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街头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和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实施以来,我市临床用血全部由自愿无偿献血者提供。随着无偿献血工作的深入宣传和开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无偿献血的重要性,参加献血的公民数量逐年增多,保证了临床用血的需要。对于符合献血条件的健康人来说,一次献全血200~400ml,约占全身血容量的5%~10%,机体通过循环代偿一般不会出现低血容量症状。  相似文献   

2.
自1998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实施以来,我市的无偿献血工作随着政府的大力宣传与支持以及广大市民的踊跃参与,越来越多的适龄健康公民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但在献血过程中或献血后,有少部分献血者由于生理、心理、采血环境、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及采血技术等多种原因,引起头晕、心慌、面色苍白、出冷汗、恶心、呕吐甚至抽搐等一系列短暂性的不良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献血者的积极性和热情,对无偿献血工作产生不良影响,影响了再次献血率。现对我站2013年1月1日~12月31日一年间的无偿献血者进行回顾性的统计,并对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预防作了分析,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无偿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的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献血反应是献血者在采血过程中或采血后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系列短暂性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恶心、呕吐、脸色苍白、出汗、心悸、浑身乏力、神情恍惚,严重时有短时意识丧失、惊厥、抽搐等。本站自1998年10月~2000年8月共接待无偿献血者12086人,发生献血反应329人,占无偿献血总人数的2.7%。为了保证献血者的健康、推动无偿献血工作顺利进行,对献血不良反应加以分析以及加强对献血者的护理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诱因,分析其护理对策。方法对该血站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发生不良反应的627例无偿献血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类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探讨其诱因,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针对性预防护理对策。结果女性献血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18~29岁献血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学生献血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职业,夏季(6~8月)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季节,仅献血1次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献血1次以上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神紧张是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诱因,占59.97%。结论无偿献血不良反应发生与性别、年龄、职业、季节、献血次数均有关,多为轻度不良反应,其主要诱因为献血者精神紧张,血站相关人员可通过创造良好的献血环境、加强献血知识宣传、提高服务质量等对策预防无偿献血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5.
何志慧 《现代护理》2006,12(18):1689-1690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因具有抗菌谱广、杀菌作用强、半衰期长、生物利用度高、耐酸、耐β-内酰胺酶、临床疗效高且毒性较低、过敏反应较青霉素少的优点而广泛应用于临床。但随着临床应用增多及不合理,其不良反应(ADR)的病例日趋增多,轻者给病人增加不适或造成各重要脏器的可逆性损伤,严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抢救不及时或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常可致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为使其更安全有效的服务于患者,本文就其ADR的预防及护理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介绍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与预防方法,指出护士只有在输血过程中严格遵守输血的程序,严密观察,及早发现不良反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才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输血的安全和有效。  相似文献   

7.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因具有抗菌谱广、杀菌作用强、半衰期长、生物利用度高、耐酸、耐β-内酰胺酶、临床疗效高且毒性较低、过敏反应较青霉素少的优点而广泛应用于临床.但随着临床应用增多及不合理,其不良反应(ADR)的病例日趋增多,轻者给病人增加不适或造成各重要脏器的可逆性损伤,严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抢救不及时或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常可致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为使其更安全有效的服务于患者,本文就其ADR的预防及护理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李敏  乔爱珍 《现代护理》2006,12(21):2036-2036
目的 探讨美罗华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及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HL)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方法。方法 美罗华输注前30min给予扑尔敏8mg口服,消炎痛胶囊25mg口服,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0ml静脉注射,配制美罗华时严防泡沫产生,现配现用,然后用输液泵控制输入速度,先慢后快.用药过程严密观察和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结果 通过用药前的处理及控制输液速度的方法,较好的避免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 有效的措施可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无偿献血者不良反应的心理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从1998年10月国家实施《献血法》以来,我站共接待无偿献血3762人次。其中男性2338例:女性1424例。发生献血反应105例,占无偿献血总人数的2.8%。女性发生献血反应人数高于男性。经国内外大量的科学实验和临床实践证明.少量献血无损健康,反而促进血液的新陈代谢。因为无偿献血一次采集的血液量200ml约占人体总血液量的5%,对人体不会有影响,但我站  相似文献   

10.
6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组织器官、功能结构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功能逐渐衰退。为了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在使用药物过程中认真做好密切观察病人。合理用药,严格遵循个性化给药的原则。慎重选择联合用药的品种,提高老人用药依从性。加强用药监测。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后,应立即正确的判断。根据不同的病例,不同的用药,给予不同的护理处理,防止不良反应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面部糖皮质激素性皮炎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静脉采血引起局部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以及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收集2001年1月-2003年12月的74242人次献血资料作为对照组,2004年1月-2006年12月的74024人次献血资料作为实验组,并对2组局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对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采取了一系列的护理对策。结果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采血过程中对一些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可明显减少静脉采血局部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提高采血一针成功率的方法和对策.方法 选择141 745人次的无偿献血者为对象,对其中1 051例非一针采血成功的献血者进行分组比较,分析原因.结果 非一针采血成功者中,因献血不良反应而终止采血的占大多数,比率为75.17%(790/1 051);18~25岁、26~40岁献血年龄组与41~55岁年龄组比较、首次献血与再次献血组比较、不同献血环境比较均有明显差异;此外,与采血者的工作经验与技术也有相关性.结论 预防和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是提高采血一针穿刺成功率的关键,应加大宣传的力度,普及献血知识,做好心理护理(年轻人和首次献血者更为重要),改善献血环境,提高采血技术,可以有效提高采血一针成功的机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无偿献血者献血前后存在不同的心理,对其进行分析,采取切实可行的护理对策,减少无偿献血者献血时的不良反应,保证无偿献血者成功献血。方法通过电话回访和当面交谈对6 105名无偿献血者献血前后的心理进行分析总结,从而采取行之有效的护理对策。结果无偿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大大减少,保证无偿献血者成功献血,促进固定的无偿献血者队伍不断壮大,2次以上献血者人数占献血总人数由2009年47.5%,2010年上升到58.5%,2011年上升到71.5%。结论献血前后的护理可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保持献血时愉快的心情,保证无偿献血者成功献血,促进无偿献血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回顾输血后发生不良反应的病例,分析其发生原因与特点,探讨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至2015年间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病例,对输注各种血液成分后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年内共有17 592人次输注血液制品,其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58例次,发生率为0.33%。输注单采血小板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为1.02%;其次是输注血浆制品,为0.49%;输注悬浮红细胞则相对较低,为0.18%。输注不同血液成分间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1,P<0.01)。输血不良反应中,以过敏反应构成比较高,为63.8%,主要以输注血浆制品、单采血小板者多见;而发热反应构成比为36.2%,以输注悬浮红细胞者常见。我院输血不良反应逐年有所下降。结论: 加强输血管理,严格把握输血指征,减少不必要的输血,特别要避免血浆与红细胞配套使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确保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保证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安全与健康。方法统计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本站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总人数和各型献血反应人次,并就出现献血反应的诱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 206例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发生献血反应133例,总反应率2.14%,其中轻度献血反应108例(1.74%)、中度献血反应19例(0.31%)、重度献血反应6例(0.10%),各类比率均逐年下降,但仍以轻度献血反应为主,枸橼酸盐中毒、心理、精神因素为献血反应的最主要诱因。结论献血反应与枸橼酸盐中毒、心理、精神因素密切相关。因为献血反应的产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医务人员应具备识别特征表现应对处理的能力,同时血站应该加强献血知识宣教,从而避免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肇庆地区无偿献血者各种输血相关传染性标志物的检测情况。方法HBsAg、抗-HCV、抗-HIV、抗-TP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ALT采用速率法。结果2007年-2011年共检测标本163108份,其中不台格者为10867份。占采血总数的6.66%,各项目的不合格率依次为ALT5.79%(9437份)、HBsAg0.45%(729份)、抗-TP0.27%(439份)、抗-HCV0.15%(245份)、抗-HIVO.0104%(17份)。结论从低危人群中选择献血者,发展更多的固定无偿献血者,加强献血前的咨询和筛查.同时加强血液检测,保证肇庆地区充分和安全的血液。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献血者单纯疱疹病毒(HSV)、巨细胞病毒(CMV)、风疹病毒(RV)感染状况及其血液学筛查的意义,进一步提高所供血液的质量。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献血者血液中三种病毒的特异核酸载量。其中有偿献血者140例,(男、女各70例);无偿献血者140例(男、女各70例)。结果有偿献血者HSV感染男、女阳性率分别为1·4%,2·8%;CMV感染男、女阳性率分别为2·8%,5·7%;RV感染男、女阳性率分别为0·0%,1·4%。无偿献血者HSV感染男、女阳性率分别为0·0%,1·4%;CMV感染男、女阳性率分别为0·0%,2·8%;RV感染男、女阳性率均为0·0%。结论有偿献血者三种病毒感染阳性率高于无偿献血者。  相似文献   

18.
This narrative review examines current research on risk factors, prevention methods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vasovagal reactions (VVRs) that occur during or as a result of blood donation. VVRs are important to blood collection agencies (BCAs) as they negatively impact the number of completed collections, perceptions of the safety of blood donation and rates of donor return. There has been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understanding and preventing VVRs in blood donation in recent years, with a multitude of risk factors identified. This has resulted in many BCAs implementing evidence‐based strategies, such as donor age and weight restrictions. However, the profile of our most vulnerable donors and features of the donation setting that may protect these donors from experiencing a VVR have not been identified. Furthermore, an increased number of trials of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prevention interventions to reduce both immediate and delayed VVRs have been reported. However, a lack of methodological consistency in operationalising interventions to reduce or prevent VVRs means that the identification of effective VVR prevention strategies remains a challenge for practitioners. Furthermore, research is still required to determine how to successfully implement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into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 within collection centres. Finally, research in the management and mitigation of the effect of VVRs is currently only suggestive of what should be done to care for the donor who reacts and how to empower those donors to return. Collectively, research into these aspects of VVRs will provide support to donors and BCAs and improve the safety of blood donation.  相似文献   

19.
某地区重复无偿献血人群分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对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的18 675例重复无偿献血者人群分布进行分析,探讨安全献血人群和工作模式.方法 对18 675例重复无偿献血者按性别、年龄、献血模式、职业、文化程度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在性别方面,女性高于男性;在年龄方面,18~40岁占80.42%;献血模式方面,自愿无偿献血高于计划指令性献血;在职业方面,学生、军人、公务员占60.45%高于工人;在文化程度方面,以中学和大学生为主占81.34%,重复献血人数显逐年增长趋势.结论 在低危人群中采集相对安全的血液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大宣传的力度、广度,不断状大重复献血队伍,促使再次献血转化成固定献血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为招募安全献血者提供依据及减少血液报废,确保临床用血安全。方法对湛江市近5年来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情况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不合格率为4.11%,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不合格率为0.53%,丙型肝炎病毒抗体不合格率为0.40%,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不合格率为0.08%,梅毒抗体不合格率为0.65%;总检测不合格率为5.57%。结论 ALT阳性是血液报废的最主要因素,梅毒抗体的阳性率逐年增高,成为仅次于ALT阳性而造成血液报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