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患者凝血纤溶功能的变化.[方法]分析30例T2DM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临床资料.比较两组血浆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结果]T2DM组TAFI、vWF、FIB、D-D水平校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增高(P<0.01).[结论]高水平的血浆TAFI、vWF、FIB、D-D与T2DM尤其是大血管病变风险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血浆纤溶抑制物(TAFI)与2型糖尿病患者凝血及纤溶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血浆TAFI水平采用ELISA测定,纤维蛋白原(Fib)采用凝血酶法测定,纤溶酶原(PLG)活性通过发色底物法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2型糖尿病无并发症组血浆TAFI、Fib水平及PLG活性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组血浆TAFI、Fib水平及PLG活性升高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同时,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TAFI与Fib水平及PLG活性显著相关(P<0.05)。结论2型糖尿病凝血及纤溶功能的变化与血浆TAFI水平的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4.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凝血及纤溶系统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李红  王秀芬  王燕  徐和平  胡建峰 《临床荟萃》2005,20(21):1222-1223
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重要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肾病(DN) 是糖尿病常见而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 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纤维蛋白原 (FBG)的浓度可以反映体内血栓前状态.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 及其抑制物( PAI) 等对调节纤溶和平衡纤溶系统功能起关键作用,血清脂蛋白(a)[Lp(a)]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早已成为共识,它与DN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故我们同时观察DN患者血浆中Lp(a)、tPA、PAI、FBG含量的变化并对其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2-DM)患者血浆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EPCR)和血栓调节蛋白(sTM)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74例2-DM患者和29例正常对照组(K组)sEPCP和sTM,并根据24h尿白蛋白(24hUAE)分为A组(n=36,24hUAE<30 mg)、B组(n=24,24hUAE30~300mg)和C组(n=14,24hUAE≥300mg).结果与K组比较,DM患者血浆sEPCR和sTM显著升高,P<0.05和P<0.01;分组比较,A组正sER和sTM水平无显著差异,B组显著升高(P<0.05和<0.01),C组更进一步升高,P值分别小于0.01和0.001;sEPCR与sTM、24hUAE和糖化血红蛋白呈显著正相关(P<0.05),sTM与24hUAE(P<0.01)和糖化血红蛋白(P<0.05)呈显著正相关;sEPCR和sTM与DM病程、空腹血糖、血脂和年龄均无相关性.结论sEPCR和sTM升高与DM血管病变的发生和严重程度相关,是反映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良好指标,并可能参与其高凝状态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纤溶和凝血功能变化与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凝血与纤溶功能变化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活性采用发色底物法,纤维蛋白原(Fg)采用免疫浊度法测定。结果糖尿病无微血管病变组血浆PAI-1和Fg水平高于小常对照组(P〈0.05),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血浆PAI-1和Fg水平明显高于无微血管病变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血液的高凝及低纤溶状态,在发生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后更为明显,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中PAI-1和Fg水平,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预防和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损伤在2型糖尿病(DM)患者微血管并发症发生、发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150例2型DM患者和150名体检正常者(正常对照组)血浆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EPCR)和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M患者血浆sEPCR和s TM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血浆sEPCR和sTM水平升高与DM患者血管病变的发生和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是反映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8.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凝血及纤溶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常见而严重的微血管病变并发症,它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我们同时检测了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Fbg)、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拟制物(PAI-1)、血清脂蛋白(Lp(a))含量的变化并对其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DM)患者血浆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EPCR)及血栓调节蛋白(sTM)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78例DM患者和25名正常对照组血浆sEPCR和sTM.DM患者根据24h 尿白蛋白分泌率(24hUAER)分为3组:正常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和大量白蛋白尿组,并根据病程分为:<10 年组、10~20年组、>20年组.结果 (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尿病各组血浆sEPCR和sTM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P <0.01),与正常白蛋白尿组比较,微量白蛋白尿组及大量白蛋白尿组sTM显著升高(P<0.01,P<0.01),而大量白蛋白尿组sEPCR显著升高(P<0.01);(2)<10年组与10~20年组血浆sEPCR与sTM水平无显著性差别(P>0.05),而>20年组显著升高(P<0.01);(3)尿白蛋白分泌率与血浆sEPCR(r=0.4467,P<0.05),sTM(r=0.3781,P<0.05)及糖尿病病程(r=0.3135,P<0.05)呈正相关,sEPCR与sTM呈显著正相关(r=0.3718,P<0.05).结论 sEPCR和sTM升高与DM血管病变的发生和严重程度相关,是反映血管内皮功能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2-DM)病人血浆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EPCR)和血栓调节蛋白(sTM)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74例2-DM病人和20例正常对照组(C组)sEPCR和sTM,并根据24 h尿白蛋白(24 h UAE)分为A组(n=36,24 h UAE<30 mg)、B组(n=18,24 h UAE<30~300 mg)和C组(n=20,24 h UAE≥300 mg)。结果 与C组比较,DM病人血浆sEPCR和、sTM显著升高,P<0.05和P<0.01;分组比较,A组sEPCR和sTM水平无显著差异,B组显著升高(P<0.05和P<0.01),C组更进一步升高,P值分别<0.01和0.001;sEPCR与sTM、24 h UAE和糖化血红蛋白呈显著正相关(P<0.05),sTM与24 h UAE(P<0.01)和糖化血红蛋白(P<0.05)呈显著正相关;sEPCR和sTM与DM病程、空腹血糖、血脂和年龄均无相关性。结论 sEPCR和sTM升高与DM血管病变的发生和严重程度相关,是反映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良好指标,并可能参与其高凝状态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性肾病(DN)是糖尿病(DM)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几乎所有DM患者都随病情的发展,病程的延长,终将出现不同程度的微血管病变,继而发生肾脏的损害.当常规尿蛋白出现时,肾脏病变往往不可逆转,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是导致DM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评价血浆可溶性凝血酶调节蛋白(sTM)与2型糖尿病患者凝血和纤溶系统之间的关系。方 法 我们检测了50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50名年龄与患者相匹配的健康者血浆中sTM、蛋白C(PC)、凝血酶原 片段F1+2、纤溶酶 α2 抗纤溶酶复合物(PAP)、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 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 1)和D 二聚体(DD)含量。结果 患者血浆中的sTM(P<0.01)、t PA(P<0.05)、PAP(P<0.01)、PC(P<0.05)和F1+2 (P<0.05)较50名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糖尿病肾病患者的sTM和PAP升高更加显著。在糖尿病患者中,sTM 与PC呈负相关(r=-0.50,P<0.001),而与PAP呈正相关(r=0.47,P<0.001);PAI 1和DD与正常对照组相 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2型糖尿病者的凝血和纤溶系统均是活化的,高浓度sTM是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或功能 活化标志,其能否当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继发血栓症或冠心病的一个早期预测指标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评价血浆可溶性凝血酶调节蛋白(sTM)与2型糖尿病患者凝血和纤溶系统之间的关系.方法我们检测了50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50名年龄与患者相匹配的健康者血浆中sTM、蛋白C(PC)、凝血酶原片段F1+2、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AP)、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和D二聚体(DD)含量.结果患者血浆中的sTM(P<0.01)、t-PA(P<0.05)、PAP(P<0.01)、PC(P<0.05)和F1+2(P<0.05)较50名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糖尿病肾病患者的sTM和PAP升高更加显著.在糖尿病患者中,sTM与PC呈负相关(r=-0.50,P<0.001),而与PAP呈正相关(r=0.47,P<0.001);PAI-1和DD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2型糖尿病者的凝血和纤溶系统均是活化的,高浓度sTM是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或功能活化标志,其能否当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继发血栓症或冠心病的一个早期预测指标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反映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的尿白蛋白排泄率与血栓调节蛋白以及血小板计数的关系。方法:纳入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2000-01/2004-12住院的型糖尿病患者68例。于次晨8时收集血浆及24h尿标本,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分为3组:无白蛋白尿组(<30mg/L)23例、微量白蛋白尿组(30~299mg/L)21例、临床白蛋白尿组(≥300mg/L)24例。纳入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同2型糖尿病患者一样收集血液及尿液标本,检测4组血浆血栓调节蛋白。参与者知情同意。用SPSSforwindow11.5统计软件作回归线性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68例和健康体检者3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对照组、无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临床白蛋白尿组的尿白蛋白排泄率分别为(13.35±4.2),(15.45±5.4),(190.5±18),(555±21)mg/L;血栓调节蛋白分别为(12±4.7),(21±5.2),(45±4.5),(75±5.5)μg/L。②尿白蛋白排泄率与血浆血栓调节蛋白含量呈正相关(r=0.978,P=0.022)。③与血小板计数的关系:2型糖尿病患者无蛋白尿组血浆血栓调节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浆血栓调节蛋白水平与尿蛋白排泄率及血小板计数均呈现显著正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与血浆血栓调节蛋白含量水平呈相关,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并发症之前就已可能存在微血管病变。因此,早期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和血浆血栓调节蛋白,有助于延缓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反映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的尿白蛋白排泄率与血栓调节蛋白以及血小板计数的关系.方法:纳入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2000-01/2004-12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68例.于次晨8时收集血浆及24 h尿标本,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分为3组:无白蛋白尿组(<30 mg/L)23例、微量白蛋白尿组(30~299 mg/L)21例、临床白蛋白尿组(≥300 mg/L)24例.纳入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同2型糖尿病患者一样收集血液及尿液标本,检测4组血浆血栓调节蛋白.参与者知情同意.用SPSS for window 11.5统计软件作回归线性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68例和健康体检者3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1]对照组、无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临床白蛋白尿组的尿白蛋白排泄率分别为(13.35&;#177;4.2),(15.45&;#177;5.4),(190.5&;#177;18),(555&;#177;21)mg/L;血栓调节蛋白分别为(12&;#177;4.7),(21&;#177;5.2),(45&;#177;4.5),(75&;#177;5.5)μg/L.[2]尿白蛋白排泄率与血浆血栓调节蛋白含量呈正相关(r=0.978,P=0.022).[3]与血小板计数的关系:2型糖尿病患者无蛋白尿组血浆血栓调节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浆血栓调节蛋白水平与尿蛋白排泄率及血小板计数均呈现显著正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与血浆血栓调节蛋白含量水平呈相关,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并发症之前就已可能存在微血管病变.因此,早期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和血浆血栓调节蛋白,有助于延缓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2型糖尿病肾病(DN)患者病程过程中血清血栓调节蛋白(TM)变化的观察,探讨TM参与DN发病的可能机制.方法 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51例,根据尿清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正常清蛋白尿组、微量清蛋白尿组和大量清蛋白尿组3组,分别检测空腹血糖、果糖胺、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素氮(BUN)、肌酐(Cr)、血脂全套、TM.结果 正常清蛋白尿组的血清TM水平[(3.59±0.81)ng/mL]与健康对照组[(3.15±0.29)ng/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微量清蛋白尿组TM水平[(3.77±0.74)ng/m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大量清蛋白尿组TM[(8.49±4.60)ng/m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正常清蛋白尿组和微量清蛋白尿组(P<0.01).糖尿病患者中微量清蛋白尿组和大量清蛋白尿组的TM水平与UAER的水平呈正相关(r=0.773、0.870,P<0.01).结论 糖尿病患者血浆TM水平的变化与DN病程演变过程有关,是反映DN患者内皮损伤的分子标记物,可作为早期诊断DN的预测指标,为干预DN的发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纤溶活性变化与胰岛素抵抗(IR)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53例2型糖尿病惠者(包括无血管并发症组30例和微血管并发症组23例)和25例正常对照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含量,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其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t-PA含量明显降低,而PAI-1含量明显升高,t-PA分别是(7.09±2.10)μg/L vs(12.40±2.11)μg/L(P<0.05),PAI-1分别是(40.38±1.74)μg/L vs(25.28±2.83)μg/L(P<0.05),合并微血管病变者,此变化更为显著,t-PA分别(6.22±1.23)μg/L vs(12.40±2.11)/μg/L,PAI-1分别是(44.57±2.16)μg/L vs(25.28±2.83)μg/L(均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HOMA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教(HOMA-IR)是PAI-1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纤溶活性降低,IR在降低其纤溶活性,并发微血管病变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FIB)的检测,探讨COPD合并T2DM患者凝血、纤溶功能的变化。方法分组:单纯COPD组(30例),有并发症组(30例)和无并发症组(30例)。分别检测各组血浆D-D、FIB的含量。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别对各组的D-D、FIB进行比较。结果有并发症组的D-D、FIB均高于单纯COPD组及无并发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并发症组的D-D、FIB与单纯COPD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PD合并T2DM患者伴有视网膜、肾和周围神经病变等微血管病变时,进一步加重患者的凝血、纤维功能紊乱。在诊治COPD合并T2DM并发症患者时,要充分考虑到患者存在的凝血纤溶功能异常,注意监测相关凝血纤溶指标,对防治COPD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郑军  刘文操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15):1189-1190,1193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凝血、纤溶功能的变化。方法分组:正常对照组(40例)、单纯COPD组(40例)、COPD+DM+无并发症组(40例)和COPD+DM+有并发症组(40例)。分别检测各组血浆D-二聚体(D-Dimer)和纤维蛋白原(FIB)的水平。统计分析并比较各组的D-Dimer、FIB水平。结果 COPD+DM+有并发症组的D-Dimer、FIB均高于其他3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纯COPD组的D-Dimer、FIB与COPD+DM+无并发症组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PD合并T2DM同时出现并发症时会进一步使凝血、纤溶功能失调。在诊断和治疗COPD合并T2DM同时出现并发症的患者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富组氨酸糖蛋白含有大量组氨酸残基,其氨基端序列与抗凝血酶Ⅱ具有同源性。它可与肝素结合,中和其抗凝作用。它与纤溶酶原结合,使游离纤溶酶原减少,从而抑制纤溶。此外,它还与纤溶酶原、凝血酶敏感蛋白形成复合物,对血小板与血管壁的相互作用以及血小板表面的凝血与纤溶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