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BALB/c突变卷毛小鼠与正常BALB/c小鼠应用两种肝癌移植方式建立肝癌模型存在的差异。方法将制备好的H22细胞注射于两组小鼠右侧下肢根部皮下,每只注射0.2 m L,7 d后摘取皮下肿瘤。选取皮下肿瘤边缘质地较好的部分,切割成组织微块(直径0.5~1 mm),移植于肝原位,15 d后摘取肝肿瘤。用游标卡尺测量皮下和肝肿瘤长短径计算肿瘤体积,并对两组小鼠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将两组肿瘤组织进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其形态学改变。结果卷毛小鼠的皮下移植和原位移植肿瘤不仅体积均显著大于正常小鼠(P0.05),而且肿瘤大小较均匀,肿瘤更加立体,多呈三维状态。卷毛小鼠肝原位肿瘤与周边的正常肝组织浸润关系更密切。病理结果显示:卷毛小鼠皮下肿瘤与肌肉组织之间没有清晰的界线,侵蚀性较强;卷毛小鼠肝原位肿瘤的视野内肿瘤组织几乎侵蚀了整个肝组织。结论 BALB/c突变卷毛小鼠在形成肝癌皮下移植肿瘤和肝原位移植肿瘤的能力显著优于正常BALB/c小鼠,预期为肝癌动物模型各项研究提供优质的动物模型平台。  相似文献   

2.
小鼠肝癌原位移植模型的建立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建立小鼠肝癌原位移植模型的可行性,并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方法:用肝癌细胞株H22接种于ICR小鼠皮下,建立异位移植模型,然后用此移植瘤组织再接种于小鼠肝内,建立肝原位移植瘤模型.结果:小鼠肝癌原位移植模型成功率为95.6%,自发转移率为81.8%;大量腹水发生率为40.9%,自发消退率为0%.模型平均自然生存期为28 d,约移植14 d后进入快速增殖期.结论:小鼠肝癌原位移植模型成功率高,有高转移、无自发消退现象,可作为研究肝癌转移机制和药物筛选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选择3株人源性肝癌细胞,原位接种于4种不同免疫功能缺陷的小鼠肝组织内,建立人源性肝癌细胞原位移植瘤模型并进行比较。方法将人Hep G2、HUH-7和QGY-7703细胞悬液,分别接种于不同免疫功能缺陷的小鼠(BALB/c裸鼠、NOD SCID小鼠、NOG小鼠和NPG小鼠)肝组织内。最终统计模型小鼠死亡时间、死亡率、肝重量,应用B超以及组织学检查等方法,分析比较不同免疫功能缺陷小鼠肝癌模型的特点。结果 B超和大体解剖观察结果显示各实验组小鼠均可见肝组织内有肿瘤结节形成;肝接种Hep G2细胞悬液的各组动物于实验20 d左右全部死亡,NOG和NPG小鼠生存时间显著低于BALB/c裸鼠和NOD SCID小鼠(P 0. 001); HUH-7和QGY-7703接种肝的各实验组动物分别于实验第92天和104天进行解剖,发现NOG和NPG模型小鼠肝体积显著增大并形成巨大肿瘤团块,而BALB/c裸鼠和NOD SCID小鼠仅可见肝组织出现较小的肿瘤结节; HUH-7及QGY-7703接种肝的NOG和NPG小鼠肝重量显著高于BALB/c裸鼠和NOD SCID小鼠(P 0. 05);组织学检查可见各组动物肝组织内均出现肿瘤细胞生长伴大面积坏死,部分动物肺组织发生肿瘤细胞转移。结论与BALB/c裸鼠和NOD SCID小鼠比较,肝癌细胞在NOG和NPG小鼠肝组织内生长更为迅速,最终表现为生存期短,肝体积大,重量增加。NOG和NPG小鼠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人源性肝癌细胞的恶性增殖,缩短模型研究周期,因此NOG和NPG小鼠人源性肝细胞原位移植瘤是抗肝癌药物的研发的较为理想的模型。  相似文献   

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小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小鼠急性肝功能衰竭(ALF)的治疗作用,为MSCs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离、纯化、扩增、鉴定小鼠MSCs,用CCl4灌胃制备稳定的小鼠ALF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MSCs经尾静脉移植入实验组小鼠体内,对照组小鼠注入等量生理盐水,观察2组小鼠的活动、对外界反应及存活情况,检测2组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总胆红素(TBIL),并进行病理学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肝脏白蛋白(ALB)表达。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分离培养的MSCs 75.27%处于G0-G1期,而且MSCs强表达CD44,表达率为88.71%,基
本不表达造血细胞表面标志物CD34。将MSCs移植入ALF小鼠体内后,实验组小鼠术后7 d生存率为65%,明显高于对照组(25%)(P<0.01)。实验组与对照组小鼠血清ALT、AST及TBIL水平均明显升高,但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各时间点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小鼠肝细胞坏死程度及炎细胞浸润等明显轻于对照组;7 d后实验组小鼠病理组织学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明显。免疫组织化学检测,7 d后实验组小鼠肝组织中ALB表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骨髓MSCs移植能明显改善ALF小鼠的肝功能,提高其生存率,提示骨髓MSCs移植对小鼠ALF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sPD-1蛋白对小鼠H22肝癌腹水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H22肝癌小鼠腹水瘤模型,将24只接种H22肝癌细胞BALB/c小鼠随机分成3组,其腹腔分别注射PBS(模型组)、DDP(阳性对照组)以及sPD-1蛋白,用药15 d后,停止用药,取腹水测定腹水细胞Treg细胞的产生情况,并观察小鼠的毒副反应以及生存期。结果:sPD-1蛋白组的H22肝癌生命延长为(25.75±4.30)d,DDP组的H22肝癌生命延长为(25.00±4.41)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6.63±2.67)d(P<0.05)。sPD-1蛋白组小鼠腹水中Treg细胞明显少于DDP组和模型组,免疫水平优于DDP和PBS组。结论:原核表达的sPD-1蛋白对小鼠H22肝癌腹水瘤的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并能促进机体免疫系统功能,提高生存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小鼠肝癌细胞株H22细胞肝脏原位种植法建立BALB/c小鼠原位移植肝癌模型,为研究肝脏肿瘤奠定基础。方法取新鲜小鼠腹腔传代的H22细胞,生理盐水洗涤2次,调细胞浓度为1×10~7/ml,与Matrigel按4:1比例混合,用10μl微量进样针在开腹直视下沿肝叶长轴种植于BALB/c小鼠的肝左叶,每只5μl,逐层关腹,常规饲养2周后,处死小鼠观察肿瘤形成情况,检测小鼠肝脏原住癌的形成率及小鼠存活率,形态学和病理学方法鉴定造模效果。结果肉眼可见小鼠肝脏出现单个灰白肿瘤结节,病理学方法证实为肝癌,小鼠存活率和成瘤率均为95%,肿瘤大小均匀。结论成功建立了一种稳定、简单可行的BALB/c小鼠原位移植肝癌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接种于原发性肝癌Heps荷瘤小鼠对其生存期的影响。方法体外贴壁培养法制备昆明小鼠骨髓MSC,分离培养传代扩增,流式细胞仪鉴定MSC表型。4’,6-二脒基-2-苯基吲哚(4’,6-diamidino-2-phenylindole,DAPI)对MSC进行标记备用。随机取54只8周龄昆明小鼠,建立Heps肝癌移植瘤模型。移植瘤长径达0.5~0.8cm时,随机分为MSC组、DAPI标记MSC组(DAPI组)、生理盐水(NS)对照组(NS对照组),每组18只。MSC组及DAPI组分别在小鼠Heps肝癌移植瘤内注射2×10^6 MSC及DAPI标记的MSC,NS对照组注射同体积的NS。每组各有6只荷瘤小鼠用于观察生存期。①自注射日起,隔日测量各组小鼠肿瘤长、短径,计算注射后3、7、14及28天的肿瘤体积;②记录注射当天开始至小鼠死亡的时间,计算各组小鼠平均生存时间;③于注射后3、7、14及28天,各组分批处死3只小鼠。取肿瘤组织,石蜡包埋并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后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①体外贴壁法成功制备MSC,流式细胞仪对第3代MSC进行鉴定,高表达CD29(97.84%),低表达CD34(5.56%)、CIM5(7.66%)。②小鼠Heps肝癌腹水瘤细胞成功制备小鼠Heps肝癌移植瘤模型,成瘤率100%。③注射MSC后1周,MSC组及DAPI组肿瘤体积增大明显,与NS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④MSC组平均生存期为45天(95%可信区间:33~56天),DAPI组平均生存期为34天(95%可信区间:31~37天),NS对照组平均生存期为33天(95%可信区间:28~37天);MSC组与NS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余组间生存期差异无显著性(P〉0.05)。⑤各组小鼠肿瘤苏木精-伊红染色:28天时,MSC组及DAPI组肿瘤组织坏死明显,范围较NS对照组更大。结论MSC可在原发性肝癌Heps荷瘤小鼠肿瘤组织内定植,MSC接种后1周内肿瘤增长  相似文献   

8.
方烨  刘文超  薛妍  张红梅  黄颖  斯晓明  程捷 《医学争鸣》2006,27(17):1566-1569
目的:建立荷瘤小鼠非清髓异基因骨髓干细胞移植模型,探讨不同成分的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对移植效果的影响及抗肿瘤机制. 方法: 受者鼠为Balb/c(H-2Kd)小鼠,供者鼠为C57bl/6(H-2Kb)小鼠,受者小鼠腹腔接种小鼠肝癌细胞株H22细胞,观察腹水生成情况及生存状况. 于接种瘤细胞后d5给予全身照射预处理,随后给受者小鼠尾静脉输注供者鼠的骨髓细胞,建立荷瘤小鼠的MHC不相合亚移植模型. 依据不同DLI将荷瘤鼠受者鼠随机分为A,B,C,D,E组,每组10只. A,B,C,D组均给予预处理,A组预处理后于移植d1,7给予供者小鼠全脾细胞0.5×107个;B组分别于移植d1,7给予去除CD8 细胞供者鼠脾细胞0.5×107个;C组于移植d1,7给予去除CD4 细胞供者鼠脾细胞0.5×107个;D 组只接受预处理不作移植及DLI;E组为对照组,既不作预处理,也不接受骨髓细胞移植及DLI. 观察各组成瘤率、生存期、嵌合状态、造血恢复情况及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 结果:所有小鼠均产生腹水,成瘤率100%;生存期C组最长为(35.6±3.1)d,B组为(23.7±10.9)d,B,C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接受移植的A,B,C组嵌合率均高于0.80,只接受预处理的D组鼠白细胞计数自行恢复正常;GVHD评分C组与B组有明显差异(P<0.05). 结论:建立非清髓荷瘤小鼠异基因骨髓干细胞移植模型条件适宜,说明去除CD4 细胞的DLI能够有效地减轻GVHD反应,延长荷瘤鼠生存期;去除CD8 细胞的DLI会加重GVHD反应,影响移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采用羧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酯(carboxyfluorescin diacetate succinimidyl ester, CFSE)与溴化脱氧尿嘧啶核苷(5-bromo-2-deoxyuridine,Brdu)两种细胞标记物观测肝移植术后受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肝内分布情况.并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方法 在已构建的DA-Lewis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及提取培养Lewis大鼠MSCs的基础上分别用CFSE和Brdu对Lewis来源的MSCs进行标记,术中经门静脉输注,通过荧光显微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法观测术后2mo内各时间点受体肝组织内MSCs的分布情况.结果 CFSE细胞标记率约为(94.1±1.4)%.受体肝组织第1、7、14天内有CFSE标记的MSCs聚集.对照组第5天肝组织内发布的CFSE标记MSCs消失.BrdU细胞标记率约为(90.3±3.5)%.受体肝组织第14天、1个月、2个月可见Brdu阳性的MSCs分布,对照组相应时间点肝组织内未发现Brdu阳性的MSCs.结论 CFSE和Brdu均为MSCs的良好标记物.CFSE标记细胞后荧光迅速减弱,适用于短期示踪.Brdu标记细胞后可维持较长时间,适用于长期示踪.两种标记方法均是MSCs较为简单有效的方法,实验显示受体MSCs大部分分布于移植肝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在四氯化碳(CCl4)导致小鼠肝损伤中的作用,为临床进行细胞移植治疗肝脏疾病提供新策略.方法 无菌条件下取雄性Wistar大鼠骨髓,分离培养及流式细胞仪检测MSC;采用CCl4制作雌性BALB/c小鼠肝损伤模型,肝损伤小鼠随机分为MSC移植组和肝损伤对照组.MSC移植组在CCl4损伤后立即经尾静脉注入大鼠MSC,6周后处死小鼠,检测小鼠肝损伤程度和大鼠MSC植入情况.结果 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第3代大鼠MSC CD45-/CD90 细胞为94.54%,CD45-/CD44 细胞为91.25%;肝组织学观察显示:MSC移植组肝损伤修复程度明显好于肝损伤对照组;PCR方法证实只有MSC移植组肝内有大鼠Y染色体阳性细胞存在.结论 体外分离培养及扩增的大鼠MSC移植到CCl4肝损伤小鼠体内,可参与肝损伤修复,减轻CCl4导致的肝损伤.  相似文献   

1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可定向诱导为内皮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体外培养方法和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能力。方法:利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出MSCs,体外扩增,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表面抗原表达,以含VEGF、bFGF的诱导分化培养液定向诱导传代使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免疫荧光及免疫组化检测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鉴定。结果:MSCs在体外传代扩增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结果显示CD44、CD90表达阳性,CD31、CD45为阴性,分化后的细胞具有内皮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可表达CD31及Ⅷ因子。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在体外诱导向内皮细胞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12.
朱峰  胡贞贞  郭光华  王红梅 《南通医学院学报》2010,30(3):157-160,163,F0003
目的:探讨分离、体外培养、鉴定及体外标记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cells,MSCs)的方法,为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打下基础。方法:选择健康幼龄新西兰大耳白兔,于双侧髂后上嵴及胫骨上端内侧部行骨髓穿刺提取骨髓。采用全骨髓培养法(直接贴壁法)分离培养MSCs,对第2、3、4、5、6代MSCs应用MTT法测定生长曲线,分析MSCs的生长规律。对MSCs进行形态学观察,通过流式细胞术对CD34、CD44、CD45、CD105这4种MSCs表面抗原进行鉴定,证明所培养的细胞为MSCs。采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5-Bromo-2-deoxyuridine,BrdU)体外标记兔MSCs,检测其标记阳性率。结果:全骨髓培养法培养的原代MSCs接种4天后可以被观察到,形态均匀成梭形,生长增殖迅速,符合MSCs生长的特性,7~8d MSCs融合接近80%,传代培养生长良好。MSCs生长曲线呈S型,由生长曲线分析可知,MSCs在培养第4~8d为高速生长期,MSCs在第3~5代生长最为旺盛。经流式细胞术鉴定,CD34(-)、CD45(-)、CD44(+)、CD105(+),证明所培养的细胞为较纯的MSCs。BrdU体外标记兔MSCs的阳性率达到85%~90%。结论:应用本实验方法,可以分离、纯化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且操作简便,效率高,经济实用。所培养的MSCs体外生长稳定、增殖速度快、贴壁率高、可连续传代,可用于MSCs功能及应用的进一步研究。应用BrdU体外标记兔MSCs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13.
Zhao ZG  Tang XQ  Li J  Shi MX  Zou P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29):2054-2057
目的 分离、纯化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并对MSC进行功能、特性鉴定。方法 获取CML患者的骨髓MSC,应用极限稀释法获取单克隆来源的MSC,并在低血清培养液中培养和扩增;流式细胞术检测MSC免疫表型和细胞周期;通过油红O染色、Von Kossa染色和Western印迹检测MSC向脂肪、骨和神经细胞的分化。电镜检测CML患者骨髓MSC的超微结构;通过软琼脂培养法和裸鼠接种,确定CML来源的MSC是否存在致瘤性。结果 MSC在相应的诱导条件下可以向骨、脂肪和神经细胞分化。CML来源的MSC在倒置显微镜下为梭形,表达CD29、CD44、CDl05,而CDllb,CD31、CD34、CD45、HLA—DR均为阴性。CML来源的MSCBCR/ABL融合基因阴性,不具备体内和体外致瘤性。结论CML患者骨髓中存在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的MSC,该细胞群体不具备体外和体内致瘤性,表现为正常MSC的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中Bmi-1和p16基因表达随传代次数增加的变化情况,阐明其与MSCs复制老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取孕16、17和25周流产胎儿的股骨,利用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扩增骨髓MSCs。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第5代MSCs中CD13、CD34、CD44、CD45、CD73、CD90、CD105、CD133和HLA-DR的表达;连续传代30代,诱导培养MSCs老化;用BrdU掺入率检测第5(P5)、15(P15)和30代(P30)骨髓MSCs的增殖能力;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上述细胞中Bmi-1和p16基因mRNA的表达量。结果:从孕16、17和25周的流产胎儿股骨骨髓中均能分离、培养、扩增出MSCs,均表达CD13、CD44、CD73、CD90和CD105,不表达CD34、CD45、CD133和HLA-DR; 随着MSCs的不断传代,细胞生长速度逐渐减慢,细胞变成扁平状,折光性下降。P5与P15 MSCs的 BrdU掺入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30 与P5和P15 MSCs的 BrdU掺入率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P5 MSCs中Bmi-1 mRNA表达水平高于P15和P30 MSCs(P<0.05),P15 MSCs中Bmi-1 mRNA表达水平高于P30 MSCs(P<0.05)。P5与P15 MSCs中p16 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30 MSCs中p16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P5和P15 MSCs(P<0.05)。结论:胎儿股骨骨髓能培养出MSCs,其复制老化与Bmi-1的表达有关联,但其信号通路可能不通过p16INK4a-Rb介导。  相似文献   

15.
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同种异体脱钙骨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以间质干细胞(MSC)与同种异体脱钙骨复合培养法构建组织工程化生物衍生骨的可行性。方法:预先制备同种异体脱钙骨,取健康成人骨髓,用单核细胞分离液分离MSC,间充质干细胞基础培养基原代和传代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物学特性,用FITC标记的抗CD105对第3例细胞进行流式细胞鉴定,并与同种异体脱钙骨复合培养1周后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原代及传代培养的MSC增殖迅速,第3代CD105阳性细胞占64.1%,复合同种异体脱钙骨培养1周后细胞生长状态良好,增殖迅速,在材料表面形成细胞层。结论:未诱导的MSC是骨组织工程适宜的种子细胞,与同种异体脱钙骨复合可作为骨组织工程的载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及其天麻定向诱导神经细胞后向造血细胞分化的潜能。 方法:建立以亚致死量照射的BALB/C小鼠为受体动物模型,体外扩增的大鼠6~7代MSC为供体细胞,分以 下3组,每组12只进行实验:实验组1(A组),放疗+单纯输注MSC;实验组2(B组),放疗+输注天麻诱导1h MSC,A、B组每只小鼠注射0.3mL含1.5×106cells的无血清培养液。空白对照组,放疗+输注等量无血清培 养液。照射后4h内,分别经尾静脉注射。移植60d后取骨髓(BM)、外周血(PB)、脾(SP)细胞悬液,用流式细 胞仪检测供体大鼠源性CD11a、CD45表达。结果:所有实验小鼠均能存活到2个月,骨髓、外周血、脾细胞悬液 均可检测到低表达的大鼠源性CD11a、CD45。对照组为阴性。A、B两组相互比较,具有显著差别意义(P< 0.05)。结论:MSC及天麻定向诱导神经细胞后具有向造血细胞分化潜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确定人骨髓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培养扩增、培养,向脂肪细胞表型转化的方法,并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变化。方法:用Percoll分离液(1.073g/ml)分离成人MSCs,传代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表面标记物CDl4,CD34,CD45,CD44,VLA—1,HLA—DR和细胞周期,用1—甲基—3—异丁基—黄嘌吟、吲哚美辛、牛胰岛素、地塞米松实现向脂肪细胞的定向诱导分化。油红O染色,光镜下观察橙红色脂滴沉着的细胞比例。结果:分离培养获得贴壁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CDl4,CD34,CD45,HLA—DR阴性,CD44阳性,VLA—1表达微弱。G0/G1期细胞约为86%。诱导72h后出现脂墒,第3周油红O染色示85%以上细胞转变为脂肪细胞。结论:从人骨髓分离、体外诱导培养间充质干细胞,可定向促进向脂肪细胞表型转化。  相似文献   

18.
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建立人脐带血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培养、扩增的方法。方法:无菌条件下取正常足月的脐带血,分离单个核细胞,以含5%胎牛血清的低糖DMEM作为培养基进行培养和纯化获得贴壁细胞,测定MSCs的生长曲线,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细胞的表面抗原。结果:脐血中的单个核细胞在适当的条件下分离、培养,获得的MSCs均一稳定地表达相关的抗原标记CD29、CD44、CD105,但不表达CD34、CD45、CD106和HLA-DR。结论:脐带血中含有的MSCs可在体外培养、扩增,能够作为间充质干细胞的一种有效来源。  相似文献   

19.
胎儿肝脏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胎儿肝脏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 的分离培养方法,并对两种来源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加以鉴定。方法:取胎龄4或5月水囊引产胎儿肝脏和骨髓,用1.073 g·mL-1的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分离低密度细胞,MSCs培养基纯化贴壁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标志,成脂肪及成骨诱导鉴定多向分化潜能,对比两种来源的MSCs增殖及生长特征。 结果:胎儿肝脏及胎儿骨髓MSCs CD29、CD44、CD73(SH-3,4)、CD105(SH-2)、CD166、HLA-ABC阳性,CD35、CD45、HLA-DR阴性,均能成脂肪及成骨诱导分化,随MSCs 数量增加,其对外周血T 淋巴细胞转化的抑制作用增强。结论:胎儿肝脏和骨髓中可成功分离MSCs。  相似文献   

20.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分离、培养的适宜条件。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分离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MSCs,观察其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记,MTT法观察不同浓度的胎牛血清(FBS)对MSCs生长曲线的影响及不同代MSCs的生长曲线和细胞贴壁率。结果:大鼠MSCs呈梭形或纺锤形,CD34、CD45表达阴性,CD44表达71.5%、CD166表达83.2%;MSCs用10%的FBS培养,其增殖明显高于用无血清、5%及20%的FBS培养;第1、3、5、10代MSCs的生长曲线及细胞贴壁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分离法适于大鼠MSCs的分离;10%的FBS适合MSCs的培养;早期传代对MSCs的增殖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