ-PCR)法检测HBV-DNA,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HBsAg、HBeAg、抗HBcAg均阳性者,Pre-S1蛋白和HBV-DNA检出率分别为90.4%和95.2%,两者间差异不显著(P>0.05),该组患者Pre-S1蛋白、HBV-DNA与HBeAg的检出符合率较高。HBeAg阴性患者HBV-DNA与Pre-S1蛋白仍有不同检出率,均明显低于HBeAg阳性患者(P<0.01),显示部分HBeAg阴性患者仍存在病毒复制。结论Pre-S1蛋白能敏感地反映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情况,尤其可反映HBeAg阴性的乙肝患者病毒复制。  相似文献   

18.
HBV-DNA定量与HBV-M检测结果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HBV-DNA定量检测与HBV血清标志物定性或定量检测结果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患者血清中的HBV-DNA,同时运用ELISA法或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检测HBV血清标志物,并对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HBsAg(+)HBeAg(+)HBcAb(+)组患者血清HBV-DNA检出率最高为94.62%(176/186),HBsAg(+)HBcAb(+)组患者血清HBV-DNA检出率为42.86%(30/70),HBsAg(+)HBeAb(+)HBcAb(+)组患者血清HBV-DNA检出率为26.17%(56/214),HBsAg(+)HBeAg(+)HBcAb(+)组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1)。结论:血清HBV-DNA水平与HBV血清标志物的表现模式有关,HBeAg与HBV-DNA有高度的相关性。HBV-DNA与HBV-M结合能全面了解HBV感染、复制及传染性,也为指导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下称乙肝)病毒(HBV)血清标志物、前S2抗原检出情况与HBV-DNA结果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472例临床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进行HBV血清标志物5项、前S2抗原的检测,同时运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HBV-DNA的含量.结果 HBV表面抗原(HBsAg)、HBV e抗原、HBV核心抗原抗体(抗-HBc)阳性组前S2抗原阳性检出率为98.7%和HBV-DNA阳性检出率为84.4%均显著高于HBsAg、抗e抗原抗体、抗HBc阳性组(P<0.01);159例血清HBV-DNA呈阴性组中前S2抗原检测出67例阳性;130例前S2抗原检测呈阴性组中血清HBV-DNA检出38例阳性.结论 前S2抗原、HBV-DNA及HBV血清标志物检测都可对HBV的复制情况进行评估,但并不同步,需联合应用方可对HBV感染、复制情况作出较全面的评估.  相似文献   

20.
慢性乙肝血清标志物与HBV-DNA水平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免疫标志物不同模式与血清HBV-DNA定量的关系。方法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技术对619例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患者血清进行HBV-DNA定量测定。结果HBsAg( )/HBeAg /抗-HBc( )组、HBsAg( )/抗-HBe( )/抗-HBc( )组、HB-sAg( )/抗-HBc( )组、单项抗-HBc( )组及抗-HBs( )组HBV-DNA阳性率分别为94.44%、32.26%、24.71%、7.14%和2.50%,HBsAg( )/抗-HBs( )/抗-HBe( )/抗-HBc( )组阳性率为15.79%。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reS1Ag 、PreS2Ag 在HBsAg( )/HBeAg(-)、HBsAg( )/HBeAg 的患者血清HBV-DNA阳性率分别为41.85%、91.64%和18.36%、46.43%。结论HBeAg、PreS1Ag与HBV-DNA高度相关,可作为HBV复制的免疫指标,HBsAg( )/抗-HBs( )同时存在可能与HBV基因变异或不同亚型二次感染有关,HBeAg 的S/CO值与HBV-DNA定量有相关性,HBsAg( )的S/CO值与HBV-DNA定量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