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整合医学模式下腹腔引流管管口渗液处理方法改进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行开腹手术后腹腔引流管发生管口渗液的患者218例,将2013年3—9月置管的11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将2013年10月—2014年3月置管的10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引流管渗液处理方法,观察组构建并实施整合医学模式,多学科合作,合理选择敷料,改进渗液处理技术,对患者提供个体化的心理咨询。比较两组患者渗液处理时间、换药费用、患者满意度、投诉率和切口感染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置管时大量渗液换药时间为(12.56±5.31) min/d,换药费用为(40.45±5.67)元/d;拔管后换药时间为(10.62±2.79)min/d,换药费用为(15.56±5.62)元/d,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277,9.019,11.715,-19.100;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100%,对照组为90%;观察组无一例投诉,对照组投诉率为3.6%;观察组引流管处切口感染率为7.4%,对照组为26.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1.374,5.546,13.896;P<0.05)。结论整合医学模式下的引流管管口渗液处理方法简单经济有效,医护患均获益,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腹腔引流管周围渗液护理中造口袋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100例接受胃癌根治术治疗的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纱布换药敷料方式对腹腔引流管周边渗液进行收集,观察组使用造口袋对腹腔引流管周围渗液进行收集,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引流切口愈合时间、换药次数、换药间隔时间、更换衣被次数、刺激性皮炎发生率、舒适度、睡眠质量及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胃癌根治术后腹腔引流管周围渗液护理中,造口袋的临床应用价值显著,可以有效缩短引流切口愈合时间,减少换药次数、更换衣被次数,延长换药间隔时间,降低刺激性皮炎发生率,提高舒适度及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腹腔引流管管口渗液集束化管理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6月发生管口渗液65例为改进前组,2019年7月—2020年1月发生管口渗液62例为改进后组,进行集束化管理:即成立以护士为主导的管口渗液管理团队;进行渗液处理系统知识、技术实操培训及考核;改进渗液收集的关键技术。结果:项目改进前后,我科28名护士理论和操作考核成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66,P<0.000 1;t=-3.76,P<0.000 1)。两组病人腹腔引流管口渗液处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51,P=0.02;χ2=10.79,P=0.001);换药间隔天数,换药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9.727,P<0.000 1;Z=-9.725,P<0.000 1);观察组病人引流管口周围刺激性皮炎发生率明显降低(χ2=5.05,P=0.025),在皮炎严重程度方面,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χ2=8.00,P=0.018)。结论:腹腔引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造口袋在胃肠道手术后腹腔引流管周围渗液处理中的应用。[方法]对18例胃肠道手术后腹腔引流管周围渗液病人使用造口袋协助收集渗液,同时加强护理。[结果]引流管口周围渗液均引流入造口袋内,周围皮肤无破溃、皮肤保护良好,腹腔引流管引流通畅,引流物观察清晰,无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病人及家属依从性好,满意度及舒适度提高。[结论]造口袋应用于胃肠道术后引流口周围渗液的处理,可保护引流管口周围皮肤,准确记录引流量、渗液量,提高病人舒适度。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两件式尿路造口袋收集腹腔穿刺后渗液的效果。方法将42例腹腔穿刺后引流管周围有渗液的患者按穿刺日期的单、双日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1例。对照组采用无菌纱布作为换药敷料,实验组采用两件式尿路造口袋收集穿刺引流管周围渗液。比较2组穿刺点周围皮炎发生率、换药间隔时间及患者舒适度。结果实验组患者穿刺点周围皮炎发生率为4.7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2.86%(χ2=8.40,P<0.01),不适患者3例少于对照组10例(χ2=5.46,P<0.05),换药间隔时间(5.20±0.76)d短于对照组(1.03±0.25)d(t=34.72,P<0.01)。结论使用两件式尿路造口袋收集腹腔穿刺后渗液可降低皮炎发生率,延长换药间隔时间,提高患者舒适度。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比较两种尿路造口袋使用法在引流管渗液收集中的效果。[方法]选择72例各类引流管口渗液病人,根据就诊时间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34例。对照组采用尿路造口袋穿出法收集引流管渗液,观察组采用尿路造口袋插入法收集引流管渗液。统计比较两组病人在尿路造口袋放置期间因引流液外漏更换被服的例数、护理时间、满意度、从引流液外渗粘贴尿路造口袋处理后至引流管拔除时间段内病人每天平均下床活动时间和病人主观舒适感受。[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病人更换被服例数减少、护理时间缩短、下床活动时间延长、自觉舒适高、满意度提高(P0.05或P0.01)。[结论]尿路造口袋插入法能有效减少医护人员工作量,有利于病人尽早下床活动,促进病人舒适,提高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尿路造口袋收集腹部手术后腹腔引流管周围渗液的效果.方法 将60例腹部手术后、腹腔引流管周围渗液及拔管后窦道渗液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 例.实验组采用尿路造口袋收集引流管周围渗液.对照组采用传统无菌纱布作为换药敷料.比较两组引流管周围皮炎发生率、换药次数、换药间隔时间、窦道愈合时间及患者舒适度情况.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患者引流管周围皮炎发生率显著降低(χ2=10.313,P<0.01),换药次数减少(t=67.43,P<0.01),换药间隔时间延长(t=37.68,P<0.01),窦道愈合时间缩短(t=5.72,P<0.01),患者舒适度提高(χ2=4.022,P<0.05).结论 使用尿路造口袋收集腹部引流管周围渗液可降低皮炎发生率,减少换药次数,促进窦道愈合,提高患者舒适度,并能减轻医护人员工作量,减轻患者经济负担,节约医疗资源. 相似文献
11.
对31例使用一件式泌尿造口袋管理腹部引流管周围渗液患者的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31例患者使用上述方法后,均取得满意效果.认为使用一件式泌尿造口袋管理腹部引流管周围渗液可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舒适度,准确记录引流量、渗液量,减轻医务人员工作量,减少患者经济负担,节约医疗资源. 相似文献
12.
肾病、肝硬化、心力衰竭等众多疾病均可导致大量腹水。大量腹水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患者需行腹腔穿刺放腹水,或进行腹部组织活检穿刺。在临床护理中,腹腔穿刺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部引流管周围渗液收集中的一件式尿路造口袋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2015年7月~2016年11月收治的70例腹部引流管周围渗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无菌纱布进行换药,观察组患者使用一件式尿路造口袋收集引流管周围渗液。对比两组患者引流管周围发生皮炎机率、换药时间间隔、窦道愈合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引流管周围皮炎发生率为8.57%,对照组为48.57%,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换药次数及换药间隔时间分别是(1.22±0.45)次、(6.0±0.85)d,对照组则分别是(15.71±1.62)次、(1.07±0.35)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窦道愈合时间是(3.65±0.62)d,对照组是(4.58±0.71)d,观察组患者窦道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一件式尿路造口袋在腹部引流管周围渗液收集中的应用效果较好,能有效降低皮炎发生率、减少换药次数,并加快窦道愈合,值得使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4.
肛周脓肿又称为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主要是由于细菌入侵导致的肛管直肠周围间隙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涉及肛管、直肠黏膜以及周围组织[1].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是肛周脓肿常用的治疗方式,其可引出脓液,扼制病情发展,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2].护理临床工作中会遇到患者因病情原因造成引流管周围的渗液,使患处皮肤浸泡在渗液中,对周围皮肤持续造成刺激性损伤,这种刺激会给患者造成痛苦,这种痛苦不仅会给身体带来不适,还会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使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2020年4月27日我科收治了1例横结肠造瘘术后肛周脓肿引流管周围渗液的患者. 相似文献
15.
为有效解决腹部外科术后引流管周围、切口渗液问题,临床医护人员尝试应用泌尿造口袋收集引流渗液,保护伤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分析术后导致引流管周围渗液的原因、引起的临床问题,并归纳泌尿造口袋在管理术后渗液中的主要作用和优点,提出进一步推广应用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我们发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后有部分病人出现腹腔大量渗液,对其如何进一步治疗是一棘手问题。我们通过对7例病人进行观察,发现主要是因为胆汁性腹膜炎所致.对腹液进行胆红素测定可作为是否需要手术治疗的指征。 相似文献
17.
肝移植术后腹腔和胆道T型引流管的术后护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腹腔和胆道T型引流管的护理重要性。方法总结我科1999年7月~2005年10月实施的186例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毕常规右侧肝上、肝下和左侧肝下各放置腹腔引流管引流。放置胆道T型管引流126例。结果术后未发生腹腔引流管和胆道T型管脱出现象,术后定期顺利拔出腹腔引流管140例,腹腔引流管堵塞更换20例,延迟拔管26例。胆道T型管术后6个月拔管66例,6~12个月拔管48例,12个月后拔管12例。结论加强肝移植术后腹腔引流管和胆道T型引流管的护理是早期发现肝移植术后腹腔出血、感染并发症和移植肝功能异常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正>肝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肝病最有效的方法[1]。但肝移植手术创伤大,目前大部分肝移植中心仍在移植术后常规放置腹腔引流管,以便早期发现腹腔出血及胆瘘等并发症,并认为腹腔引流管至关重要[2]。随着肝脏移植技术的成熟,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在肝移植术后腹腔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肝移植术后证实为腹腔感染,超声资料完整的18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超声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注意治疗后复查的变化情况,总结其特点。结果18例腹腔感染患者中肝脓肿8例,腹膜腔感染5例,肾脓肿2例,胆源性肝脓肿并腹壁窦道感染1例,胆源性肝脓肿并腹膜腔感染1例,腹膜腔并腹壁切口感染1例。感染类型及超声征象:(1)肝脓肿:其中胆源性肝脓肿8例(均伴胆道并发症),5例伴肝动脉狭窄,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表现与非胆源性肝脓肿类似,但病灶多靠近肝脏周边,与胆管关系密切,部分与胆管相通;(2)6例腹膜腔感染,临床症状明显,且多次复查局限性积液持续存在,内部回声紊乱;(3)2例肾脓肿,均累及单肾,常规超声表现多为边界欠清的低回声团,内见细密回声或(和)层状低回声,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内部均无血流信号,超声造影显示的病灶数目多于常规超声、边界更清楚;(4)1例腹壁窦道感染为上腹壁不规则低回声带,边界欠清,并与肝脏相通;(5)1例腹壁切口感染为腹壁切口内混合回声区,彩色多普勒超声未见血流信号。结论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结合临床表现及治疗后复查情况,可较为准确的诊断肝移植术后的腹腔感染。对于常规超声诊断困难的病例,超声造影不仅可明确病灶数目,清晰显示病灶边界,而且可观察病灶的血流灌注,协助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