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本文通过阐述血栓与止血检测在出血性疾病、血栓性疾病、肝脏疾病、溶栓治疗、抗凝治疗、外科手术前止血功能实验评估等方面的应用.以期对血栓与止血检测在临床的应用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
随着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等多学科的发展,止血与血栓实验诊断将在血栓性疾病及相关疾病的诊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血栓与止血检验质量控制是保证实验结果准确的重要措施,积极开展血栓与止血试验检测,推广临床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移植中血栓与止血各指标变化。方法:应用全自动血凝仪分别于术前和术后检测4例肝移植患者 PT、APTT、TT、Fbg、FⅧ:C、FⅨ:C、D-dimer、PLG及AT~[1]的改变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除FⅧ:C测定外,术前异常的各指标手术后均有明显改变(0.01相似文献   

4.
血栓与止血实验室检查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检验内容不断扩大,工作量也日益增多。至今国内外不少大医院成立了专科的“血栓与止血实验室”,开展包括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数以百计的有关实验项目,但对医院的检验科来说至少应开展血栓止血的筛检试验。 血栓与止血筛检试验项目:中华医学会血液学会血栓与止血学组和中华医学会检验学会临检、血液学组联合召开学术会(97-9-烟台),会议推荐:  相似文献   

5.
马西 《血栓与止血学》2011,17(5):228-230,236
血栓与止血是一门临床交叉学科,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血管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病及周围血管病),血栓形成性疾病(如动脉和静脉血栓、肺栓塞和DIC)及遗传性和获得性出血性疾病。  相似文献   

6.
李云  李忠涛  夏正武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4):1902-1903
<正>随着血栓与止血检测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己成为出血和血栓性疾病的常规检测项目,也是内源性、外源性凝血因子缺乏或减少的重要过筛试验。它不仅对止血与血栓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意义,还对抗凝药物治疗的监测起着重要作用。凝血四项指标是一组凝血  相似文献   

7.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5):1039-1039
第四届亚太血栓与止血大会定于2006年9月20日至23日在苏州会议中心举行。本届大会由亚太血栓与止血协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中华医学会实验医学分会联合主办,中国国际科技会议中心协办。本次会议名誉主席为王振义教授、院士,主席为阮长耿教授、院士。会议代表来自亚太各国和地区的血液学知名专家以及国内从事血栓与止血研究的临床医师和研究人员。会议期间,将同时举行国际血栓与止血协会(ISTH)继续教育项目,由ISTH指派的6位国际顶级专家学者将就目前血栓与止血研究领域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作精彩的学术报告。已应邀参加本届大会并…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虽然血栓与止血的实验室技术不断提高,仪器、方法在进一步改善,但由于标准化程度不高.控制质量就显得十分重要。为了解决血栓与止血的实验室诊断和控制.本文从标本采集与运输、试剂准备、器材、仪器及条件控制等方面对血栓与止血的质量控制加以介绍.以提高试验的精密度及准确度。  相似文献   

9.
由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止血组和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临床检验学组联合举办的第六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于1997年9月24日至9月27日在山东省烟台市召开,来自全国24个省市代表共214名,会议收到论文共计285篇,这些论文反映了近年内国内血栓与止血领域方面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的一些进展,分子生物学研究手段已在血栓与止血研究中广泛应用,基因分析已在阐明疾病本质上达到了更深的层次。 会议内容包括三部分,即专题报告,关于血栓止血试验的质控和标准化的几项建议,以及论文的交流。  相似文献   

10.
匡祖国 《中国医疗前沿》2011,(21):58+91-58,91
目的探讨临床血栓与止血检验分析的质量保证。方法对凝血相关知识及临床实际工作进概括总结。结果保证血栓与止血检验质量的环节有多个,包括血液的采集、运送、抗凝剂的使用等。结论只有准确科学地把握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各环节因素对其的影响,才可以获得准确的信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大的方便。  相似文献   

11.
凝血仪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止血与血栓是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它涉及临床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并与其临床治疗和预后有密切关系。临床实验室对于止血与血栓方面的检测广泛应用于出血、血栓性疾病及血栓前状态的诊断、疗效观察、抗凝药剂量监测及预后分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基础医学研究的进步,人们对止血与血栓的发生、发展认识越来越深刻,其检测手段也越来越先进。其中一个显的特点是凝血仪的迅速发展和在血栓与止血检测方面的广泛应用,使得血栓与止血的检测从传统的手工方法发展到全自动凝血仪,从单一的凝固法发展到免疫学方法、生物化学方法,止血与血栓的检测也因此而变得简便、准确、精确。  相似文献   

12.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会全国第五届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于1994年10月27日至10月29日在湖北省武汉市胜利召开。来自全国的二十八个省、市、自治区的专家和代表共计228人出席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320余篇。来自美国、法国的专家出席了本次会议,并进行了学术交流。 在本次学术会议上,国内外专家作了10个专题学术报告,就血栓与止血的有关基础、实验诊断及防治等问题的国内外进展,进行了全面、深入的介绍。其中关于血栓与止血的分子生物学进展。纤维蛋白原结构与功能,血栓与止血新的实验检测方法及抗凝与溶栓等有关内容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广泛兴趣。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标本放置时间与检测环境温度对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影响。方法:应用光电磁珠凝固法,使用法国STA-4半自动血凝分析仪对本院门诊病人在标本抽出后的不同时段、不同温度进行检测并计算平均值。结果:标本放置时间的长短及不同检测环境温度对检验结果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结论:在标本留取后放置时间越短,检测环境温度越低对检测结果影响越小。  相似文献   

14.
常用血栓与止血实验室检查指标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由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巨大危害性 ,国内外一直将其列为研究的重点。 80年代以来 ,国外首先提出了血栓前状态 (PrethromboticState ,PS)的概念 ,认为绝大多数血栓病患者在血栓出现以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PS ,而诊断PS的主要标准是血栓与止血的实验室检查(1) 。同时人们发现 ,在接受溶栓、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中 ,其疗效与出血的发生 ,常与血栓及止血指标的变化有关。因此 ,掌握与使用这些指标 ,对PS和血栓病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血栓与止血实验指标非常多 ,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只要选择有代表性的指标 ,…  相似文献   

15.
《血栓与止血学》2007,13(1):44-44
由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及血栓止血学组主办,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血液专业委员会及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承办的第十一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定于2007年9月12~16日在山西省太原市召开。  相似文献   

16.
血栓与止血实验检查的质量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栓与止血实验检查的质量控制。方法:血凝仪的使用及临床实际工作总结。结果:标本的采集、运输、抗凝剂、试剂的选择等与检验结果有着重要的关系。结论:只有正确掌握血栓与止血检查的质量控制才能得出精确的数据,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17.
血栓与止血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各个领域。血栓与止血不仅是血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与许多非血液性疾病、外科各种手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肿瘤等发病机理、诊断、治疗、检测病情及预后的评估相关联,其中的凝血因子检查在临床诊断上越来越被  相似文献   

18.
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近期的《血栓与止血》杂志上刊文指出,妊娠期出现的习惯性流产、死产、先兆子痫、胎儿发育不良、早产和出血可归因于患者机体中的抗凝血蛋白 Z 和S 水平的降低所致。来自于耶鲁大学医学院妇产科与生殖科学妇女血栓与止血研究小组负责人 Michael Paidas 博士报道说,研究结果将有助于临  相似文献   

19.
王成河 《实用医技杂志》2013,(12):1355-1356
<正>血液凝固分析仪,简称凝血仪,是对血栓和止血进行实验室检查的仪器。止血与血栓分子标志物的检测指标与临床各种疾患有着密切联系,使用凝血仪对血栓和止血进行实验室检查成为必要[1]。我科于2011年底引进美国Beckman Coulter ACL Elite Pro型全自动凝血仪(ACL Elite Pro),共开展了6项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g)、D-二聚体(D-D)、抗凝血  相似文献   

20.
人体具有完善的止血与凝血功能,当不慎损伤微血管时,会引起出血,开始血流较快,过几分钟后血流停止,并在伤口处形成一块红色血痂。从出血开始到血痂形成,经历了极其复杂的止血与凝血过程。止血与凝血过程同时进行。在正常止血过程中,首先是局部微血管发生反射性收缩,使伤口缩小血流减慢,继之血小板在伤口处粘着、凝聚形成血小板血栓(白色血栓),起到初步止血作用。因血凝系统被始动,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