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软组织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EHE)是1982年由Weiss和Enzinger描述的一种罕见的具有特征性的血管肿瘤。对其恶性程度的意见不尽一致,有认为是交界恶性和低度恶性的血管肉瘤,大多数病例死亡率较低,部分可发生转移并导致患者死亡。作者通过复习49例EHE,旨在应用组织学和临床特点进行死亡危险度分级,从而将惰性的EHE从侵袭性EHE中区别开。49例中以成人多见(年龄范围9~93岁,平均49岁,中位50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胸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EHE)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EHE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性和女性患者各1例,年龄分别为21岁和52岁,影像学示左侧胸膜增厚、乳腺包块或左上肺结节影。组织学特征性地出现异型的嗜酸性上皮样瘤细胞、空泡状假脂肪母细胞,含单个红细胞的原始血管腔。免疫组化至少1项血管内皮标记阳性。例1瘤细胞中度异型,见瘤巨细胞,核分裂象多,组织结构多样,伴有肿瘤坏死,未行放、化疗,短期内死亡。例2纤维支气管镜活检示瘤细胞轻度异型,核分裂少,未见坏死,行放疗及2个疗程化疗,带瘤生存。结论 EHE根据其临床病理学特点,结合免疫表型可确诊。需与结核病、上皮样血管肉瘤、腺癌、恶性间皮瘤、黑色素瘤等鉴别。单发的经典型EHE者预后较好,而核分裂象多与肿瘤直径3 cm的恶性EHE、胸膜起源、多中心或多脏器发生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3.
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EHE)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结合文献对3例肝脏EHE的临床资料、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治疗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3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70、75和36岁.2例为肝脏内多发,1例为单发.典型的组织学特征表现为短梭形上皮样细胞伴多量胶原化的纤维间质,肿瘤细胞形成网眼状结构,并可见印戒样细胞,胞质内可包含单个红细胞.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延肝窦及肝内小血管生长.免疫表型:vimentin(+++)、FⅧRAg(+++)、CD34(++)、CD31(++)、D2-40(++).而CK、CK7、CK8/18、Hep-1、AFP均(-).结论 肝脏EHE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并且预后有差别,部分病例可迅速死亡.D2-40在肿瘤中有一定的阳性表达,是鉴别诊断中有价值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4.
乳腺癌组织内微血管定量与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肿瘤内微血管定量是反映乳腺癌预后的重要参数。血管计数和密度级别高的乳腺癌易发生转移或复发。微血管定量与乳腺癌浸润周围血管有关。微血管生成除肿瘤源性因素外,还与肿瘤相关的炎性细胞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5.
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1982年,Weiss等首次描述了上皮样血管内皮瘤(cpithelioid haemangioendothelioma,EHE),该瘤的恶性程度具有不确定性,临床病程介于血管瘤和血管内皮肉瘤之间,好发于软组织、肺和骨,亦可见于脾脏、乳腺、心脏、头颈、脑脊膜和脑、胃肠道等部位。早在1975年,Dail等就曾描述过发生于肺部类似EHE的肿瘤,当时称之为血管内细支气管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4例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EHE)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4例原发于骨的EHE临床资料、组织学、免疫组化进行观察分析并随访,结合文献讨论。结果 4例骨EHE中男性和女性各2例,中位年龄24岁,发生部位包括右肩胛骨、腰4~5椎体、胫骨下段和左足。临床症状主要为疼痛,影像学资料提示溶骨性改变;镜下示上皮样的肿瘤细胞呈巢状、索状或小梁状排列,肿瘤细胞呈圆形、多边形间或梭形,常见明显的胞质内空泡并伴有周围间质的玻璃样或黏液样变性。免疫表型:瘤细胞CD31、CD34、α-SMA均阳性(100%),CKpan有1例阳性(25%),EMA均阴性(100%),肿瘤增殖标记Ki-67呈低表达。结论原发于骨的EHE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的血管源性肿瘤,它的诊断要结合临床和影像学资料,依据其病理学特征及相关的免疫组化特点综合判断,需与骨转移性癌、上皮样血管瘤、上皮样血管肉瘤(epithelioid angiosarcoma,EAS)等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4例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EHE)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4例原发于骨的EHE临床资料、组织学、免疫组化进行观察分析并随访,结合文献讨论.结果 4例骨EHE中男性和女性各2例,中位年龄24岁,发生部位包括右肩胛骨、腰4~5椎体、胫骨下段和左足.临床症状主要为疼痛,影像学资料提示溶骨性改变;镜下示上皮样的肿瘤细胞呈巢状、索状或小梁状排列,肿瘤细胞呈圆形、多边形间或梭形,常见明显的胞质内空泡并伴有周围间质的玻璃样或黏液样变性.免疫表型:瘤细胞CD31、CD34、α-SMA均阳性(100%),CKpan有1例阳性(25%),EMA均阴性(100%),肿瘤增殖标记Ki-67呈低表达.结论 原发于骨的EHE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的血管源性肿瘤,它的诊断要结合临床和影像学资料,依据其病理学特征及相关的免疫组化特点综合判断,需与骨转移性癌、上皮样血管瘤、上皮样血管肉瘤(epithelioid angiosarcoma,EAS)等鉴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原发性恶性血管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采用HE和免疫组化EnV ision法对7例血管肉瘤和4例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thelioid hem angioendotheliom a,EHE)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和形态学观察。结果患者年龄23~80岁,男性8例,女性3例。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无特殊表现。6例肿瘤呈单结节,位于肝右叶;5例多结节者,其中4例累及肝左叶,肿瘤最大径为2~6.5 cm。7例血管肉瘤组织学表现多样,肿瘤细胞可呈梭形或上皮样细胞形态。4例EHE组织学特征:以纤维硬化区为中心,周边富于细胞,肿瘤细胞呈上皮样分化及特征性的胞质内血管腔形成。免疫组化染色至少表达CD31、CD34、FⅧRAg中的1项,其中4例3项指标均表达。1例EHE和5例血管肉瘤表达nestin。结论肝原发性恶性血管肿瘤极少见,结合组织学形态并联合应用多项血管内皮标记物可作出明确诊断。早期发现、局部手术切除和结合术后化疗有助于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9.
目的 基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发生风险的评估数据,对泌尿外科肿瘤患者DVT发生风险的相关性因素及预后模型进行探究,以此辅助临床更好地进行风险评估,做出准确的预后判断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方法 抽取选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9年12月—2021年12月收治的泌尿外科肿瘤患者住院期间建立的3 814条DVT发生风险评估表单记录的数据。首先,对数据样本进行相关性因素提取,并行数据清洗、脱敏及结构化处理;然后,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对特征数据进行单因素分析,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回归性分析,得到患者DVT发生风险的显著性相关因素;最后,基于机器学习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算法和决策树算法,采用交叉验证方法训练分类器并检验相关性因素对患者DVT发生风险的预测能力。结果 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结果显示,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活动、特殊风险、外科手术与患者DVT发生风险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内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 EHE)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颅内EHE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59岁,临床表现为左眼失明,肿瘤位于三脑室底,大小1.5 cm×1 cm×0.6 cm;镜下见肿瘤细胞呈上皮样及梭形,胞质丰富、嗜酸性,部分瘤细胞内含明显空泡,呈"印戒"状,内可见红细胞,间质胶原丰富,肿瘤局部侵犯周围脑组织。免疫表型:肿瘤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标志物CD31、CD34和vimentin均阳性;CKpan局灶阳性,S-100、EMA、PR、GFAP、CD68和TFE-3均阴性。结论颅内EHE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血管肿瘤,易误诊,应与转移癌、脊索瘤、脊索样脑膜瘤及脊索样胶质瘤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11.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oid haemangioendothelioma,EHE)是一种具有转移潜能的、生物学行为介于血管瘤和高级别血管肉瘤中间的血管肿瘤,由短索或巢状排列的上皮样内皮细胞及独特的黏液透明基质组成,临床很少见,常见于深浅部软组织、肺、肝脏及皮肤。笔者报道近期遇到的1例形态独特迄今尚未描述的软组织EHE,进行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研究,结合文献讨论其临床病理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肾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 EHE)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方法 通过HE染色和免疫组化观察1例肾原发性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并复习文献.结果 组织学上肿瘤由排列呈巢状和条索状的上皮样细胞组成,胞质丰富、嗜酸性,常见胞质内腔隙,部分腔隙内有红细胞,有些细胞核偏位,类似印戒细胞样,间质为黏液样.免疫表型:CD34、CD31和vimentin阳性,显示细胞内空泡为原始血管腔.结论 EHE是一种不常见的生物学行为介于血管瘤和普通型(高级别)血管肉瘤之间的血管肿瘤,其病理形态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发生在肾脏者罕见,其形态学和免疫表型与发生于肾外者相同.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分析结直肠癌同时性与异时性远处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128例结直肠癌远处转移患者完整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转移发生的时间分为两组:同时转移组(79例)、异时转移组(49例).比较两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影响远处转移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同时性远处转移患者与肿瘤原发部位(P=0.025)、浸润深度(P=0.002)、分化程度(P=0.008)及脉管癌栓(P=0.012)有关;同时性远处转移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9(12~28)个月,异时性远处转移患者中位生存期为20(13~28)个月,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6);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提示,肿瘤浸润深度(P<0.001)、肿瘤分化程度(P=0.002)、脉管癌栓(P=0.006)及转移器官数量(P=0.001)是影响远处转移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根据结直肠癌不同时期发生远处转移患者表现出的临床病理特点,可以有效估计可能发生远处转移的患者及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4.
横纹肌肉瘤是起源于骨骼肌的间叶源性肿瘤,常发生于15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由于不同类型横纹肌肉瘤的组织学特征、发病年龄、部位和预后各具差异,迄今为止横纹肌肉瘤的分子机制仍不明确。近年来,关于其分子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关键基因和信号通路等方面,研究发现成纤维生长因子受体信号通路与横纹肌肉瘤的生长及转移密切相关,在多数上皮源性肿瘤中已证实上皮间叶转化促进了肿瘤增生与转移,因此笔者提出在横纹肌肉瘤中上皮间叶转化可能通过成纤维生长因子受体信号通路促进肿瘤增生和转移的假设,结合成纤维生长因子受体信号通路和上皮间叶转化来试着解释横纹肌肉瘤的发生、发展,以期为其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是主要发病于年轻女性的非常少见的肿瘤。尽管具有低度恶性潜能,但10%~15%的病例具有转移播散可能导致死亡的侵袭性生物行为。迄今为止,还没有可靠的病理学因素能够预示这些肿瘤的预后。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中尚未发现参与胰腺导管腺癌发病的主要因子galectin-3。实性-假乳头状肿瘤中时常有PR阳性的报道,但ER是否存在尚不清楚。作者分析了5例实性-假乳头状肿瘤,其中4例为胰腺肿瘤,1例为转移病例。转移性结节明显的形态学特征具有多边形或梭形细胞,核多形性和较多核分裂像,呈弥漫、浸润性生长方式。  相似文献   

16.
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下称肝癌)是全世界第三大致死性肿瘤[1]。虽然已经有大量研究对肝癌发生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探索,但目前仍未发现十分有效的诊断或预后因素及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7.
现代研究证实,肿瘤的发生发展与肿瘤宿主的免疫状态密切相关,恶性肿瘤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紊乱,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是导致恶性肿瘤发生的主要因素。对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疗效及预后有直接的影响。抗肿瘤免疫主要是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在肿瘤免疫中起中心调控作用。其中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是肿瘤的主要  相似文献   

18.
肿瘤的快速生长、浸润与转移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其发生、发展除其自身因素外,肿瘤生长的微环境也能对其产生重要影响,其中血管生成是决定肿瘤生长、转移、复发及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肺癌的预后一直是临床、病理学界关注的问题。长期以来,有许多临床和病理学特征一直被认为是肺癌潜在的预后决定因素。随着肿瘤生物学行为和转移机制的研究进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探讨转移相关因素与肺癌预后的关系。肿瘤新生血管、神经细胞粘附分子、ABH血型组抗原、组织蛋白酶B与层粘连蛋白基底膜形成和白介素2等转移相关因素在肺癌转移和预后中的意义已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伴有肝转移的肿瘤行肝切除的结果如何尚无定论 ,故手术适应症的范围还有争议。本研究的目的是阐明因结肠癌肝转移行肝切除有意义的预后因素 ,特别是手术适应症范围。方法 研究了 1992~ 1994年间 96例因结直肠癌肝转移行肝切除的患者。结果  1年、 3年、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 96 %、6 1%、5 1%。所有肝切除后有关预后不良的独立因素为肿瘤相关因素 ,例如肿瘤的数目 (大于或等于 4个 ) ,门静脉侵犯、肝静脉侵犯、缺少纤维素性假包膜等。由于与切除肿瘤的数目有密切的关系 ,明确的切除范围不是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 虽然要避免武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