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后多因素转归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发生机制,及转归相关因素、相关程度.方法分析比较226例患者术前、术后角膜曲率,屈光状态,视网膜对应情况,及远、近立体视觉和眼外肌超微结构及VEP等.结果(1)术后12岁以下与13岁以上视功能恢复差异有显著性;(2)226例手术前有不同程度的近立体视觉147例,术后改善41例,术后近立体视觉重建有明显改善(P<0.05);(3)术前术后同视机I、II级功能重建差异有显著性(P<005);(4)观察术后不同时期的角膜屈折力,斜视手术.尤其是儿童,在同一只眼行水平直肌后徙加缩短,术后7周内角膜水平经线屈折力有变化,7周后这种变化恢复原状,而儿童在一只眼行水平直肌后徙和成人水平肌加强和减弱手术,对角膜屈折力无影响;(5)术前术后视网膜对应情况差异有显著性(P<0.05);(6)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眼外肌,可见内直肌有不同程度的退化变性,部分外直肌有纤维化的病理改变;(7)VEP检查术前VEP测试时能控制正位组与不能控制正位组均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能控制正位组术前术后VEP均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8)影响功能治愈的相关因素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取决于病程及发病年龄,发病年龄越小,病程越长,对双眼视觉损害越大,术后恢复越差.结论(1)年龄越小,发病时间越短,不易形成异常视网膜对应,而术后对于形成的异常视网膜对应易恢复正常;(2)手术对重建间歇性外斜视双眼视觉功能有显著疗效.术前同视机融合功能损失最早,手术时机以同视机融合功能损失为指征;(3)融合功能发育不全是间歇性外斜视发病机制的主要因素;(4)内直肌在超微结构上不同程度的退化变性及部分外直肌的纤维化的病理改变是产生共同性外斜视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伴弱视的斜视患者术前、术后分视VEP的变化,并探讨分视VEP检查评价双眼视功能的有效性.方法1.斜视患者术前及术后进行同视机和Titmus立体图检查;2.利用同视机分视双眼,同时以黑白棋盘格翻转及静止图形刺激两只单眼,记录斜视患者术前、术后分视VEP;3.对照组进行同视机、Titmus立体图、分视VEP检查.结果1.斜视患者术前分视VEP振幅低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显著性(t=4.20,P<0.01).不伴弱视的斜视患者术后分视VEP振幅较术前提高,两者差异有显著性(t=16.27 P<0.01),斜视术后分视VEP振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152 P>0.05).斜视患者术前、术后及对照组分视VEP潜伏期差异无显著性(P>0.05);2.分视VEP检查结果与同视机、Titmus立体图所查斜视患者双眼视功能情况相符.结论分视VEP检查是一种简单、客观有效的眼电生理检查法,分视VEP反应是一种更为精确的评价双眼视功能情况的双眼总和VEP反应.临床上这种方法与其他检查方法相结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斜视患者术前、术后双眼视功能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术前远立体视觉与手术量的关系,以期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正位率更高。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按常规手术量矫正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病例资料,查验其术前有无远近立体视觉及术后眼位情况;另对间歇性外斜视中具有远立体视患者进行手术量调整的研究。结果:术前无立体视觉和只有近立体视觉的患者,术后正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前有远立体视者,其术后正位率与术前无立体视及只有近立体视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本资料中,术前有远立体视觉的患者均在常规手术量的基础上适当减少手术量,术后眼正位率与术前无立体视及仅有近立体视而采用常规手术量的患者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术前远立体视的存在与否,调整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量,可提高一次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共同性外斜视患者双眼视功能常因眼位偏斜被破坏.手术的目的除改善容貌外,更重要的是恢复双眼视,恢复或重建立体视.我们对近10年来观察3年以上的110例共同性外斜视手术患者进行了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间歇性外斜视是介于外隐斜与恒定性外斜之间的斜视,若延误治疗时机常变为恒定性外斜视,从而丧失双眼单视功能,对间歇性外斜视倾向于手术治疗,由于斜视度不稳定,通常的手术方法易产生术后眼位矫正不足。自1995年以来,我们对43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行外直肌后徙调整缝线术,随访观察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995年6月以来我们采用外直肌后徙调整缝线术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43例,其中男28例,女15例。5~14岁,平均9岁。斜视度20△~96△,平均65.3△,随访2~10个月,平均6.1个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矫正术后1年的眼位及外斜漂移。方法 将2009年10月至2011年11月行间歇性外斜视矫正术的120例患儿分为BLR-rec组(双眼外直肌后徙术,66例)和R&R组(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截除术,54例),术后1~3d、6周、1年进行随访,采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测定患儿戴镜注视6m和33cm调节性视标的第一眼位斜视度。结果 术后1~3d,两组欠矫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而正位率、过矫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正位率、过矫率、欠矫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外斜漂移与手术年龄、屈光不正、矫正视力、术前斜视度、是否伴斜肌手术均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结论 儿童间歇性外斜视行BLR-rec和R&R两种术式矫正术后1年内,眼位呈向外斜漂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类似分开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类似分开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22例连续性病例的病历资料。采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测量患儿,经1 h诊断性遮盖前后注视6 m及33 cm调节性视标第一眼位的斜视度。检查患儿的融合功能和立体视锐度。依据诊断性遮盖后测量的最大看远斜视度,行双眼外直肌对称性定量后徙术。术后1 d、1个月、3个月、6个月检查患儿的斜视度和双眼视功能。疗效评价标准为斜视度≤±8 PD为正位。结果 22例诊断性遮盖前看远与看近斜视度的差值为(17.3±7.9)PD,诊断性遮盖后看远与看近斜视度的差值为(0.5±3.3)PD。双眼外直肌后徙量(7.2±1.2)mm。术后平均随访(8.6±5.4)月。末次随访的正位率为81.8%(18/22)、过矫率为4.5%(1/22)、欠矫率为13.6%(3/22)。手术前后融合和立体视锐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诊断性遮盖后测量的最大看远斜视度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可有效的矫正儿童类似分开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长眼轴的共同性外斜视的矫正手术量.方法:行双侧外直肌对称性后徙术共同性外斜视74例,术前采用A/B型超声波测量眼轴.分为正常眼轴组(眼轴长22.75±1.00mm)和长眼轴组(眼轴长>23.75mm).正常眼轴组按外直肌常规后徙量手术,长眼轴组按外直肌加大后徒量手术.结果:近期随访(术后1周)正位率,正常眼轴组为87.50%,长眼轴组为82.77%,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长期随访(术后≥6周)正位率,正常眼轴组为80.00%,长眼轴组为76.92%,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对长眼轴的共同性外斜视加大其外直肌后徙手术量,可获得与正常眼轴的共同性外斜视行常规外直肌后徙术相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周期性内斜视10例中男6例,女4例;发病年龄最大10岁,最小3岁,平均5岁.斜视角≤20°者3例,>20°者7例;散瞳检查示8例有轻度远视,2例有中度远视;8例周期为48h,1例为24h,1例为72h.临床特征为内斜视与正位视交替出现,有时间规律,大多数患者有明显病因,如惊吓、发热、外伤等;正位日有时表现为小角度内斜视,有双眼单视功能,且有生理性复视功能;斜视日呈内斜视,斜度大,多在+30°~+40°之间,远近斜视角稳定,双眼视力正常,很少合并弱视,眼球运动正常或内直肌功能亢进.术前散瞳验光,阿托品眼膏涂眼每日3次,连续3d,第4天验光,屈光度≥+2.00D者配镜,带镜6个月后手术治疗.术前常规检查视力、眼底、同视肌,用三棱镜检查远近斜视角.手术设计:≤+25°者单眼内直肌后退,≤+60°者双眼内直肌后退,>+60°者双眼内直肌后退加一条外直肌截除.内直肌后退量一般为5~6mm.10例中术后斜视角<10°者8例;2例欠矫,再次手术后正位;无1例过矫.≤+50°者正位率高.6例正位患儿术后2~4周检查双眼单视功能,有正常立体视觉.4例因年幼不配合检查.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12岁.发现眼外斜7年,有时伴有上转3年余.无眼病史,无家族史.全身检查无异常.眼部检查结果是屈光状态及视力:右0.6,矫正:-1.5DS-0.5DS×175°=1.0,左0.8,矫正:-0.5DS=1.2.眼位:33cm角膜映光:右眼-25°;双眼遮盖去遮盖均有上转及回落现象.眼球转动:双上斜肌亢进サ,双下直肌功能不足.三棱镜中和,5m,右眼注视-60△L/T10△,左眼注视-60△;33cm,右眼注视-55△L/R5,左眼注视-55△;上转25°时-55△.同视机检查:它觉斜视角为-25°L/T5△.Titums检查无立体视.在局麻下行双眼外直肌后退7mm,右内直肌截除6mm,双上斜肌断腱术.术后1个月复诊,视力同术前,眼位:角膜映光正位;遮盖去遮盖右眼有轻微上漂及回落现象;眼球运动正常.上转25°时-4△,同视机检查仍无同时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