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建立鉴别诊断恶性疟原虫(P.f)和间日疟原虫(P.v)的多重巢式PCR法。方法针对P.f、P.v 18S rRNA基因设计外引物和内引物,优化引物浓度与退火温度,建立可扩增出两种疟原虫基因片段的多重巢式PCR,并检测54例疑似疟疾临床标本,以镜检法为金标准评价敏感性和特异性等指标。结果该方法可扩增出162 bp(P.f)和112 bp(P.v)基因片段,并能检出混合感染。该方法检测P.f,敏感性为87.50%、特异性为63.33%;检测P.v,敏感性为69.23%、特异性为68.29%。结论所建立的多重巢式PCR方法能可靠诊断疟疾并鉴别虫种,敏感性高,在混合感染的诊断方面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应用一种简易、快速的复合 PCR扩增系统检测间日疟原虫 (P.v)及混合感染。方法 :以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 (P.f)小亚单位核糖体核糖核酸基因 (SSUr DNA)特定片段为靶基因 ,设计并合成引物 ,建立复合 PCR扩增系统。采用煮沸法快速制备 DNA模板研究该系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并用于临床血样的检测。结果 :从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感染血样中分别扩增出分子量大小为 70 5bp和 575bp的特定扩增带。而食蟹猴疟原虫、诺氏疟原虫及正常人血样均无扩增带出现。单独检测 P.v敏感度达到 0 .1 5× 1 0 -5(约 7个原虫 /μl全血 ) ,在 P.f存在的情况下检测 P.v敏感度为 0 .1 5× 1 0 -4 。检测 1 32例疟区门诊病人冻存血标本 ,1 0 4份与镜检法结果相同。并发现 1 4份混合感染和 5份为镜检虫种鉴别失误。结论 :该系统敏感性高 ,特异性强 ,操作简单 ,并可在一次扩增中同时检出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 ,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间日疟原虫可溶性抗原(P.vAg)对树突状细胞(DC)成熟分化的影响。方法以间日疟患者感染红细胞获得P.vAg,体外刺激人单核来源的未成熟DC。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不同浓度的P.vAg(0.1、1.0、10.0μg/mL)作用下再经脂多糖(LPS)诱导后DC成熟相关分子CD83、CD86、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分子(HLA-DR)的表达变化。结果 3组P.vAg刺激的DC再经LPS诱导后表达CD83、CD86和HLA-DR阳性的百分率均高于对照组。3个剂量组CD83、CD86表达量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P.vAg10.0μg/mL组HLA-DR表达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Ag能上调DC部分成熟性表型的表达,表明P.vAg具有促进DC成熟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构建间日疟原虫乳酸脱氢酶(PvLDH)融合表达载体,并表达PvLDH的GST融合蛋白。方法将PvLDH基因片段克隆到表达载体pGEX-4T-1中,构建PvLDH/pGEX-4T-1融合表达载体,IPTG诱导表达目的基因,SDS-PAGE电泳分析表达产物,Western blot检测其抗原性。结果成功构建了PvLDH/pGEX-4T-1融合表达系统,在大肠杆菌BL21中以包涵体形式高效表达,表达产物能与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感染患者血清反应,而不与正常人血清反应。结论间日疟原虫LDH蛋白在大肠杆菌中获得高效表达,表达产物具有良好的抗原性。 相似文献
5.
疟疾常见于红细胞内寄生虫感染及红细胞破坏。引起血小板减少鲜有报道,我院发现1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儿女8岁,汉族,因"发热9天"于2004年5月16日由门诊以"发热原因待查"收住入院。患儿2004年5月7日无明显原因发热,查体:体温39.4℃,心率126次/分,呼吸30次/分,血压80/50 mm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和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国内外的交流日益增多,输入性疟疾与输血相关性疟疾的病例呈逐年增多趋势。疟原虫检查方法虽然较多,但是利用血细胞分析仪筛栓疟原虫感染患者的方法既简便、又快捷。目前对此项技术仍重视不够,今后应加强培训,使国内拥有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实验室及相关的技术人员都能掌握此技术。通过不断加强血液疟原虫筛检工作,做到疟疾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7.
8.
9.
疟原虫是一类危害人体健康的寄生虫,其中因恶性疟原虫感染所致疟疾(简称恶性疟疾)的临床症状最为严重,在感染率及致死率在各种疟原虫中亦占首位,且逐年升高。恶性疟原虫在恶性疟疾初发患者末梢血中以小滋养体(环状体)为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考察全自动血液分离机和传统手工制备的浓缩血小板的质量差异。方法将采集的40袋400ml全血随机分为2组:全自动血液分离机分离组和传统手工法分离组,对分离出的浓缩血小板进行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含量检测。结果全自动血液分离机分离法白细胞混入量、红细胞混入量显著低于传统手工分离法,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种分离方法的血小板计数无明显性差异(P0.05)。结论全自动血液分离机分离出的浓缩血小板质量比传统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好。 相似文献
11.
XS-1000i血液分析仪异常嗜酸性粒细胞散点图对疟原虫感染的提示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血液分析仪提示的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O)增高及异常散点图信息,结合显微镜镜检检出疟原虫。方法用XS-1000i血液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测,对仪器报警提示嗜酸粒性细胞比值增高(EO+)的标本用显微镜进行涂片检查,当发现E0无异常时,则镜检红细胞,查找疟原虫。结果在289例仪器报警提示EO+增高的标本中,显微镜镜检发现有3例EO结果正常与仪器报警不符,这3例标本均在红细胞中检出疟原虫的滋养体、裂殖体或配殖体。结论在用Sysmex XS—1000i血液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测时,若仪器提示“EO+”而未得到显微镜镜检证实,则高度提示有疟原虫存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血液分析仪提示的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O)增高及异常散点图信息,结合显微镜镜检检出疟原虫。方法用XS-1000i血液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测,对仪器报警提示嗜酸粒性细胞比值增高(EO )的标本用显微镜进行涂片检查,当发现E0无异常时,则镜检红细胞,查找疟原虫。结果在289例仪器报警提示EO 增高的标本中,显微镜镜检发现有3例EO结果正常与仪器报警不符,这3例标本均在红细胞中检出疟原虫的滋养体、裂殖体或配殖体。结论在用Sysmex XS-1000i血液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测时,若仪器提示"EO "而未得到显微镜镜检证实,则高度提示有疟原虫存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恶性疟原虫的隐性感染与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例 1】 男 ,57岁。因疲乏、头晕及低热近半年 ,当地治疗无效 ,近日病情加重入我院。查体 :体温 37 9~ 38 7℃。中度贫血貌 ,无溶血体征。查血红蛋白 46g/L ,各项溶血性贫血筛选性试验均为阴性 ;B超检查示肝轻度肿大 ,脾中度肿大 ;骨髓穿刺检查诊断为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纯红再障 )。治疗 2周后 ,查血红蛋白 68g/L ,复查骨髓像偶见少量红细胞内存有恶性疟原虫环状体及滋养体 (1 0个 /全片 ) ,外周血 5次查找疟原虫均为阴性 ;抗疟疾治疗 1 0天 ,病人病情明显改善 ,血红蛋白上升至93g/L,1个月后 ,血红蛋白 1 0 3g/L ,血涂片… 相似文献
14.
15.
疟疾是由人类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由雌性蚊叮咬传播,临床上以反复发作的间歇性寒战、高热,继之大汗后缓解为特点。因感染人体的疟原虫不同,分为间日疟、卵形疟、三日疟和恶性疟4种类型。恶性疟发热常不规则,病情较重,如治疗不及时易引起脑型疟与急性肾衰竭,病死率较高。中国 相似文献
16.
光量子血液疗法对血液质量的影响及其保存可能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光量子血液疗法对血液质量的影响,探讨照射后血液继续保存的可能性。方法健康全血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进行紫外线照射并充氧,两组均采用ATP、红细胞变形指数、血钾、LDH、2,3-DPG、血氧饱和度、P50等多种指标观测血液质量,然后继续进行血液保存,用相同指标监测血液。结果血液照射并充氧后红细胞变形性显著提高,氧分压及血氧饱和度极大地增加.P50显著下降,2,3-DPG显著升高,显示红细胞结合及释放氧的能力均有所提高;红细胞ATP显著提高.而乳酸脱氢酶则较大程度地降低;红细胞保持正常的形态、体积.无显著红细胞破坏。血披保存初期实验组ATP高于对照组,血钾水平相当,保存后期实验组ATP明显降低,提前越过保存临界值,细胞形态明显改变,破坏增多.而游离血红蛋白始终处于临界值之下。结论光量子血液疗法对提高血液质量、增加红细胞携氧能力有较明显作用,而且对血液无副作用;处理过的血液仍然可以继续保存,保存初期质量提高,但是保存有效期缩短。 相似文献
17.
应用浓缩红细胞和少白细胞红细胞制剂发生输血反应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推广成分输血,提高输血疗效,减少输血反应,是当今输血技术的一大进步。浓缩红细胞(Red Blood Cell Concentrate,RCC)和少白细胞红细胞(Leukocyte-Poor Red Blood Cell,LP-RBC)是目前血站供给临床使用较多的血液成分制剂。随着血液质量的提高,临床上细菌性发热反应和ABO血型不合的溶血性输血反应已很少发生,约90%的输血反应系非溶血性、非细菌性输血反应,这些反应大多与输入的白细胞有关,因白细胞抗体的产生而造成输血失败。为此笔者对RCC和LPRBC制剂在临床使用时发生输血反应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以了解两种血液成分与输血反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输血是常规急救和疾病治疗的一个重要措施,库血及其质量监控则是保证输血工作顺利进行的主要环节。库血制备包括血液采集和血液贮藏。在一定血液贮藏期内、一定的贮藏条件下,贮藏对库血的质量不产生实质影响。但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或环境因素及其血液生理生化特性等受到影响,会引起红细胞物理化学特性以及结构形态的变化。
红细胞形态变化可反映红细胞粘滞度的变化,目前已证实贮藏期血液红细胞粘滞度发生改变,可对输血后红细胞存活率和心血管系统的血液粘滞度产生影响[1,2]。随着库血贮藏时间延长,所使用的保存液会引起血液悬浮液中乳酸和丙酮酸水平上升,以至于出现红细胞形态学的变化[3,4]。Ygout[4]等报道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了血液贮藏期细胞形态的转变过程;Reinhart等报道可用毛细管法对血液贮藏期红细胞变形性进行了定量测定。但有关采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研究贮藏期对库血红细胞形态影响及其检测方法,却很少见报道。笔者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与分析方法对1~35d血液贮藏中红细胞形态的相关参数进行测定,观察血液贮藏过程中红细胞形态变化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Sysmex XS-1000i血液分析仪血小板相关参数缺失的原因及解决方法。方法将123例Sysmex XS-1000i血液分析仪血小板相关参数缺失的标本进行涂片、瑞氏染色、显微镜观察红细胞和血小板异常形态。结果在123例Sysmex XS-1000i血液分析仪血小板相关参数缺失标本中,镜检发现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形态红细胞或(和)异常形态血小板增多。结论遇到Sysmex XS-1000i血液分析仪血小板相关参数缺失时,应采用瑞氏染色显微镜检查方法作为补充,对检验结果做详细描述。有条件的实验室可以用参考方法检测血小板。 相似文献
20.
氦-氖激光体表照射对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血液流变学及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通过对100例血流异常的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进行体表氦-氖激光照射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的血脂、血液流变学、红细胞形态及下肢血流情况的改变,探讨应用体表激光照射治疗下肢动脉闭寒症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