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55例长期接触实验性动物的过敏体质患者及70例健康对照者分别进行肺功能,气道反应性测定,同时记录接触动物时呼吸道症状的发生率。结果发现:对动物过敏原过敏的过敏体质患者较对照组FEV1%显著降低,气道高反应性与呼吸道症状的发生率显著增高,提示长期接触实验性动物在过敏体质者较易出现气道高反应性及气流阻塞。  相似文献   

2.
147例阵发性胸闷患者肺功能及气道反应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丽丽  袁玉如 《华西医学》2001,16(2):204-205
为了解肺功能检测、气道反应性测定对阵发性胸闷的诊断学价值以及阵发性胸闷的病因学分布特征和气道反应性特点,以147例主诉阵发性胸闷患者行为肺功能及气道反应性测定,并同时记录临床病史、症状、体征、胸部X线及其他国债检查,结果表明147例患者中非典型哮喘占69%(102/147),非典型哮喘伴慢性炎、肺气肿占23%(34/147),神经官能症4%(6/147),另外,5例为慢支炎。所有非典型哮喘皆显示气道高反应性,若再合并COPD,其呼气流量指标将降低。神经官能症患者未见气道反应性和肺功能指标异常。结论:阵发性胸闷应高度重视非典型哮喘的可能,气道反应性测定是确定诊断的重要手段,非典型哮喘是否合并COPD可用疾病缓解期呼气流量指标,(MMEF)加以鉴别。阵发性胸闷诊断神官症时须十分谨慎。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探讨超短波及超声雾化吸入维生素K3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肺通气功能和气道反应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支气管哮喘患者37例,分为超短波加吸入治疗组(n=20)和吸入治疗组(n=17),分别给予超短波加超声雾化吸入维生素K3治疗及超声雾化吸入维生素K3治疗。所有患者分别检测治疗前后肺功能及气道反应性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数,1s时间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数,50%肺容积气流速度占预计值在分数提高;气道阻力开始上升时的浓度及上升时的容积计量升高,单位容积计量引起的气道阻力变化降低,超短波联合吸入治疗组患者上述指标改善更为明显,2组患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lt;0.05)。结论 超短波联合雾化吸入维生素K3可提高支气管哮喘患者肺通气功能、降低气道高反应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联合特异性脱敏(SIT)对哮喘缓解期患者气道反应性、血清IgE及白细胞介素-4(IL-4)的影响。方法选择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卡介菌多糖核酸、特异性脱敏及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特异性脱敏治疗,比较3组治疗后气道反应性、血清总IgE及IL-4的变化。结果联合治疗组72d后气道反应性FEV1%改善值(△FEV1%)由17.3±13.5增加至23.6±18.2,至108d时明显增加至33.7±18.8,而此时血清总IgE在一定程度上降低[(261±329)mg/L],IL-4水平显著降低[(6.50±8.30)ng/L],与单用卡介菌多糖核酸组和特异性脱敏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卡介菌多糖核酸与特异性脱敏联合治疗可有效降低哮喘缓解期患者气道反应性,减少体内炎性细胞因子释放,且起效快。  相似文献   

5.
气道反应性测定是支气管哮喘的重要特征之一,对评价哮喘的活动性及病情控制情况皆有帮助。常用的诊断方式为逐渐增加吸入药物浓度观察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但较贫力费时,而吸入不同药物浓度测定气道阻力变化在国内外已开展,此方法具有方法简单,敏感性高的优点,能客观评价支气管反应性。但目前对应用此法的诊断尚无统一标准,本文对此进行初步探讨,并提出诊断标准。1材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1)哮喘组:选缓解期支气管哮喘病人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龄15~53岁,平均年龄31岁。(2)对照组:无心肺疾患非吸烟者26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咳嗽患者气道反应性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07—09/2008—09在本院就诊的103例慢性咳嗽患者,用支气管激发试验检查其气道反应性,进一步分析慢性咳嗽与气道高反应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43例患者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阳性率41.75%。结论:对于慢性、顽固性咳嗽患者,肺部体征及检查无阳性发现、而临床常规治疗效果差的患者,气道反应性检查是确诊或排除哮喘的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7.
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气道反应性测定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老年支气管哮喘(哮喘)患者气道反应性特点:方法:对33例老年哮喘患者先运用乙酰甲胆碱进行气道激发试验,后再进行气道扩张试验,观察用力肺活量、第1s用力呼气量、最高呼气流量、用力呼气流速和MMEF变化,并与28例中青年哮喘患者进行比较。结果:老年哮喘气道激发试验阳性所需乙酰甲胆碱浓度高于中青年人(P=0.01),而气道扩张试验的FEV1、PEF、FEF和MMEF的改善率低于后者(P均≤0.01),老年组气道扩张试验后FEF和MMEF的改善率均高于FEV。(P均≤0.02)。结论:老年气道反应程度普遍低于中青年人,气道扩张试验后FEF和MMEF的变化较FEV1敏感。  相似文献   

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道反应性测定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气道反应性的变化。方法:采用钟南山等介绍的支气管激发试验方法检测气道反应性(BHR)。结果:154例COPD患者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22例(14.3%)。单纯性支气管炎94例中9例(9.6%)阳性;其中合并肺气肿者52例,8例(15.4%)阳性,不合并肺气肿者42例中1例92.4%)阳性,二者比较差别显著(P<0.05)。喘息型支气管炎60例中13例(21.7%)阳性,明显高于单纯型(P<0.05);合并肺气肿的48例中10例(20.8%)阳性,不合并肺气肿者12例中3例(25%)阳性。结论:部分COPD患者也存在气道高反应性,喘息型支气管炎BHR发生高于单纯型支气管炎,BHR者发展为肺气肿的机会较多。  相似文献   

9.
谢灿茂  李志平 《新医学》1999,30(2):73-74
目的:探讨间羟胺激发试验区别哮喘和慢性支气管炎(慢支)气道高反应性的应用价值,方法:组胺激发试验阳性的哮喘和慢支患者吸入浓度递增(0.08-10g/L)的间羟胺,阳性者吸入酚妥拉明溶液后,再次行间羟胺激发试验,结果:73%哮喘间羟胺激发试验阳性,慢支患者均阴性,酚妥拉明不能阻断间羟胺激发试验阳性者,结论:哮喘和慢支的气道高反应性的机制不同,间羟胺可有效地别气道反应性是哮喘抑或慢支引起的。  相似文献   

10.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等症状。目前认为哮喘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对各种激发因子具有气道高反应性.并引起气道缩窄是哮喘的重要特征。1990年及2000年我国调查了27个城市的居民哮喘发病状况.儿童哮喘患病率由0.91%上升到1.50%,上升了65%。虽然不适当的运动可诱发哮喘的发作.但另一方面。适当的运动又可以辅助哮喘的治疗。本文就哮喘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做一简要阐述.并介绍国外最新的哮喘运动疗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排除气道反应性测定假阳性的干扰方法。方法利用Astogfraph Jupiter21对750例患者进行气道反应性测定,对使用过程中104例患者剂量反应曲线不稳现象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并给予干预护理。结果干预后重新进行气道反应性测定,阳性率进一步提高,保证了测定结果的准确性,避免了假阳性反应。结论做好个体健康指导及心理护理,密切监护和预做紧急处理可直接影响检查进程以及结果判断,密切观察剂量反应曲线图的变化、及时排除伪动作的影响,可排除假阳性结果。  相似文献   

12.
抗组胺药物治疗气道反应性增高性慢性咽喉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组胺药物治疗气道反应性增高性慢性咽喉炎的疗效。方法:慢性咽喉炎伴刺激性咳嗽病人58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9例,一组采用慢性咽喉炎常规治疗,另一组在常规治疗同时加用抗组胺药物,观察疗效。结果:加用抗组胺药物组有效率93%,而未加抗组胺药物组的有效率20.7%。结论:抗组胺药物是一种治疗气道反应性增高性慢性咽喉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支气管扩张患者对沙丁胺醇和组胺的反应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建国  郑东辉  刘启良 《新医学》1998,29(2):70-71,69
目的:探讨支气管扩张患者雾化吸入支气管舒张药物的临床应用,以及可逆性气道阻塞和气反应性升高与支撖这扩张的关系。方法:按照配对实验设计,比较支气管扩张患者和正常对照组雾化吸入沙丁胺醇前后的肺功能变化,以及对组胺的气道反应性。结果:支气管扩张患者雾化吸入沙丁胺醇后,肺活量(VC)、用力肺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呼气流速(PEFR)分别上升6.4%、9.7%、8.2%和12.3  相似文献   

14.
哮喘发病机制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哮喘(asthma)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以可逆性气道阻塞、气道高反应性和气道炎症为特征的免疫变态反应性疾病。随着工业水平的提高,哮喘的发病也逐年增加。全世界有1.5—2.0亿人罹患哮喘病,每年死于哮喘病的人达18万多。全球哮喘病人造成的经济负担,超过了结核病、艾滋病病毒感染和艾滋病  相似文献   

15.
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50例肺功能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的肺功能变化。方法:对50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作肺功能检查及气道反应性测定或支气管扩张试验测定。结果:50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中,41例(82.00%)有不同程度肺功能损害,通气功能正常32例中,26例示气道反应性增高(81.25%),轻至中度占84.62%。结论:对疑诊CVA患儿进行肺通气功能检查及气道反应性测定或支气管扩张试验测定,可提高CVA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提高对慢性咳嗽肺通气功能正常的部份患者呈气道高反应性(HRB)的认识,方法:对咳嗽3周以上168例作肺通气功能(FEV1)测定,其中158例肺通气功能这者接受磷酸组织胺吸入激发试验。结果:158例中48例里HBR。分别给予抗HBR及抗病毒治疗,均在3-5天内症状明显改善,结论:对病因不明显的慢性咳嗽患者给予FEV1及气道反应应性测定,可给临床治疗提供病因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17.
控制支气管哮喘患者气道高反应性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支气管哮喘是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这种炎症使易感者对各种激发因子具有气道高反应性,并引起气道狭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城市高于农村,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哮喘的病因还不十分清楚,大多认为是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近几年我院加强了健康教育,使患者学会了自我护理,能有效地控制气道的高反应性,保持了最佳的生活状态,提高了生活质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周怡  赵济文 《临床荟萃》1993,8(19):902-903
急性支气管炎以咳嗽、咯痰为主要临床症状,通常用抗炎、止咳去痰治疗,但常有部分患者治疗后效果不佳,咳嗽症状迁延日久。为进一步探讨这些患者的气道反应性状况,为临订治疗提供依据,我们进行了99例急性支气管炎患者的气道反应性测定。 1 对象与方法 1.1 测试对象 A组:共测定99例急性支气管炎患者的气道反应性,这些患者曾经抗炎、止咳,疗效不佳,病程延止一月以上,其中3例有活动后咳嗽加  相似文献   

19.
气道反应性测定在咳嗽变异性哮喘鉴别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气道反应性在咳嗽变异性哮喘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按照慢性咳嗽解剖学诊断程序进行诊断,对肺功能正常仍不能确诊患者行支气管激发试验。结果21例咳嗽变异性哮喘、23例感染后咳嗽、3例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患者气道高反应性的发生率分别为100%、26.1%和0,3组疾病气道高反应性的发病率差异有显著性,咳嗽变异性哮喘组明显高于感染后咳嗽及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组;咳嗽变异性哮喘及感染后咳嗽的平均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下降20%时的乙酰甲胆碱含量分别为0.74和1.86g/L,2组疾病气道反应性差异有显著性,咳嗽变异性哮喘组明显高于感染后咳嗽组。结论气道反应性测定在咳嗽变异性哮喘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晚发支气管哮喘与老年COPD气道反应性及肺功能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晚发支气管哮喘与老年COPD患者气道反应性等呼吸功能特点。方法:36例晚发支气管哮喘与58例老年COPD行通气功能,气道阻力,肺气肿分度及气道反应性比较。结果:缓解期晚发支气管哮喘97%存在气道高反应性(BHR),而COPD组BHR仅为12%,且乙酰甲胆碱浓度为哮喘组的4·8倍(P<0·005),COPD组V25下降达100%,且气道阻力在激发前后无明显改变,肺气肿分度以中重度为主。结论:COPD组小气道损害及肺气肿程度较重,而气道高反应性测定对于老年哮喘患者检出较为敏感,并对差异的可能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