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晓亮 《吉林医学》2014,(3):584-584
目的:观察、研究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消化道息肉上的治疗效果以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通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使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手术治疗消化道息肉收到的效果很好,50例中有45例患者是腺瘤性息肉,比例占到90%(广基型占40例,亚蒂型5例)。5例为炎性息肉(均为广基型),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比例为100%。结论:在消化道息肉的临床治疗上,针对广基型消化道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这一方法的成功率高、安全性高、方式简单等特点都预示着这一方式会一直的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消化道息肉应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睢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消化道息肉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接受高频电切术,观察组接受EMR治疗,比较两组息肉切除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一次性切除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EMR治疗消化道息肉有利于提高一次性切除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采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无蒂息肉的应用价值。方法 方便选取2022年1月—2023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收治的112例消化道无蒂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观察组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手术切除效果、手术前后炎症因子指标水平、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围术期指标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除成功率为98.21%高于对照组的8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46,P=0.028);两组术后1 d血清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高于术前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后3 d血清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均下降,且术后1、3 d观察组血清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无蒂息肉,相较于传统应用高频电凝电切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EMR)治疗消化道无蒂息肉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0-03~2013-03间消化内科收治的86例患有消化道无蒂息肉患者采用EMR进行治疗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80例患有消化道无蒂息肉患者采用内镜下高频电切术进行治疗作为对照组,两组术后切除息肉组织均进行病理检查,并对患者进行1个月至1年随访。结果观察组86例患者采用黏膜切除术后均一次性完成切除,成功率达到100%;1例术后出现少量出血,采用药物止血;随访1年,无复发。对照组60例患者完成一次性切除,切除成功率为75.00%;术后有8例患者出血量较多,采用钛夹后止血;随访1年,6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7.50%。将观察组的切除成功率、复发率与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差异有显著性( P<0.05)。两组患者的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EMR治疗消化道无蒂息肉是一种安全、有效且复发率低的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周海华  袁帅  石胜利  沈洁  徐建平 《海南医学》2016,(10):1662-166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巨大息肉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诊治的消化道巨大息肉患者6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组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的整块切除率、复发率、出血率和穿孔率。结果 ESD组整块切除率为90.0%(27/30),复发率为0(0/30),出血率为76.7%(23/30),穿孔率为3.3%(1/30);EMR组整块切除率为13.3%(4/30),复发率为36.7%(11/30),出血率为33.3%(10/30),穿孔率为6.7%(2/30);经统计学分析显示,ESD组的整块切除率和出血率高于EMR组,复发率低于EM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穿孔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D在治疗消化道巨大息肉方面有效性及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析EMR治疗消化道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7月在登封市人民医院接受EMR治疗的消化道息肉患者75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与观察组(37例)。对照组实施内镜下电凝切除术治疗,观察组则应用EMR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的外周血红细胞表面LFA-3、CD58、CD59的表达量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的ICRRR与C3bR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黏膜组织表达式方面,观察组的NF-k B、TLR4、HSP60与HSP70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血清中的IL-6、IL-8、IL-12与IL-1β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 EMR治疗息肉安全可靠,创伤较小,红细胞免疫功能恢复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沈小春  王军  胡辂  周世亮  刘宇  李平  闫庆军  曹燕  兰春慧 《重庆医学》2011,40(14):1391-1392,1394
目的总结超声内镜联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52例共70处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用超声内镜检查明确病变起源层次,生长特性和性质,再以注射法或透明帽辅助法行黏膜切除治疗,记录其操作方法、并发症、术后病理类型及随访情况。结果 70处病变经EMR或内镜下黏膜分片切除术(EPMR)完整切除,治愈率98.12%。术中出血1例,并发症发生率1.42%。术后病理提示,良性腺瘤12例,黏膜肌层平滑肌瘤15例,乳头状瘤3例,囊肿5例,脂肪瘤4例,间质瘤8例,异位胰腺4例,类癌1例,增生性和炎性息肉16例,早癌2例,与超声内镜的诊断符合率达88.57%。结论超声内镜检查指导下对起源于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一项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诊治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诊治消化道病变68例,对病例的大块切除率、病理符合率、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等进行评估。结果 68例患者切除病灶共69处,40处(58.0%)完整大块切除,64处(92.8%)在内镜下完全切除。23例术前曾行病理活检,13例(56.5%)术前病理与术后病理吻合,10例(43.5%)切除后大体标本送检明确病变性质。发生术后出血3例(4.4%);术中穿孔1例(1.5%),立即钛夹封闭后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平均随访5.7个月,随访率34.8%(23/66),1例直肠腺瘤在随访的第14个月复发。结论 ESD是治疗消化道病变的一项有效的内镜微创技术,可完整大块切除较大的病灶,提高病变确诊率,而术后钛夹夹闭创面未能明显降低术后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11.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浅表肿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消化道浅表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符合EMR适应证的166例患者,部分用超声内镜(EUS)探查证实病变浸润深度未超过黏膜层,应用EMR切除了184处病变,对手术发生的并发症进行观察和处理。结果EMR前123例患者行EUS检查,占74%。EMR切除病变184处,完全切除169处,完全切除率达91.8%。术后病理诊断鳞癌2例,腺癌3例,小细胞癌1例,腺瘤或息肉伴重度异型增生6例,伴中度异型增生18例,伴低度异型增生21例,腺瘤不伴异型增生8例,平滑肌瘤63例,间质瘤13例,炎性息肉6例,幼年型息肉1例,增生性息肉41例,异位胰腺1例。并发症包括出血和穿孔,发生出血22例占13.3%,其中发生在EMR中/后24 h内的早期出血16例(73%),24 h后的延迟出血6例(27%)。并发穿孔1例,经外科急诊手术治疗好转。随访1~36个月,无1例复发或癌变。结论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浅表肿瘤安全有效,尤其是对伴有其他严重疾病的老年患者,效果好、易操作、较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观察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治疗胃肠道息肉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经电子结肠镜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的66例结肠无蒂息肉进行内镜下息肉连同基底部黏膜一并高频电切除,仔细观察残面确定残留情况,观察其感染、出血、穿孔等急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在治疗后3个月复查内镜进一步确定有无息肉组织残留。结果64例患者的结肠无蒂息肉通过EMR成功完全切除(96.97%),2例患者因息肉在3cm以上未能一次完全切除,2个月后复查再次EMR成功完全切除。无感染和穿孔并发症,6例患者有少量出血(9.09%),内科治疗后痊愈。结论EMR治疗结肠无蒂息肉安全可靠,切除完整、残留率低,可以作为结肠无蒂息肉的标准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刘三红  王霞 《广州医药》2014,45(6):34-35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结肠无蒂息肉的治疗价值.方法 采用肠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32例共36枚结肠无蒂息肉病变,病灶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后,圈套整块切除,回收全部标本送病理学检查,术后结肠镜随访.结果 32例共36枚结肠无蒂息肉病灶切除顺利、完全,随访3~6个月,病变愈合,无穿孔及其他并发症发生,其中病变残留、复发1例.结论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治疗结肠无蒂息肉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黏膜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我院2010年8月-2013年8月行ESD治疗的40例消化道黏膜病变患者临床资料,总结ESD治疗方法、疗效、并发症等。结果38例患者成功进行了内镜下ESD治疗,疗效满意,ESD成功率92.5%。术后出血发生率7.9%。穿孔发生率2.6%,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ESD治疗消化道黏膜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内镜分片黏膜切除术(EPMR)和黏膜剥离术(ESD)在治疗十二指肠非壶腹部病变(NADLs)中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20年12月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镜中心行手术治疗的78例NADL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分为EPMR组(24例)、ESD组(21例)及EPMR+ESD组(33例)。对比分析各组患者临床病例资料。结果 3组患者的病变部位、病变起源、病灶大小及病理类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时间分别为(59.4±4.3)min、(71.8±10.1)min、(34.4±5.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4.446,P<0.05);完全切除率分别为87.5%(21/24)、90.5%(19/21)、100.0%(33/3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400,P>0.05);EPMR组2例发生围手术期穿孔(8.3%),于内镜下治疗后恢复,ESD组发生术中穿孔3例(14.3%)、出血2例(9.5%),予以内镜下电凝止血;EPMR+ESD组发生围手术期穿孔1例(3.0%),予以钛...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0例消化道早期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内镜黏膜剥离术治疗,对比两组病灶切除情况、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愈性切除率为82.0%,高于对照组的48.0%,整块切除率为92.0%,高于对照组的4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为(45.9±12.8)min,长于对照组的(35.2±9.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0%,对照组为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道早期肿瘤患者采用内镜黏膜剥离术治疗的效果优于内镜黏膜切除术。  相似文献   

18.
近20年来,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在国内外被广泛应用于消化道早期病变的治疗,其治疗效果与外科手术相近。由EMR发展而来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可以对较大的消化道病变实行一次性完整剥离切除,并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病变复发率也较低。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医疗单位开始开展ESD,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老年及老年前期大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200例老年及老年前期大肠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后,观察切除的病理标本,术后定期随访6个月,分析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等。结果:200例患者病变治愈185例,治愈率为92.5%,有15例患者病变后病理显示有浸润癌需要外科开腹手术治疗。185例患者有18例术中出血,内镜下成功止血,术后有6例出血,其中4例经内镜下成功止血,另外2例进行输血和内科保守治疗停止出血。185例患者均未出现穿孔、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经病理检验185例患者中有90例腺瘤性息肉,55例为炎性息肉,38例为增生性息肉,2例为腺瘤癌变。研究结果显示,老年患者腺瘤性息肉明显多于老年前期患者,对比差异明显(P <0.05)。随访期未有复发。结论:黏膜切除术临床治疗大肠息肉安全可靠,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结直肠息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采取内镜黏膜切除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内镜下圈套高频电切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病灶完全切除率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实验中患者的病灶完全切除率(96.7%、29例)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80%、2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0%、3例)要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23.3%、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直肠息肉的患者,若经直肠镜检,息肉的直径在2 cm以下时采取内镜黏膜切除术的手术方式,相较于内镜下高频电切术,可以更好的治疗结直肠息肉,完全切除息肉并且还能够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