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采血部位对新生儿疾病筛查采血效果的影响。方法:临床统计264例新生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32例。试验组采血部位选取额静脉、颞浅静脉前支、颞浅静脉。而对照组采血部位选取常规足底,即是足跟部内侧或外侧。结果:试验组132例新生儿中,采血一次成功127例,二次成功5例,三次成功0例。血液自然流出10例,需挤压流出122例;对照组采血一次成功105例,二次成功26例,三次成功1例,血液自然流出6例,需挤压流出126例。结论:试验组采血质量高,能有效缓解新生儿采血痛苦。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新生儿动脉血标本采集部位的效果,如成功率、操作所要时间及安全性.方法 将300例新生儿随机分成桡动脉、股动脉和头皮动脉三组各一百例,比较三组采血成功率和优缺点.结果 经桡动脉采血组成功率85%(85/100);经股动脉采血组成功率62%(62/100);经头皮动脉采血组成功78率78%(78/100),三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桡动脉血标本采集时间短、操作简便,安全,可作为新生儿动脉血标本采血的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析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时间:2015年12月至2017年3月,研究对象:92例在本院就诊进行血常规检验患者,依据采血方法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6例,其中实验组给予肘静脉采血,对照组则给予末梢采血,观察两组患者检测后血液指标的变化.结果:实验组患者在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及红细胞比容等各项指标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低,P<0.05;且实验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远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不同的采集方式均会对生化检验结果存在一定的影响,与末梢采血相比较,静脉采血的检测准确性更高,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提供准确、可靠的理论依据,便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临床推广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4.
5.
汪竹君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0,12(1):31-31
血气分析等临床诊治常须采动脉血,但因采血困难使临床动态监测受到影响。我院ICU自2007年11月起使用一次性头皮针连接5mL注射器肝素化后于肱动脉处采血,该法具有快速、准确、简便的特点,实用价值较高,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7.
黄莉 《中国医学研究与临床》2005,3(3):66-66
动脉血气分析是呼吸内科病人常见的检查项目。但动脉血气的穿刺常因护士的经验、使用针头、注射器及病人的血管情况等不同而使一次性穿刺成功有一定困难,病人亦因疼痛而拒绝穿刺的现象时有发生。自1999年6月至今,我们使用一次性动脉采血针行动脉采血人数已超过10000人次,并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生儿动脉采血的最佳部位。方法262例新生儿按出生先后顺序分为A组87例,B组87例,C组88例。A组采用头皮动脉,B组采用股动脉,C组采用桡动脉采血法。比较3组一次采血成功率。结果A组一次采血成功率为97.7%(85/87),B组71.3%(62/87),C组63.6%(56/88),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一次成功率高于B组及C组(P〈0.05)。结论经头皮动脉采集新生儿血标本一次成功率高,操作简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马光兰 《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8,6(9)
目的减少患者对动脉采血的紧张、恐惧情绪,提高患者对穿刺疼痛的耐受能力,提高工作效益,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方法选择2007年1-1O月在呼吸科、呼吸衰竭、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和重症哮喘发作患者。年龄为32—85岁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常规进行穿刺,干预组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分别进行穿刺前、中、后的心理干预,并将其主动配合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配合注射的主动性有显著差异性(P〈O.01)。结论心理干预能减轻患者对动脉穿刺的紧张、恐惧情绪,疼痛减轻,激励患者主动配合护士操作,提高穿刺成功率及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0.
11.
吴庆华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5,26(2):154-155
正确选择下肢动脉各部位闭塞的手术及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对于挽救患者肢体和提高生活质量极为重要。叙述了下肢动脉闭塞的主要部位:腹主动脉或(和)髂动脉闭塞、股浅动脉闭塞及动脉或(和)动脉下段闭塞的适应证选择。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 BD 预设性动脉采血器与传统注射器抽取动脉血的临床效果比较,提高临床穿刺成功率。方法:对2014年11月1日-12月31日期间213例患者随机采用 BD 预设性动脉采血器与传统注射器抽取动脉血气进行观察,对穿刺失败、误抽静脉血、混入气泡、皮下血肿的血气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结果:BD 预设性动脉采血器组(A 组)穿刺失败、误抽静脉血、混入气泡、皮下血肿的现象明显低于普通注射器组(B 组)结论:采用BD 预设性动脉采血器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减少不良反应少,提高了患者满意度,而且操作简便、安全,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临床采集动脉血时若经常失败会造成患者的血管壁破损严重,同时会使患者增加疼痛,为患者添加了很多不必要的痛苦。方法:2008年~2010在老年病科工作期间通过为104例老年患者进行不同血管部位、调整不同进针角度进行动脉采血。结果:穿刺成功率明显提高,为90%,仅失败14例。结论:穿刺成功率明显提高,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分析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120例接受血常规检验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末梢血采集法,实验组采用静脉血采集法,观察两组不同采血方法的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血常规检验中的 RBC、WBC、PLT、HB、HCT 检测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另外,两组患者血常规检验中 MCHC 检测结果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与末梢血采集法相比,在血常规检验中采用静脉血采集法效果更好,检测结果更加准确,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14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对照组新生儿采用常规的股静脉穿刺采血,实验组新生儿采用外周动脉采血,观察两组新生儿采血的疼痛情况以及一次性采血成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新生儿采血疼痛情况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新生儿的一次性采血成功69例,成功率为98.57%,对照组新生儿一次性成功58例,成功率为82.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新生儿出现不良反应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9%,对照组新生儿出现不良反应1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71%,两组数据比较,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可以减轻采血给新生儿带来的疼痛,具有极高的采血成功率,同时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等优点,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8.
探讨了235例婴幼儿在两种不同部位进行动脉血采集的成功率,实验组为挠动脉法,对照组为股动脉法,结果挠动脉法成功率高于股动脉法,挠动脉法操作时间短于股动脉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不同的采血部位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相关影响。方法:在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选取我院120例需进行血常规检测患者,并对此次研究患者进行动态随机化分为2组,对照组有60例患者,采用末梢采血方式,观察组有60例患者,采用静脉采血方式。结果:观察组患者 PLT(224.99±37.95)×109/L、MCHC(312.69±12.47)g/L、MCH(27.64±5.19)pg、MCV(92.64±2.74)fL、Hct(0.34±0.14)g/L、Hb(13.58±8.14)g/L、RBC(3.64±0.69)×1012/L 高于对照组,WBC(5.61±1.06)×109/L 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静脉采血方式可提高临床血常规检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