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输血和人巨细胞病毒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是和输血具有密切关系的人类疱疹病毒。通过输血传播的CMV原发感染可导致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发生严重的巨细胞病毒病。输注CMV抗体阴性血制品或去白细胞血制品可减少其发生,但并不能完全幸免于难。目前正致力于利用PCR筛查含CMV的血制品、灭活血制品中病毒及对高危患者使用疫苗等预防措施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是和输血具有密切关系的人类疱疹病毒。通过输血传播的CMV原发感染可导致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发生严重的巨细胞病毒病。输注CMV抗体阴性血制品或去白细胞血制品可减少其发生,但并不能完全幸免于难。目前正致力于利用PCR筛查含CMV的血制品、灭活血制品中病毒及对高危患者使用疫苗等预防措施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改进血液病毒检测提高输血安全性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输血治疗是临床医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是和其他许多临床治疗措施一样 ,输血除能治疗病人外 ,也可能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特别常见的是输血传播病毒的危险。为了保证输血安全 ,特别是防止经输血传播病毒 ,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其中血液检测病毒标志物对保证输血安全起了重要的作用。一、输血可能传播的病毒[1]1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1/2 :血液是HIV病毒传播的 3个途径之一。据WHO统计 ,全球HIV感染者中约 5%~ 10 %为经血液传播而感染 ,因此这一途径成为控制和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方面。此外 ,由于HIV经血传播和其他…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巨细胞病毒(Cytomesalovirus,CMV)可因输血发生感染。然而,CMV 与其它因输血传播的病毒有许多不同之处。例如,甲型、乙型肝炎和艾滋病毒(HIV),是因输用慢性、持续性或原发性感染者的血液而发生感染。这些病毒在献血者中感染率较低,并且有可靠的血清学检测技术检出病毒感染的献血者。而CMV 感染的供血者通常是无症状的隐性感染,感染率较高。CMV 输入免疫抑制者体内后被激活,出现感染症状。因此就血制品传播CMV的危害性而言,受血者的各项因素比供血者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南昌市无偿献血者HIV感染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滋病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是我国重点控制的乙类传染病.艾滋病病毒(HIV)的传播, 已引起了全世界对血液和血液制品安全的广泛重视,HIV通过血液及血制品的传播概率几乎达100%,医院患者输血感染HIV是普通人群感染艾滋病的一种高危途径[1-2],密切关注无偿献血人群艾滋病抗体(抗-HIV)阳性率,切断该传播途径已成为控制艾滋病蔓延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6.
献血者中的隐匿性HBV感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血制品安全性在输血治疗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通过对献血者的严格筛选与普及化的病毒筛检,已有效降低了血制品中传染性病毒的传播,并对临床用血安全有非常显着的提升.传统的献血常规筛检是采用酶免疫法(enzyme immunoassay,EIA)检测献血者血液中病毒的抗原或/和抗体,作为血液是否感染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的血液保护技术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输血事业已经过 10 0多年的历程 ,它推动了全球卫生事业的发展 ;但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从 1985年法国爆发了世界罕见的“输血感染案”到 1999年、2 0 0 1年发生在中国河南上蔡、山西运城的“艾滋病村” ,已向人们敲响了输血风险的警钟 !1 临床用血的严峻形势1.1 输血的危害性 每年虽有上百万的生命通过输血得到挽救 ,但在安全血液供给没有得到保证的国家 ,血液接受者感染人体免疫缺陷病毒 (HIV)的风险越来越大 ,有研究证实接受HIV感染血液的受血者被感染的机率超过 90 %。据WHO报道 ,每年有 130 0万单位 (每单位 4 5 0mL)以上血液没…  相似文献   

8.
输血传播的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输全血、血液成分或血制品,均有传播疾病的危险。理论上凡能发生病原血症的疾病,均能通过输血传播。危害最大的是病毒性肝炎和艾滋病。  相似文献   

9.
受血者输血前血液传播性疾病检测意义的探讨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目的探讨对受血者输血前血液传播疾病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2年7月~2003年9月的17217名患者输血前血液进行乙肝表面抗原、丙肝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及梅毒抗体检测分析。结果HBsAg阳性率11.58%,抗HCV阳性率1.20%,抗HIV阳性率0.02%,梅毒抗体阳性率1.38%。结论对输血前患者进行血液传播性疾病检测对于血液传播性疾病的预防和减少因输血后感染引起医疗纠纷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患者、医院及供血单位均有保护意义。  相似文献   

10.
护理人员对艾滋病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护理人员对艾滋病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总结如下。 1 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 (1)输血传播:输注血液血制品、输血器具及输血技术和方法等多个环节。(2)暴露性接触传播:日常诊疗、护理等操作中不可避免地要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及分泌物,破损的皮肤孙膜接触上述污染物后容易被感染。(3)医疗性锐器损伤:医护人员在手术、注射、穿刺、清洗污染器材等操作时,有可能被携带病毒的锐器刺伤。(4)口腔科传播:  相似文献   

11.
输血安全性是目前输血事业的重大挑战,特别是人类免疫缺陷病(HIV)对血液、对受血者带来的危险,人们对HIV似乎异常恐惧。通过研究和实践证明,无偿献血是保证安全输血的基础;检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输血安全提供保障,临床合理用血和血液及制品的病毒灭活是输血安全重要保证。无偿献血是保证输血安全的基础,因此,从无序献血到建立稳定的自愿无偿献血队伍是保障血液质量和输血安全的关键,据报道无偿献血输血感染性疾病阳性率明显低于国内职业卖血者。  相似文献   

12.
随着输血器材输血技术的不断改进 ,细菌性致热原污染所致的发热反应已明显减少。相对而言血液中的白细胞所致的不良反应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全血或红细胞在ACD和CPD保存液中 ,4℃保存一天后 ,粒细胞即已丧失功能。输入人体内含有白细胞的库存全血或红细胞 ,对患者不仅没有作用 ,相反 ,还会产生许多负作用 ,常可引起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FNHTR)、成人呼吸窘迫症 (ARDS)、血小板输注耐受和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 (TA -GVHD)等输血反应。此外 ,一些与输血相关的病毒 ,如巨细胞病毒 (CM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 1/ 2 )和人类T淋…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评估了1994/1995年度期间英国每年的输血费用。在公开发表的数据以及从与NHS人员访谈和对献血者的问卷表得来的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在1994/1995年,英国输血机构用于提供输血用血液和血制品的费用为1.655亿英磅。在这期间,采集了275万单位常规的全血和14.4万单位单采血小板和血浆。发出了258万单位红细胞,大约有86.6万次红细胞输血;发出了33.4万单位新鲜冰冻血浆和116万单位血小板,大约有1.7万单位血浆用于血浆输血和18.8万单位血小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调查受血者输血前或手术前常见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检测结果分析其必要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2002年9月~2005年5月患者输血前或手术前常规备血标本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抗体检测分析。结果 HBsAg阳性率4.28%,抗一HCV阳性率0.73%,抗-HIV阳性率0.22%,梅毒抗体阳性率1.16%。结论 对患者输血前或手术前进行常见血液传播性疾病检测既避免或减少了输血医疗纠纷的发生,又对患者和医护人员有重要保护意义,因此常规备血标本血液传播性疾病检测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5.
王学锋  戴菁 《上海护理》2005,5(1):68-69
190 0年 ,奥地利生理学家卡尔·兰德斯坦纳揭开了人类 ABO血型的奥秘 ,为临床输血提供了科学依据。一个多世纪以来 ,输血拯救了无数生命。但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 ,目前的临床检测手段还不能完全保证血液及血液制品的安全 ,输血相关传染病屡有发生 ,因此输血的安全性已成为医学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1 可经输血传播的病原体目前可通过输注血液或血浆制品传播的病原体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 1型 / 2型 (HIV- 1 / 2 )、成人 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 (HTL V- L / 1 1 )、肝炎病毒 (包括 HBV、HCV、 HDV、HEV、HGV、HAV、非 A - …  相似文献   

16.
临床输血除自体输血外,异体输血均存在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风险.为有效保障临床输血安全,国家采取无偿献血政策,筛选健康的献血者,严格进行血液病毒标志物的筛选检测,倡导临床科学合理用血和成分输血.要求采供血机构对血液制品在采集后至发放前和医疗机构对患者在实施输血治疗前,须进行人类免疫缺陷病(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螺旋体(TP)血清标志物检测[1],以极大程度降低临床经输血传播感染疾病的风险,有效避免经输血感染病毒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7.
<正>近10多年来,随着病毒核酸检测(NAT)技术在血液筛查中的常规应用,输血传播感染(transfusion transmitted infection,TTI)的风险已经明显降低。美国的统计数据显示,该国的输血感染风险,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为1/1 467 000,丙型肝炎病毒(HCV)为1/1 149 000,乙型肝炎病毒  相似文献   

18.
病毒危险 1991年以来,医学界将注意力集中在所谓的能传播病毒疾病的输血恐惧症之上。这些疾病未全部反映输血的危险。残留病毒危险是指在供者人群中未能检出通过血液或血液制品传播的病毒。该危险与供者人群中病毒流行率、窗口期长短、筛检方法的灵敏度有关。HBV是第一号输血传播病毒(1/30,000~250,000输注的血液单位),但输血传播的病毒疾病主要为HCV。HIV感染的残留病毒危险在1/200,000~2,000,000单位血液这个范围。另外还存在传播非传统病毒(克-雅氏病毒)的危险,但无确切数据用以评估。其它危险:潜在的严重的输血后并发症并不局限于传播病毒。所有的输血能引起细胞污染、内毒素休克、循环超负荷,白细胞抗体同种免疫等危险。现在多数较为严重的输血危险是由ABO错误或其它  相似文献   

19.
血液中可能存在的病原体可能导致输血发生感染性风险。血液筛查技术和血液管理措施并不能完全消除这种残余性风险,因此血液及血制品的病原体灭活/去除是保障输血安全的另一条重要防线。病原体灭活/去除技术是否可行,须从1)有效去除血液中的目标病原体、2)对被处理血液成分的治疗效果无明显不良影响、3)对人体安全、4)技术可行性和法规的符合性等4个方面来考量,同时做必要的卫生经济学分析。仅仅由于成本原因而未能采用或不考虑采用诸如病原体灭活/去除等适宜的血液安全技术,无异于本末倒置,无论对输血安全的整体形势还是对接受输血的病患者个人来说,都是有害无益的。  相似文献   

20.
输血引起的急性肺损伤(TRAu)是血液治疗的严重并发症。在TRALI典型的发展过程中,其突出的特点是在输血后6小时内,于双肺水肿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急性肺损伤。献血者或受血者体内的粒细胞抗体在TRALI发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约80%由抗体介导的TRALI并发症中,在所提供的血制品的血浆中能够检测到粒细胞抗体。这些病例中,输入的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