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武秀菊  周荣庆 《天津医药》1999,27(2):117-117
近年来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有明显上升趋势[1],少见的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亦时有所见。我院自1990年1月至 1997年 11月共收治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72例,其中腹部切口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8例,现将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8例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足月妊娠剖宫产术后6例(其中1例为第2次剖宫产),子宫肌瘤剔除术后1例(手术是在经前2天进行的,手术已穿透子宫内膜进入宫腔),中期妊娠剖它取胎及绝育术后1例。平均年龄为33.1(27~41)岁,月经周期均正常,未查见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仅1例有轻度痛经史。 2.临床表现(1)异位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就诊于我院收治21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剖宫产术后患者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潜伏期一般为1~3年,平均(21.5±13.8)个月,以单个病灶多见,病灶多发生在皮下脂肪层(约占76.2%),均行手术切除病灶。手术后均一期愈合,一次性痊愈。出院后口服孕三烯酮药物3~6个月预防复发;随访6个月~3年无复发。结论剖宫产术后引起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切除是最佳治疗方案,临床中应严格掌握剖宫产手术指征,降低剖宫产率,规范手术,预防子宫内膜的种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情况。方法选取2005年10月~2012年8月经手术治疗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的患者30例,对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4例病灶累及腹膜,5例累及肌层,14例累及腹肌前鞘。行异位病灶切除手术,手术效果良好,无复发。手术患者病灶均为一次手术切除,30例手术的患者完全治愈,治愈率100%。病理检查增生的结缔组织中可以见到子宫内膜腺体结构及间质细胞。符合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术后23例患者随访1~3年,无复发病例。结论剖宫产手术是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最重要的医源性因素,应严格依照剖宫产手术适应证可降低剖宫产率,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规范手术操作是预防本病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周月英 《淮海医药》2013,31(1):49-50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EMT)发生的病因、临床诊断、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对2005年9月-2012年1月本院收治的19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行局部病灶切除,术后服用药物3~6个月,随访6个月-2年均未复发。结论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住症的发生是一种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降低剖宫产率,规范剖宫产手术是预防子宫内膜种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对阳泉市第二人民医院2001年6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切除,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随访1~2年无复发。结论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症状及体征较明显,诊断不难,手术是惟一、有效的治疗措施,规范的手术操作是伤口愈合及预防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李芳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5):171-172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法及预防。方法:对本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3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切除是首选且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结果:32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均行异位病灶切除术,术后病理结果与临床诊断相吻合。术后随诊无一例复发。结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发生于剖宫产术后,术者应严格掌握剖宫产的手术指征,降低剖宫产率,同时注意术中切口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昱  高沧海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7):163-164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断及手术方法。方法:对2002年1月~2007年2月就诊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行局部病灶切除后随访。结论:剖宫产时注意腹部切口的保护,缝合子宫的器械要擦拭干净。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可以预防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0月至2015年9月之间收治的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了解临床效果。结果 8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通过合理的治疗均获得良好的治疗成效,所有患者的手术切口一期愈合;手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手术结束后3个月来院进行复查,未发生复发的患者。结论严格把握剖宫产术手术指征,加强对患者诊断和治疗,对于降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发病因素、治疗及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病例均经手术治疗,病灶位于皮下8例,位于腹直肌筋膜前鞘6例,达肌层4例,侵犯腹膜1例,侵及子宫切口瘢痕1例.结论 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以患者体征为主,B超协助诊断,治疗的有效手段为手术切除病灶,预防的关键是注意剖宫产术时腹壁切口的保护,避免子宫内膜种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特点及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对平顶山市妇幼保健院2006年1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经手术和病理证实38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8例患者经手术治疗,80.9%的内膜异位结节位于皮下,切除标本均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子宫内膜上皮腺体或腺体样结果。所有患者切口均为一期愈合,术后服药3个月后复查无复发。结论剖宫产术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文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超声诊断结果进行分析与探究。方法选择我院自2014年8月至2016年4月期间收治的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64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超声诊断,最后对本组患者的超声诊断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本组64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行超声诊断后,其结果显示:低回声肿块缺乏均匀性,在腹部各层均可见肿块,且形态不一,边界模糊。包膜回声不是十分明显,且部分低回声呈现为单个或多个小回声区。其肿块与月经周期存在相关性,月经前以及月经期间,肿块呈变大倾向,待月经结束后肿块呈缩小状态。结论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中行超声检查,优势较多,因此,该诊断方法可以作为内膜异位症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2.
陈秀红 《首都医药》2014,(12):23-2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价值。方法本组患者为我院2010年1月~2013年8月收治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共48例,手术前患者常规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查后随访患者手术治疗的病理结果并进行比较。结果 43例患者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5例误诊的患者中,2例被诊断为腹壁炎性肿块,1例被误诊为腹壁纤维瘤,2例被误诊为腹壁皮下脂肪瘤。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有效方法,应作为诊断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方法在临床上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因素、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09年3月年收治的经手术和病理证实8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资料。结果8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时间6月~4年,病灶位于皮下3例,肌层3例,2例侵入筋膜,手术切除后复发少。结论手术切除是腹壁切口内异症最佳治疗方式。剖宫产手术应减少宫腔操作,保护腹壁切口,术中清洗切口及腹腔,可预防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建议母乳喂养6个月以上。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症状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对本院2006年5月~2012年6月6年间收治的21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前术后加以治疗观察,随访1~5年,无患者出现复发现象.结论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仅凭单纯的手术治疗可以治愈,但手术的关键在于是否彻底切除了病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的原因以及预防。方法2010年5月以来,本院收治剖宫产术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2例,分析其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方法。结果12例患者依据临床病史,临床表现以及临床辅助检查均能明确诊断,发病时间一般较为剖宫产术后的3个月~1年,治疗后1年内随访未见复发。结论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常见,诊断简单,手术治疗是治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临床医药实践》2015,(12):916-918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5例剖宫产术后临床疑似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进行高频超声检查,分析其声像图特征。结果:35例患者38处病灶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声像图表现为腹壁切口处探及形态不规则、内部不均匀的低回声,33例病灶局限于皮下脂肪层,5例累及腹直肌。彩色多普勒(CDFI):血流信号无特异性。结论:高频超声检查作为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便捷、无创,可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治依据。  相似文献   

17.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生育年龄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生在盆腔腹膜和脏器。随着剖宫产率的升高,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也有上升趋势。现对2000年1月至2010年1月,本院收治的21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8.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妇女的一种常见疾病、多发病,是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内膜及宫体肌层以外的其他部位。随着近年来剖宫产手术率的增加,剖宫产术后并发症也日趋增多。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剖宫产术后的远期并发症之一,近年来该疾病有上升趋  相似文献   

19.
梁利云 《北方药学》2014,(7):136-136
目的:对剖宫产后腹壁切开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我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20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开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20例患者均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开子宫内膜异位疤痕处发现肿块,多位于皮下。B超检查提示,腹壁内低回声肿块,手术治疗后,症状、体征全部消失,随诊1~3年,均未复发,所有患者病灶切除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术后治疗效果比较好。结论:剖宫产术与腹壁切开子宫内膜异位症有一定关系,严格掌握剖宫产的手术指标,从而减少剖宫产手术率,从根本上减少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症状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本院收治的21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术后加以治疗观察,随访1~5年,无患者出现复发现象。结论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仅凭单纯的手术治疗可以治愈,但手术的关键在于是否彻底切除了病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