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扶突穴注药联合颈丛阻滞应用于颈椎前路手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80例颈椎前路手术随机分两组:A组(颈丛 扶突穴)41例;B组(颈丛)39例。观察两组麻醉方法的镇痛效果。结果麻醉疼痛程度比较A组无痛39例,轻微痛2例;B组无痛22例,轻微痛4例,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A组麻醉效果优于B组。术中声音嘶哑1例,膈神经麻痹1例,经吸氧后好转。结论扶突穴注药能明显加强颈丛阻滞的作用。穴位注射局麻药操作简便,镇痛完善,效果确切,术中不需追加麻醉辅助药,便于术中麻醉管理及术后护理。 相似文献
2.
人工流产术患者复合异丙酚时靶控输注瑞芬太尼的药效学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人工流产术患者复合异丙酚4.5 μg/ml时靶控输注瑞芬太尼的药效学.方法 拟行人工流产术患者135例,年龄18~30岁,ASAI级,孕6~10周.随机分为9组(n=15):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分别为0.5、0.8、1.1、1.4、1.7、2.0、2.3、2.6和2.9 ng/ml(Ⅰ组~Ⅸ组).各组异丙酚效应室靶浓度均为4.5 μg/ml.采用概率单位回归分析法,计算麻醉效果达优时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EC50、EC95及其95%可信区间(CI)和呼吸抑制时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EC50、EC95及其95%CI.结果 麻醉效果达优时瑞芬太尼的效应室靶浓度EC50为1.67 ng/ml,其95%CI为1.45~1.90 ng/ml,EC95为3.88 ng/ml,其95%CI为3.08~5.89 ng/ml;呼吸抑制时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EC50为2.44 ng/ml,其95%CI为2.28~2.64 ng/ml,EC95为3.36 ng/ml,其95%CI为2.99~4.34 ng/ml.麻醉效果达优时瑞芬太尼的效应室靶浓度EC95高于呼吸抑制时效应室靶浓度EC95(P<0.05).结论 人工流产术患者复合异丙酚4.5 μg/ml时,麻醉效果达优时瑞芬太尼的效应室靶浓度EC50、EC95,分别为1.67、3.88 ng/ml,呼吸抑制时瑞芬太尼的效应室靶浓度EC50、EC95,分别为2.44、3.36 ng/ml. 相似文献
3.
自1997年3月至2005年5月,我们将吗啡加入局麻药中施行颈丛神经阻滞术,目的在于观察术后是否产生伤口镇痛效果.经临床180例观察比较,取得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今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颈椎前路手术是治疗和预防颈椎损伤的有效手术方法,本院自1993至今,为探索一种安全,效果满意,操作简便的颈丛神经阻滞方法,对C4横突一针法进行了临床观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颈浅丛神经阻滞对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患者术后早期康复质量的影响。方法择期行颈前路手术的颈椎病患者60例,男37例,女23例,年龄18~70岁,BMI 18.5~29.5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颈浅丛神经阻滞联合全麻组(S组)和全麻组(C组),每组30例。S组在全麻诱导前实施超声引导下右侧颈浅丛神经阻滞,注入0.375%罗哌卡因15 ml;C组不行神经阻滞。两组均静脉注射依托咪酯0.3 mg/kg、舒芬太尼0.4μg/kg、罗库溴铵0.6 mg/kg进行麻醉诱导,麻醉维持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术中维持BIS值40~60。分别于术前1 d、术后1 d采用QoR-40量表对患者进行评分。记录术中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用量、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补救镇痛情况,术后恶心呕吐、咽喉痛、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不良反应及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S组术后1 d的QoR-40总评分及身体舒适度、情绪状态、心理支持、疼痛评分明显提高(P<0.05),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P<0.05),术后补救镇痛率、术后恶心呕吐和吞咽困难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丙泊酚用量、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咽喉痛和声音嘶哑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组未出现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颈浅丛神经阻滞用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有利于提高患者早期康复质量。 相似文献
6.
7.
8.
丙泊酚靶控输注用于颈丛神经阻滞下甲状腺手术镇静的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丙泊酚靶控输注(TCI)用于颈丛神经阻滞下甲状腺手术镇静的可行性及血浆靶浓度。方法随机选择甲状腺手术患者30例ASAⅠ~Ⅱ级,颈丛神经阻滞完善后,采用Dipri-fusorTCI系统,以0.4μg/ml为初始靶浓度(血浆靶浓度)开始输注丙泊酚,根据改良镇静/警醒评分(OAA/S评分)适当调整浓度(靶浓度每3分钟递增0.1μg/ml),直至镇静深度稳定于OAA/S评分为3分,记录OAA/S镇静稳定时的靶浓度,观察指标以TCI前MAP、HR、RR、SpO2为各自基础值,观察记录OAA/S评分为5,4,3,2分时丙泊酚靶浓度值,同时记录血液动力学参数。结果OAA/S镇静稳定为3分时的血浆靶浓度为(1.68±0.21)μg/ml,术中各时点MAP、HR、RR、SpO2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丙泊酚TCI用于颈丛神经阻滞下甲状腺手术患者镇静的可控性强,血液动力学稳定,镇静深度适宜,可有效抑制患者术中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小儿瑞芬太尼靶控输注(TCI)系统的准确性.方法 择期行五官科或泌尿科手术小儿30例,年龄3~12岁,体重10~40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随机分为2 ng/ml瑞芬太尼组(Ⅰ组)和4 ng/ml瑞芬太尼组(Ⅱ组),每组15例.Ⅰ组和Ⅱ组采用内嵌Minto药代动力学参数的瑞芬太尼TCI系统输注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分别为2、4 ng/ml,静脉注射异丙酚2 mg/kg,待患儿意识消失后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1 mg/kg诱导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两组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维持不变,调节异丙酚输注速率,维持脑电双频谱指数45~65或听觉诱发电位指数<30,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维持肌松.于TCI瑞芬太尼开始后5、10、20、30、40、50、60 min时抽取桡动脉血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瑞芬太尼血药浓度,计算TCI系统的偏离度、精确度和摆动度.结果 与血浆靶浓度比较,两组瑞芬太尼实测浓度均升高(P<0.05);Ⅰ组TCI系统的偏离度、精确度和摆动度分别为20.0%、30.0%和25.0%,Ⅱ组分别为17.5%、17.5%和12.5%,与Ⅰ组比较,Ⅱ组TCI系统的精确度和摆动度降低(P<0.05),偏离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12岁小儿采用内嵌Minto药代动力学参数的TCI系统输注瑞芬太尼时准确性不高. 相似文献
10.
颈丛阻滞用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动脉狭窄行内膜剥脱术(CEA)需阻断颈内动脉,有脑缺血的危险,且常合并多系统疾病,其围手术期处理有一定特点。近期有5例CEA均在颈丛阻滞下完成。现初步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本组5例均为男性,其中1例作双侧CEA。年龄51~75岁,平均68.4...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靶控输注依托咪酯复合瑞芬太尼用于支气管超声引导内镜针吸活检术的效果.方法 择期拟行支气管超声引导内镜针吸活检术患者69例,ASA分级Ⅰ或Ⅱ级,性别不限,年龄35~71岁,体重41~ 83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n=23),Ⅰ组麻醉诱导采用靶控输注异丙酚,血浆靶浓度3~4μg/ml,静脉注射芬太尼4μg/ml;Ⅱ组麻醉诱导采用靶控输注异丙酚,血浆靶浓度3~4μg/ml,靶控输注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5 ng/ml;Ⅲ组麻醉诱导采用靶控输注依托咪酯,血浆靶浓度0.3 ~ 0.4 μg/ml,靶控输注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5ng/ml.待患者意识消失后置入喉罩,行机械通气,维持PETCO2 30 ~40 mm Hg.术中维持BIS值40~60.记录术中血管活性药物(佩尔地平、麻黄碱、阿托品和艾司洛尔)使用情况、呛咳发生情况、苏醒时间、术后24h恶心呕吐发生情况.于麻醉诱导前30 min、术毕即刻和术后24h,采集股静脉血样,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皮质醇浓度.结果 与Ⅰ组比较,Ⅱ组和Ⅲ组呛咳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降低,苏醒时间缩短,Ⅲ组血管活性药使用率降低(P<0.05);与Ⅱ组比较,Ⅲ组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降低(P<0.05).与Ⅰ组和Ⅱ组比较,Ⅲ组术毕时血浆皮质醇浓度降低(P<0.05);Ⅰ组和Ⅱ组间各时点血浆皮质醇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靶控输注依托咪酯(血浆靶浓度0.3~0.4 μg/ml)复合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5ng/ml)用于支气管超声引导内镜针吸活检术的麻醉效果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2.
Salwa Mohamed Sabry Hayes Hanaa Mahmoud El-Bendary Eiad Ahmed Ramzy Ahmed Musaad Abd El-Fattah Ehsan Mohamed Abd El-Aty Rizk 《Egyptian Journal of Anaesthesia》2012,28(4):275-279
Objectives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designed to evaluate the intra- and postoperative analgesic efficacy of unilateral superficial and deep cervical plexus block for unilateral neck dissection surgery.Patients and methodsTwenty eight patie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into two groups to receive either saline (control group) or bupivacaine (study group), hemodynamic monitoring. Bispectral index (BIS) monitor and MAC of isoflurane were recorded. Postoperative visual analogue score were recorded, operative time and postoperative first time to take analgesic were recorded.ResultsCompared to the control group, patients received bupivacaine for unilateral superficial and deep cervical plexus block showed lower intraoperative isoflurane concentration and bispectral index, decreased postoperative visual analogue score, longer duration of analgesia, decreased plasma cortisol level. No patients developed adverse effects.ConclusionUnilateral combined superficial and deep cervical plexus block is an effective technique to reduce intraoperative anesthetics and reduce postoperative analgesic requirement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unilateral block neck dissection surgery without any adverse effects.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C_5与C_6神经根阻滞(NRB)联合颈浅丛阻滞(SCPB)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期行单侧锁骨骨折手术患者60例,男40例,女20例,年龄18~75岁,BMI≤35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C_5-NRB复合SCPB组(C5组)和C_6-NRB复合SCPB组(C6组)。颈神经根阻滞(CNRB)和SCPB均在超声引导下进行,在每一目标神经区域注射0.5%罗哌卡因5 ml。术中VAS疼痛评分≥4分时,静脉注射芬太尼0.5μg/kg。记录阻滞后30 min针刺疼痛评分。记录术中芬太尼和丙泊酚用量。记录术后4、12、24 h VAS疼痛评分和术后首次口服镇痛药物时间。采用改良Bromage(MBS)评分评估阻滞后30 min及术后4、12 h患侧上肢运动功能。记录局麻药中毒、星状神经节阻滞、喉返神经阻滞、膈神经阻滞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阻滞后30 min患侧锁骨皮肤针刺疼痛评分以及术中芬太尼、丙泊酚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4、12、24 h VAS疼痛评分和术后首次口服镇痛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阻滞后30 min及术后4、12 h患侧上肢屈肘、屈腕、屈指MB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一例局麻药中毒、喉返神经阻滞发生。C6组1例阻滞后出现星状神经节阻滞,C5组有2例M型超声检查显示膈肌部分麻痹。结论超声引导下C_5或C_6-NRB联合SCPB下均可为锁骨骨折患者提供良好的手术麻醉,并可很好地保留患侧上肢的运动功能,且膈神经阻滞等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健忘镇痛慢诱导用于颈椎前路手术的可行性和优势。方法将52例颈椎前路手术患者平均分为2组:A组行健忘镇痛慢诱导气管插管全麻,B组行快诱导气管插管全麻。分别记录患者气管插管过程中的呛咳反应、带气管插管患者耐管情况,随访患者术后对气管插管的印象。结果 A组和B组都顺利完成手术,A组患者插管不改变头位,在自身肌张力保护下插管,有效保护颈椎病变部位,且术后能很好耐受带管。B组插管时令专人保护颈椎,术后不能很好耐管,躁动19例,需用药耐管。结论健忘镇痛慢诱导气管插管全麻用于颈椎前路手术,在自身肌张力保护下插管,能有效保护颈椎病变部位,且术后能很好耐受气管插管。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颈中间丛阻滞(ICPB)联合甲状腺囊下阻滞用于微波消融甲状腺结节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68例单发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干预组(n=34)和对照组(n=34)。对干预组于超声引导下ICPB联合甲状腺囊下阻滞消融,对照组于常规局部浸润麻醉后行甲状腺结节微波消融,对比组间一般资料、术中及术后情况,消融过程及消融后2、4、8及24 h分别记为T1、T2、T3、T4及T5。评价ICPB联合甲状腺囊下阻滞用于微波消融甲状腺结节的价值。结果 最终60例入组,干预组、对照组各30例;干预组患者T1~T3期间心率-血压乘积(RPP)及T1~T4期间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而T2及T3期间40项恢复质量(QoR-40)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干预组术中接受利多卡因者占比及剂量、术后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占比及剂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干预组术后未见明显并发症,对照组术后4例声嘶、2例呕吐。结论 超声引导下ICPB联合甲状腺囊下阻滞用于甲状腺结节微波消融安全性较高,可提供有效围手术期镇痛。 相似文献
16.
颈椎病前路减压术后再手术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目的探讨颈椎病颈椎前路减压术后再手术的原因、术式选择及效果。方法颈椎病前路减压术后再手术者29例,其中脊髓型颈椎病19例,神经根型颈椎病2例,混合型颈椎病8例。均再次经颈前入路去除残留致压物、移位植骨块及内固定物,并植骨融合固定。根据患者症状和体征及再手术所见,结合颈椎X线和MR检查,分析再手术原因,并观察再手术的临床效果。结果再手术的原因有初次手术减压不彻底11例,植骨移位压迫4例,cage植入后再压迫4例,钢板螺钉松脱2例,相邻节段病变8例。全部病例随访6~29个月,平均11个月。再次减压固定后23例获得骨性愈合,6例延迟愈合。再手术后6个月脊髓型和混合型颈椎病神经功能恢复率分别为52.4%和46.7%。神经根型完全恢复。结论再手术的主要原因为残留或新形成的脊髓和神经根受压,彻底减压和重建施术节段的稳定是获得满意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一期联合手术治疗颈胸椎韧带串联骨化症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年1月~2010年1月,一期联合手术治疗的颈胸椎韧带串联骨化症患者14例。术前及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Nurick分级法评价,分析比较术前、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评分,并计算改善率。末次随访时行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2~5年随访,出血量1 550.3±740.7 mL,手术时间278.5±54.6 min。1例患者出现血肿,2例患者术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1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加重。术后6个月JOA评分明显较术前提高(P<0.01),与末次随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urick分级法术前3.6±0.7,术后6个月时明显提高到2.6±1.0(P<0.01),末次随访时为2.3±1.1(P>0.05)。满意度评分为1.8±1.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患者满意度评分与JOA评分有明显的正相关性(r=0.649 3,P<0.01),而与Nurick分级法呈负相关(r=-0.594 1,P<0.05)。结论 一期联合手术减压可达到良好的神经功能恢复效果。患者满意度与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明显相关,围手术期的并发症及术后因串联骨化症进展而导致再手术会明显降低患者的满意度评分。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选择性颈神经根阻滞与传统肌间沟臂丛阻滞在肩关节镜术后镇痛的应用效果。方法择期行肩关节镜手术全麻患者70例,男25例,女45例,年龄18~75岁,随机分为两组,选择性颈神经根阻滞组(S组)和传统肌间沟臂丛阻滞组(ISB组),每组35例。S组在超声引导下分别给予C5、C6神经根0.5%罗哌卡因各5ml;ISB组在超声引导下给予0.5%罗哌卡因10ml。记录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记录术后4、12、24h的VAS评分和前臂(屈肘、屈腕、屈指)MBS运动评分;记录术后24h曲马多用量,以及患者满意度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S组起效时间明显短于ISB组[(8.24±2.96)min vs(13.85±7.45)min,P0.01];S组术后12h的VAS评分明显低于ISB组[(1.7±0.8)分vs(3.6±0.7)分,P0.05],术后4h前臂(屈肘、屈腕、屈指)MBS运动评分明显高于ISB组[(3.5±0.6)分vs(0.8±0.3)分,(3.4±0.5)分vs(0.9±0.4)分,(3.6±0.6)分vs(0.7±0.4)分,P0.01];术后24h曲马多用量明显少于ISB组[(37.5±35.9)mg vs(112.5±43.5)mg,P0.05],患者满意率明显高于ISB组(88%vs 56%,P0.05),术后不良反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肩关节镜手术后镇痛中,超声引导下选择性颈神经根阻滞优于臂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椎后前路减压内固定术翻修颈椎前路内固定失效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预防。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颈椎后前路联合减压内固定手术治疗颈椎前路内固定失效17例,男12例,女5例;年龄26~68岁,平均44.1岁。其中内固定下位螺钉松动6例,上位螺钉松动5例,钛网沉陷3例,上位螺钉断裂2例,下位螺钉断裂1例。通过影像学观察患者的植骨融合情况,采用改良JOA(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17分评分法进行临床功能评价。结果:所有翻修手术顺利完成。1例术前凝血功能欠佳患者术后血肿,出现神经症状,予急诊血肿清除,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后,神经症状基本恢复。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38个月,平均(22.4±10.0)个月。术后2周、3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分别为13.1±1.6、13.4±1.6、14.2±1.5,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所有患者翻修后保留或更换的内固定物位置良好,在术后10个月时显示骨性融合,平均融合时间6个月。结论:采用后前路联合减压内固定翻修颈前路内固定失效安全性高,减压彻底,能够稳定减压节段,维持颈椎曲度,重建三柱稳定,可用于颈椎前路内固定失效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