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析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输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54例,将患者分别按照不同红细胞成分、自身抗体类型分组并给予输血治疗,对比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ABO同型非洗涤红细胞组和O型洗涤红细胞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0.5%、79.4%,两组总有效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P 0.05);IgM组和IgG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0.9%、81.3%,两组总有效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 ABO同型非洗涤红细胞和O型洗涤红细胞输血均能有效治疗AIHA,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采用不同输血方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120例患者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均为40例,输血的方法分别为洗涤红细胞输注、悬浮红细胞输注、洗涤红细胞输注与血液置换联合,对比三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A组、B组和C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显著(P0.05);三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中,差异不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中,洗涤红细胞输注联合血液置换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对患者的临床指标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不同输血方式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效果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将我院2013年12月至2015年8月接收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输血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35例,对照组行悬浮红细胞输血,研究组行洗涤红细胞输血,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输血后各临床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临床疗效为97.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57%,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输血后网织红细胞以及胆红素指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红细胞计数以及血红蛋白等指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更符合标准指标,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洗涤红细胞输血不仅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高,能够促进临床症状的改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用输血手段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分析资料取自本院2014-2016年期间诊治由自身免疫诱发的溶血性贫血患者相关临床数据,从中抽取40例,所有患者均通过不规则抗体方式了解其血型以及血清相关特征,根据所得红细胞成分、自身抗体类型等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输血治疗。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归纳该手段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接受不相合红细胞输注次数为69次,其中ABO同型非洗涤红细胞组共有51次,无效率占患者比例23.5%;O型洗涤红细胞次数为18次,无效率为27.8%,对上述两组数据差异用统计学软件处理,提示并无意义P0.05;根据患者自身抗体类型进行分类,为免疫球蛋白M组与免疫球蛋白G组,组间输注治疗有效率差异进行统计学软件处理,提示无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O型洗涤红细胞输注治疗方式手段对比,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用ABO同型非洗涤红细胞输注手段治疗同样具备高效安全的优点,对患者疗效与生活质量均有突出保障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陈宝龙 《当代医学》2016,(30):97-98
目的:探讨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中应用不同输血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106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甲组(35例)、乙组(35例)、丙组(36例)。给予甲组患者洗涤红细胞输血,给予乙组患者去白红细胞悬液输血,给予丙组患者三洗红细胞输血联合血液置换治疗,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甲组与丙组患者治疗之后各项检测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74.3%)与丙组(97.2%)输血治疗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乙丙3组患者在接受输血后的红细胞以及血红蛋白均比输血前要多,网织红细胞比输血前低,血红蛋白比输血之前更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研究表明,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采取去白红细胞悬液输血的临床疗效与采取三洗红细胞输血的疗效相同,但是选择三洗红细胞输血联合血液置换的治疗方式,效果更好,且有一定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血清学特征、及采用输血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3例特发性及47例继发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进行分析,统计分析70例输血患者的血清学特征及输血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并按照自身抗体类型、红细胞成分进行不相合输血效果的分层分析。结果 70例患者血清学抗体筛查结果显示:Ig M类冷自身抗体有12例患者(17.14%)、Ig G类温自身抗体有54例患者(77.14%)、4例患者为温冷双自身抗体(5.72%);Ig M组的有效率为40.91%、部分有效率31.82%、临床有效率13.64%、无效率18.18%,Ig G组的有效率为53.71%、部分有效率11.11%、临床有效率9.26%、无效率17.61%,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X~2=0.135,P=0.714)。结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在排除自身同种抗体干扰后,采用洗涤和未洗涤红细胞输注的治疗效果相近,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但非洗涤红细胞输注具有方便、快捷及避免过度输注O型红细胞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评价强化调脂治疗急性冠脉综合症(ACS)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HTK选取该院收治的ACS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参照组予以10mg瑞舒伐他汀治疗,研究组予以20mg瑞舒伐他汀治疗,根据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和总结.HTH结果:经不同方法治疗后,研究组较参照组患者的血脂改善,组间数据统计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不良反应无明显改变.另外,研究组患者症状改善,心电图ST段回落、硝酸酯类药物的减量使用与参照组比对变化明显,治疗总有效率(96.7%)同参照组(70.0%)比对明显较高,组间数据统计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TH结论:ACS患者予以强化调脂治疗,可以使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提升,对心肌损伤进行控制,其不良反应低,可在临床上进一步实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输血方法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40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采用不同输血方法将其分成观察组(n=20例)与对照组(n=20例),采用去红细胞悬液输血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进行输血,采用三洗红细胞输血方式联合血液置换治疗方式给予观察组患者进行输血,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输血有效率。结果观察组20例患者中总有效率为97.78%,总有效次97.78%;对照组20例患者中总有效率为71.11%,总有效次数66.67%;两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0例患者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对照组20例患者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三洗红细胞输血方式联合血液置换治疗方式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方法 选择该院自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70例,依据患者治疗方法差异性均分两组.实施单纯小梁切除术的35例患者为参照组,实施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的35例患者为研究组,最后对两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和比对.结果 通过对患者实施不同方法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7.2%)同参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0.0%)进行比对明显较高(P<0.05).研究组患者手术后的眼压(15.33±3.46)P/mmHg、视力(0.61±0.19)同参照组患者的眼压(19.46±3.58)P/mmHg、视力(0.44±0.16)进行比对明显较优,组间数据统计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从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来看,研究组明显低于参照组,组间数据统计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予以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效果理想,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在临床上进一步实践.  相似文献   

10.
邹丽萍 《当代医学》2021,27(35):23-25
目的 探究血型基因检测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输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78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信封法分为最小不相容组(MI组,n=38)与血型基因检测组(BG组,n=40).MI组采用传统"最小不相容"输血治疗原则进行输血治疗,BG组采用血型基因检测的输血治疗原则进行输血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红蛋白(HB)值、红细胞(RBC)值、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自身抗体和同种抗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G组总有效率为95.00%,明显高于MI组的78.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HB、RB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4 h,BG组HB、RBC均高于MI组(P<0.05).两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型基因检测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输血治疗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与传统"最小不相容"输血治疗相比,血型基因检测输血治疗效果更佳,能显著提升患者输血治疗后HB值和RBC值,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采用血液置换联合输入洗涤红细胞治疗后对血清中铁蛋白(SF)、叶酸(FA)和维生素B12(VB12)短期水平的影响。方法:按治疗方案不同将152例AIHA患者分为对照组(洗涤红细胞输注法)与研究组(洗涤红细胞输注法联合血液置换),每组各76例。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4 h血液营养成分、实验室指标、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差异。结果:治疗后24 h,两组患者网织红细胞、胆红素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RBC、Hb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SF低于治疗前,且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输血后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置换和输入洗涤红细胞联合治疗AIHA的短期临床疗效较高,可改善患者血液指标,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免疫溶血性贫血患者的输血方法,提高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输血治疗效果。方法:将46例Coombs试验阳性的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进行输血治疗时选择输入ABO血型同型,Rh-D、C、E、c、e因子同型的生理盐水洗涤红细胞,对照组输入ABO血型同型,Rh-D的悬浮红细胞。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输血1周后外周血Hb值比较,P<0.001,输血后的外周血Hb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的输血方案能明显改善免疫溶血性贫血患者的贫血症状,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成分输血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中的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在我院进行成分输血治疗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38例的临床资料,并观察比较患者输血前后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以及红细胞(RBC)的变化情况,总结在输血治疗过程中的护理干预方法。结果所有患者在进行治疗及有效护理后,Hb、Hct、RBC指标均明显上升,与治疗及护理之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采取成分输血等有效地治疗措施及护理干预之后,能够取得显著地临床效果,改善患者的贫血状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谢一唯  李育  陈秉宇 《浙江医学》2016,38(16):1348-1350
目的探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的输血对策及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06例AIHA患者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A组和B组,各103例。A组患者予以糖皮质激素治疗,同时筛选ABO、Rh血型系统与患者相同的献血员进行交叉配血,采用反应强度最弱且凝集强度小于自身对照的红细胞悬液,制成洗涤红细胞进行输血治疗。B组患者仅予以糖皮质激素治疗。分析红细胞不相合输注治疗AIHA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A组患者输血治疗后Hb水平明显高于输血治疗前(P<0.05)。A组与B组患者治疗前Hb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治疗后,A组患者Hb水平高于B组患者(P<0.05)。A组患者均无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结论对于重度贫血的AIHA患者,采用糖皮质激素与最少不相合洗涤红细胞输注联合治疗能有效缓解贫血,是安全和有效的,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成分输血及疗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汤钰霞  李忠俊 《重庆医学》2007,36(24):2494-2495
目的分析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患者的成分输血疗效。方法对17例AIH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7例AIHA中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阳性14例,合并间接抗人球试验阳性7例,阳性率82.4%,3例抗人球试验阴性。6例患者应用洗涤红细胞输注联合血浆置换治疗,5例患者症状缓解,有效率83.3%。结论洗涤红细胞输注合并血浆置换治疗AIHA的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致血型鉴定困难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致血型鉴定困难1例报告周文玲王佩侠苑秀丽(第一临床学院输血科,沈阳110001)关键词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血型;自身抗体1临床资料女,69岁。临床诊断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因患者Hb为40g/L,故欲输洗涤红细胞。在鉴定其血型...  相似文献   

17.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输血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是由于患者免疫调节紊乱,产生自身抗体和(或)补体,作用于红细胞膜上,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多而引起的溶血性贫血。短期内出现严重贫血的患者往往需要输血治疗。由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免疫血清学特点,输血时会出现配血不合或输血后贫血反而加重的情况,甚至危及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临床特点,总结输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98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血型鉴定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选择抗人球蛋白试验及手工凝聚胺试验对98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进行血型鉴定及交叉,其中67例患者抗人球蛋白试验及抗体阳性,22例阴性,91例Rh血型阳性,7例血型阴性.血型正反定型不相符及交叉配血试验不合24例,后采取,洗涤患者红细胞,复检Rh血型后给以血型相同成份血,交叉配合成功.结论抗人球蛋白抗体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中易出现阳性,并且干扰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为减少事故差错应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测定抗人球蛋白抗体,同时应采取手工凝聚胺试验方法进行交叉配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采用不同的输血方法的治疗效果。方法79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均为来我院就诊的患者,其分组的依据为采用不同的输血方法,其中Ⅰ组(n=31)、Ⅱ组(n=28)、Ⅲ组(n=20)的输血方法分别为洗涤红细胞输注、悬浮红细胞输注、洗涤红细胞输注联合血液置换。比较三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输血反应发生率及输血前后的Hb、RBC、网织红细胞及血清胆红素的变化。结果(1)与Ⅰ组及Ⅱ组比较,Ⅲ组患者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的较高(P〈0.05);(2)三组间的输血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输血后三组患者的Hb、RBC均显著升高,胆红素及网织红细胞均显著降低(P〈0.05);而与Ⅰ组比较.Ⅲ组的Hb、RBC、胆红素及网织红细胞均改善的幅度更大(P〈0.05)。结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在条件允许时选择红细胞制剂输注联合应用血液置换,能够使其临床治疗效果得到显著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的硫酸亚铁治疗小儿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自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缺铁性贫血患儿58例,依据患儿来院先后顺序均分两组,每组患者例数各29例,予以小剂量硫酸亚铁治疗的患儿作为研究组,予以大剂量硫酸亚铁治疗的患儿作为参照组,最后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结果两组患儿经不同方法治疗后,研究组和参照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6.5%、89.7%,组间数据检验后未形成统计学意义,而比对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研究组比例有所降低,组间数据检验后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小儿缺铁性贫血治疗中应用小剂量硫酸亚铁,效果理想,同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进一步在临床上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