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淑云教授认为,正虚毒结是消化道肿瘤发生的两大因素,正虚为本,毒结为标,对此类病症,如何辨别病性寒热尤为重要。郭教授重视患者自身对寒热的感觉以及饮食寒性热性的问诊来辨明寒热,并细辨寒热错杂及寒热真假之证。治疗上,早期邪盛而正未衰,人体正气有能力祛邪,当以祛邪为主,使邪气外出;中期邪气盛,正气渐虚,机体尚能耐受祛邪药物的作用,治宜扶正、祛邪并用,扶助人体正气,以祛邪外出;晚期正虚而邪实,人体正气虚衰,邪气盛实,则需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  相似文献   

2.
邪正关系是疾病发生、发展、转归过程中相互对立制约的重要因素,正虚易感外邪,邪犯必伤正气。外感热病虽以正虚为根本原因,然不可妄补,皆宜以祛邪为第一要义。如何正确处理好复杂之邪正关系,就某种意义而言,扶正是为了更好地祛邪;祛邪是为了尽快恢复失和之正气,但必须做到扶正不碍邪、祛邪勿伤正。正气失和,外感热病就常易出现兼挟,无论伤寒、温病均应重视邪之兼挟,临证邪及兼挟,必须要同治分消。文章就伤寒、温病的证治,举临床医案为佐证来探讨强调邪正关系在外感热病发生治疗转归中的作用以及运用分消法治疗兼挟证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正>气虚弱,抗邪无力是人体感染邪气和发病的根本原因,正邪交争关系到中风先兆、中风急性发作及中风恢复的全过程。黄燕教授提出:中风先兆,邪气不甚亢盛,正气亦不甚虚弱,邪正相持,治疗以祛邪为主;中风急性发作,人体正气渐弱,邪气渐旺,邪盛正衰,治疗应祛邪兼扶正;中风恢复期,人体正气渐盛,邪气渐衰,正胜邪退,治疗以扶正固本为要,兼以祛邪。  相似文献   

4.
从传统伏邪学说归纳,伏邪致病大概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①伏邪本质上是自外侵入体内的外感邪气;②伏邪在体内有一定的蛰伏期,匿而不发;③发病时的病势为自内而发、向表里分传;④传变具有多元化。因此,类比而言,肝炎病毒长期蛰伏于体内并导致病情逐渐进展,应属"伏邪"范畴。总结近现代医家经验可见,慢肝伏邪的本质是正虚邪恋,其中正虚的本质是以脾为中心的肝脾肾三脏功能亏虚或失调,邪恋的本质是外感湿热邪毒与内生之湿浊同气相求、合而为病。因此,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原则当以扶正祛邪为主,扶正的目的在于调理脏腑气血以恢复脾气之健运、化散内生之湿浊,祛邪的目的是拔除致病的根本外因——湿热邪毒,不使脏腑受扰,最终达到正气强、邪气去而体内自安之目的。  相似文献   

5.
扶正祛邪治法源于《内经》,扩充于《伤寒论》。吴鞠通在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著书《温病条辨》,开创三焦辨证理论。在分别使用解表、散结、攻下等祛邪法治疗温病的同时,强调中病即止、增液保阴、勿妄下热、久病扶正等观点,并运用于遣方用药的攻补相辅。通过实践的方法对祛邪扶正治法进行了验证,强调了正气和邪气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转变,揭示了处理"补虚、留邪","祛邪、伤正"两组矛盾的辨证思路,倡导了邪正并重、邪正合治的中医治疗思想。  相似文献   

6.
薛贝珊  徐雅 《中医学报》2020,35(8):1597-1601
《温疫论》创立了"戾气"病因学说,认为温疫与伤寒所发症状相似,气血阴阳变化虽有相同之处,但其机理不同,治法大异。瘟疫初起,邪在膜原,忌汗、下、补;表里分传,需先通里、后解表;邪盛之时,法当急下急攻,但亦应辨证施治,不可一味攻下;温疫后期,正虚邪恋,治疗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扶正以养阴为主,祛邪以勿伤正为宜,正气恢复,余邪自退;愈后注重饮食起居,调护正气,防止复发。体现治疗温疫祛邪是第一要务,固护正气则是防治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为了对中医虚证进行探讨,本文通过测定部分虚证患者的免疫反应及观察使用扶正固本药前后免疫反应的变化,初步阐述了虚证与免疫功能之间的关系。中医的虚与实,是辨别机体正气盛衰情况的两个辨证纲领。“虚”是指正气不足,“实”,指邪盛而正未衰。《素问·通评虚实论》指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正气”,“精气”  相似文献   

8.
扶正重气血祛邪毋忘毒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中医理论,认为疾病之产生多由正虚邪盛所致,主张治疗疾病应遵循扶正祛邪大法,且首当重视扶正.但亦应充分认识到邪毒对人体的危害。提出“扶正重气血,气血贵畅和”、“祛邪毋忘毒,法必清解通”的治疗法则。并列举了用药心得。  相似文献   

9.
癌症在《内经》中早有记载,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虚则外邪乘虚而入,侵及机体日久而发病。“至虚有盛候,大实有羸状”,警戒“虚虚实实”,目前癌症已经被认为是正虚邪实、邪盛正衰关系的一类疾病,依照《内经》的理论应该予以扶正祛邪和攻补兼施的治疗原则,做到“治实当顾虚,补虚勿忘实”.  相似文献   

10.
以达原饮合平胃散加减治疗1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为切入点,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病机与治疗思路。该病病机为寒湿之邪夹杂疫疠之气侵入人体后,邪伏膜原,影响营卫运行,气机郁阻,肺气郁闭。临证治疗要考虑太阳、阳明、少阳,而三阳经之证常合病、并病,当结合具体情况,给邪以出路,根据邪气所在的不同经络、部位,采取不同治法。同时用药不可过于苦寒,以免冰遏气机,苦寒败胃,致使邪气内陷于胃,加之余邪未清,伏火复燃,肝之疏泄不及,胃气不降,导致所谓的服寒剂反热。此外,还要正确处理正邪关系。疫病之发生,往往是正气先虚,邪气恰盛,初期以祛邪为主,开达膜原,燥湿醒脾,芳香辟秽,兼以扶正;后期扶正兼清余邪。  相似文献   

11.
扶正与祛邪法两者相互为用,相辅相成,扶正使正气加强,有助于机体抗病和祛除病邪;祛邪能够排除病邪的侵害和干扰,使邪去正安,则有利于正气的保存和恢复.临床应用扶正祛邪法时要认真细致地观察和分析正邪两方消长盛衰的情况,并根据正邪和矛盾斗争中的地位,决定扶正与祛邪的主次和先后.  相似文献   

12.
结合古代文献及自身临床经验,总结笔者基于“保胃气、填精血”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体会。认为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发病多与外感邪气、饮食及情志等因素有关,其病机或因虚感邪,或因邪致虚,总以正气亏虚、痰凝血瘀为主,故治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笔者以“保胃气、填精血”为主要治疗原则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临证运用敦煌医方,并随症灵活加减,取得了满意的疗效。附典型病案1则,以资验证。  相似文献   

13.
补虚泻实原则是针灸临床中重要的治疗原则之一。补虚即扶正,泻实即祛邪。《素问·通评虚实论》日“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可见,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有余。虚者宜补,实者宜泻。《灵枢·经脉》日“盛者泻之,虚者补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即是针对虚、实两证制定的补虚泻实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4.
指出“久病必虚”之“虚”当是指正气虚,但正气虚不等于证候虚,故《金匮》主要用祛邪法及扶正祛邪法,其次用扶正法治久病。若以为正气虚则证状虚,若误将一切久病都用扶正法治之,那将大错特错。  相似文献   

15.
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属祖国医学疫病范畴,临床表现以发热、出血、肾损为主要特征。发病急骤,传变较快,起病即见邪盛正虚的表现,病变过程中易虚易实或虚实错杂,治疗颇为棘手。我们通过对出血热的临床研究,体会到正确运用扶正祛邪法则对本病进行了辨证论治,常能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兹述如下:1 先攻后补即先袪邪后扶正。适应于邪气元盛而正虚不甚,尚可耐攻,以邪盛为主要矛盾之证。本病初期和极期常用此法。如发热初期,风寒挟湿,寒热错杂,用柴胡桂枝  相似文献   

16.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在于邪正斗争和机体内部的阴阳失调。在邪正斗争的发病过程中则以“正虚”为主要关键。《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疾病的发展和变化过程,又因邪、正的消长盛衰而有虚证、实证的分别。“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虚证指正气虚损,实证为邪实而正气不虚。正气是否虚损为区别虚证、实证的主要根据。因此,形成了中医学关  相似文献   

17.
以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为例,从Hp感染的因-机-证-治-防角度对《黄帝内经》中"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理论进行新的阐述。Hp属中医"邪气"范畴,Hp感染病因病机有两个方面:一是脏腑功能失调,脾胃受损,正气亏虚则易感染Hp,此即"正虚"为因,"邪凑"为果。二是Hp感染日久导致脾胃受损,脏腑功能失常,造成正气亏虚,进而使病情发展,此即"邪凑"为因,"正虚"为果。"邪凑"与"正虚"不能单纯强调"正虚"为因,"邪凑"为果,需要全面理解其因果关系。防治Hp相关疾病应扶正与祛邪并举。  相似文献   

18.
袁家玑老师治疗心血管疾病有丰富的经验。袁老师认为疾病发生后,邪正对比关系决定着疾病发展方向,邪气盛正气衰则病趋恶化,正气盛邪气衰则病势减轻以至痊愈。因此治病始终以扶正为主题,抓住主要矛盾处理好邪正关系。袁老师不仅擅长调治脾胃,同时对化痰活血通络法运用有独到之处。袁老师尝谓:“胸痹心痛一证,久病多虚、久病在血、久痛入络、闷多为痰,痛多为瘀。”并指出:中医对动脉硬化所致疾病多认为与痰有关。痰指广义也是重要病因,但目前对血瘀较重视而对痰浊每易忽视,临证,特别是心脑血管一类疾病痰浊与瘀血每每相结,互为影响,阻滞经脉,要注意痰瘀交阻这一病机,痰瘀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19.
人参败毒散在历代瘟疫的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被称为"抗疫第一方".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刊布之始到当代,一直被广泛应用.全方和而不烈,多而不杂,一派辛散祛邪药中,加一味人参益气扶正,鼓邪外出,防邪复入,同时祛邪不伤正,相辅相成,"培其正气,败其邪气",用于疫病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20.
疾病的发生不外正与邪两方面,正指人体正气,邪指一切致病的因素,人体正气强盛,抗病力强,虽有邪气侵入,可免于发病,正如《素问·遗篇刺法论》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反之,正气虚弱,无力抗邪,则邪气侵入人体而发病,即《素问·评热病论》所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就是在疾病整个过程中,正气未衰,尚可抗邪。疾病表现轻浅,易于治疗;若正气虚衰,邪气强盛,正气不仅不能将邪气战而胜之,甚至邪气反使正气更加亏损,邪气危害作用不断增加,病势日趋恶化,造成治疗上的困难,使疾病绵缠难愈,可见正气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早在1700多年前张仲景对正气就非常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