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过程中超微结构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变过程中超微结构变化特点。方法 对二乙基亚硝胺诱癌中大鼠肝脏不同病变阶段的超微结构进行动态观察。结果 在诱癌的早、中、晚期发展过程中,损伤肝细胞的核、核仁、胞浆内糖原以及胞浆内细胞器,如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和滑面内质网等的变化有一定规律。结论 随诱癌时间延长,肝细胞逐渐出现变性、异型乃至癌细胞的阶段性超微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2.
3.
报道二乙基亚硝胺诱发Sprague-Dawley(SD)大鼠肝癌发生过程中肝细胞超微结构的动态改变。发现早在肉眼和光镜发现肿瘤之前,肝细胞就发生了一系列超微结构改变,且观察到卵圆细胞向高度嗜硷性肝细胞、肝细胞肝癌转化的连续变化谱。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量肝癌模型的肝脏中Ⅳ型胶原蛋白,纤连蛋白和层粘蛋白在肿瘤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图像分析方法了解上述三种细胞外基质在肝脏组织病变区的变化。结果:在转变灶中未见细胞外基质表达,在部分瘤性结节中可见上述三种细胞外基质在肝窦壁上表达明显增加,肝窦壁呈毛细血管化,细胞形态分析显示,这类瘤性结节中细胞平均周长和面积都较对照组显著增加,核/浆比例显著减少,在细胞外基质表达增强的瘤性结节中,细胞增生活跃,而肝癌中这三种细胞外基质减少或消失,结论:细胞外基质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参照peraino方法用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samine建立新生Wislar大鼠肝癌模型,同时对诱癌方法适当改进.通过对肝重、体重及肝/体比的分析,并采用病理组织学观察和六种酶组织化学染色比较了不同性别大鼠在癌前期病变、诱癌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本方法诱癌雌性大鼠较雄性犬鼠敏感性高,根据诱癌率、癌前期病变、两种性别大鼠及两组处理方法的比较,证实Wjstar大鼠性别对DEN致癌作用有一定的影响;其影响机制可能与大鼠机体的性激素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6.
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的病理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使用DEN诱发大鼠肝癌,整个诱癌过程分为非特异性药物反应、非癌性增生性改变和肝癌发生3个阶段。非癌性增生性改变表现为由各种异常肝细胞组成的增生结节和小胆管腺瘤样增生,从实验过程和形态学看,增生性改变与癌肿发生具有密切关系。依分化程度,肝癌的超微结构呈多样性改变。在1例胆管细胞癌中发现与APUDoma所见不能区别的致密核心颗粒,推测为1种特殊类型的胆管细胞癌。作者认为,DEN诱发的肝癌具有肝细胞和胆管细胞两种组织起源。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酶细胞化学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技术对大鼠骨骼肌细胞进行了超微结构研究,结果证实,骨骼肌细胞内含有G6Pase。G6Pase活性反应产物定位于肌浆网与核被膜内,在肌浆网内,该酶活性反应产物呈异质性分布。根据肌浆网与肌膜系统之间的位置关系,骨骼肌偶联有以下3种类型:(1)终池与横小管之间的偶联,如三联体;(2)周围肌浆网与表面肌膜之间的偶联,即周围偶联;(3)肌膜下肌浆网与肌膜下横小管之间的偶联,即肌膜下偶联。对本实验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二乙基亚硝胺诱发新生大鼠肝癌的实验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肝化学致癌物二乙基亚硝胺(DEN)按照Peraino诱癌模式建立DEN大鼠肝癌模型,并对DEN作用时间与次数加以改进,多阶段观察大鼠肝脏癌前期病变、冲瘤发生率及6种酶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本实验诱癌过程短,敏感性高,方法简单;碱性磷酸酶(AKP)、琥珀酸脱氢酶(SDH)及羧酸酯酶作为肝癌酶标记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提示以新生大鼠肝细胞活跃增生为基础的Peraino诱发肝癌模式,改进DEN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9.
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模型的建立及病理学改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建立操作简便,与人体肝癌发生发展过程相似的肝癌动物模型.方法 取体重150~200 g雄性Wistar大鼠15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饲以含二乙基亚硝胺(DEN,80×10-6)饮水,连续12周后改为自由饮水.对照组常规自由饮水.结果 病理学检查证实DEN诱发的肝癌为肝细胞癌,诱癌率为70.6%(36/51),大鼠肝癌癌变过程大致经过肝细胞损伤期、肝细胞增生-硬化期和肝细胞癌变期等三个阶段.结论 饲以低剂量DEN诱发大鼠肝癌模型建立成功率高,是一种较理想的研究人体肝癌发生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0.
维甲酸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维甲酸(RA)对二乙基亚硝胺(DENA)诱发大鼠肝癌发病过程的作用,从第11周开始,对DENA诱癌的Wistar大鼠隔日腹腔注射RA,每只动物连续给药10次,并设对照组,在诱癌满16周时,每组处死7只,观察比较各组大鼠肝脏形成的大于等于3mm和大于等于5mm的结节数和所见最大结节的体积,给药结束后大加其他措施直至死亡,计算生存时间,在给药前,结束时和给药后20d分别记录大鼠体重,实验发现,治疗组肝切面结节数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结节体积也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生存时间延长55.8%(P<0.05),但体重差异不明显,结果提示,RA可明显减轻DENA诱发大鼠肝硬化的程度,形成肝癌结节的数目的大小,并延缓其发展,而且可延长荷瘤大鼠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1.
应用电镜酶细胞化学方法对猕猴淋巴结淋巴细胞ATP酶与G-6-P酶定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ATP酶反应颗粒主要定位在淋巴细胞膜质膜内侧。在核膜内侧也可见到清晰的酶反应沉淀物。G-6-P酶反应颗粒主要在内质网表面。两种酶定位与人类相似。结果提示:此法酶反应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可用于判定实验动物免疫淋巴细胞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超微结构的变化及抵当芪桂汤对其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健康雌性SD大鼠50只,随机抽取10只为空白组,其余40只大鼠以STZ诱导成糖尿病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达美康组、抵当芪桂汤组,给予相应干预.8周后检测大鼠的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用H-600透射电镜和普通光镜观察STZ大鼠心肌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 (1)造模成功后,模型组大鼠血糖明显升高(P<0.01).(2)干预结束后,与模型组比较,达美康组、抵当芪桂汤组大鼠心肌细胞肥大及坏死有所改善,细胞间质减少,肌丝排列相对整齐,抵当芪桂汤组改善较明显.结论 糖尿病大鼠心肌超微结构损伤明显,抵当芪桂汤可以改善STZ诱导糖尿病大鼠心肌超微结构,从而延缓糖尿病心肌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模型的方法。方法:选取体重150~200 g的雄性Wistar大鼠120只,随机分为建模组和对照组。建模组实验大鼠以25 mg/kg的剂量进行二乙基亚硝胺腹腔注射,每周3次,并喂饲含30%酪蛋白和0.05%苯巴比妥钠的饲料。对照组大鼠以建模组的剂量和注射频率用生理盐水进行腹腔注射。在实验第10~18周,每隔2周对实验大鼠肝脏的肿瘤发病情况进行影像检查,将检查结果为阳性的大鼠处死做解剖分析,检查结果为阴性的大鼠继续饲养。结果:在18周时诱癌成功率为76.67%,病理学结果显示,建模组实验大鼠肝脏的病变包括了肝细胞的损伤坏死期、增生硬化期和癌变期。结论:通过长时间多次小剂量二乙基亚硝胺腹腔注射的方法,成功建立了二乙基亚硝胺的大鼠肝癌模型,此模型是研究人体肝癌成因及发展的理想可靠的活体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在广西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影响及其特点。方法对2869例广西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者进行G-6-PD活性检测,对确诊为G6PD缺乏症6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男女婴儿G-6-PD活性比较,男婴G-6-PD活性低于女婴,(P=0.002〈0.01),差异有显著性;男女婴血清总胆红素、血红蛋白、黄疸出现时间、黄疸消退时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G-6-PD活性与血清总胆红素、血红蛋白、黄疸出现时间、黄疸消退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总胆红素与血红蛋白,呈线性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6-PD缺乏症的新生儿,黄疸出现时间早、进展快,胆红素脑病发生率高。男女婴G-6-PD活性的差异有显著性,男婴明显低于女婴;但男女婴血清总胆红素、血红蛋白、黄疸出现时间、黄疸消退时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并不是G-6-PD活性越低,引起的黄疸程度越重、贫血越重、黄疸出现时间越早、黄疸消退时间越慢。但G-6-PD缺乏症引起的血清总胆红素越高、血红蛋白越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化学物致癌危险性评价提供合适的肝癌动物模型 ,并寻找其早期敏感指标。方法 应用本室早年已建立的以非坏死剂量的二乙基亚硝为启动剂 ,以苯巴比妥为促进剂诱发大鼠肝癌两阶段模型 ,进一步用 HE染色、胚胎型谷胱甘肽转移酶 (P- GST)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免疫组化染色为指标 ,在 3、6、12和 2 4个月末进行观察。结果 经启动剂与促进剂作用的实验组 ,可产生以嗜酸性细胞为主的癌前病变和肿瘤 ;以 P- GST为标识可显示许多单个肝细胞、转变灶及瘤性结节均呈阳性 ;以 HE染色所识别的转变灶及瘤性结节 PCNA表达较高 ,细胞核 /浆比例减小。而且瘤性结节表达较转变灶更显著。结论 肝细胞 PCNA表达强弱可作为大鼠肝癌诱发实验模型中一个预示癌前病变发展潜力的较理想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婴儿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病的特点与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婴儿红细胞葡萄糖 - 6 -磷酸脱氢酶 (G - 6 -PD)缺陷病的特点与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 1995~ 2 0 0 0年儿内科住院的 1周~ 2个月 (不含 2个月 )的婴儿 310 4例 ,其中G - 6 -PD缺陷病患儿 2 39例。结果 G - 6 -PD缺陷病占同期住院患儿的 7 70 % ,占间接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 17 5 9% ,病死率为 5 0 2 % ,与肺炎的3 5 7%相近 (χ2 =0 88,P >0 0 5 )。合并高胆红素血症的占 10 0 0 0 % ,合并感染性疾病的占 38 4 9%、继发胆红素脑病的占 13 81%。结论 婴儿中G - 6 -PD缺陷病很常见 ,是高胆红素血症和胆红素脑病的首要病因 ,病死率也很高 ,提议将其列入本地区儿童疾病综合管理的范围 ,制定并推广预防的常规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茅台酒与乙醇在协同二乙基亚硝胺(DEN)引发小鼠肝细胞癌(HCC)的差异。方法:74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茅台酒组、乙醇组、DEN组、茅台酒干预组及乙醇干预组,实验35周末检测各组小鼠血清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与肝组织匀浆中丙二醛(MDA)水平,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和HCC相关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表达。结果:肝功能检测发现,茅台酒干预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LT和MD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ST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醇干预组ALT、AST与ADM高于正常对照组、茅台酒组、乙醇组、DEN组、茅台酒干预组,均P〈0.05;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乙醇干预组小鼠肝纤维化程度和GPC3表达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茅台干预组肝脏细胞学检查未见癌前病变及HCC,仅在汇管区有少量PGC3表达。结论:乙醇可以协同DEN诱发小鼠HCC,茅台酒没有这种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分析儿童G-6-PD缺乏症并发溶血的诱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征、治疗方式及转归,探讨预防措施。方法:对70例G-6-PD缺乏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G-6-PD缺乏症以男性患儿为主,急性溶血多发生在春季,诱因以进食蚕豆为主,其次为感染、药物,尚有以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为表现者。蚕豆病多数起病急,以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为主要表现,溶血为自限性。结论:避免G-6-PD缺乏症患儿溶血的发生,预防是关键,提倡对出院患儿家长做好健康宣教,且有必要对高危人群的新生儿进行G-6-PD缺乏症的筛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新生儿G-6-PD缺陷性黄疸的疗效,并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对32例因G-6-PD缺陷导致黄疸的新生儿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静脉滴注,观察疗效,并与对照组比较。同时检测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红细胞辅酶Ⅱ(NADPH)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组黄疸消退时间,改换血治疗例数均少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辅酶Ⅱ含量高于对照组,MDA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对G-6-PD缺陷性新生儿黄疸具有良好的辅助治疗效果,并可减少换血需求。其治疗机制与减少红细胞过氧化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高胆)光疗时溶血的机理及其预防。方法将G-6-PD正常与缺陷高胆光疗病人随机分为维生素E干预组和对照组,动态测定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R—SOD)、血浆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u-SOD)、丙二醛(MDA)、活性氧(ROS)、总胆红素(TB)、血红蛋白(HB)及光疗指数,与正常新生儿组测定值比较。结果各组30例,光疗前:干预组与对照组各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G-6-PD正常高胆组比正常组MDA高、R-SOD低,P<0.01或0.05;G-6-PD缺陷高胆组:比正常组MDA、ROS高,R-SOD、T-SOD、CuZn-SOD及HB低,P<0.01或0.05;比G-6-PD正常高胆组T-SOD和HB低,ROS高,P<0.01或0.05,光疗中:G-6-PD缺陷高肝干预组,R-SOD、T-SOD、Cu-SOD均升高,与G6PD正常高胆干预组(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0.05;ROS下降,光疗48h时降至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水平,P>0.05;光疗24h时MDA下降比对照组幅度大,P<0.01;但光疗48h时MDA下降所至稍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36、48h时光疗指数小于对照,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HB差异缩小至无显著性。G6PD缺陷高胆对照组:光疗24h时ROS、MDA显著增高,HB下降、光疗指数大,比对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G6PD缺陷高胆光疗后:干预组R-SOD、T-SOD、CuZn-SOD提高,MDA、ROS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HB下降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HB显著性下降,P<0.01;G6PD正常高胆光疗后:干预组R-SOD升高,HB、MDA、ROS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0.05;对照组HB下降更显著,P<0.01。结论光疗可致高胆患儿抗氧化能力进一步下降,氧自由基、脂质过氧化损伤参与加剧光疗时溶血。氧自由基、脂质过氧化损伤机制在G6PD缺陷高胆患儿光疗致溶血中起重要作用,抗氧化剂和过氧化脂质消除剂防治光疗时溶血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