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从分子影像学角度,探讨治疗前食管癌原发灶PET-CT氟代脱氧葡萄糖(FDG)摄取与病变长度、肿瘤浸润深度、组织分化程度以及淋巴结转移状况的关系.方法 68例食管鳞癌患者术前行FDG PET-CT检查,测定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根据术后病理确定其病变长度、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 68例食管癌患者肿瘤原发灶的SUVmax为10.7±5.3.不同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的食管癌SUVmax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原发灶SUVmax与病变长度、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均呈正相关(r=0.512,P=0.01;r=0.860,P=0.000;r=0.781,P=0.000;r=0.852,P=0.000).结论 食管癌原发灶SUVmax与病变长度、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均呈正相关,发生淋巴结转移者原发灶的SUVmax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  相似文献   

2.
应用CT勾画胸段食管癌肿瘤靶区准确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 通过CT诊断胸段食管癌病变长度与其他检测方法、相关因素分析的比较,了解CT测量食管病变长度的准确性,为精确勾画食管癌放疗靶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术前未行放疗或化疗、不含其他癌成分、无多原发胸段食管鳞癌、首程治疗(颈、胸、腹3个野根治术)的患者598例,对CT诊断食管癌病变长度和其他检测方法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手术标本、固定后标本、X线钡餐、CT显示的病变长度分别为(5.22±1.94)、(4.28±1.71)、(5.12±1.92)、(6.71±2.52)cm,手术标本与固定后标本和CT病变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01,P<0.01;t=-15.54,P<0.01),手术标本与x线钡餐病变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2,P>0.05),病变长度从大到小顺序依次为CT、手术标本或X线钡餐、固定后标本.不同临床病理学分型、不同T分期手术标本与X线钡餐病变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它们与CT病变长度比较腔内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CT测量食管病变长度较手术实际长度长,X线钡餐稍偏短,固定后食管病变有一定程度回缩.建议在应用CT勾画食管癌肿瘤靶区长度时,应综合参考X线钡餐等其他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胸段食管癌病变长度的不同检测方法进行分析比较,探讨CT测量食管癌病变长度的准确性,为食管癌放疗靶区的精确勾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598例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经CT扫描、X线钡餐造影测量的病变长度与术中手术标本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对其间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CT扫描、X线钡餐造影、手术标本的食管病变平均长度分别为(6.70±2.52)cm、(5.13±1.91)cm和(5.23±1.93)cm。CT扫描的病变长度与手术标本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X线钡餐造影病变长度较手术标本偏短,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6);病变长度从大到小顺序依次为CT扫描、手术标本、X线钡餐造影。结论CT扫描的食管癌病变长度较手术标本实际肿瘤长度偏长,而X线钡餐造影稍偏短。在应用CT勾画食管癌放疗靶区判定病变长度时,应综合参考X线钡餐造影等其他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术后病理作为对照判断氟脱氧胸苷(FLT)PET-CT检测食管癌大体肿瘤生物靶区长度的最佳方法 和最佳界值,并与FDG PET-CT、CT、食管钡餐和食管镜进行直接对照研究.方法 24例患者行FLT PET-CT检查,其中22例行FDG PET-CT检查对照,全部患者均常规行食管钡餐、食管镜检查并均接受食管癌根治切除术.FLT PET-CT长度采用肉眼法,记为L_(FLTvisual),和采用SUV 1.3、1.4、1.5以及SUV_(max)的20%、25%和30%分别记为L_(FLT1.3)、L_(FLT1.4)、L_(FLT1.5)、L_(FLT20%)、L_(FLT25%)、L_(FLT30%);FDG PET-CT长度采用肉眼法、SUV 2.5和SUV_(max)的40%分别记为L_(FDGviaual)、L_(FDG2.5)、L_(FDG40%).CT、食管钡餐和食管镜所测得病变长度分别记为L_(CT)、L_(Scopy)和L_(X-ray)分别与术后病理长度L_(Path)进行比较.结果 L_(Path)值为(4.90±2.14)cm,各检测方法 所得病变长度由小到大依次为L_(FDG40%)、L_(Scopy)、L_(X-ray)、L_(FLT1.5)、L_(CT)、L_(FLT30%)、L_(FLTvis)、L_(FLT1.4)、L_(FLT25%)、L_(FDG2.5)、L_(FDGvis)、L_(FLT1.3)、L_(FLT20%),均数分别为(3.85±1.52)、(4.46±2.23)、(4.63±2.37)、(4.64±2.38)、(4.69±1.85)、(4.75±2.19)、(4.85±2.33)、(4.87±2.35)、(5.05±2.20)、(5.08±2.19)、(5.10 ±2.22)、(5.21 ±2.40)、(5.53±2.17)cm,与L_(Path)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1、0.93、0.88、0.95、0.90、0.81、0.96、0.96、0.80、0.99、0.99、0.95、0.79,P值均为0.000.L_(FLT1.4)和L_(FDG2.5)分别为最佳FLT PET-CT和FDG PET-CT长度,且L_(FDG2.5)与L_(FLT1.4)相似(t=1.23,P=0.232).结论 最接近食管癌病理长度的FLT PET-CT界值为SUV 1.4,而FDG PET-CT的为SUV 2.5,可作为客观和简便易行的半定量分析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PET-CT在食管癌临床分期诊断和三维适形放疗靶区勾画及治疗计划制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7-2008年经病理证实的食管癌患者20例人组,其中2例接受手术治疗,18例行三维适形放疗.患者疗前行PET-CT模拟定位,比较食管镜、食管钡餐造影、CT、PET-CT_(SUV2.5)、PET-CT_(40%SUVmax)图像上的病变长度及最大横径,观察CT与PET-CT对临床分期诊断的差异.依据CT、PET-CT_(SUV2.5)和PET-CT<40%SUVmax>勾画靶区并制定治疗计划,评价3套计划受量情况.结果 食管镜、食管钡餐造影、CT、PET-CTS_(SUV2.5、PET-CT_(40%SUVmax))所示病变长度分别为4.93、5.06、6.67、5.89、4.84 cm,CT、PET-CT_(SUV2.5)、PET-CT_(40%SUV)所示病变最大横径分别为4.05、3.38、2.95 cm.CT图像诊断31个淋巴结转移,PET-CT图像诊断21个淋巴结转移,共同诊断14个,17个淋巴结CT诊断阳性而PET-CT为阴性,7个淋巴结CT诊断阴性而PET-CT为高代谢.5例患者经PET-CT模拟定位后M分期由Mn期改为_1期,1例经PET-CT模拟定位后由M_0期改为M_1期,1例CT和PET-CT M分期一致.依据CT和PET-CT_(SUV2.5)勾画的GTV基本相等2例,CTV_(CT)GT_(SUV2.5)者13例,GTV_(SUV2.5),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CT扫描在确定食管癌病变长度方面与实际长度上的差异及其符合程度.方法 采用病理大切片技术对52例食管癌行肿瘤组织标本固定后收缩比研究,得出换算实际长度的收缩比.137例患者术前行螺旋CT扫描并在CT图像上行食管癌靶区勾画和长度测量,术后测量食管癌标本固定后长度,根据收缩比回推实际长度,比较两者差异和符合率.结果 食管癌平均收缩为术中长度的90%±10%.食管癌实际长度为(4.1±1.8)cm,CT长度为(5.8±2.4)a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8,P=0.000).CT长度与实际长度相符者56例,仅占40.9%(56/137).结论 食管癌CT长度与实际长度相比存在一定差距,确定合理的食管癌病变长度要参考食管钡餐造影、食管镜等检查结果来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18F-FDG SPET/CT诊断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和病变长度的准确性.方法 选择首程治疗行颈、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的胸段食管癌根治术患者40例,术前1周内行18F-FDG SPET/CT检查和食管x线钡餐检查,将18F-FDG SPET/CT诊断的食管癌转移淋巴结大小及病变长度与术后病理诊断及术中测量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分别依据CT扫描及DWI确定食管癌病变长度的准确性,为食管癌靶区勾画提供优选的影像学参考方法。方法 2012—2013年前瞻性入组 35例胸段食管癌患者,根治术前完善食管内窥镜、胸腹CT及DWI扫描,分别依据各项检查确定病变长度并与手术切除标本病理标本实测长度相比较。分析各种影像学方法所测食管病变长度与病理标本实测长度的符合程度。一致性检验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法及Bland-Altman法。结果 全组 4例患者于DWI序列未见高信号表现,假阴性率为11%,均为T1期,占44%(4/9)。31例可供DWI病变长度分析,术后病理标本肿瘤长度为4.58 cm,内窥镜、CT扫描、b=600、800、1000 s/mm2条件下DWI图像所测肿瘤长度分别为4.56、5.58、4.41、3.99、3.83 cm,ICC值分别为0.703、0.764、0.946、0.890、0.882,P值均为0.000。Bland-Altman法分析结果中以内窥镜和b=600 s/mm2条件下DWI所测肿瘤长度与病理标本实测长度的一致程度最高。结论 DWI技术所测食管肿瘤长度与病理标本实测长度较为接近,以b=600 s/mm2条件下病变测量信度为优,DWI技术对早期食管癌诊断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9.
18FDG PET-CT检测进展期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评价^18FDG PET-CT对进展期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拟行手术治疗的进展期食管癌患者30例,术前1周内行^18EDG PET-CT检查及CT增强扫描.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对比CT与PET-CT诊断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与准确性的差异.结果术后病理原发灶均为鳞状细胞癌,22例存在淋巴结转移.共切取淋巴结243个,病理确定的转移淋巴结49个,平均直径1.4 cm(0.3~2.8 cm).CT确定的转移淋巴结26个,平均直径1.7 cm(1.1~2.8 cm);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40.8%和96.9%,阳性预测值76.9%,阴性预测值86.6%,准确性85.6%.18FDG PET-CT确定淋巴结转移63个,平均直径1.5cm(0.8~2.8 cm);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3.9%和91.2%,阳性预测值73.0%,阴性预测值98.3%,准确性91.9%.18FDG PET-CT的敏感性、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均高于CT(P<0.001、0.001、0.05).结论18FDGPET-CT是检测进展期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有用工具,可指导手术剖胸径路的选择、优化适形放疗计划,临床应用价值优于CT.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性别、年龄、病变长度、肿瘤浸润深度、以及淋巴结状况等因素对食管癌原发灶FDG摄取的影响。方法:收集2004年6月至2006年11月治疗前行FDG-PET/CT检查的食管鳞癌患者68例,根据术后病理确定其病变长度、浸润深度、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分析性别、年龄、病变长度等因素对食管癌原发灶FDG摄取(SUVmax)的影响,并分析转移状态(无转移、局部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与FDG摄取的相关性。结果: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食管癌患者的原发灶FDG摄取无明显差异。而病变长度影响FDG摄取:病变长度与其FDG摄取呈正相关(P=0.01)。不同TNM分期、不同转移状态间原发灶的FDG摄取也有显著性差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状态均与SUVmax呈正相关(P=0.000)。结论:食管癌原发灶FDG摄取与病变长度、TNM分期等因素有关,而不受性别和年龄影响关,键而词且FD食G管摄肿取瘤值较原高发还灶提示发已射经型有计淋算巴机结转脱移氧或葡分萄期糖较晚。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DB)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和X线影像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9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5例FDB患者的SPECT和X线影像资料。结果35例FDB患者中,单骨型(MFD)28例,多骨型(PFD)7例。MFD多数发生于四肢骨,PFD分布多集中在单侧肢体。X线表现:22例磨玻璃状改变,12例囊状改变,1例丝瓜络样改变。SPECT显像:病变骨呈局部放射性核素分布异常浓聚。结论FDB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常规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表现,应取长补短,合理选择影像学检查手段,有助于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3DCT、4DCT和CBCT增强扫描图像测量的正常食管壁厚度,为食管癌靶区的勾画提供参考。方法 对2009—2016年间50例肺癌或转移性肺癌患者行胸部增强3DCT、4DCT模拟定位扫描,并于首次3DCRT时进行增强CBCT扫描。分别在3DCT、4DCT呼气末时相(4DCT50)、4DCT最大密度投影图像(4DCTMIP)及CBCT图像上勾画正常食管,逐层测量各段食管壁厚度取平均值。对同段食管在不同CT图像上管壁厚度的比较行成组t检验,对不同段食管在同种CT图像上管壁厚度的比较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3DCT与4DCT50图像间胸段及腹段食管壁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550);3DCT与4DCTMIP、CBCT图像间胸段和腹段食管壁的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4);4DCTMIP与CBCT图像间胸上、中段食管壁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0.001)。在3DCT、4DCTMIP、4DCT50图像上,胸下段食管壁均较胸上、中段厚(P=0.008~0.041),腹段食管壁较胸段厚(P均=0.000);在CBCT图像上,胸上、中、下段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88~0.945)。结论 在3DCT、4DCT50图像上勾画胸段食管原发肿瘤GTV时正常食管壁厚度的判断可以使用同一标准,但在4DCTMIP、CBCT图像上采用5 mm作为勾画GTV时正常食管壁厚度的判定标准尚需谨慎。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三种CT图像勾画的非小细胞肺癌靶体积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基于三维CT (3DCT)、四维CT (4DCT)和锥形束CT (CBCT)图像勾画所得非小细胞肺癌(NSCLC)靶区位置和体积差异。方法 31例周围型NSCLC患者,序贯完成胸部3DCT和4DCT扫描,基于3DCT制定放疗计划,放疗首次拍摄CBCT,并基于骨性标志配准校正。在3DCT、4DCT的50%时相、最大密度投影(MIP)、CBCT图像上勾画得到GTV3D、GTV4D50%、IGTVMIP和IGTVCBCT。对组间位移比较行Wilcoxon秩和检验,靶区位置及包含度比较行配对t检验,肿瘤三维运动相关性行Pearson法分析。结果 肺上叶组GTV3D、GTV4D50%、IGTVMIP 与IGTVCBCT比值分别为0.77、0.84和1.10(P=0.004、0.005、0.07);中下叶组比值分别为0.67、0.65和1.17(P=0.001、0.001、0.020)。全组患者GTV4D50%与IGTVCBCT比值与肿瘤三维运动呈负相关(P=0.012)。全组患者IGTVCBCT对GTV3D、GTV4D50%、IGTVMIP包含度分别为0.65、0.65和0.62,IGTVCBCT对GTVMIP包含度与IGTVCBCT对GTV3D或GTV4D50%包含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5、0.167),而GTV3D、GTV4D50%、IGTVMIP对IGTVCBCT包含度分别为0.47、0.49和0.67,IGTVMIP对IGTVCBCT包含度大于GTV3D或GTV4D50%对IGTVCBCT包含度(P=0.000、0.000)。结论 CBCT图像包含的肿瘤运动信息量明显大于3DCT图像,但略小于4DCT的MIP图像。即使3DCT、4DCT与CBCT配准校正后也有可能导致较严重的脱靶,这是基于CBCT进行循证靶区和计划修正所需注意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分析MRI、CT侧位定位像、CT重建图像和X线平片诊断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一致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4月30日,我院同时行胸椎或腰椎MRI和CT检查的患者50例(398个椎体),以及同时行MRI和X线平片检查的患者70例(480个椎体),覆盖T4~L5椎体范围,运用半定量分级方法,按椎体压缩程度分为0~3级,分别统计MRI-CT组和MRI-X线平片组中MRI、CT侧位定位像、CT重建图像、X线平片的各级椎体的个数,采用kappa分析得到MRI与CT侧位定位像、CT重建图像诊断压缩性骨折≥1级和≥2级的椎体的一致性,然后分析 MRI 与 X 线平片诊断压缩性骨折≥1级和≥2级的椎体的一致性;两组分别以 MRI 为标准,0级为阴性结果,≥1级为阳性结果,计算侧位 CT 定位像、CT重建图像和X线平片诊断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MRI与CT侧位定位像诊断≥1级椎体有中等程度的一致性( k=0.583),诊断≥2级椎体有好的一致性( k=0.818);MRI与CT重建图像诊断≥1级和≥2级椎体均有好的一致性( k=0.836和0.961);MRI与X线平片诊断≥1级椎体有中等程度一致性( k=0.651),诊断≥2级椎体有好的一致性( k=0.862);MRI-CT组中CT侧位定位像诊断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5.2%和97.1%,CT重建图像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6%和98.5%;MRI-X线平片组中X线平片诊断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2.5%和96.7%。结论 MRI和CT重建图像诊断椎体骨折的一致性最高;相对 MRI,CT 重建图像诊断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而CT侧位定位像和X线平片的特异性较高,敏感性较低。  相似文献   

15.
肺孤立性结节的诊断与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CT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孤立性肺结节的发现越来越多。由于难以鉴别良恶性,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正确诊断与处理孤立性肺结节关系到治疗的正确与否,并与生存质量及预后密切相关。良性与恶性孤立性肺结节的生长周期、放射学表现有一定的区别,通过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支气管镜检查、经皮细针穿刺活检等手段可以明确诊断,指导正确治疗。  相似文献   

16.
肺癌患者GTVPET-CT勾画的系统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肺癌患者GTVPET-CT的勾画、阈值的选择,以及同机和非同机融合靶区的差异。方法在PUBMED和EMBASE中检索用PET-CT融合图像为肺癌患者勾画靶区的现有研究。回顾和分析靶区勾画方法,并对同机和非同机融合GTVPET-CT进行分析。结果文献检索中,共有10篇文献满足研究条件。10项研究总共有198例,其中非同机融合研究153例(77.3%),同机融合45例(23.7%)。其中,4篇有详细GTV数据的文献共有79例,同机和非同机融合研究的GTVPET-CT分别为(88.0±93.0)cm^3和(59.1±77.9)cm^3。同机融合和非同机融合间GTV绝对差/绝对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5,P<0.001)。即使把Brianzoni(同机融合)的绝对差/绝对和,与其一致性较好的Steenbakkers(非同机融合)单独比较时,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t=-3.27,P=0.003)。结论与非同机融合相比,同机融合PET-CT图像有更小的器官位移,更适用于靶区的勾画。放疗的靶区勾画方法应首选40%~50%范围的可变阈值,并且选取与肺窗CT靶区相应的阈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千伏级锥形束CT图像(KVCBCT)对食管癌放疗剂量计算的可行性。方法 比较Trilogy加速器采集的Catphan600模体KVCBCT图像CT值稳定性及离轴曲线重合度并建立CT值-密度转换曲线用于剂量计算。在模体和 10例食管癌患者常规CT上设计逆向调强计划,并将计划移植到相对应的KVCBCT图像上。基于KVCBCT的转换曲线计算靶区及周围组织受量,并与常规CT计算结果行配对t检验。结果 KVCBCT的CT值变化范围均在1.6%内,且未发现有随时间变化趋势。常规CT和KVCBCT的CT值离轴曲线重合度较高,大部分成像区域差别在1%内。模体调强计划常规CT与KVCBCT所得剂量统计参数最大差别为1.33%,对食管癌患者调强计划两者剂量差别在3.65%内。等中心层面剂量分布有较好一致性。结论 使用食管癌KVCBCT图像进行剂量计算是准确可行的,在临床上具有实际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利用灌注CT血容量图(BV)评价兔VX2脑瘤模型大体靶体积(GTV)、临床靶体积(CTV),并设增强CT(CECT)作为对照.方法 对20只成功建模兔VX2脑瘤模型行灌注CT检查,测量脑瘤兴趣层面在增强CT、血容量(BV)图像上长、短径,并与其同层病理学GTV、CTV结果比较.结果 20例GTVBV长、短径平均值分别为(11.98±3.29)、(7.03±1.82)mm,GTVCECT的分别为(6.36±3.85)、(3.17±1.93)mm,同层病理学GTV的分别为(8.19±2.29)、(4.83±1.31)mm,CTV的分别为(12.87±3.74)、(7.71±2.15)mm.GTVBv与GTV病理长、短径均不同(t=7.17,P=0.000和t=8.37,P=0.000).GTVCECT与GTV病理、CTV病理长、短径也均不同(t=-3.18,P=0.005和t=-4.24,P=0.000;t=-11.59,P=0.000和t=-9.39,P=0.000).GTVBv与CTV病理长、短径相似(t=-1.95,P=0.067和t=-2.06,P=0.054).采用CECT评价CTV病理的长、短径外放比例平均值分别为81.83%±40.33%、276.73%±131.46%,利用GTVBV评价脑瘤CTV的长、短径外放比例平均值分别为7.93%±17.84%、12.52%±27.83%(t=-7.36,P=0.000和t=-8.78,P=0.000).结论 灌注CT的BV图较传统CECT能更好评价脑瘤的解剖学靶区.  相似文献   

19.
常规CT检查在NSCLC诊断、分期、放疗靶区勾画及预后评价中起到重要作用,但仍存在很多局限性。PET-CT在肺癌诊疗方面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应用PET-CT代谢参数评估NSCLC患者的预后对治疗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可能优于许多临床指标。本文综述PET-CT在NSCLC患者放疗预后评价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18F-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显像及CT灌注扫描显示乳腺癌代谢、血流特点的价值。方法32例未治疗的乳腺肿块患者,分别行PET-CT检查和CT强化扫描。所有病灶在10d内经手术切除或活检行病理组织学检查。18F-FDGPET-CT显像经半量化分析,用灌注3软件包处理CT灌注扫描图像,将两种影像学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良性病变和乳腺癌的^18F-FDG标准摄取值(SUV)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中心和周边的^18F-FDG的SUV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8F-FDG的摄取与乳腺癌病理类型和分级有关。CT灌注扫描显示血流(BF)、血量(BV)和表面渗透(Ps)在乳腺癌和正常组织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0650,P〈0.0001;t=2.7691,P=0.0115;T^+=253.0000,T-=0.0000,P〈0.0001),乳腺肿瘤周边区和中心区BF、BV和PS灌注值平均差也具有统计学意义(t=8.0158,P〈0.0001;t=2.2434,P=0.0179;t=3.4857,P=0.0022)。结论^18F-FDGPET-CT显像及CT灌注扫描可以很好的显示乳腺癌的代谢和血流灌注特征,从而间接反映乳腺癌的生物学特征,对乳腺癌的诊断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