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偶测血压与24 h动态血压监测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在产科门诊新诊断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120例,分为初产妇组90例和经产妇组30例,进行偶测血压和24 h动态血压监测,将其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组孕妇偶测血压中的舒张压(D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产妇组偶测血压的收缩压(SBP)及24 h动态血压均高于初产妇组(P<0.05~P<0.01);偶测血压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断率为100.0%,明显高于24 h动态血压的诊断率25.0%(P<0.01);初产妇组采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诊断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检出率为12.22%,明显低于经产妇组的63.33%(P<0.01).结论:24 h动态血压监测能连续记录24 h血压的变化情况,与偶测血压相比,能更方便更真实地反映全天血压水平,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诊断及筛查中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辜玉英 《四川医学》2010,31(5):627-628
目的探讨24h动态血压监测(ABP)在指导临床用药、护理以及在诊治高血压中的价值。方法对5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并与偶测血压比较。结果高血压患者偶测血压均高于动态血压均值(P〈0.05),24h动态血压节律均显示出两峰一谷及昼高夜低的变化规律。结论 24 h动态血压监测较偶测血压更能准确地诊断原发性高血压,同时为临床用药,护理提供更为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寻2~4h动态血压监测对正常体检人群高血压病初筛的意义.方法 随机抽取530例正常体检的人群作为受试者,分别采用偶测血压、2~4h动态血压监测及24h动态血压监测三种方法记录血压.结果 该人群2~4h动态血压监测的结果与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相比,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血压痛检出率大致相等.而相对门诊偶测血压,检出率优势明显.结论 2~4h动态血压监测因其相对偶测血压较高的高血压痛检出率,相对24h动态血压监测费用较低;耗时较短;高血压痛检出率大致相当,在健康体检人群的常规高血压病初筛中,更容易被接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4h动态血压监测对老年高血压病诊断及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对170例于本科门诊或病房经观察偶测血压,按1999年WHOISH高血压分类标准,确诊为高血压病老年患者实施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动态血压结果,剔除白大衣性高血压〔1〕,及诊断依据不充分的患者。将确定无疑的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占全部高血压病的12.5%。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患者的靶器官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患者,非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例中,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组靶器官损害发生率亦显著高于血压昼夜节律存在组。结论:动态血压监测是正确诊断高血压病的必要选择,老年高血压病中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患者及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者占较大比例,并有更加严重的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诊室血压及动态血压诊断高血压的符合率.方法:入选151例诊室血压≥140/90mmHg的患者,监测其24h动态血压,计算每例患者血压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诊室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均高于动态血压全天、白天以及夜间的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脉压,P<0.01;而且诊室血压高于24h动态血压中任一时点的平均血压.诊室高血压患者只有42.4%(64/151例)的患者通过动态血压诊断高血压,男性患者的诊断符合率高于女性患者,55.1% vs 24.2%,P<0.001.结论:诊室血压与动态血压高血压的诊断符合率不高,女性患者尤为明显.对OBP高值者建议监测ABP来确诊,或予以定期随访观查.  相似文献   

6.
虞金岚 《吉林医学》2010,(30):5357-5358
目的:研究动态血压监测对老年高血压病诊断的意义。方法:对200例6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实施24h动态血压监测,并根据动态血压的数据,排除诊断依据不充分的患者,并对患者的24h动态血压波动曲线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在200例患者中有31例患者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占全部高血压病的15.5%,非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患者的靶器官损害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患者。结论:正确诊断高血压病就要采取动态血压监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24h动态血压监测对老年高血压病诊断及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 对170例于该科门诊或病房经观察偶测血压,按1999年WHO高血压分类标准确诊为高血压病的老年患者实施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动态血压结果,剔除白大衣性高血压厦诊断依据不充分的患者。将确定无疑的高血压病患者定为老年组,另取经动态血压监测确诊为高血压病中青年患者59人作为对照组,通过观察靶器官损害发生率,高血压病类型构成及血压昼夜节律等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ISH)占全部高血压病的12.5%。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患者的靶器官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患者,非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例中,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组靶器官损害发生率亦显著高于血压昼夜节律存在组。结论 动态血压监测是正确诊断高血压病的必要选择,老年高血压病中ISH患者厦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者占较大比例,并有高于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靶器官损害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人动态血压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20例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监测24h血压,晨6时至晚10时每15min测血压1次,晚10时至晨6时每30min测血压1次。监测期间日常生活不受限制。结果:检出白大衣高血压和临界高血压25例,占观察人数的20.9%;根据血压与心率的关系,合理选择降压药物及用药时间;血压负荷>40%,左室肥厚者占63.6%。结论:偶测血压增高者,不应轻易诊断为高血压或服用降压药物,应行动态血压监测后再确定治疗方案;血压负荷值超过40%是高血压心脏受累的警报。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不同临床状态24h动态血压变化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颜哲仁  汪荣杰 《浙江医学》1998,20(5):273-274
为了解糖尿病患者不同临床状态24h动态血压的变化,对52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24h动态血压监测,并测定24h尿蛋白排泄量,其中糖尿病肾病伴高血压组20例、不伴高血压组17例,单纯糖尿病组15例。结果显示:偶测血压明显高于24h动态血压;24h均压、白昼均压、夜间均压糖尿病伴高血压组显著高于其他组(均P<0.01)。各组夜间血压下降幅度依次增加(P<0.01),昼夜血压节律正常比例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24h尿蛋白排泄量依次减少,与血压节律异常相关(均P<0.01)。提示24h动态血压监测能了解糖尿病患者不同临床状态的动态血压变化及昼夜节律异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福利院住养老年高血压病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脉压变化,评价治疗效果。方法:使用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24小时动态血压,观察血压、脉压水平、波动幅度及昼夜变化规律,根据记录数据分别对日间和夜间血压统计分析。结果:24 h ABPM:nBP、nSBP、nDBP均值高于日间均值和24 h血压的平均值,夜间血压下降率均明显异常,血压以非杓型为主,占92.0%,杓型仅占8.0%;PP均值>60 mm Hg,其中女性>65 mm Hg,女性BP、PP均值高于男性(P<0.0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老年人以SBP增高为主,PP值增大,非杓型血压发生率高,女性高于男性。动态血压监测可准确诊断高血压和昼夜血压变化规律,对血压分型及临床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动态血压监测比偶测血压能提供更可靠的血压测值,显示与高血压靶器官并发症有更密切的关系.动态血压监测在一日内可提供很多个血压测值,可全面地反映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血压变化,更准确地诊断高血压,有助于决定治疗、选择用药、观察药物疗效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2.
动态血压是近年来发展的一项诊断新技术。动态血压监测可提供24小时到48小时的血压情况,比偶测血压意义大,对高血压病的诊断尤为重要0采用24小时的动态血压监测,对我院1996年10月~1998年5月期间的121例血压监测病人进行观察分析.探讨高血压病人诊断的可靠性,确诊分类高血压病人和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对抗高血压药物的有效评价及用药剂量的调节.给临床医生提供了一个生理周期内记录的真正血压观察依据。动态血压诊断标准国内尚未得到统一,现临床参考范围多按国内张闻等报告:动态血压参数正常上限<130/80mmHg[‘]。本文以130/90-…  相似文献   

13.
余翠平 《当代医学》2012,18(25):26-27
目前在我国高血压患病率高达18.8%,我国目前高血压病患者约2亿[1].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和肾脏疾病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肾脏为高血压的一个重要靶器官.血压水平是高血压病患者早期肾脏损害的独立预测因子,24h血压监测(动态血压ABPM)能更真实地反映患者平时血压变化情况,较偶尔测血压(CBP)更加客观准确,能更好地评价高血压靶器官.此外,靶器官损害是高血压病患者心血管死亡率的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综述动态血压监测(ABPM)评价高血压病靶器官损害的进展。方法对24h动态值、血压昼夜节律、血压变异性、24h血压负荷等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之间的相关性加以分析整果展现ABPM在上述方面评价高血压病靶器官损害的最新成果。结论24h动态血压均值与心发症的相关性较偶测血压为优;夜间血压降低减弱或消失的高血压病人与较高的心血管意外发生率血压变异性与心血管损坏的严重性相关,而不依赖于血压水平;血压负荷是比血压水平更为精确的危险预测脂标。ABPM诸指标与高血压病病人心、脑、肾损害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作其预测因子和具。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苯那普利、非洛地平与硝苯地平对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和肾功能的影响。方法:90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成3组:苯那普利组(30例,10mg,1次/d),非洛地平组(30例,5mg,1次/d),硝苯地平组(30例,10mg,3次/d),疗程24周,治疗前、后观察偶测血压和动态血压(24h平均血压,白天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及肾功能变化。结果:苯那普利组和非洛地平组治疗后,偶测血压和动态血压及血、尿β_2微球蛋白,24h尿微量白蛋白均显著降低(P<0.01),硝苯地平组治疗后偶测血压和白天平均血压明显下降(P<0.01),夜间平均血压及24h平均血压下降幅度小,与苯那普利组和非洛地平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硝苯地平组治疗后肾功能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苯那普利和非洛地平能有效降低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和改善肾功能,而硝苯地平不能平稳降压,无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赵睿  陈涛  郭庆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5,30(3):447-448,451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偶测血压及24h动态血压的影响,评介替米沙坦80rug每天1次口服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24h降压效果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6例Ⅰ~Ⅱ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入院后停用降压药2周,服用替米沙坦80mg每天1次,于替米沙坦治疗前后各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治疗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偶测平均血压、24h平均血压、白昼平均血压和夜间平均血压都有非常显著的降低(P<0.01),白昼血压负荷和夜间血压负荷均有非常显著的下降,收缩压和舒张压的谷峰比值(%)分别为63.5%和70.4%.结论:替米沙坦能24h平稳降压,谷峰比满意,阻遏清晨血压上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降压药物.  相似文献   

17.
动态血压监测评价高血压病靶器官损害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燕 《现代医学》2002,30(4):276-279
动态血压监测(ABPM)诸指标与高血压病病人心、脑、肾损害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作其预测因子和研究工具。大量研究证明:24h平均动态血压,日间血压无均值,夜间血压均值与心血管并发症的相关性较偶测血压为优;夜间血压降低减弱或消失的高血压病人与较高的心血管意外发生率相关;血压变异性与心血管损坏的严重性相关,而不依赖于血压水平;血压负荷是比血压水平更为精确的心血管危险预测指标;ABPM在预测高血压无症状脑血管损害方面较诊室随测血压为优;微量清蛋白尿是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脏结构和功能改变的标志,尿清蛋白分泌率与24h收缩压和舒张压及24h日间,夜间平均血压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8.
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ABPM)可以24h连续监测血压,了解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已广泛应用于高血压的诊断、治疗、预后判断等方面.如何有效的控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是减少心、肾等靶器官损害的关键.为此,我们对9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进行了动态监测,旨在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24h动态血压波动规律及范围,现将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144例24h动态血压与偶测血压比较,40例初诊侧测血压〉18.77/12kPa,动态血压88%示正常;104例确诊高血压病并已服药者,偶测血压示48%血压控制不理想,而动态血压示仅占19.2%。侧测血压与动态血压间无相关性。结果提示,动态血压虽不能作为高血压的诊断依据,但可纠正偶测血压偏高值,降低误诊率,并可正确评价药物疗效、估测阻力血管受损程度。  相似文献   

20.
胡雪芳  沈春兰  朱奇志 《吉林医学》2010,31(12):1614-1615
目的:探讨24h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患者中的临床检测意义。方法:对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38例,分别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和常规血压检测,比较二者检测所得数据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原因。结果:两种不同方法测得的血压数据存在较大差异,24h动态监测所得数据收缩压为(148.42±13.55)mmHg,显著低于常规血压测量所得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24h动态监测所得数据舒张压为(96.30±11.33)mmHg,同样显著低于常规血压所测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4h动态血压监测较常规血压监测更能有效说明患者血压实际状况,更有助于临床诊断和病情估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