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ACI)病人血浆D-二聚体和CD62p水平的动态变化度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125例ACI病人血浆D-二聚体和CD62p水平,并设健康对照组(60名)对比研究。结果脑梗死病人不同病期D-二聚体和CD62p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或P〈0.01)。D-二聚体和CD62p水平与梗死面积成正相关。结论ACI病人血浆D-二聚体和CD62p水平升高,这与体内血液凝固性增强和血小板活化有关。测定血D-二聚体和CD62p水平对ACI病情预测和辅助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莉 《内科》2012,7(4):365-36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93例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FIB及HbA1c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合并有微血管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血浆D-二聚体、FIB及HbA1c明显高于无合并症者(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着病理性凝血和纤溶状态。检测D-二聚体、FIB及HbA1c水平有助于2型糖尿病合并血管并发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3.
许红 《山东医药》2010,50(9):43-44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变化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发病过程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75例脑梗死患者和45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浆Hcy水平,颈部血管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结果脑梗死组血浆Hcy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及硬化程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者的血浆Hcy水平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者(P〈0.05),颈动脉中重度狭窄脑梗死患者的Hcy水平高于颈动脉轻度狭窄患者(P〈0.05)。结论高水平Hcy是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它通过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进程而导致脑梗死,监测血浆Hcy水平变化有助于脑梗死早期预防及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4.
贝为武  农智新 《山东医药》2009,49(31):58-59
目的 观察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将同期收治的68例AC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1例,两组均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降纤酶溶栓治疗。治疗6d后检测两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变化;治疗12周后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判定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9.2%、67.7%(P〈0.05)。结论 降纤酶溶栓治疗ACI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明显降低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且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在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常规西医标准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丹红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给予丹参注射液治疗,14d为一个疗程,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定,同时测定血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0%(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治疗组治疗后血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下降(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血栓(PVT)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77例肝硬化患者中,PVT形成患者31例,无血栓形成患者46例,依据螺旋cT检查诊断PVT,采用乳胶凝集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血栓组和无血栓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1.2±0.5mg/l和0.6±0.4mg/l(P〈0.01);血栓组伴中重度食管静脉曲张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1-3±O.5m鲫)显著高于轻度食管静脉曲张患者(0.9±0.5mg/l,P〈0.05);血栓形成伴消化道出血和死亡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无出血和生存患者(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可能与PVT形成有关,并严重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水平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相关性。方法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00例(TIA组),年龄21-32岁,其中发作1个月内未出现脑梗死者50例,出现脑梗死者50例,观察其发病1周内血浆DD的水平并与对照组(50例体检健康者)比较。结果TIA组DD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出现脑梗死者明显高于未出现脑梗死者(P〈0.05)。结论血浆DD水平的升高是TIA伴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血浆DD水平可为TIA患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同型半胱氨酸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氧化、抗氧化指标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检测脑梗死及对照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FA)、维生素B12(VitB12)、一氧化氮(P-NO)、维生素C(P-VitC)、脂质过氧化物(P-LPO)、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E-SOD)水平。结果 脑梗死组Hcy、P-NO、P-LPO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而P-VitC、E-SOD、FA、VitB12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脑梗死组Hcy水平与FA及VitB12水平呈负相关(r=-0.47、-0.32,P〈0.001、P〈0.05),tHcy水平与P-VitC含量呈负相关(r=-0.55,P〈0.001),tHcy水平与P-LPO、P-NO含量呈正相关(r分别为0.38、0.50,P〈0.001)。P-VitC水平与P-LPO含量呈负相关(r=-0.60、P〈0.001),E-SOD活性与P-NO含量呈负相关(r=-0.83、P〈0.001)。脑梗死组中高Hcy亚组P-NO、P-LPO含量显著高于正常Hcy亚组(P〈0.001),而E-SOD、P-VitC含量显著低于正常Hcy亚组(P〈0.01、P〈0.001)。结论 Hcy水平升高与脑梗死密切相关,FA、VitB12缺乏是Hcy水平升高的影响因素;氧化应激反应在脑梗死中起重要作用;Hcy水平升高可能是导致氧化应激产生的一种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水平与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收集130例老年CAP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不同的病情严重程度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分组,分别测定患者血浆D-二聚体、CRP、血沉水平,分析其在不同分组间的差异。结果不同肺炎严重度指数(PSI)分级间、不同CURB-65分组间D-二聚体、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肺炎组D-二聚体、CRP水平均显著高于非重症肺炎组(P〈0.01)。血沉水平在以上不同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血浆D-二聚体与CRP水平显著相关(r=0.368,P〈0.01)。结论血浆CRP、D-二聚体水平与CAP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判断病情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D-二聚体、血尿酸与主动脉夹层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经计算机断层血管摄影术(CTA)确诊的主动脉夹层患者45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等与主动脉夹层组相匹配的非主动脉夹层患者45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浆中的D-二聚体及血尿酸浓度并进行比较。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D-二聚体、血尿酸及其他危险因素与主动脉夹层的关系。结果主动脉夹层组血浆D-二聚体及血尿酸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二聚体及血尿酸与主动脉夹层显著相关(0R=2.834,P〈0.01:DR=2.087,P〈0.01)。结论D-二聚体及血尿酸与主动脉夹层密切相关,是主动脉夹层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的高同型半胱氨酸(HHcy)影响。方法:1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随机分成辛伐他汀组51例、叶酸+VitB6+维生素B12组51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后比较3组治疗前及治疗后半月血Hcy浓度水平变化、治疗前及治疗后半月、3月、1年、2年神经功能缺损评定(ESS)、日常生活能力评定(ADL)。结果:(1)辛伐他汀组及叶酸+VitB6+VitB12组对脑梗死患者的血Hcy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辛伐他汀组和叶酸+VitB6+VitB12组对治疗后脑梗死患者血Hcy影响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2)辛伐他汀组和叶酸+VitB6+VitB12组治疗后15天、3个月、1年、2年ESS和ADL评分(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辛伐他汀组与叶酸+VitB6+VitB1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3)三组脑梗死患者经过2年复诊,三组复发率水平上辛伐他汀组和叶酸+VitB6+VitB12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辛伐他汀组和叶酸+VitB6+VitB1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辛伐他汀能够降低脑梗死患者血液中Hcy水平,并且与VitB12、B6和叶酸的降低程度相近。(2)辛伐他汀对正常血脂脑梗死患者延缓复发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下肢动脉硬化的关系,并分析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Hcy代谢的因素.方法 将118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2组:无下肢动脉硬化并发症组(55例)和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病变组(63例);60例体检正常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Hcy浓度,发光免疫法测定叶酸、VitB12浓度;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空腹血糖(FBS)、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对各组不同指标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组患者血浆Hcy浓度较2型糖尿病无下肢动脉硬化组和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Hcy水平与叶酸、VitB12水平呈负相关.结论 Hcy参与了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病变的发病过程,Hcy水平与叶酸、VitB12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3.
老年无症状性脑梗死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老年人群中无症状性脑梗死的患病状况,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老年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164例住院体检的老年病人,通过询问病史、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和头部MRI检查,将观察对象分为无症状性脑梗死组和对照组,记录血压、体质量指数(BMI)并检测血浆Hcy、维生素B12(VitB12)、叶酸、空腹血糖和血脂等。结果164例老年患者中48例有无症状性脑梗死,占29.3%。无症状性脑梗死组血浆Hcy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此外2组间的收缩压、BMI、叶酸和VitB12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Hcy水平与叶酸和VitB12水平呈负相关(P<0.05),而与血压、血脂、血糖和BMI无显著相关。结论高Hcy血症也应视为无症状性脑梗死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在老年人群中监测血浆Hcy水平有助于早期发现无症状性脑梗死,血浆Hcy水平的降低对减少无症状性脑梗死的风险以及防止其进展有重要意义,通过补充叶酸和VitB12或许能为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一个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N5,N10-亚甲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性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聚酶链反应2-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2-RFLP)检测48例ACI患者MTHFR基因C677T位点多态性,同时测定血浆总Hcy及血清叶酸、维生素B12、尿酸(UA).结果 ACI患者MTHFR基因T/T型频率为35.43%,T/C型频率为56.32%,C/C型频率为8.25%;T等位基因频率为63.59%,C等位基因频率为36.41%.MTHFR基因T/T型ACI患者血浆Hcy显著高于其他两型,T/C型与C/C型血浆Hcy水平较比较无显著差异.Hcy中度与轻度增高者MTHFR基因分布比较,P≤0.05.3组基因型间叶酸、维生素B12及UA水平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ACI患者MTHFR基因C677T突变与Hcy水平显著相关,MTHFR基因纯合突变可能是引起高Hcy的一个重要遗传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临床对脑梗死患者行血浆Hcv(同型半胱氨酸)检测的作用。方法神经内科接收130例脑梗死患者,称为临床检测组。抽选健康体检者130例为对照研究人员,称为正常体检组。在入院次13且空腹12h时,于肘静脉采集血液5ml。经FPLA(荧光偏振免疫)检测Hcy。结果在临床检测组(130例)中,发生高Hcy的概率、Hcy水平都比正常体检组(130例)高,P〈0.05。临床检测组的Hcy水平和治疗前对比,下降明显,P〈0.05。倘若病情呈现加重趋势,Hcy水平就会上升,神经功能缺损显示分值会增高。各亚组(重型脑卒中、中型脑卒中、轻型脑卒中)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显示Hcy水平明显要比健康人群高,病情轻重和Hcy水平高低成正比,有效的治疗可使Hcy水平明显下降,Hcy水平是疗效观察、临床诊断的参考指标,临床作用很大。  相似文献   

16.
同型半胱氨酸及其代谢因素与肾病综合征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及其代谢因素与肾病综合征(NS)的关系。方法选取40例肾病综合征患者为实验组,40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Hcy、叶酸(FA)、维生素B6(VB6)、维生素B12(VB12)、血脂、凝血及肾功能的异同,并分析实验组Hcy水平与其代谢因素的关系。结果(1)两组Hcy、FA、VB6、VB12、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F)、纤维蛋白原(FIB)和低密度脂蛋白(LDL)等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血脂及凝血机制显著异常;(2)Hcy与APTT、FA、VB6、VB12水平呈负相关,与FIB水平呈正相关,其中VB6对Hcy影响最大。结论Hcy及其代谢因素与NS密切相关,Hcy与APTT、FA、VB6、VB12水平呈负相关,与FIB水平呈正相关,其中VB6对Hcy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半胱氨酸(Hcy)对冠心病和脑卒中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234例冠心病、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叶酸治疗组。对照组给予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及抗血小板聚集等综合治疗;叶酸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叶酸片10mg,1次/d。2组疗程均为1年。观察2组治疗前、治疗后6,12个月血浆Hcy水平的变化及治疗后6,12个月冠心病临床事件(急性左心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猝死、心绞痛发作、心律失常)、脑卒中临床事件(脑梗死、短暂脑缺血发作或可逆性缺血性损伤、脑出血)发病情况,研究其与血浆Hcy水平变化的相关性。结果叶酸治疗组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血浆Hcy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12个月血浆Hcy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叶酸治疗组治疗后12个月临床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6.92%和11.0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脑卒中临床事件发生与糖尿病、高Hcy血症相关(P〈0.05,P〈0.01);高Hcy血症是冠心病、脑卒中临床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高Hcy血症与冠心病、脑卒中临床事件发生明显相关;口服叶酸片能显著降低血浆Hcy水平,减少冠心病、脑卒中临床事件发生率,在二级预防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发病时间<24h的脑梗死患者95例作为脑梗死组。另选择同期体检者61例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发色底物法、免疫比浊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对象的血浆ATⅢ、FIB、DD的水平。将脑梗死组患者分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5分组和5~19分组,分析ATⅢ、FIB、DD水平对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影响。结果①脑梗死组FIB的水平为(3.1±0.9)g/L,DD为0.15(中位数)mg/L,高于对照组的(2.6±0.6)g/L和0.07mg/L;ATⅢ的水平为(101±11)%,低于对照组的(109±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脑梗死<12h组与脑梗死≥12h比较,FIB、DD、ATⅢ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在脑梗死组中,NIHSS<5分者的FIB、DD水平低于NIHSS5~19分者的水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TⅢ水平高于NIHSS5~19分者的水平[(105±11)%比(98±10)%],P<0.05。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D(OR=8.489×103,95%CI:91.587~78.67×104)、FIB(OR=2.736,95%CI:1.446~5.176)水平升高、ATⅢ(OR=0.929,95%CI:0.877~0.984)水平降低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或P<0.05。结论 FIB、DD、ATⅢ在脑梗死急性期有明显变化。3者均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ATⅢ可能是影响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血脂水平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2年入住我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6例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我院体检健康者102例作为对照组,研究组患者于入院次日晨起(24 h内) 空腹、对照组于体检当日晨起空腹抽取肘静脉血,测定Hcy和血脂水平.结果 研究组血清Hcy、TG、TC、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脂蛋白a[Lp(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HDL-C、载脂蛋白A(Apo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Hcy与HDL-C、ApoA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 -0.184、-0.316,P<0.05).结论 高Hcy、血脂异常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相关,Hcy升高可能与HDL-C、ApoA降低相关,联合检测上述指标对急性脑梗死的预防及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凝血及纤溶指标在老年肺炎患者中的表达水平、临床意义及与预后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2007年12月-2012年4月收治的肺炎患者,以同时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查阅病史、分析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结果共收集168例老年肺炎,男108例,女60例,年龄(60~90)岁,平均年龄(76.9±7.6)岁。以老年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68例,其中男52例,女16例,年龄(60~90)岁,平均年龄(75.1±7.0)岁。肺炎组PT、APTT、FIB、D-D、PCT和PDW较对照组升高(P〈0.05),而MPV较对照组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肺炎组中死亡组FIB、D—D和PLT较存活组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肺炎组高D-D组死亡率较低D—D组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肺炎患者凝血系统活性增高,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抗凝功能降低,存在高凝状态。观察血浆D—D及FIB水平的变化有助于判断老年肺炎的预后和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