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ABO血型不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早期输血质量控制方法,确保HSCT顺利进行。方法对23例HSCT患者进行早期输血治疗,做好输血前、中、后期输血管理及血液保存的质量控制。结果23例ABO血型不合的HSCT后均获得了造血重建,血型分别于移植后24~150d转为供者血型;无1例发生溶血反应。结论严格输血管理,可以帮助HSCT患者顺利实现造血功能重建。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ABO血型不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早期输血质量控制方法,确保HSCT顺利进行.方法 对23例HSCT患者进行早期输血治疗,做好输血前、中、后期输血管理及血液保存的质量控制.结果 23例ABO血型不合的HSCT后均获得了造血重建,血型分别于移植后24~150 d转为供者血型;无1例发生溶血反应.结论 严格输血管理,可以帮助HSCT患者顺利实现造血功能重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ABO血型主要不合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并发纯红细胞再生障碍(PRCA)的危险因素、临床转归以及PRCA的治疗和预防。方法42例行allo-HSCT,其中供、受者AN)血型主要不合者33例,主次双向不合者9例,27例受者血型为O型。预处理后,13例行骨髓移植,25例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4例行脐血移植。6例移植前行供者型血浆置换。移植后采用环孢素A(CsA)及短程甲氨蝶呤(MTX)联用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结果42例均获得供者细胞植入,11例移植后并发PRCA(26.2%),11例的血型均为O型,其供者9例为A型,2例为B型;移植前行供者型血浆置换的O型受者,移植后均未发生PRCA。并发PRCA的11例中,8例经红细胞输注后自然缓解,2例行供者型血浆置换,其凝集素滴度下降后缓解,1例予利妥昔单抗治疗后缓解。单因素分析表明,O型受者、A型供者以及A型供给O型者与PRCA的发生相关,多因素分析表明,A型供给0型者是发生PRCA的独立危险因素(RR为10.999,95%可信区间为1.975-61.258,P〈0.05)。结论A型供给O型者与PRCA的发生密切相关;移植前行供者型血浆置换可预防PRCA的发生;供者型血浆置换和利妥昔单抗可有效治疗PRCA。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含高剂量CD34+细胞的非血缘脐血移植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合并骨髓增生综合征(AML/MDS)后发生原发植入失败的原因。方法 1例4岁女孩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血液肿瘤科被诊断为AML/MDS。患儿经诱导及巩固治疗获完全缓解后,行无血缘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部分不相合脐血移植。观察患儿术后造血重建及移植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患儿术后发生原发植入失败,再次进行血缘间的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期间患多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败血症,于第2次移植后7 d死于呼吸衰竭。结论含高剂量CD34+细胞脐血造血干细胞并不能抵消HLA配型不合的缺陷。患儿原发植入失败可能与患儿移植前存在长期血小板输注无效及潜在免疫异常,尤其是移植前产生抗-HLA供者特异性抗体有关。  相似文献   

5.
ABO血型不合对同胞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HLA配型相合但ABO血型不合的同胞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 PBSCT)治疗血液恶性肿瘤的疗效。方法对2001年6月至2005年9月的68例HLA配型相合的血液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同胞allo-PBSCT,其中ABO血型不合30例(血型不合组),ABO血型相合38例(血型相合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采用马利兰(BU)/环磷酰胺(CY)预处理方案;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HL)患者采用全身照射(TBI)/CY方案;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采用TBI/CY/马法兰方案。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预防采用霉酚酸酯(MMF)、环孢素A(CsA)和短程甲氨喋呤(MTX)三联方案。结果(1)除1例植入失败外,其余67例患者全部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和血小板数≥20×10~9/L的平均时间为移植后+12(+9~+15)d和+21(+15~+40)d,血型不合组与血型相合组植入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型不合组均未出现急性溶血反应,但与血型相合组比较,红系造血延迟,在供/受者血型为A/O的7例患者中有3例(42.9%)发生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血型不合组于移植后60d(24~153 d)血型成功转变为供者型。(3)随访至2005年9月30日,血型不合组急性GVHD发生率(20.0%)比血型相合组(2.6%)高(P=0.019),但慢性GVHD发生率、肝静脉栓塞综合征(VOD)发生率、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发生率、出血性膀胱炎(HC)发生率、疾病复发率及死亡率与血型相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血型相合组和血型不合组患者之间预期4年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O血型不合可以进行allo-PBSCT,并且不影响干细胞移植的植活,虽然急性GVHD的发生率较血型相合组高,但其对复发率、死亡率及生存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含高剂量CD34^+细胞的非血缘脐血移植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合并骨髓增生综合征(AML/MDS)后发生原发植入失败的原因。方法 1例4岁女孩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血液肿瘤科被诊断为AML/MDS。患儿经诱导及巩固治疗获完全缓解后,行无血缘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部分不相合脐血移植。观察患儿术后造血重建及移植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患儿术后发生原发植入失败,再次进行血缘间的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期间患多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败血症,于第2次移植后7 d死于呼吸衰竭。结论含高剂量CD34^+细胞脐血造血干细胞并不能抵消HLA配型不合的缺陷。患儿原发植入失败可能与患儿移植前存在长期血小板输注无效及潜在免疫异常,尤其是移植前产生抗-HLA供者特异性抗体有关。  相似文献   

7.
过客淋巴细胞综合征(PLS)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及实体器官移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也是造成移植术后溶血的主要原因。PLS是由于供者B细胞在移植后被输注到受者体内, 并被激活、增殖, 从而产生抗体, 导致溶血的发生。其主要发生在ABO或Rh血型不相合的移植中, 有时也可由某些不规则抗红细胞抗体所致。PLS可以通过血清学方法、嵌合体检测及流式细胞技术进行诊断。目前尚无可靠的方法治疗PLS, 但纠正贫血、去除抗体、抑制B细胞增殖及营养支持是治疗PLS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非亲缘异基因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1例5岁非霍奇金淋巴瘤(Ⅳ期)患儿接受了高剂量放化疗联合非亲缘异基因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治疗。结果静脉输注脐血后无异常反应。白细胞植入时间为移植后17d,血小板植入时间为移植后25d。移植后出现Ⅰ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分别于24d、40d采集患者外周血,经短串联重复序列GeneScan方法分析判定供者造血干细胞在患者体内存活。患儿移植后43d出院,随访至2010年6月,已无病存活67个月,至今状况良好,无复发、无并发症、无慢性GVHD发生。结论大剂量化疗联合非亲缘异基因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儿童患者的移植效果较好,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双份脐血移植(DCBT)受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的嵌合状态.方法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2a型男性患者1例,接受改良白消安环磷酰胺方案+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预处理,输注5个抗原(5/6)相合和4个抗原(4/6)相合的非血源脐血各1份,移植后19 d粒系造血重建.移植后87 d,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DCBT后受者及正常供者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分别培养MSC,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诱导其向成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分化,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MSC表面造血及免疫相关分子的表达,短串联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受者MSC、外周血、骨髓中供者细胞嵌合率.结果 移植后受者MSC与正常供者MSC具有相似的细胞形态、免疫表型以及分化潜能,均能表达白细胞介素6、干细胞因子、白血病抑制因子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造血及免疫相关分子的mRNA.DCBT后受者骨髓优势脐血嵌合度达96.4%,外周血嵌合度达95.7%,MSC的优势脐血嵌合度为5.4%,MSC中受者本身部分占94.6%.结论 DCBT后,受者造血重建仅来自于其中1份脐血.移植后骨髓MSC大部分来源受者本身,部分嵌合的供者MSC来源于植入的单份脐血.  相似文献   

10.
非清髓性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观察非清髓性造血干细胞移植(NST)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生情况。方法 将18例患者分为3组:A组为6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成人患者,行无关供者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B组为5例SAA患者,行同胞供者骨髓联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C组为7例肿瘤性血液病患者,其中3例行同胞供者骨髓移植,4例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均采用以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或抗淋巴细胞球蛋白为基础的预处理方案。A组和B组应用环孢素A(CsA)和甲泼尼龙预防GVHD,C组应用CsA和甲氨蝶呤预防GVHD。C组形成混合性嵌合体后行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结果 A组有4例形成并维持混合性嵌合体状态,1例死于真菌性败血症,1例自动出院。移植后早期,B组有3例供者型嵌合体占94%以上,并在短期内转变并维持完全供者嵌合体状态,获得无病存活,其中1例在移植后8个月发生慢性GVHD;另2例行供者千细胞输注后,1例6个月后死于继发性纵隔淋巴瘤,1例造血功能恢复。C组患者早期均形成混合性嵌合体,获得血液学部分缓解,患者DLI前无急性GVHD发生,1例于2次DLI后死于严重感染,1例失访;另5例分别经过4、3、7、5、4次DLI,全部转为完全供者型嵌合体,并获得血液学完全缓解,4例并发慢性GVHD,2例并发急性GVHD。结论 对于SAA患者,NST的临床效果较好,GVHD的发生率较低;而对于肿瘤性血液病,NST后患者的早期死亡率低,急性GVHD发生率下降,但慢性GVHD和感染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1998年10月至2001年8月,我们为12例血液病患者进行了HLA相合、ABO血型不合的非清髓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NAPBSCT)。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指将各种来源的正常造血干细胞包括骨髓干细胞、外周血干细胞或脐带血干细胞在患者接受超剂量化疗或放疗后,通过静脉输注植入患者体内,重建患者由于各种原因被摧毁或已衰竭的造血及免疫功能。HSCT的理论基础是造血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及分化成熟为各种血细胞和免疫活性细胞的能力。HSCT不仅重建了患者的造血功能,亦重建了患者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3.
张競文  陆英  李旭东 《器官移植》2015,6(6):415-419
目的  分析儿童高危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脐血移植失败后白血病长期缓解的原因。方法  收集2013年9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血液内科接受脐血干细胞移植的1例高危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患儿术后治疗过程及预后, 并结合文献资料分析患者移植失败但白血病治疗获得良好效果的可能原因。结果  患儿首次脐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恢复不良, 2013年11月行脐血输注, 后因为经济原因未针对原发病进一步治疗, 然而该患者脐血移植术后15个月造血功能恢复, 至2015年9月, 脐血移植后2年无病生存。结论  脐血移植或输注可能具有修复造血及免疫系统的功能, 且无需通过成功植入发挥作用。儿童高危白血病进行脐血移植植入失败并不意味白血病治疗失败, 患儿有可能获得长期无病生存。  相似文献   

14.
我们为1例因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行AB0血型不合造血干细胞移植,16个月后出现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患者进行了肝移植,术后肝功能恢复正常,造血功能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2011年5月,我所收到1例亲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所致肝损害的肝脏组织切片,现将其病理改变情况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患者为男性,30岁,原发病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接受ABO血型不合亲缘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1年2个月.供者为其胞弟,ABO血型为AB型,受者为B型.以环孢素A(CsA)预防GVHD.10余天前,受者自感厌食、恶心,食欲明显减退,随后出现浓茶样小便,皮肤瘙痒,大便转为白陶土色,但无发热,生命体征平稳,巩膜轻度黄染,肝脾肋下未及.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非清髓性无关供者脐血移植与同胞供者骨髓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和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SAA患者进行非清髓性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资料,根据造血干细胞(HSC)来源的不同,将患者分为骨髓移植组(BMT组;6例)和脐血移植组(UCBT组;9例).对两组患者术后的外周血象、骨髓象、细胞嵌合体状态、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以及存活率等长期随访结果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 BMT组和UCBT组造血干细胞植入率分别为100%和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CBT组移植后大多数形成了供、受者型细胞混合嵌合体,BMT组大多数形成了供者型完全嵌合体.BMT组血象恢复正常的中位时间为25 d、UCBT组为120 d,BMT组骨髓象恢复正常的中位时间为25 d,UCBT组为150 d.BMT组慢性GVHD的表现以肝功能异常为主,而UCBT组则以皮疹为主.UCBT组术后早期感染率为33.3%,BMT组为16.7%.结论 非清髓性无关供者脐血移植和同胞供者骨髓移植均可成功治疗SAA;但与BMT比较,UCBT的造血功能恢复较慢、血型转变少而延迟、早期感染率较高、而慢性GVHD的程度却较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极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效果,积累临床经验。方法1例患者意外受60^Co照射,受照射剂量为9~15Gy,诊断为极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在受照射后第4天患者开始接受预处理,3d后进行了HLA全相合的异基因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后采用环孢素A和霉酚酸酯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结果造血功能于移植后第9天开始恢复,第11天WBC升至14.74×10^9L,随后降至正常范围,血小板升至50×10^9/L,Hb在80g/L以上。经短串联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反应及血型动态检测,证实供者细胞稳定植入,原有染色体畸变和微核均消失,血型于移植后第27天完全转变为供者型。患者未发生GVHD,但放射性损伤持续加重,并发多重感染,于移植后第68天(受照射后第75天)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极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可以通过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恢复造血功能,为患者存活创造机会,但仅有造血功能恢复,而未能解决好放射线对全身组织的损伤及免疫功能重建,患者仍难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18.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最有效手段,但是仅有25%的患者能找到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全相合的亲缘供者从而顺利实施移植。因此HLA单倍体相合移植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移植后排异反应及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具有多能干细胞特性,输注后可重建骨髓微环境、促进移植后造血干细胞的植入,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多种因素导致骨髓造血干细胞和造血微环境受损,而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类疾病。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可重建受损骨髓的造血功能。但对大多数患者来说要获得HLA相合的供髓十分困难,使其应用受到限制【门。我院血液科1996年7月至1997年11月试用体外扩增后的脐血造血细胞,对2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进行了输注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护理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0例,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龄6~44岁,平均22岁。病史最短1个月,最长18年,其中2例为继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18例为原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大部分患者入院前均…  相似文献   

20.
非清髓性脐血移植治疗成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与追踪观察无关供者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Allo CBSCT)治疗成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SAA)后 ,脐血造血细胞的植入情况及疗效。方法 单份脐血 (3例 )和双份脐血 (3例 )移植治疗成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共 6例。输入的脐血单个核细胞 (MNC)数为 (1.6~ 10 .7)×10 7/kg(按患者体重计 )。预处理方案由低剂量的环磷酰胺 (CTX)和抗淋巴细胞球蛋白 (ALG)组成。CTX总用量为 6 0mg/kg ;ALG为 12 0mg/kg。移植后供者细胞植入状态的检测方法采用微卫星DNA指纹法或萤光定量PCR分析。结果  6例中有 5例移植后有供者细胞植入证据 ,均为供、受者细胞混合嵌合状态。 2例接受双份脐血移植者均仅显示单份脐血植入。迄今追踪时间平均 2 1个月 (7~ 5 0个月 ) ,4例造血完全恢复。 2例移植后早期死于重症感染 ,其中 1例曾有早期植入证据。结论 Allo CBSCT治疗成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可形成较长期的稳定供、受者造血细胞混合嵌合体。脐血可作为造血干细胞来源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