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牙种植体—骨组织界面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牙种植体-骨组织界面骨形成过程中的细胞活动,包括细胞在种植体表面的粘附、增殖、分化和成熟,以及界面骨改建过程中破骨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骨内牙种植体在口腔修复治疗中具有很高的成功率,其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生理剂量的糖皮激素能促进骨内种植体植入后界面骨生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雌激素和钙剂治疗对骨质疏松大鼠种植体界面骨愈合的影响。方法:建立骨质疏松大鼠模型及种植钉骨内愈合模型,按组分别进行雌激素和钙剂的单独及联合治疗,种植手术6周后切取带种植钉部位的股骨制作切片,进行HE、苦味酸-天狼猩红、免疫组化染色,分别进行观察。结果:假手术组、雌激素治疗组和雌激素加钙治疗组种植界面骨愈合程度好于骨质疏松组和单纯钙剂治疗组,界面新骨成熟度高、生成量大,以骨性愈合为主。结论:骨质疏松对种植界面早期骨愈合有一定的影响,雌激素治疗和雌激素加钙联合治疗能促进种植界面骨愈合,单纯使用钙剂在观察期内无明显促进骨愈合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牙种植体挤压植入后早期骨界面的组织学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种植体挤压植入后界面骨的早期组织学变化.方法:18颗Compress种植体挤压植入3头小型猪的下颌骨中,在植入4小时、3天、7天处死动物,切割含种植体的下颌骨,制作HE染色的脱钙骨组织切片,光镜观察.结果:3天时髓腔内大量纤维样间充质细胞增生,并部分替代凝血块,7天时在间充质细胞中及骨切剖面有新骨形成.结论:种植体挤压植入后的骨结合一周内已开始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组织形成过程中骨钙素表达规律,评价金刚石-钛涂膜,纯钛和羟基磷灰石三种材料植入界面骨细胞功能情况,以利筛选出新的种植材料。方法:本实验将金刚石-钛涂膜、纯钛和羟基磷灰石三种种植材料,植入鼠下颌骨内,进行骨界面骨钙素mRNA检测及骨钙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金刚石-钛涂膜材料新骨生成启动早,能明显加快组织的骨性愈合;金刚石和羟基磷灰石种植材料骨钙素mRNA表达量明显大于纯钛(P〈0.01)。结论:骨钙素mRNA表达与界面区细胞增殖、新骨形成有关;骨钙素mRNA的检测有助于界面区细胞功能状态的判断。  相似文献   

6.
口腔种植体骨性结合是牙种植成功的标志,运用骨引导再生膜、骨基质明胶、骨形成蛋白、羟基磷灰石涂层、激素、高压氧、电磁场等用以诱导和促进种植体-骨界面骨的形成和生长,加速和改善骨结合,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7.
骨多肽生长素与珊瑚骨诱导鼠额面骨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骨多肽生长素 (boneactivingpolypeptide)对小鼠额面骨缺损再生修复的诱导作用 ,比较骨多肽素与珊瑚骨联用和单独用珊瑚骨的差异。方法 :实验用 42只昆明小白鼠 ,雌雄各半 ,体重 2 5g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手术制备额面骨 3mm× 2mm× 1mm骨缺损区 ,实验组骨缺损区填入多肽类骨生长素与珊瑚骨 ,对照组只填入珊瑚骨。术后 7、2 8、90d分别取材 ,进行组织学和透射电镜观察。图像软件分析 ,t检验。结果 :实验组 :术后7d ,骨缺损区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 ,可见额面骨变性坏死 ;术后 2 8d ,炎性渗出明显吸收 ,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生长活跃 ,可见骨样组织和大量骨组织 ;术后 90d ,新生骨组织范围扩大 ,钙化程度加强 ,几乎接近正常骨质结构。通过透射电镜观察 ,得到进一步证明。对照组 :术后 90d ,骨缺损边缘有较多新骨沉积。并对间充质细胞、破骨细胞、成骨细胞进行数据处理 ,两组间成骨细胞数有显著差异 (P <0 .0 1)。结论 :骨多肽生长素是一种分子生物活性物质 ,可诱导小鼠额面骨再生 ,用骨多肽生长素与珊瑚骨比单独用珊瑚骨诱导额面骨再生修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牙齿及颅面骨发育是一种受遗传严格控制和复杂环境影响的高度协调过程,许多发育相关信号分子的异常调控都可能导致牙发育异常、严重的颅面骨形成障碍和发育畸形。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在体内广泛表达并参与许多细胞生物学过程,其在哺乳动物颅面骨生长和牙齿发育过程中表现出复杂的调节作用。在牙发育中,异常的TGF-β信号会导致牙胚形成障碍,其缺失突变可以直接影响成牙本质细胞分化及釉质形成缺陷。然而,目前对TGF-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牙齿发育的早期,对TGF-β相关的牙齿发育尚未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TGF-β信号转导主要通过经典的Smad依赖性信号通路调节发育相关分子的表达控制牙齿及颅面骨发育,此外,非经典的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通路也参与了此过程。TGF-β信号异常可能造成颌骨发育障碍、颞下颌关节发育异常及炎症、腭裂。由于TGF-β在颅面骨发育中的具体调控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因此其在相关疾病治疗中的具体应用也受到较大限制。本文阐述了TGF-β在牙齿、颌骨、颞下颌关节...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组织形态学观察和定量测定,比较拔牙创对种植体-骨界面愈合进程的影响,并对正畸微种植体骨整合的安全范围进行探讨。方法 12只雄性Beagle犬,按不同愈合时间段(1、3、8、12周)随机分成4组,建立邻近拔牙创植入正畸微种植体实验动物模型。在植入微种植体后愈合的第1、3、8、12周处死各组动物,制备含种植钉的硬组织切片,观察组织学形态,并测定微种植体-骨界面骨接触率(BIC)。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植入后第3周开始出现组织学变化的明显差异:实验组骨界面骨吸收活跃;对照组骨界面出现新生骨层,周边存在活跃成骨细胞。对照组在植入后前8周,BIC值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实验组BIC值在植入3周后有所下降,到第8周达到峰值(80.08%),随后进入平台期。两组BIC的差异表现在植入后第3周:实验组BIC(44.35%)小于对照组(55.46%),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拔牙创对微种植体周围骨重建进程会产生影响,早期表现为加重骨吸收,但在随后的时间里骨形成效应会迅速加强。  相似文献   

10.
牵开成骨术已广泛地应用于颅面骨发育不全矫治的动物实验,国内外90年代开始临床应用这项技术成功地延长了人下颌骨。本文对牵开成骨技术、新骨生成方式及过程等基础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种植体界面对骨整合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种植体与骨界面的接触方式有两种:骨与种植体接触和纤维组织与种植体接触,而种植体脚围的纤维囊性包裹,在临床上被认为是种植失败,因此,种植体界面的骨整合是决定种植体成功与否的关键。影响种植体骨整合的因素很多,本文仅就种植体材料、表面处理、种植体表面形态、种植体界面的骨质最等儿个方面,对影响种植体界面骨整合的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种植体固定连接及非连接对犬颅面骨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8只Beagle系犬随机分为非连接实验组和连接实验组2组,每组4只。每只犬一侧分别于上颌骨和颧骨植入2颗种植体,对侧为正常对照。连接实验组在种植体植入1个月后固定连接种植体。数据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Studentt检验。结果:在非连接实验组,随着颅面骨的生长,种植体间距明显增加;在连接实验组,相连接的2颗种植体间距不随颅面骨的生长而增加。2组颅面骨、眶及颧弓等部位的骨测量数据均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种植体间固定连接所带来的影响是局部的,对颅面骨的生长发育无显著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牵开扩张骨生成技术在延长颅颌面骨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牵张成骨术应用于颅颌面骨畸形矫治只有7年之久。1992~1996年应用口外牵张器主要矫正下颌骨畸形;1997年以来口内牵张装置逐步出现,使口内进路牵张成骨术得以实现;并由矫正下颌骨畸形逐渐发展至延长上颌骨、部分颅面骨及牙槽骨。它的应用开辟了矫治颅颌面畸形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颅底最初以软骨形式形成,之后通过软骨内成骨转化为骨。随着钙化的进行,骨化中心继续保留着称为软骨联合的软骨带。其在颅底生长发育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其发育异常对颅面骨性错牙合畸形的发生发展有重要意义。很多学者对于其发生机制已从基因和细胞水平作了大量研究,本文将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采用三维各向异性有限元分析法,研究人体硬组织替换材料弹性模量变化对口腔种植体界面骨支持组织应力分布和种植体长轴位移影响。将骨支持组织假设为连续的、非均质的和各向异性的线弹性材料,并设定种植体材料弹性模量的变化区间在10000~400000MPa。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材料的力学性能弹性模量在给定区间内的变化,种植体界面骨支持组织的应力分布和种植体长轴的位移发生相应的改变。在种植体承受垂直向动态和静态载荷为主时,随着材料弹性模量由大变小,界面骨支持组织的应力强度也随之由大变小,且当材料的弹性模量在10000~27000MPa时,界面骨支持组织的应力强度相对达到较小值。本研究的结果为口腔种植材料力学性能弹性模量的选择和力学相容性的评价提出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Brаnemark提出的种植体-骨界面骨结合理论认为,口腔种植体须经6~12个月无负荷的愈合期后才适合承担牙合力,此时种植体和骨组织间才能形成较好的骨整合界面[1].而随着口腔生物力学、组织形态学、材料学等研究的发展,即刻负荷种植成了目前研究和应用的热点.  相似文献   

17.
牵张成骨术应用于颅颌面骨畸形矫治只有7年之久。1992~1996年应用口外牵张器主要矫正下颌骨畸形;1997年以来口内牵张装置逐步出现,使口内进路牵张成骨术得以实现;并由矫正下颌骨畸形逐渐发展至延长上颌骨、部分颅面骨及牙槽骨。它的应用开辟了矫治颅颌面畸形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17β-雌二醇(17β-E2)对骨质疏松大鼠种植体-骨界面骨整合指数的影响。方法:6月龄未交配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A:假去势手术组(SHAM),B:去势手术非药组(OVX),C:17β-E2治疗组(E2),每组13只。将后两组行卵巢切除术,并在卵巢切除术后1.5个月对所有大鼠右股骨远中种植纯钛螺钉,E2组在种植术后-周开始给予17β-E2(30μg/kg)治疗。分别于种植术后1.5个月及3个月,随机处死各组动物的-半。处死后,取大鼠右股骨,沿种植体长轴将种植体连同骨组织平均切为两半,扫描电镜观察与测量种植体-骨结合骨接触率即骨整合指数(OI)。结果:1.5个月与3个月处死时,E2组与SHAM组骨整合指数大致相同(E2组略高),它们明显高于OVX组如〈0.05)。各组大鼠不同时期处死时,骨整合指数大致相同0〉0.05)。结论:1.骨质疏松改变可使大鼠种植体-骨界面骨整合指数降低。2.17β-E2可使骨质疏松大鼠种植体-骨界面骨整合指数增加。3.骨整合完成后,延长时间并不能使骨整合指数增加。  相似文献   

19.
组织工程化细胞型植骨材料的体外构建与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姚晖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1,36(3):170-173,T001
目的应用组织工程的原理和方法,体外构建人细胞型颌骨植骨材料并对其生物亲和性和成骨活性进行评价,探讨临床采用此类植骨材料修复口腔颌面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取3名阻生齿患者的健康齿槽骨组织,经酶消化法进行齿槽骨细胞的分离,在5%CO2、37℃的条件下用含成骨细胞分化诱导剂β-磷酸甘油和地塞米松的α-MEM(α-minimumessentialmedium,极限必需培养基)培养液进行细胞的培养,以诱导其向成骨细胞分化。确定为成骨样细胞后,以5×104/ml的密度分别播种在3种可吸收性支架材料聚羟基乙酸(PGAS)、胶原海绵(CLGS)和L-乳酸/ε-己酸内酯(LACT)上,形成齿槽骨成骨样细胞-可吸收支架复合体。3种复合体在体外同等条件下继续培养3~4周,定期观测细胞在支架中的增殖速率、形态学变化、碱性磷酸酶活性及矿化结节形成等成骨活性指标的变化。结果自3人下颌齿槽骨分离培养的齿槽骨细胞在加入β-磷酸甘油和地塞米松刺激的体外培养条件下,均可成功表达成骨细胞的表现型,与同源成纤维细胞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该齿槽骨成骨样细胞与3种可吸收性支架材料分别构建成3种细胞型骨种植材料后,PGAS中的细胞增殖、碱性磷酸酶活性和矿化结节形成量最多;统计学结果显示,其综合成骨活性与LACT、CLGS两种细胞型植骨材料间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提示PGAS与齿槽骨成骨样细胞具有较好的亲和性,该细胞型植骨材料具有较好的体外成骨活性。结论PGAS-齿槽骨成骨样细胞复合体具有较好的生物亲和性和体外成骨能力,值得进一步开发研制,以便为口腔颌面骨缺损修复提供细胞型人工骨植入材料。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埋植型与非埋植型种植体在义齿修复受载后种植体-骨界面中骨桥蛋白表达变化的异同。方法:选用纯系动物Beagle犬8只,在其下颌分别植入埋植型与非埋植型种植体,采用固定金属全冠行种植义齿修复,分不同时期处死动物。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修复后不同时期埋植型与非埋植型种植体-骨界面骨桥蛋白进行动态观察,比较两者之间的异同。结果:免疫组化观察发现,种植义齿修复受载后,随着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发生改建,种植体-骨界面表达骨桥蛋白较未修复对照组明显增强。2周时界面骨桥蛋白有表达,但与对照组无差异;4周和8周时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于8周时达到高峰;12周时恢复到与对照组相近。埋植型和非埋植型种植体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埋植型和非埋植型种植体在义齿修复受载后,所承受的机械负荷均能经过种植体传递至周围骨组织,刺激种植体-骨界面骨桥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