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药用植物抗诱变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
吴立蓉  贺红  林小桦 《中草药》2006,37(7):1107-1109
对诱育育种技术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进行了概括性论述,总结了我国药用植物育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人工诱变在药用植物育种中的发展方向及前景。指出人工诱变技术在药用植物中的成功应用,将有利于培育药用植物新品种、提高药材的产量和质量,保证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3.
我国中药资源物种储量丰富,长期以来我国的中药材以野生采收为主,目前中药野生资源已远不能满足中药现代化发展的需求.人工培育的药用植物优良品种少、种植面积小、产量低,多种常用药材处于短缺状态,亟须采用科学的育种方式,提高药用植物的产量及品质.空间诱变育种具有效率高、变异幅度大、育种周期短等特点,是获得新种质资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辐射诱变育种是利用物理方法加速生物体自然变异、从而快速获得性状优异的新种质、并通过严格选育形成性状稳定新品种的现代育种技术之一,其不涉及外源基因导入,并可大幅缩短育种周期。通过对60Co-γ辐射、重离子辐射、常温常压等离子体、中波红斑效应紫外线、激光辐射和空间诱变6种主要辐射诱变育种方法的基本原理、特点、生物学效应及在中药材育种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并探讨了相关辐射诱变技术在中药材领域的安全性和应用前景,为中药材辐射诱变育种相关研究与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药用植物空间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药用植物空间育种是我国特色,我国的空间技术在药用植物上的应用与其他植物相比,尽管数量相对较少,但特色较明显.药用植物搭载研究也已经深入到各个方面,如生物学性状,生理生化,基因组以及化学成分的差异,另外化学成分分析也有涉及.但与其他植物特别是农作物和蔬菜的空间生物学研究相比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主要体现在遗传育种方面的研究明显不足,对性状遗传稳定性的研究未能一代一代地跟踪研究,且未能在品种选育方面深入系统的研究下去.若能从空间搭载资源中选育出遗传稳定性好的优良种质资源,对于解决药用植物资源匮乏的问题,缓解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压力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推动我国空间药用植物学的发展和中药现代化的实施.  相似文献   

6.
离子束生物技术及其在药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陈浩  梁运章 《中草药》2005,36(5):641-643,768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现离子束生物效应以来,离子注入技术已被应用于生物改良、生命起源和进化以及环境辐射生物学效应等多个研究领域。其中,在植物遗传育种、创造新种质资源方面的成果尤为突出。药用植物是中药重要的原材料之一,其遗传育种工作对提高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重点综述了离子束生物技术及取得成果,然后指出药用植物的研究现状,并对离子束生物技术在药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药用植物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药用植物是一类具有特殊用途的经济植物,以采集野生植物为主,育种和栽培技术薄弱,供需矛盾突出.近几年我国育成了一批优质、高产、稳产、抗性强、适应性相对较广的药用植物新品种,为资源保护和利用、推动中药现代化奠定了基础.该文综述了近年来我国在药用植物育种中所取得的成就,主要介绍了诱变育种、组织培养技术、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并对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8.
药用植物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药用植物资源是中药材的主要来源,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植物药的使用都在不断增加,在使用的50000种药用植物中大约有2/3来源于野生品种。但是,由于过量采挖,野生药用植物的种类日益减少。因此,药用植物的栽培驯化与育种是中药材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中草药的种植生产中,多沿用地方老品种,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保持药材的地道性,但往往产量低、质量差,  相似文献   

9.
药用植物育种工作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选择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组织培养育种及良种繁育几个方面综述了我国药用植物育种工作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10.
我国药用植物育种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国内药用植物遗传育种的研究与取得的最新成果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我国药用植物化感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张爱华  郜玉钢  许永华  雷锋杰  张连学 《中草药》2011,42(10):1885-1890
介绍化感作用在药用植物研究中的重要性及意义,分析了药用植物产生化感作用的原因,综述药用植物中存在的化感物质种类及其化感作用研究方法,同时阐述了其化感作用产生的机制,并对药用植物化感作用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指出药用植物化感作用研究需要加强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我国天然抗菌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前军  杨小生  郝小江 《中草药》2008,39(2):304-308
综述了我国2001年以来从天然产物中发现的具有抗菌、杀菌活性的新化合物,主要有萜类、黄酮类、生物碱类、甾体、酚类、皂苷等化学成分,并归纳了其生物活性研究结果,为新药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有鹿蹄草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罗定强  杨燕子  宋莉  王军宪 《中草药》2004,35(4):463-466
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中国特有鹿蹄草属植物共17种3变种的资源分布,以及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研究概况。该属植物主要含有黄酮类、鞣质、多酚类、醌类及其他化学成分;药理研究证明其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对心脑血管系统作用、止咳、平喘、祛痰等作用;在临床上主要用于心脑血管疾病、抗菌、抗炎、止咳、平喘、祛痰等,疗效突出。  相似文献   

14.
苦马豆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吴达  师彦平  梁冰  王建华 《中草药》2003,34(4):387-389
苦马豆素是疯草的主要毒性成分,研究结果表明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主要对苦马豆素的研究简史、生化特性、来源、毒性及抗肿瘤活性研究进行了较详细的综述。  相似文献   

15.
植物雌激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迪娜  王磊  王思彤  张文生 《中草药》2012,43(7):1422-1429
植物雌激素是植物中一类结构与功效类似于动物雌激素的天然杂环多酚类化合物,能够与雌激素受体亚基(ERα或ERβ)结合,发挥雌激素样或抗雌激素样作用。就植物雌激素成分的结构分类以及含植物雌激素成分的中药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在数以千计的中药中寻找到具有雌激素样或抗雌激素样活性的新药源。  相似文献   

16.
姜黄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余美荣  蒋福升  丁志山 《中草药》2009,40(5):828-831
姜黄素是从姜科植物姜黄中提取的多酚类物质,常用于色素和多种食物的调味添加剂.姜黄素具有多种抗炎、抗肿瘤、抗氧化和抗微生物等作用.通过对近年姜黄素临床前和临床药动学,以及其生物活性等方面的研究报道进行综述,为姜黄素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7.
曼宋酮类化合物(mansonones)主要是从梧桐科植物的心材及榆科无毛榆的心材提取分离得到的一类具有醌类结构(大部分邻醌或其前体)的化合物,该类化合物结构较为新颖,具有抗菌、抗微生物、抗氧化、抗肿瘤及抗病毒等多种生理活性,以及一定的致敏作用.综述了近年来曼宋酮类化合物的种类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18.
白桦酯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范桂枝  詹亚光 《中草药》2008,39(10):1591-1594
白桦酯醇以及由白桦酯醇转化的次级产物白桦酯酸及其衍生物具有镇咳祛痰、清热利湿、消肿解毒、提高机体免疫力、调血脂等作用。更重要的是白桦酯醇、白桦酯酸作为天然药物在抗肿瘤和抗HIV等活性方面显示出了与以往药物不同的作用机制,靶向作用性更强,不良反应较小。因此,对于新型天然药物白桦酯醇和白桦酯醇的研究已逐步受到研究者的注视,就近年来白桦酯醇及其衍生物的制备,白桦酯醇的生物活性、合成途径及其关键酶等方面的研究追踪前人研究报道,为今后白桦酯醇相关研究的深入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丽莉  刘黄刚  张铁军 《中草药》2010,41(7):1196-1206
酮是近年研究较多且具有一定开发前景的天然活性成分。天然存在的酮数目虽然有限,但由于氧化程度的不同和取代位置的变化而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结构,尤其是具有异戊烯基及其衍生物的酮类化合物的活性更好。以酮为母核进行的一系列合成衍生物的研究具有较好的应用开发潜力。对近5年来国内外酮类化合物的研究,包括药理活性、合成以及构效关系等进行了综述,为该类化合物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腧穴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朱江  付平  梁军  程凯  王燕平 《中国针灸》2003,23(3):183-186
目的:介绍腧穴研究进展情况并进行评价。方法:对1998-2001年国内4种针灸杂志刊载的相关论文进行综述。结果:近4年我国腧穴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腧穴特异性研究,腧穴定位研究,单穴主治研究。结论:腧穴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在系统性,科学性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腧穴主治范围将得到进一步确定,腧穴机理研究将为针灸治病原理的揭示掀开崭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