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总结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PGS)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至2009年3月期间行腹部手术后发生胃瘫的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PGS发生于术后5~10d,通过临床表现、上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明确诊断。全组均经营养支持、药物治疗等保守治疗后治愈,治愈时间14~62d,平均25d.结论PGS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上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PGS的可靠方法,保守治疗为其主要治疗手段,应尽量避免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2.
胸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 astroparesis syndromc,PGS)是胃肠动力系统非梗阻性的胃肠排空障碍,临床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一系列症候群。我科自2004年至今在胸部手术后出现5例PGS,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非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病因,寻找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自1991年7月至2004年5月收治的12例腹部非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患者均采取保守治疗,10例治愈,2例死亡。结论腹部非胃手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保守治疗一般可治愈。  相似文献   

4.
腹腔非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22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腹腔非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病因、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72年至2004年间22例腹腔非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2例患者在手术后4-6d进食后出现上腹膨胀、恶心呕吐,吐物含有胆汁性胃液及食物。检查均发现上腹膨满、振水音明显和肠鸣音减弱。胃肠减压管每天可吸出1000-3000ml胆汁样胃液。行胃造影(稀钡或60%泛影葡胺)22例均显示胃无蠕动,呈松弛、静止状态;观察5—6h造影剂仍滞留胃内。予以持续胃肠减压、营养支持和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采用促进胃肠动力药物等非手术治疗;100%的患者于胃瘫发生后5—25(平均14.2)a恢复胃动力。结论腹腔非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是多种因素所致胃功能改变,经非手术可以治愈。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中药预防腹部大手术后胃瘫的价值。方法:对择期腹部大手术(手术时间≥2h)患者1537例,随机分成预防组781例和对照组756例,分别采用中药治疗和常规治疗,观察两组平均每天胃液引流量、肠鸣音恢复时间、置胃管时间、胃瘫发生率和胃瘫恢复时间。结果:预防组和对照组对比,日均胃液引流量少,肠鸣音恢复时间和置胃管时间短,胃瘫发生率低,胃瘫恢复快。结论:腹部术后早期应用中药治疗,能加速胃肠功能恢复,对预防腹部大手术后胃瘫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手术后胃瘫综合诊治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术后胃瘫综合征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并发症,目前认为与胃去神经化、消化道的重建、手术创伤、麻醉及镇痛、手术前基础疾病、术后进食、精神神经因素、胃肠激素的分泌及其功能的改变等多种因素有关.该疾病的诊断在国际上尚无统一标准,国内常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提出的标准以及胃排空检查、胃内压测定及胃电图等辅助检查.治疗方面除给予禁食、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一般治疗外,胃镜检查是对胃壁的一种适度刺激,对胃瘫有一定的治疗作用,除了常规的胃动力药物外,头孢哇琳及西酞普兰对加速胃排空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近年应用胃电起搏对胃瘫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尚需进一步阐明.  相似文献   

7.
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 gastroparcsis syndrome,PGS),是一种腹部手术后非机械性梗阻、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1]。临床主要表现为胃蠕动无力或无蠕动、胃排空迟缓引起大量胃液潴留、呕吐等[2]。我院2000年1月一2009年1月发生PGS10例,均采用综合保守治疗,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瘫综合征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功能性胃瘫综合征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犤1犦。我院近年来收治胃瘫综合征病例共36例。临床资料我院1994年1月至2002年5月间共收治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36例,其中男16例,女20例。年龄20~78(平均52.5)岁。术式:胃大部切除(或远端胃癌根治术)、毕Ⅰ式吻合4例,毕Ⅱ式吻合12例,近端胃癌根治、远端胃食管吻合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例,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4例,胆囊切除或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3例,左半结肠切除术1例,横结肠切除术1例,重症急性胰腺炎坏死组织清除术2例,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可能原因,寻找正确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结合2004年9月至2006年6月腹部手术后6例胃瘫综合征病人,分析其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胃镜对胃瘫综合征不仅有诊断作用,而且通过对胃壁的机械刺激可促进胃蠕动;肠内营养支持有利于胃动力的恢复。结论胃瘫综合征是腹部手术后常见并发症,采用保守支持治疗可恢复,应避免再手术。  相似文献   

10.
腹腔非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在临床上并不多见,仍有不少临床工作者对此病缺乏系统认识.易被忽视或因误诊为机械性肠梗阻而再次手术。济南军区总医院1992年7月-2010年7月共诊治腹腔非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12例,就其诊断及治疗的特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胃瘫综合征(PGS)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0例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的发病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手段进行分析。结果术前流出道梗阻和胃肠吻合方式是术后PGS的高危因素。胃镜、X线口服造影对PGS的诊断有价值。经非手术治疗,术后PGS在术后6周内一般可以恢复。结论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胃瘫综合征在术前流出道梗阻、胃肠毕Ⅱ式吻合的病人中发病率较高,患者经过6周的非手术治疗后,多数可以缓解恢复,从而避免了二次手术的痛苦。  相似文献   

12.
胃切除术后残胃胃瘫综合征的临床总结   总被引:59,自引:2,他引:59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胃瘫综合征(PGS)的发生原因、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972年1月至2002年6月4955例胃大部切除术后出现PGS的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本组PGS发生率0.92%,均发生于术后5~8d。44例非手术治愈,15d内治愈12例,16d10例,18d15例,21d2例,22d2例,25d2例,27d1例。2例于胃大部切除术后14d和15d再次手术加行胃肠或肠肠吻合仍未缓解,继续内科治疗,分别于术后20d和30d治愈。结论PGS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诱发。诊断时必须排除机械性、器质性病变。上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PGS的可靠方法。采用非手术疗法均可治愈,手术治疗应列为禁忌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重症急性胰腺炎 (SAP)并发腹腔室隔综合征 (ACS)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患者高度腹胀后出现继发性心、肺、肾功能不全 ,即诊断为ACS ;CT测量腹膜后前后径 (R) /腹腔前后径 (A) <0 5归为Ⅰ型 (腹腔型 ) ,R/A >0 8为Ⅱ型 (腹膜后型 ) ,Ⅲ型为混合型。手术治疗者均用 3升静脉营养袋 (3L袋 )暂时性关腹 ,等待二期关腹。结果本组 34例 (36例次 )ACS手术死亡率为 13% (3/ 2 4 ) ,非手术死亡率为 4 2 % (5 / 12 )。Ⅰ~Ⅲ型手术与非手术死亡率分别为 0、2 0 %、17%与17%、6 7%、6 7%。结论ACS是SAP的严重合并症 ,诊断明确时应尽早手术 ,探查术后可以用 3L营养袋行暂时性关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PGs)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措施。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至2010年3月期间收治的21例结直肠癌根治术PG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全部经非手术方法治愈,胃肠功能均在14~28d恢复正常,平均(18.5±5.4)d恢复正常。结论通过综合治疗如消除患者紧张情绪、持续胃肠减压、加强营养支持、合理应用胃肠动力药物等,均可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78,自引:2,他引:78  
目的探讨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PGS)发生的病因、诊断方法、治疗手段和疗效。方法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患者501例,术后出现PGS20例,分析其临床表现、发生时间、恢复时间和诱发因素。结果术前流出道梗阻和胃肠吻合方式是术后PGS的高危因素。胃镜、X线口服造影和核素标记胃排空测定对PGS的诊断有价值。经非手术治疗,术后PGS在术后6周内一般可以恢复。红霉素对PGS的疗效有明确的个体差异。结论胃镜检查时对残胃予以适度刺激有助于PGS的治疗,应尽量避免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PGS)发生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以2003年1月至2007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500例胃癌根治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12例并发PG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诊治过程和高危因素。结果焦虑或抑郁、术前有胃流出道梗阻患者更易发生PGS(P〈0.01);毕Ⅱ式胃肠吻合较毕Ⅰ式更易发生PGS(P〈0.05);经非手术治疗,PGS患者均可康复,平均治愈时间(28.64±15.74)d,其中肠内和肠外营养患者平均治愈时间较全肠外营养患者明显缩短(P〈0.05)。结论术后PGS是由多个因素导致的;X线上消化道造影和胃镜检查是主要的诊断方法,营养支持和胃肠动力药物等非手术治疗有效,应尽量避免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17.
腹部术后胃瘫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53,自引:4,他引:49  
目的 探讨腹部术后胃瘫的可能危险因素、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22例腹部术后胃瘫患者的潜在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手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中,术前长期流出道梗阻、恶性肿瘤、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无胃切除的胃空肠吻合术及O型血的病 发病率较高,胃镜、上消化道造影及核素胃排空试验是诊断本病有价值的方法,经保守治疗后胃肠动力一般可在术后5周内恢复正常。结论 采用促动力药物在内的保守支持治疗是治疗腹部术后胃瘫的有效手段,应避免再手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腹部Castleman病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5年6月至2009年3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17例腹部Castleman病患者的临床资料.11例患者无任何症状,2例表现为腹部包块,2例表现为口腔溃疡、皮疹,1例表现为浮肿、气短,1例表现为上腹部隐痛、恶心、呕吐.2例行X线检查,17例行超声检查,13例行CT检查.结果 4例术前经CT检查诊断为Castleman病,其余13例均未明确诊断.14例局灶型患者经手术完整切除肿瘤,3例多中心型患者行部分切除或活组织检查.所有患者经病理检查确诊,其中14例透明血管型患者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为CD3、CD20、CD21、CD34阳性;3例浆细胞型患者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为CD3、CD68、PCNA阳性.17例患者中1例失访,16例随访3~12个月无转移和复发.结论 腹部Castleman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局灶型患者应尽早行手术完整切除,预后良好;多中心型难以完整切除,可于术后进行化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9.
腹部手术后肠瘘的诊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和总结腹部手术后肠瘘临床诊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的明确诊断为腹部手术后肠瘘4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行保守治疗18例,治愈16例,死亡2例。接受确定性手术治疗24例,治愈20例,死亡4例。结论对肠外瘘要早诊断、早治疗,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遵循一定原则,采取相应治疗措施,从而提高肠外瘘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缩短疗程并减少费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