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神经性耳鸣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其发病率较高,耳鸣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一般人群中17%有不同程度耳鸣,老年人耳鸣发生率可达33%。神经性耳鸣影响着人民的生活与工作。临床上现代医学至今尚未发现可彻底治愈神经性耳鸣的药物,某些药物对耳鸣短期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药物治疗神经性耳鸣的疗效。方法:将76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纯应用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应用药物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分别于治疗后12天、24天观察患者的耳鸣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痊愈15例,显效10例,有效6例,无7例,总有效率为81.6%。结论:针刺联合药物治疗神经性耳鸣,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综合评价综合运用中药与体针结合治疗神经性耳聋耳鸣临床观察。[方法]对180例耳聋和288例神经性耳鸣辨证的运用中药与辨证的应用体针治疗,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神经性耳聋有效率90%,治疗神经性耳鸣有效率91.7%。[讨论]强调辨证运用中药与辨证运用体针治疗神经性耳聋耳鸣,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通窍止鸣汤加减治疗神经性耳鸣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47例神经性耳鸣的患者用通窍止鸣汤加减治疗。结果:治愈15例,显效8例,有效12例,无效12例。治愈率31.9%,总有效率74.5%。结论:临床疗效观察结果显示通窍止鸣汤加减能使神经性耳鸣鸣声减轻或消除,有效率较高,是治疗神经性耳鸣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中药对神经性耳鸣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神经性耳鸣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在常规针刺基础上,采用TDP代替传统艾灸,同时内服中药,对照组仅内服中药,治疗4周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2.5%,对照组有效率为62.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内服中药的基础上,配合针灸比单纯药物对神经性耳鸣的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综合疗法治疗神经性耳鸣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80例采用综合疗法治疗,对照组70例单纯采用药物治疗,连续治疗15 d。结论:治疗组总有效率92.5%,对照组总有效率62.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综合疗法治疗神经性耳鸣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益气升阳法治疗神经性耳鸣的临床疗效。方法 46例神经性耳鸣患者采用益气升阳法治疗,疗程1个月。结果临床治愈12例,有效2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9.13%。结论益气升阳法治疗神经性耳鸣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采用针灸、药物相结合治疗神经性耳鸣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病例入选标准的5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对照组26例,两组患者均依据辨证给予针灸治疗,治疗组加用活血、抗凝、扩管、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3周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5%,对照组总有效率69.2%,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性耳鸣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正>耳鸣指在没有外部声刺激的情况下有意识地感觉到耳内或颅内有声响感觉[1]。当前耳鸣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升高,成年人发病率约为10%~15%[2],并且有年轻化的趋势。西医认为神经性耳鸣的发生可由听觉中枢、耳蜗病变和神经传导路径病变引起[3]。西医现没有用于预防、治疗或恢复听力的专用理想药物,多采用营养神经、抗氧化、改善内耳微循环等药物及松弛训练、掩蔽疗法、心理调适等方法治疗。而中医对耳鸣的治疗方式多样,包括中药、针灸、耳穴刺激如压豆等,临床疗效确切,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红光治疗感音神经性耳鸣耳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感音神经性耳鸣耳聋患者1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与治疗组11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电针及红光治疗,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6%(106/11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3%(50/60)(P0.05)。结论:电针配合红光治疗感音神经性耳鸣耳聋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综合运用中药与体针治疗神经性耳聋耳鸣的临床疗效。方法:针药并用对120例神经性耳鸣患者进行辨证论治,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有效率为90%。结论:针药并用治疗神经性耳鸣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采用管氏耳病六聪穴配合天竺灸与药物治疗神经性耳鸣的疗效差异。方法将80例神经性耳鸣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和药物组,每组40例。针灸组取管氏耳病六聪穴(翳聪、耳灵、听会、角孙、翳风、听宫),并在外耳部施以天竺灸,每日针灸1次;药物组给予口服甲钴胺片,每次20 mg,每日3次。两组均15 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耳鸣残疾评估量表(THI)及微循环指标。结果针灸组总有效率为95.0%,显著高于药物组的57.5%(P0.05)。针灸组治疗后耳鸣残疾评估量表、微循环指标(流态、管襻、襻周积分及总积分)积分均明显低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管氏耳病六聪穴配合天竺灸治疗神经性耳鸣疗效确切,能明显缓解患者耳鸣症状,改善机体微循环状态。  相似文献   

13.
神经性耳鸣是以自觉耳内鸣响为主症,为耳科常见病,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直至目前仍无公认的治疗耳鸣的特异性方法。随着发病率的逐年升高,神经性耳鸣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公认难治的听力疾病之一。传统医学应用针灸治疗耳鸣由来已久,笔者采用温针灸治疗神经性耳鸣,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神经性耳鸣是临床常见病,早期不影响听力,久则听力减弱,甚至失听,给患者造成很大痛苦。笔者应用汉唐集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LA1200型负压多频激光治疗仪治疗神经性耳鸣68例,并与药物治疗64例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针刺治疗神经性耳鸣62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朱振富 《上海针灸杂志》2009,28(10):598-598
神经性耳鸣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是患者在无任何外界的相应声源或电刺激的情况下耳内有声响的一种主观感觉。由于神经性耳鸣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采用药物治疗的效果也不甚满意,常常给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困扰。笔者尝试以耳周五穴为主结合辨证选穴的方法治疗神经性耳鸣,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神经性耳鸣耳聋是人们在没有任何外界刺激条件下主观产生的异常声音感觉,其发病率高、复发率高、疗程长、治疗效果不佳。为了寻求治疗神经性耳鸣耳聋的最佳治疗方法,提高其疗效,以更好地应用到临床,通过对目前治疗神经性耳鸣耳聋研究的调研,阐述了西医治疗法、中医内治法和中医外治法的优势与不足。其中,西医治疗治标不治本,有一定的副作用,费用高,耗时长;中医内治法治疗机理不清楚,深入研究困难;目前以针灸为代表的中医外治法治疗神经性耳鸣耳聋有很大优势,临床治疗效果良好,副作用小,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药并用配合心理干预与常规药物治疗神经性耳鸣的临床疗效差异,寻找治疗该病的较佳疗法。方法将68例神经性耳鸣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口服中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1个月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5.7%,对照组为69.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SCL-90各项症状评分及THI总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SCL-90各项症状评分THI总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并用配合心理干预是一种治疗神经性耳鸣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正神经性耳鸣是一种临床常见症状,也是临床常见疑难病症之一,其发病原因目前还不清楚,一般认为多与血管、病毒感染导致神经病变、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1]。耳鸣的发生率平均为3%-30%,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率增高。自2013年10月-2014年6月,笔者采用针灸结合辨证施护治疗神经性耳鸣,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临床资料将80例神经性耳鸣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神经性耳鸣伴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65耳)神经性耳鸣伴失眠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31耳)采用针刺治疗,对照组30例(34耳)采用舒乐安定片治疗。结果:2组耳鸣与失眠总有效率治疗组分别为52. 94%、58. 82%,对照组分别为38. 71%、41. 94%,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针刺治疗神经性耳鸣伴失眠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针对海员这一特定人群耳鸣特点及成因,从心肝论治,观察针刺联合苇管灸治疗神经性耳鸣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神经性耳鸣海员随机分为治疗与对照组,每组31例。治疗组采用针刺联合苇管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耳鸣严重程度及响度变化,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0.65%(P0.05);治疗组治疗后各疗程和随访时耳鸣严重程度的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均能降低耳鸣响度(P0.05),但治疗组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苇管灸治疗海员神经性耳鸣能有效降低患者耳鸣严重程度及耳鸣响度,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