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绞窄性肠梗阻并肠坏死治疗较困难 ,在手术治疗中 ,术式选择对病人预后有较大影响 ,我们通过探讨总结 ,对不能行一期肠切除肠吻合病人作肠T型吻合造瘘术治疗 ,结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为我院 1995年 2月~ 2 0 0 1年 3月收治 ,共 2 0例 ,男15例 ,女 5例 ;年龄最大 66岁 ,最小 7岁 ;术前全部患者均诊断为肠梗阻 ,经过手术探查证实全部病例为绞窄性肠梗阻并坏死。其中小肠闭袢性梗阻引起肠坏死 4例 ,回结肠肠套叠引起肠坏死 3例 ,小肠扭转引起肠坏死 3例 ,乙状结肠扭转引起的肠坏死 7例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绞窄性小肠梗阻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1月-2009年1月间85例绞窄性小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85例绞窄性小肠梗阻患者全部手术治疗,其中行坏死肠管切除肠吻合32例(占37.6%)。治愈81例,死亡4例(占4.9%)。结论:早期动态严密病情观察、正确及时手术及围术期处理是减少肠绞窄坏死、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诊断粘连性小肠梗阻及其重要合并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18例粘连性小肠梗阻的影像表现和临床意义.结果:18例中16例与手术所见符合,2例误诊为肠扭转;16例均可见肠管"移行带".5例合并绞窄性肠梗阻,其中3例为粘连性肠梗阻合并肠扭转,2例为粘连带下疝形成闭袢,均与手术所见吻合;3例手术时发现有肠坏死,而CT未能作出提示.结论:肠管"移行带"是粘连性小肠梗阻的较为典型的CT征象,多层螺旋CT诊断粘连性小肠梗阻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经鼻肠梗阻导管对非绞窄性小肠梗阻疾病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方法选择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5例非绞窄性小肠梗阻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普通常规鼻胃管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手术治疗前后腹围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术后住院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在围术期出现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应用经鼻肠梗阻导管对非绞窄性小肠梗阻疾病患者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外科干预的时机、适应证与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00年1月至2009年7月收治的48例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的临床资料、手术时机和适应证。结果治愈41例,好转5例,死于感染性休克2例,术后并发肺部感染10例,切口感染8例,腹腔残余脓肿5例,短肠综合征3例,肾功能不全2例,经综合治疗后痊愈。结论急性粘连性肠梗阻在保守治疗过程中应及时发现早期肠绞窄的线索,果断决定手术治疗,手术时机宜早勿迟,手术指征宜宽勿严是提高临床治愈率、降低并发症和病死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黄展 《临床医学》2010,30(3):63-64
目的讨论腹部手术后早期肠梗阻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开腹手术后11例早期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早期炎性粘连梗阻,保守治疗治愈,平均治愈时间12.5 d;1例小肠扭转,再手术复位治愈;1例回盲部肠套叠,再手术复位治愈;1例粘连性索带压榨,小肠绞窄坏死,行小肠切除后治愈。结论术后早期肠梗阻多为早期炎性肠梗阻,保守治疗可治愈。但应警惕机械性、完全性肠梗阻、肠绞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绞窄性肠梗阻是一种严重的消化道外科疾病,病情进展迅速,一旦误诊,绞窄坏死肠管将被切除,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极差。如果绞窄坏死肠管较长,切除的范围较大,患者术后发生短肠综合征,营养吸收困难,出现严重的营养不良,患者逐渐衰竭,最后导致死亡。对郑州市儿童医院经外科手术证实的13例婴儿绞窄性小肠梗阻的临床及X线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婴儿绞窄性小肠梗阻的临床及X线特征,以求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8.
肠梗阻的CT诊断价值探讨(附25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肠梗阻CT表现及CT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和临床随访证实的肠梗阻25例。结果小肠梗阻13例,结肠梗阻8例,大小肠同时梗阻4例。其中胆囊结石一十二指肠瘘1例,肠套叠3例,小肠淋巴瘤3例,小肠异物1例,粘连性肠梗阻2例,绞窄性肠梗阻3例,结肠癌8例,克隆氏病2例,小肠平滑肌瘤2例。结论CT检查在获取影像信息方面明显优于X线腹部平片和钡餐检查,能较好地显示肠梗阻部位及梗阻性质,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9.
绞窄性小肠梗阻是严重的急腹症,需要及时诊断、处理。粘连是导致小肠梗阻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次研究共施行肠梗阻手术145例,其中因粘连导致绞窄性小肠梗阻58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诊断肠梗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临床证实51例肠梗阻患者的CT资料。结果:CT对梗阻病因诊断准确46例(90.2%);对梗阻部位诊断准确49例(96.1%);诊断绞窄性肠梗阻9例(100%)。结论:CT检查可判断肠梗阻,确定肠梗阻的原因、部位以及性质,是肠梗阻检查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1.
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原因、临床特点、治疗和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5例中23例经胃肠减压、肠外营养、抗炎、解痉等保守治疗11.3 d,均痊愈出院;2例因合并肠绞窄行手术治疗后痊愈.结论 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采用非手术治疗效果满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粘连性肠梗阻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 我科收治的148例粘连性肠梗阻患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全组148例有131例发生于腹腔手术后。行腹部X线平片检查114例,CT扫描32例,腹部B超检查45例。行非手术治疗93例,手术治疗55例,非手术组均治愈,手术组死亡率为3.63%(2,55)。结论 腹腔手术是形成粘连性肠梗阻的主要因素,诊断主要靠病史、体征及腹部X线摄片检查,螺旋CT扫描和腹部B超检查对明确梗阻部位及肠绞窄趋势有重要意义。粘连性肠梗阻非手术治疗成功率高,而出现肠绞窄及肠坏死时应积极手术,掌握粘连性肠梗阻时机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3.
肠梗阻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X线腹部平片和CT检查在肠梗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搜集近年来514例肠梗阻病例,其中46例经手术治疗,平均年龄51.6岁,对x线腹部平片及CT影像学表现进行比较:分析梗阻是否存在、梗阻部位、病因的推断、梗阻程度的判断及有无绞窄性梗阻。结果46例经手术证实病例中,机械性梗阻45例(含绞窄性梗阻12例),误诊3例。其中小肠梗阻23例,结肠梗阻21例,2例伴有肠穿孔:结论x线腹部平片与CT是诊断肠梗阻的有效方法,CT检查对梗阻病因、部位、类型的判断有其明显优势,尤其是绞窄性梗阻时肠系膜的变化有其较明显特征,是减少误诊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小肠饥饿性梗阻分为单纯性和绞窄性,由于二者治疗方法不同。故诊断与鉴别诊断甚为重要。x线检查是肠梗阻的主要诊断手段,尽管目前有许多影像技术,传统的放射诊断仍占有相当重要位置。但是近年来对腹部立位平片诊断肠梗阻的价值已有争议。为此本文搜集89年1月至92年7月期间住院肠梗阻患者131冽,其中资料完整的小肠机械性梗阻67例,作腹部正片平片分析。1临床资料67例均摄有腹部立位平片,部分有卧位平片,最小年龄10天,最大76岁,平均年龄43岁。男50例,女17例。除2例为蛔虫性梗阻经驱虫治疗排出大量蛔虫治愈外,其余65例均经手术证实。…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浓度在成人粘连性绞窄性肠梗阻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纳入我院普外科急诊收治的粘连性绞窄性肠梗阻并于入院后及时行手术解除梗阻的患者36例,同期收治的单纯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46例做对照。所有患者于入院时抽取静脉血,绞窄性肠梗阻患者术前与术后第一天再次抽取静脉血,均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反应(ELISA)检测IFABP浓度。结果入院时绞窄性肠梗阻患者血清中IFABP含量明显高于非绞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绞窄组在入院、术前及手术解决梗阻后患者血清中IFABP的浓度均有明显变化(P<0.05)。结论 IFABP可以作为判断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是否发生肠绞窄或肠坏死的辅助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儿童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5例绞窄性肠梗阻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的经验。结果 5例均急诊手术证实为绞窄性肠梗阻,其中肠系膜裂孔疝并空肠坏死2例,美克尔憩室索带压迫并回肠坏死1例,回肠扭转并坏死2例。所有患儿均一期行坏死肠切除肠吻合术,无死亡病例,术后无短肠综合征发生;无休克复苏后脑损伤发生。随访2年所有患儿身高、体重等生长指标发育良好,无饮食障碍、排便障碍发生。结论详细的体格检查,及时的影像学检查以及常规的腹腔穿刺检查是明确绞窄性肠梗阻的充分依据;正确及时手术治疗是明确病因、祛除病灶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CT对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CT对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1例绞窄性肠梗阻(实验组)和26例单纯性肠梗阻(对照组)的CT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对绞窄性小肠梗阻有价值的CT征象。结果:绞窄性肠梗阻的CT影像改变主要来源于3方面:绞窄肠管,肠系膜及其血管,血性腹水。结论:靶征、同心圆征、肠壁积气、漩涡征、血性腹水、肠壁强化异常为诊断绞窄性肠梗阻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的征象。  相似文献   

18.
老年绞窄性肠梗阻14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绞窄性肠梗阻是老年外科常见的急症之一,其临床特点是病情发展快,易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即使及时有效的抢救治疗,其病死率仍较高。我院1985年1月~1997年1月收治60岁以上的老年续窄性肠梗阻148例,现将治疗结果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104例,女44例;年龄60~89岁,80岁以上28例,住院至手术时间1~72h。小肠扭转19例,结肠扭转58例,粘连性肠梗阻24例,嵌顿性痴24例,均系在当地医院误诊,转入我院后发生续窄坏死;肠套选8例,肠肿瘤5例,内迹5例,肠系膜血管栓塞3例,肠系股外伤2例。回.2治疗一旦确诊为绞窄性肠梗阻…  相似文献   

19.
张昊  高黎黎  武兆忠 《实用医学杂志》2011,27(24):4406-4408
目的:探索绞窄性肠梗阻的预测指标。方法:采用χ2检验及非条件Logistic回归对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某医院普外科收治的269例肠梗阻手术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绞窄性肠梗阻患者176例,非绞窄性肠梗阻患者93例。CT检查结果中,肠壁不强化或弱强化是绞窄性肠梗阻的主要预测指标(OR=40.950,P<0.001),腹水、条索状脂肪的OR值分别为7.375、5.732(P=0.001);实验室指标WBC数量预测绞窄的OR值为7.423(P=0.002);临床症状及体征中,仅腹膜刺激征OR值为5.426(P=0.002);有腹部手术史患者较易发生非绞窄梗阻(OR=0.046,P<0.001)。结论:预测绞窄的主要指标是肠壁不强化或弱强化。但腹水、条索状脂肪、腹膜刺激征、WBC数量以及患者腹部手术史也是判断绞窄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肠扭转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我院2002~2009年收治的5例小肠扭转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小肠扭转患者均经手术治疗治愈。结论小肠扭转为绞窄性肠梗阻,进行手术治疗是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早期诊断率首先要注重临床症状与体征,做到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