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乳腺黏液腺癌X线摄影表现的病理学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乳腺黏液腺癌(单纯型19例,混合型11例)的X线摄影表现,并分析其病理特点。结果①乳腺黏液腺癌最常见的x线表现为肿块(25例),伴或不伴钙化。少见征象为局部不对称性致密影伴钙化(5例);②单纯型黏液腺癌X线表现多为边缘小分叶,混合型黏液腺癌X线摄影多表现为边缘浸润,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肿块的形状、大小、密度情况在判断黏液腺癌的病理分型上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亚型的乳腺黏液腺癌的X线摄影表现不完全一致,单纯型黏液腺癌最常见的表现为边缘小分叶的肿块,较少伴钙化;混合型黏液腺癌最常见的表现为边缘浸润的肿块,多伴细小、多形性钙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钼靶X线表现的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浸润性导菅癌并与病理分型对照。结果:浸润性导管癌最常见的钼靶X线表现为不规则高密度肿块影、边缘毛刺状72例、伴钙化(28例);局部腺体密度增高影5例;单纯泥沙样钙化堆9例。结论:不规则高密度肿块影及肿块边缘毛刺、微小钙化,在判断浸润性导管癌的病理分型及伴有纤维增生,具有显著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可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4.
5.
乳腺疾病的X线钼靶与MRI对比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 分析乳腺疾病的X线钼靶与MRI影像学表现,评价X线钼靶与MRI对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60例乳腺疾病的X线钼靶与MRI表现,MRI分别采用自旋回波T1WI、短时反转恢复(STIR)序列及动态增强扫描。X线钼靶采用常规方法摄片。结果MRI 53例诊断正确,与病理结果相符,MRI诊断的准确率为88.3%,X线钼靶38例诊断正确,与病理结果相符,X线钼靶诊断的准确率为63.3%,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X2=10.23,P<0.01。结论 MRI对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明显优于X线钼靶,对乳腺疾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分析乳腺黏液腺癌的MRI表现,并与病理对照.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黏液腺癌的MRI表现,结合其病理分型(6例混合型,3例单纯型)及黏液含量进行对照研究,分析比较平扫MRI表现(形态、信号特点、边界)及其动态增强方式(强化程度、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结果 9例乳腺黏液腺癌的MRI的表现如下.(1)形态学:分叶状6例,类圆形1例,不规则形2例.(2)信号特点:T2WI均呈高信号,T1WI低信号4例,等信号5例;内部信号均匀6例,不均匀3例.(3)边界:边界清晰7例,仅2例混合型部分边界不清.(4)动态增强方式:多呈轻中度强化,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呈I型(持续强化型)4例,II型(平台型)3例,IV型(无或轻度强化型)2例.(5)3例单纯型细胞外黏液含量>75%,混合型瘤体内黏液含量低于25%.瘤体内含大量的细胞外上皮性黏液,T2WI上信号强度明显增高.结论 乳腺黏液腺癌的MRI表现有一定特征,但需与浸润性导管癌、髓样癌、纤维腺瘤等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乳腺脂肪坏死的钼靶X线征象,总结其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乳腺脂肪坏死的钼靶X线平片表现,分析其特点。病人年龄34—68岁,平均年龄49.5岁。结果:3例为局部脂肪层混浊,可见小斑片及点状致密影;1例为结节样改变,边缘毛糙;1例可见病变处乳房皮肤局限性增厚;1例乳头稍内陷,皮肤略呈橘皮样改变。结论:钼靶摄影对乳腺脂肪坏死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乳腺脂肪瘤的钼靶X线表现,提高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脂肪瘤钼靶X线表现。结果:乳腺浅层脂肪瘤4例,腺体间脂肪瘤3例,腺体后脂肪瘤2例。6例位于右侧,3例位于左侧;病灶以均低密度为主,且边界清楚,其中2例可见分支状钙化;6例呈圆形或类圆形,2例呈分叶状。结论:乳腺脂肪瘤的钼靶摄影具有比较特征性表现,结合临床、病史能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乳腺癌发病率近年呈上升趋势,早期诊断乳腺癌是提高乳腺癌患者5a生存率的关键。乳腺放射性核素显像是一项无创性检查[1],我们对32例乳腺肿块患者进行显像,并与X线乳腺钼靶进行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选1997年7月~1998年6月在我院因乳腺肿块入院的手术患者32例,均为女性,平均年龄50.8(28~89)岁。患者均由外科医师体检发现肿块,并于术前行X线钼靶和核素乳腺显像。二、方法1.X线乳腺钼靶(MAMM)。钼靶机系GE公司Sengraph600T-FD。双乳分别摄轴位(头足…  相似文献   

11.
乳腺癌的X线表现及病理基础   总被引:72,自引:5,他引:72  
目的 分析常见乳腺癌的X线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 经乳腺X线检查 ,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灶 397个 ,包括浸润性导管癌 2 97个、导管原位癌及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 38个、黏液腺癌 2 1个、髓样癌 2 2个和浸润性小叶癌 19个。观察乳腺癌的X线表现 ,与病理分型、分级对照。结果  ( 1)癌灶的X线表现为有钙化者 170个 ( 42 8%) ,有肿块者 2 5 8个 ( 6 5 0 %) ,有结构扭曲者 33个( 8 3%)。 ( 2 )有钙化者易出现在导管原位癌和浸润性导管癌中 ( χ2 =30 90 ,P <0 0 0 1) ,尤其单纯钙化多出现在导管原位癌中 ( 6 5 8%,2 5 / 38)。 ( 3)呈肿块表现的多见于髓样癌 ( 90 9%,2 0 / 2 2 )和黏液腺癌 ( 81 0 %,17/ 2 1) ,与其他乳腺癌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 χ2 =30 87,P <0 0 0 1)。肿块伴钙化 99个 ,在各病理类型乳腺癌中均可见 ,但当钙化颗粒 >10枚 ( χ2 =11 47,P <0 0 0 1)或钙化灶直径≥ 3cm(Fisher法精确 χ2 检验 ,P =0 0 2 3 7)则多见于导管原位癌和浸润性导管癌。单纯肿块改变 15 9个病灶 ,各类乳腺癌的边缘改变不完全相同 ( χ2 =34 82 ,P <0 0 5 )。 ( 4)结构扭曲伴钙化仅见于浸润性导管癌 ,单纯结构扭曲见于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小叶癌 ,其他类型未见。 ( 5 )对浸润性导管癌 ,Ⅰ、Ⅱ级  相似文献   

12.
钼靶X线对检出早期乳腺癌中广泛的导管内成分的作用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目的 评价钼靶X线对检出广泛的导管内成分 (EIC)的作用 ,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经钼靶X线检查 ,手术、病理证实的Ⅰ、Ⅱ期乳腺癌 340例 348个病灶 ,包括浸润性导管癌2 97个、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 8个、黏液腺癌 2 1个和髓样癌 2 2个。观察钼靶X线表现 ,与病理有无EIC对照。结果  (1)浸润性乳腺癌EIC阳性较EIC阴性在钼靶X线片上显示钙化病灶的比例高(6 6 4 %、2 0 4 % ,χ2 =75 2 9,P <0 0 0 1)。尤其当表现为单纯钙化时 ,这种差别就更明显 (2 1 1%、2 0 % ,χ2 =5 2 5 6 ,P <0 0 0 1)。 (2 ) 5 4 6 % (10 7个 )的单纯肿块和 19 4 % (38个 )的临床扪及肿块而钼靶X线阴性的较易出现在浸润性乳腺癌EIC阴性中 ,与分别为 2 5 0 % (38个 )和 5 9% (9个 )出现在EIC阳性病例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两者 χ2 值分别为 30 84和 13 2 9,P值均 <0 0 0 1)。(3)结构扭曲伴或不伴钙化对判断EIC差异无显著意义 (χ2 =1 84 ,P >0 0 5 )。 (4)阳性预测值统计显示 ,单纯钙化和钙化灶最大径≥ 3cm预示着浸润性乳腺癌有 88 9%和 95 8%的可能为EIC阳性 ,肿块伴钙化为 6 7 8%。相反 ,钼靶X线片上显示为钙化颗粒 <10枚或钼靶X线片为阴性 ,而临床扪及肿块时对EIC阴性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 96 6 %和 80 9%  相似文献   

13.
乳腺黏液腺癌MRI表现特征及其与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乳腺黏液腺癌MR平扫、动态增强(DCE)及DWI表现特征及其与病理表现的相关性.方法 MR枪查采用1.5 T MR扫描仪及乳腺专用线圈,包括MR平扫、3D DCE-MRI以及b值分别为500和1000 s/mm2的DWI.对8例行乳腺MR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黏液腺癌,依据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MRI标准,回顾性分析病变形态学、T1WI及T2WI信号强度、肿块内部强化特征及动态增强曲线类型、DWI上ADC值表现,并与病理对照,乳腺黏液腺癌病理诊断依据2003年WHO乳腺肿瘤病理学标准.结果 8例乳腺黏液腺癌(5例单纯黏液腺癌,3例混合型黏液腺癌)的黏液含昔为60%~90%.8例在MRI上均表现为肿块,平扫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和明显高信号.动态增强后,1例表现为不均匀轻微强化,2例表现为内部欠均匀的渐进性强化,其余5例于动态增强早期时相均表现为边缘明显强化,肿块内部结构呈渐进性强化,强化方式呈由边缘强化向中心渗透趋势.于DWI上病变均表现为明显高信号,平均ADC值在b值500 s/mm2时为(2.41±0.28)×10-3mm2/s,b值1000 s/mm2时为(2.06±0.14)×10-3mm2/s,分别高于正常乳腺组织的(1.71±0.32)×10-3和(1.43±0.24)×10-3mm2/s.结论 乳腺黏液腺癌在MR平扫T2WI、DEC及DWI表现均不同于常见的浸润性导管癌,这些特征性表现反映了其特殊的病理类型,MR多种成像序列相结合可对乳腺黏液腺癌在术前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乳腺黏液癌的 MRI 表现,并与病理对照,以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研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单纯型8例,混合型8例)乳腺黏液癌的 MRI 表现,并分析其病理基础。结果:16例乳腺黏液癌在 MRI 上均表现为肿块,平扫 T1 WI 呈等或低信号,T2 WI 呈高或明显高信号,其中7例在 T2 WI 上可见低信号分隔。16例中15例进行了动态增强,动态增强后早期轻度强化3例,延迟期2例轻度分隔样强化,1例渐进性强化;早期较明显强化12例,6例表现为早期及延迟期不均匀强化,其中1例向心性强化;6例表现为早期环状强化,其中2例延迟期仍为环状强化,4例延迟期呈向心性强化,其中1例见内部分隔样强化。TIC 早期缓慢强化3例,中度强化3例,快速强化9例,延迟期7例呈上升型,7例呈平台型,1例呈流出型。DWI 上呈高信号,在 b 值800 s/mm2时黏液癌的平均 ADC 值为(1.78±0.50)×10-3 mm2/s,单纯型黏液癌的 ADC 值(2.11±0.27)×10-3 mm2/s 高于混合型黏液癌的 ADC 值(1.49±0.48)×10-3 mm2/s,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9,P <0.05)。结论:乳腺黏液腺癌的病理学基础决定其 MRI 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乳腺癌的X线表现与其病理基础之间的关系。方法:经乳腺X线检查,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36例,共36个病灶,包括浸润性导管癌26个,导管内癌及导管内癌伴微浸润7个,浸润性小叶癌2个,黏液腺癌伴浸润性导管癌1个。观察乳腺癌的X线表现,与病理分型对照。结果:①癌灶的X线表现有肿块者23个(63.9%),有钙化者18个(50%),有结构扭曲者3个(8.3%);②呈肿块表现的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占87.9%;有钙化者易出现在导管内癌和浸润性导管癌中,分别占87.5%、42.3%,尤其单纯钙化多出现在导管内癌中(71.4%,5/7);结构扭曲可见于浸润性导管癌和导管内癌中,其它类型未见。结论:肿块、钙化和结构扭曲为乳腺癌的主要X线表现。浸润性导管癌占乳腺癌的大部分,除单纯钙化首先考虑导管内癌,其余征象均首先考虑浸润性导管癌;肿块改变尚要想到髓样癌和黏液腺癌的可能;结构扭曲也可出现在导管内癌中。  相似文献   

16.
乳腺叶状瘤的X线表现与病理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乳腺叶状瘤 (phyllodestumor,PT)的X线表现与病理特征 ,以期从影像学角度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 13例经病理证实的PTX线表现与病理。结果  13例PT中9例肿块表现为圆形、边缘光整有“透明晕”(病理上有完整“包膜”) ,6例为低度恶性 ,3例为中度恶性。 4例肿块部分界限模糊 (病理上 3例呈浸润性生长 ,“包膜”不完整 ) ,3例为中、高度恶性 ,1例为低度恶性。肿瘤直径 <5 0cm的 8例中 ,中、高度恶性 5例 ;肿瘤直径 5 0~ 10 0cm的 5例中 ,低度恶性4例。结论 中年妇女乳房内肿块大而周边有“透明晕”是PT较特征的X线征象 ,近期迅速增大有助于诊断。PTX线表现与组织学分级有一定关系 ,边界不清楚提示恶性程度较高 ,但并非完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与非三阴性乳腺癌(non-TNBC)比较,探讨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乳腺X线特征。方法根据ER、PR、HER2表达情况,将737个乳腺癌肿块分成TNBC组(n=112)和non-TNBC组(n=625),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X线图像及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TNBC肿瘤组织学分级高,腋窝淋巴结转移率高于non-TNBC组(P0.05)。在钼靶X线中,TNBC主要表现肿块(69.7%),很少表现为肿块伴钙化(16.5%)、局限性非对称致密(4.6%)、单纯钙化(2.8%)和结构扭曲(6.4%);肿块形状多为圆形(30.9%)或椭圆形(38.3%),很少表现为不规则形(11.7%);肿块边缘多为清晰边缘(30.9%),毛刺肿块少见(19.1%)。non-TNBC通常表现为肿块伴钙化(43.5%),钙化多见(58.8%);肿块形态主要为分叶形(40.4%)和不规则形(28.9%),毛刺征多见(43.6%)。结论 TNBC有其独特的影像表现,更倾向于良性肿瘤的特点,了解其X线特征有助于提高TNBC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高对胃黏液腺癌的认识,探讨其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及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方法:搜集一年半来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黏液腺癌12例,术前均应用西门子双源螺旋CT行三期扫描,分析其影像学特点,并探讨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及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结果:本组9例发现时已为晚期,且肿瘤巨大,部分明显侵犯周围脏器并伴有局部淋巴结转移,其中8例只能行姑息性切除。结论:胃黏液腺癌发病隐袭,多数发现时已经有周围器官侵犯及淋巴结转移,影像学表现特殊,病变多数强化不明显,部分瘤体有点状、结节状钙化,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乳腺癌保乳治疗后X线征象的变化规律。方法搜集1999至2005年3月行保乳治疗,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85例,总随访次数139例次,随访时间为前2年每6个月1次,以后则1年1次。在不同的术后时间段观察乳腺X线改变,重点观察水肿、皮肤增厚、结构紊乱、局限性致密、结构扭曲收缩、钙化等。各种X线征象随时间而发生的变化用多个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的Kruskal-Wallis H检验法,在不同时间段中某一征象出现的频数以及不同征象与乳腺腺体分型间的关系用χ^2检验。随访时间从手术后1周至72个月。结果2例(1.4%)未见阳性X线征象。术后12和24个月这2个时间段随访X线征象阳性率较高,为40.3%(56/139)和21.6%(30/139)。保乳治疗后在不同时间段出现的征象不同(χ^2=30.998,v=6,P=0.001)。手术后水肿程度各异,峰值出现在手术后6个月至1年左右,随后逐步消退、消失;皮肤增厚的出现和消退呈与水肿相似的发展过程。结构紊乱出现和消失与时间无明显相关性(χ^2=8.634,P〉0.05),但结构紊乱程度可随时间而改善(17/19)。不对称性致密仅见5例,3例在后期消失。结构扭曲收缩随时间的延长而明显,并在一定时间后保持恒定。2例显示钙化,为肿瘤残留和缝线钙化各1例。结论乳腺癌保乳治疗后在不同的时间段X线征象改变不同,了解其改变的规律是鉴别可能出现复发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乳腺黏液癌的钼靶X线表现及病理分子生物学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乳腺黏液癌钼靶X线表现及病理、分子生物学特点。方法:对21例乳腺黏液癌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钼靶X线表现、病理基础,免疫组化检测P53、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c-erbB-2表达状态。结果:钼靶X线表现:肿块16例,仅表现为钙化2例;结构变形3例。病理:单纯型15例,混合型6例。21例中,P53阳性8例、阴性13例;ER阳性16例、阴性5例;PR阳性18例、阴性3例。结论:乳腺黏液癌钼靶X线表现具有不同病理基础,分子生物学特点提示其预后较好。本研究为探讨其X线表现与病理学、分子生物学之间的相关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