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FasMcab对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FasMcab对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活力的影响。方法 以体外培养的病理瘢痕成纤维细胞为研究对象,应用MTT法,^3H-TDR核苷掺入法,观察了FasMcab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活力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检测FasMcab作用下,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塔两类成纤维细胞的凋亡率。结果 ①低浓度FasMacb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活力具有促进作用;②FasMcab在4μg/ml的浓度下可迅速诱导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凋亡,但在相同条件下对瘢痕疙成纤维细胞不具有诱导凋亡的作用。结论 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对FasMcab诱导的凋亡存在抗性。深入研究性产生的原因将有助寺揭示病理性瘢痕增生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FasMcab对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活力的影响。方法 以体外培养的病理瘢痕成纤维细胞为研究对象 ,应用MTT法 ,3H -TDR核苷掺入法 ,观察了FasMcab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活力的影响 ;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FasMcab作用下 ,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两类成纤维细胞的凋亡率。结果 ①低浓度FasMcab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活力具有促进作用 ;②FasMcab在 4 μg/ml的浓度下可迅速诱导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凋亡 ,但在相同条件下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不具有诱导凋亡的作用。结论 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对FasMcab诱导的凋亡存在抗性。深入研究抗性产生的原因将有助于揭示病理性瘢痕增生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3.
Fas介导下瘢痕成纤维细胞中死亡信号传导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和比较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经Fas单抗 (FasMcab)诱导产生凋亡的能力 ,同时探讨Ca2 、氢过氧化物 (LPO)在其相应死亡信号通道中的作用。方法 取手术切除的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患者的瘢痕及瘢痕疙者组织各 6例 ,通过细胞培养 6~ 8代后 ,以FasMcab为处理因素作用于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 2 4h ,应用透射电镜证实凋亡现象的发生 ;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及比较两者凋亡率。同时 ,应用粘附式细胞仪检测FasMcab作用下胞内Ca 2 、LPO的变化。结果 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在工作浓度以上的FasMcab作用下 ,发生明显的凋亡现象 ,其凋亡率随着单抗浓度的增高不断增高。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在各浓度梯度下 ,均未发现明显的凋亡 ,且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在FasM cab作用下 ,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内Ca2 、LPO显著增高 ,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内Ca2 、LPO的变化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Fas介导凋亡的异常可能是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凋亡调控异常的细胞生物学机理之一。在FasMcab作用下 ,细胞内Ca2 、LPO产生的障碍可能直接导致瘢痕疙瘩的凋亡异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筛选瘢痕疙瘩差异表达蛋白,为临床诊断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瘢痕疙瘩为实验组,正常皮肤组织为对照组,同时提取两组蛋白质,经初步消化、过柱、洗脱、收集后,加样到WCX2蛋白质芯片上,蛋白质芯片采用蛋白质芯片阅读机(PBSII-C型)读取数据。结果:实验结果表明瘢痕疙瘩组织相比较正常皮肤组织,蛋白芯片捕获262个蛋白峰。其中有33个蛋白质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出现明显的变化,有11个标志蛋白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高表达,22个标志蛋白相对正常皮肤是低表达。结论:运用SELDI分析了瘢痕疙瘩差异蛋白质,这些差异蛋白可为将来确定瘢痕疙瘩诊断标志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FasMcab对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FasMcab对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活力的影响.方法以体外培养的病理瘢痕成纤维细胞为研究对象,应用MTT法,3H-TDR核苷掺入法,观察了FasMcab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活力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FasMcab作用下,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两类成纤维细胞的凋亡率.结果①低浓度FasMcab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活力具有促进作用;②FasMcab在4μg/ml的浓度下可迅速诱导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凋亡,但在相同条件下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不具有诱导凋亡的作用.结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对FasMcab诱导的凋亡存在抗性.深入研究抗性产生的原因将有助于揭示病理性瘢痕增生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RNA干扰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F)增殖以及I型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 设计合成3条CTGF小干扰RNA(siRNA)序列并克隆到pRNAT-6.1/Neo载体中;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KF中CTGF和I型胶原的表达,计算KF细胞数目.结果 合成的3个CTGF siRNA载体中CTGF siRNA3的干扰效果最强,将CTGF mRNA的相对表达量从3.13±0.17降至0.71±0.02,并能将KF中的I型胶原的mRNA水平从2.04±0.10降至0.60±0.04(P<0.01).KF对照组5 d的细胞数目为(10.50±0.25)×10~4,而CTGF siRNA3组5d的细胞数目为(6.83±0.29)×10~4(P<0.01).结论 CTGF RNA干扰能抑制KF的CTGF表达,产生抑制I型胶原合成和细胞增殖的生物学作用.  相似文献   

7.
瘢痕成纤维细胞的钙网蛋白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钙网蛋白(CRT)在瘢痕及下沉皮肤成纤维细胞内的表达情况。方法 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原位EISA技术对体外培养的瘢痕及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进行CR贮位及表达水平研究。结果 瘢痕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在处于增殖生长状态时,胞浆及核内均秀不同程度的CRT表达,其中瘢痕成纤维细胞表达CRT水平(A:1.97±0.15,ELISA492nm)明显高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水平(A:1.43±0.12)  相似文献   

8.
wt-P53蛋白对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wt-P53蛋白对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eloidfibroblasts,KFBS)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明确在人KFBs中wt-P53蛋白与端粒酶活性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将来源于人瘢痕疙瘩组织的KFBs随机分成两组,转染组采用腺病毒介导法将野生型Wt-p53基因转染至人KFBs;非转染组KFBs未进行野生型wt-p53基因转染。转染48h后,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KFBs wt-P53蛋白的表达;并于转染后1~7d,采用TRAP—ELISA法检测KFBs端粒酶活性。结果两组均有wt-P53蛋白表达,转染组Wt-P53蛋白表达明显高于非转染组;转染后1~7d,转染组端粒酶活性均明显低于非转染组(P〈O.05)。结论 wt-P53蛋白能够抑制人KFBs端粒酶活性。  相似文献   

9.
Bcl—2和Fas基因在瘢痕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研究凋亡基因Fas/Apo-1和抑凋亡相关基因Bcl-2在瘢痕形成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0例正常皮肤、10例增生性瘢痕及10例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Fas/Apo-1和Bcl-2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Fas蛋白稀释为1∶50;Bcl-2蛋白稀释为1∶40,阴性对照以PBS代替一抗.随机选择五个高倍视野,计算其细胞平均阳性率.结果Bcl-2蛋白在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中阳性率分别为6.78%、38.6%和83.2%.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的表达阳性率高于正常皮肤,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瘢痕疙瘩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增生性瘢痕(P<0.01).Fas/Apo-1蛋白在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中阳性率分别为78.4%、80.4%和84.4%,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病理性瘢痕的形成与Bcl-2基因的过度表达有关,而对Fas基因介导的凋亡不敏感或凋亡受阻,亦是导致瘢痕过度增生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电子线治疗瘢痕疙瘩的机制及其有效的安全剂量。方法 分别用 5 ,10 ,15 ,2 0Gy的电子线照射体外培养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 ,然后观测其生物学效应。结果  5Gy以上的放射剂量即能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 ,但剂量超过 2 0Gy ,成纤维细胞即被杀死。剂量在 10~ 15Gy之间 ,成纤维细胞Ⅲ型胶原的合成明显增加。结论  10~ 15Gy的电子线应是安全有效的放射剂量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探讨瘢痕疙瘩周围皮肤中是否有生物学活性异常成纤维细胞 ,以期进一步了解瘢痕疙瘩的发展机制。方法 所取新鲜组织标本进行细胞培养 ,通过碘化丙啶 (PI)染色、激光流式细胞仪比较不同浓度Fas单克隆抗体 (FasMcAb ,0~ 10 0 0 μg/L)作用后各组成纤维细胞凋亡率。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技术对Fas基因外显子 8进行DNA扩增并测序。结果 FasMcAb作用2 4h后 ,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在各浓度段均不能凋亡 ,瘢痕疙瘩周围皮肤成纤维细胞随FasMcAb作用浓度的增加凋亡率虽有所增加 ,但总体比较与瘢痕疙瘩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而与正常皮肤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瘢痕疙瘩周围皮肤 6例标本中有 4例 (4 /6)Fas基因外显子 8及其下游序列存在点突变及移码突变 ,均与同患者瘢痕疙瘩细胞基因序列分析结果一致 ,而两组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则未发现有任何形式的基因突变。结论 瘢痕疙瘩周围 0 .5cm皮肤内存在生物学活性异常细胞 ,这可能为瘢痕疙瘩浸润性生长的结果及其治疗后易复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巢蛋白(nestin)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巢蛋白(nestin)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方法检测8例正常皮肤、7例扁平瘢痕、8例瘢痕疙瘩、8例增生性瘢痕中nestin^+细胞,计数分析nestin^+细胞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结果①nestin在8例正常皮肤组织中表皮基底细胞和棘细胞、汗腺、毛囊、皮脂腺、血管内皮细胞和7例成纤维细胞的胞浆中表达。nestin在扁平瘢痕、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组织中表皮基底细胞和棘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胞浆及残留的汗腺、毛囊、皮脂腺中表达。②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组织中nestin^+表皮细胞、nestin^+成纤维细胞和nestin^+血管内皮细胞的数量明显高于正常皮肤和扁平瘢痕(P〈0.05),而正常皮肤与扁平瘢痕组织中nestin^+细胞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巢蛋白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表皮、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中表达增高提示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的过度增生可能与巢蛋白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和比较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经FasMcab(Fas单抗)诱导产生凋亡的能力,同时探讨Ca2+、H+在其相应死亡信号通道中的作用.方法取手术切除的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各 6例,通过细胞培养6~8代后,以FasMcab为处理因素作用于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24小时,比较两者凋亡率.同时,应用粘附式细胞仪检测FasMcab作用下胞内Ca2+ 、H+的变化.结果①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在工作浓度以上的FasMcab作用下,随着单抗浓度的增高,其凋亡率不断增高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在各浓度梯度下,均未发现明显的凋亡,且各组间无显著差异;③在FasMcab作用下,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内Ca2+显著增高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内Ca2+无变化;④在Fa sMcab作用下,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内H+均下降,两组间无显著的差异.结论①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有别于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FasMcab 不能诱导其产生正常的凋亡.鉴于Fas介导的凋亡被认为是介导死亡信号传递的最主要通道,Fas介导凋亡的异常可能是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凋亡调控异常的细胞生物学机制之一 ;②Ca2+作为Fas信号通道中一种重要的下游信号通道介质,在Fas介导的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中起着重要作用;③H+参与了成纤维细胞内Fas信号的传递;但H+ 作为重要的信号递质,它的变化并非Fas介导成纤维细胞凋亡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15.
神经酰胺在Fas介导的信号通道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判断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Fas介导的死亡信号通道是否有阻断及阻断的具体位点,检测和比较FasMcab作用后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内神经酰胺的变化。方法:取手术切除的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各6例,通过细胞培养4-6代后,不同浓度梯度的FasMcab处理增生性瘢痕及瘢痕产假瘩成纤维细胞,在一定的反应体系内,抽提细胞内神经酰胺,与外源性32P-ATP反应,通过放射自显影,闪烁记数等半定量,定量地反应胞内神经酰胺的含量。结果: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随着FasMcab 浓度的梯度的增高,其胞内神经酰胺的含量不断增高;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在各种浓度梯度下,胞内神经酰胺的含量无增加,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作为Fas介导的死亡信号通道中的第二信使,神经酰胺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内的产生有缺陷。因此,Fas介导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死亡信号传导阻滞是“上游”事件。  相似文献   

16.
Lu F  Gao JH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5):1058-1060
目的 研究携带人Fas基因的两种重组腺病毒对瘢痕疙瘩的体内治疗效果。方法 构建瘢痕疙瘩裸鼠模型,应用携带Fas基因的常规腺病毒Ad—Fas(T)和细菌内重组腺病毒Ad—Fas(B)注射及Fas单克隆抗体(FasMcab)辅助对植入裸鼠皮下的瘢痕疙瘩组织进行治疗。通过大体观察、常规病理及电镜观察检测瘢痕疙瘩组织的变化。结果 单纯使用腺病毒注射的瘢痕疙瘩组织块体积仅轻度缩小。前期注射Ad—Fas(B)或Ad—Fas(T)后,应用FasMcab作为后续治疗,瘢痕疙瘩组织块均明显缩小,HE染色证实瘢痕疙瘩组织结构遭到破坏,电镜观察发现细胞凋亡证据。结论 重组腺病毒Ad—Fas(B)及Ad—Fas(T)的瘢痕疙瘩基因治疗效果令人满意。为瘢痕疙瘩的治疗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原癌基因的表达与病理性瘢痕形成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 ,检测c -myc和c -fos蛋白在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 ,并用图像定量分析比较其差异。结果 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成纤维细胞中c-myc、c -fos呈强阳性表达 ,两组间无明显差异 ,而与正常皮肤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中c -myc、c -fos蛋白表达升高 ,存在c -myc和c -fos原癌基因的激活 ,可能参与了成纤维细胞的分化增殖或表型转化、胶原合成与降解以及对细胞因子的调控 ,并导致瘢痕增生。  相似文献   

18.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