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素问·气穴论》言“上关二穴.”《素问·气府论》言“客主人各一.”王冰注:“客主人,穴名也.在耳前上廉起骨,开口有空,手足少阳足阳明三脉之会.”《针灸甲乙经》言:“上关,一名客主人,在耳前上廉起骨端,开口有孔,手少阳、足阳明之会.”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23456-2006)《腧穴名称与定位》,以及建国以来各种针灸教材皆将上关穴定位于“面部耳前,下关直上,当颧弓的上缘凹陷处.”如图1所示上关1位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近10年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选穴规律。方法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针刺""针灸""选穴规律"为关键词,通过对中国知网近10年来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文献进行检索。采用人工统计的方法,将所纳入文献所选用的腧穴进行统计,计算出腧穴、归经及选穴部位的频次,进一步分析腧穴、归经及选穴部位的规律。结果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常选用穴位为天枢、足三里、三阴交、中脘、脾俞、太冲、上巨虚、阴陵泉、下巨虚,经脉主要集中于任脉及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结论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常选用穴位频次前3位为天枢、足三里、三阴交穴,治疗本病处方选穴以任脉、足阳明胃经及相表里的足太阴脾经为主,辅以背俞穴及胃肠下合穴,穴位分布部位主要集中于四肢部和胸腹部。  相似文献   

3.
<正>上巨虚出自《灵枢·本输》,是针灸临床常用穴位,其别名有巨虚、上廉、巨虚上廉。上巨虚属于足阳明胃经,为大肠的下合穴,其位置在小腿外侧,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6寸,胫骨前缘外一横指处,具有通降肠腑、理气和胃之功。本论文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上巨虚的临床应用及机理研究,现报导如下,敬请读者指正。1临床研究临床上,下合穴常用来治疗腑病,上巨虚为大肠之下合穴,所以临床以治疗与大肠有关的疾病为主,如痢疾、便秘等。而且,上巨虚属于足阳明胃经,其经脉循行从头面经胸(过乳房)、腹、下肢前外侧至足,故临床上常以上巨虚与其他穴位配伍治疗面瘫、乳疾、胃等各种疾病。1.1痢疾王氏采用针刺下合穴(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治疗慢性细菌性痢疾87例。方法:取双侧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用  相似文献   

4.
上巨虚,又称巨虚上廉、上廉、巨虚、足上廉,是大肠的下合穴,主治腹痛、腹胀、痢疾、便秘、肠痈、中风瘫痪、脚气、下肢痿痹[1]。关于针灸上巨虚的理论,《针灸甲乙经》云:“刺人八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云:“针入三分”。现代临床一般进针1-1.5寸,而古籍中在灸法的运用上则是“三壮”、“随年而灸”、“二七壮”、“七壮”等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5.
介绍陈枫教授“肝胃组穴”联合排刺法治疗痿证的临床经验。陈枫教授认为“治痿独取阳明”非仅选取阳明经穴位而是重视阳明经穴位,挖掘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将“肝为罢极之本”与“治痿独取阳明”两痿证相关理论精华相融合并联系临床,创“肝胃组穴”(陷谷、足三里、下巨虚、曲泉、太冲),以此为主穴联合足阳明胃经经筋排刺法,同时强调辨证,治疗结合患者病情变化选取少许配穴,临床30余年治疗痿证往往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数据收集整理,探讨《普济方》针灸治疗中风的经穴使用特点和规律。方法:运用“中华医典”软件,统计《普济方》针灸治疗中风的经穴处方,采用Excel表格建立《普济方》针灸治疗中风经穴处方数据库,用SPSS26.0软件对处方中高频腧穴、经脉归属、腧穴部位、特定穴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收集针灸处方条文110条,涉及经络13条,穴位83个,总使用频次242次;使用频次较高的穴位依次为百会(17次)、曲池(14次)、肩髃(9次);阳经穴位的使用总频率为85.950%(208/242),使用频次较高的经脉依次是足少阳胆经(54次)、足阳明胃经(44次)、手阳明大肠经(35次)、督脉(35次);穴位主要集中于头面颈(39.759%)、下肢(26.506%)、上肢(20.482%)。83个穴位中特定穴72个,总出现频次231次,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特定穴种类依次为交会穴(96次)、五输穴(61次)。结论:《普济方》针灸治疗中风遵循对症选穴、近端选穴、远端选穴等原则,广泛使用交会穴与五输穴,选穴规律符合针灸治疗中风的治疗原则,可为现代临床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7.
浅谈足三里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外一横指(中指)。足三里穴因其作用特殊、应用广泛而备受历代医家青睐。作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能调和气血,具有补虚强壮的功能。能够防治很多疾病,可以说,从头到足都在足三里穴的主治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8.
商阳穴点刺放血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商阳穴点刺放血临床应用祝维华周伟平(江西省广丰县人民医院广丰334600)关键词商阳穴点刺放血临床应用商阳穴位处手食指桡侧去指甲角0.1寸许,《针灸甲乙经》称其为绝阳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井穴,《灵枢·九针十二原》称五腧穴中井穴为经气所出之处,即“所出...  相似文献   

9.
针灸治疗阳痿的记载始于《针灸甲乙经》,经过历代的实践与总结,到目前内容已相当丰富。随着疗法的不断成熟,其处方用穴也逐渐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本文试对治疗阳痿有效经穴的属经和分布进行分析(参考针灸专业教材《腧穴学》),以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十四经穴中将阳痿列入主治病症的穴位有18个,这些穴位可单独用于治疗阳痿,在阳痿的针灸处方中一般充当主穴,它们分别属于7条经脉(见表1),以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和任脉为主(占72.22%)。从经脉循行来看,肾经直接连属肾脏,膀胱经则络肾属膀胱,这2条经脉均与肾…  相似文献   

10.
浅谈人迎穴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富延萍 《陕西中医》2002,23(10):926-928
人迎穴 ,最早载于《灵枢·本输》,是足阳明胃经经穴 ,为“足阳明少阳之会”,是“气海”所出之门户 ,与肾、脾、肝、心、三焦、胆、小肠、冲脉、任脉 ,阴跷脉等经脉相通。“人迎”是古代“三部九侯”诊脉辨病部位之一 ,所以能“侯五脏之气”。由于人迎与多条经脉相通和复杂的解剖结构 ,在临床应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针灸甲乙经》称之为重要经穴之一。在解剖上 ,人迎穴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缘与甲状软骨接触部 ,在颈内、外动脉分歧处 ,有颈前浅静脉为颈内静脉 ,深层有颈总动脉、颈动脉窦 ,甲状腺上动脉 ,布有颈神经、面神经颈支 ,深层有交感神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索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肢体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的取穴规律。方法: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对建库以来以针灸作为主要手段治疗脊髓损伤后肢体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的临床文献进行检索,并进行描述分析、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纳入了123项研究、136条处方,累计使用俞穴117个,总频次1411次;干预方法以电针为主;使用频率最高的穴位为邻近节段夹脊穴、邻近节段督脉穴位以及其他共15个穴位;使用频率最高的经络为督脉、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太阳膀胱经;关联度最高的穴位组合是足三里-外关-三阴交、曲池-合谷-阳陵泉、曲池-合谷-外关;有效的穴位组合为曲池-外关-合谷、阳陵泉-足三里、太溪-手三里和命门-大椎。结论:在脊髓损伤后肢体功能障碍的针灸治疗上,主要思路为“通督复阳、补益气血”,通过近端的夹脊穴、督脉穴位与肢体远端的阳经穴位配合,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选穴和配伍规律。【方法】 计算机检索2010年1月至2020年9月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维普数据库(VIP)及万方数据库(Wanfang)中有关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相关文献。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3建立面肌痉挛的针灸处方数据库并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IBM SPSS Modeler 14.1及IBMSPSS Statistics 25.0进行关联分析及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45篇文献,共计77组针灸处方,涉及74个腧穴。描述性分析显示,干预措施使用频次最高为毫针刺法,其中,以巨刺法最为常用;辨证分型最常见为虚风内动证;腧穴分析结果显示,取穴以手足阳明经、头面部穴位为主,使用频次前5位的腧穴依次为合谷、四白、地仓、太冲、太阳;关联分析显示,支持度最高的穴对为“合谷-太冲”,复杂网络分析显示,核心穴位为“太冲-合谷-地仓-颧髎-太阳-四白”;系统聚类分析得出 4 个聚类群:“合谷、太冲、阿是穴、风池”“颊车、下关”“足三里”“翳风、百会、颧髎、地仓、太阳、攒竹、四白”。【结论】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当以息风止痉,补气养血,兼调养心神为治疗原则,可采用巨刺法,取穴以手足阳明经、头面部穴位为主,建议以太冲-合谷-地仓-颧髎-太阳-四白作为核心穴组,配合辨证取穴。  相似文献   

13.
丰隆是足阳明胃经经穴,位于外踝上八寸,胫骨前嵴外两横指处。丰隆在胃经上的连接,大都是从膝下沿胫外廉下行至上巨虚处,再向后上折至丰隆穴,续而下行。然《经络学》等书将丰隆穴置于下廉三寸而别的,从足三里穴引支脉至中指外间的连线上。本人认为,这种联系方法不符合《内经》经旨,有商榷之必要。  相似文献   

14.
通过检索针灸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recurrent oral ulcers,ROU)的相关文献,总结其选穴的特点和穴位分布规律,拟为针灸治疗ROU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科学合理选穴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针灸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选穴频次最高为足三里穴,其次为合谷、三阴交、颊车等穴。针灸治疗ROU选穴突出了近治和远治作用、整体和局部相结合的特点,且以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阴脾经及足少阴肾经为主的分布规律,体现了中医针灸"调整阴阳,扶正祛邪"思想在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治疗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学过针灸学的人一般都知道光明穴是足少阳胆经的经穴,位于小囵外侧的胖骨前缘,足外踝尖直上5寸处。该穴除了治疗小腿痛、下肢接痹、胖肠肌痉挛等局部病症外,另一个主要功能就是治疗眼疾,如近视眼、白内障、夜盲症等,《标幽赋》中说:“限痒眼痛,泻光明于地五”,就是指这种远道治疗作用。然而,你若是进一步阅读、研究古代针灸文献时,就会发现,古时候名为“光明”的航穴并非仅此一个,这些穴位在流传和临床应用中,也曾出现过一些歧误。本文就它们的源流并结合其临床应用特点来谈谈光明穴。1指鱼鹰穴,为经外奇穴鱼腰穴出于明代方贤…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胰岛素抵抗的用穴特点和规律,并探讨高频核心穴位的用穴思路和内在病机。方法: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全文数据库(VIP)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有关针灸治疗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文献,建立针灸组方数据库,采用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组方用穴规律。结果:共纳入组方163首,涉及穴位133个,分析发现选用腧穴以足三里、三阴交与天枢使用频次最高,所选腧穴遍布十四经,以足阳明胃经、任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为主,占总频次的63.00%,交会穴、五输穴和背俞穴等特定穴使用广泛,占63.04%。结论:归纳针灸治疗胰岛素抵抗的主穴常用组合规律,为临床治疗胰岛素抵抗提供循证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心力衰竭主要症状的选穴规律。方法:以《博览医书中医古籍文献数据库》中收录的62部针灸推拿类古籍为检索工具,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符合的针灸腧穴,建立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9、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针灸处方中的腧穴进行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以探明选穴规律。结果:共收录治疗心力衰竭主要症状的针灸处方854个,涉及穴位共计200个,穴位使用总频次为1399次。在纳入的腧穴中使用频率排于前五位的腧穴为足三里、天突、膻中、水分、肺俞。腧穴所归经脉以任脉、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等为主。五腧穴为使用频次最高和包含穴位个数最多的特定穴。对针灸复方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得出置信度为100%的腧穴配伍有璇玑-气海;曲池-合谷;曲池、足三里-合谷;俞府、膻中-足三里;俞府、足三里-膻中;三阴交、合谷-足三里;天突、足三里-肺俞。结论:古代针灸治疗心衰主要症状经脉的选择多与其循行所过部位和联络脏腑密切相关,腧穴配伍以本经、同名经、远近配穴法为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针灸治疗慢性尿潴留临床选穴用经组方的特点与规律。方法:检索中英文数据库(2009—2019年)中针灸治疗慢性尿潴留的文献,通过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分析针灸治疗慢性尿潴留的辨证辨经特点、治疗处方用穴规律、治疗方式特点等。结果:共纳入36篇文献,通过统计分析得知针灸治疗本病:1)针灸处方中常用穴位是三阴交(8.9%)、中极(8.9%)、关元(8.9%)、足三里(7.0%)、气海(5.8%);治疗本病常以辨病为主,所辨经脉涉及足太阳膀胱经、任脉、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穴位分布主要以腰骶部、下腹部为主;特定穴属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募穴(18.3%),五输穴(15.1%)、背俞穴(10.1%);治疗手段常用针刺治疗。结论:针灸治疗慢性尿潴留,以辨病取穴为主要基础,主要涉及膀胱经、与任脉、足太阴脾经密切相关;采取近部选穴加远部选穴方法,以调节各脏腑功能,使小便得以自通。  相似文献   

19.
丰隆穴临床功效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琛 《河南中医》1999,19(2):59-60
丰隆穴(ST40)出自《灵枢·经脉》,为足阳明胃经络穴,穴位外踝高点上8寸,条口穴外1寸,当胫骨、腓骨之间取之。足阳明胃经气血丰盛,至此穴丰溢,其肉丰满隆起,故名。文献记载其治疗范围广泛,如治疗神经衰弱、癫痫、精神分裂症、神经血管性头痛、高血压、眩晕...  相似文献   

20.
陈以国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9):1177-1178
1 承浆(Cheng Jiang) 承浆穴,任脉的最后一个穴位,为足阳明、任脉两条经脉的交会穴。督脉在上为阳气所聚,任脉在下为阴气之凝,上下唇合则本穴上承督脉纯阳之气,下接任脉极阴之气,贯通阴阳上下,此一承也;承浆穴居于下唇颐唇沟内,口为饮食进入胃内之门户,浆液水谷由此承接、受纳才得以进人人体,此二承也。浆的本义为饮料,是一种较浓微酸的液体,如《说文》:浆,酢浆也。古时浆可作饮食的统称,如古有浆糗,浆荇之称,表示粗茶淡饭等,此浆之意一也;浆的第二含义是指机体内浆膜分泌的一种有润滑作用、无色、透明的液体,如浆液。本穴的命名应该和穴位所处的位置以及穴位所具有的功能作用有关系,因为本穴位于颏唇沟正中凹陷处,阳明胃经绕唇一周于颐唇沟交会于本穴,盛阳之气与至阴之气相合于此处,《易》曰:阴阳合者一太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