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瘫分型辨治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瘫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症状,又称“卒口癖”、“口口呙”等,是针灸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据其病因可分为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两大类,其中又以周围性面瘫多见,本文仅就其辨证分型及综合治疗陈述管见,以祈斧正。1辨证分型临床观察表明,周围性面瘫的病因主要有3大类:风寒闭阻  相似文献   

2.
“腿面颊”治疗单纯性周围性面瘫3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周围性面瘫是常见病多发病,周围性面瘫中医名称为“口眼歪斜”。本病可发于任何年龄,任何季节,无性别差异。但以春秋两季发病较多。本病西医的名称为“周围性面神经瘫痪”或“面神经炎”。笔者曾在针灸临床用“腿面颊”穴治疗单纯性面瘫30例,并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面瘫指面部肌肉瘫痪,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面神经受损而引起的病症,亦叫面神经麻痹,中医称之为“口眼歪邪”、“口僻”等。面瘫分为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临床以周围性面瘫为多见。周围性面瘫发病后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得法,可成为顽固性、难治性面瘫。笔者采用穴位注射加灸法治疗顽固性面瘫62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周围性面神经病变主要包括周围性面神经炎、面神经痉挛及感染、肿瘤等因素引起的面神经病变,其中以周围性面神经炎为临床所多见,其发病原因多是由于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因受风寒而发生痉挛,导致该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或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致。周围性面神经炎,亦称面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瘫,属于祖国医学的“口僻”、“面瘫”、“口眼喁斜”等范畴,  相似文献   

5.
面瘫即周围性面神经瘫痪,大多数是由急性非化脓性茎乳突孑L内的面神经炎引起,故又称周围性面神经炎、Bell麻痹。中医学的“口眼喁斜”、“吊线风”、“卒口僻”均属此范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常遇到面瘫患者,在此,就面瘫的病因、临床表现、中医治疗与康复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6.
周围性面瘫,又称“周围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症的病证,是临床常见颅神经病之一,针刺治疗该病疗效肯定,其文献散载于我国历代中医书籍中,祖国医学对面瘫的描述也很形象简洁,以“口眼喁斜”就概括面瘫的主证。近半年多以来本人在临床中采用“六位一体法”(普通针刺、放血疗法、穴位注射、TDP照射、闪罐和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58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面瘫亦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属中医的“口眼歪斜”、“喁僻”范畴.管遵惠主任医师是云南省名中医,云南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导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治疗面瘫,积累了丰富经验.现将跟师以来,学习和整理导师治疗面瘫经验,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8.
针灸择期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研究现状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瑛  吴曦  胡卡明  陈晓琴 《中医杂志》2008,49(5):465-468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针灸治疗最常见的病种之一.针灸治疗该病的临床研究文献丰富,鉴于周围性面瘫具有不同分期的临床特点,我们就周围性面瘫的分期、针刺时机、神经定位以及疗效评价等问题,对近年来针灸择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现状进行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9.
胡汝云 《新中医》1995,27(1):33-34
药物注射翳风穴治疗周围性面瘫50例临床观察胡汝云周围性面瘫是针灸临床常见病之一。中医称“口眼歪斜”.笔者从1988年起选择了150例单纯周围性面瘫(即贝尔氏面瘫),分为药物穴位注射组(以下简称穴注组)、传统针刺组(以下称针刺组)和电针组3组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0.
伍丽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5):686-686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症,故又称“口眼歪斜”。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面神经麻痹症,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病侧面部肌肉运动障碍,发生口眼歪斜,也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笔者采用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60侧,疗效较佳。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20-40岁多见,属中医学“口眼歪斜”范畴,又称“贝尔氏麻痹”。笔者于2001年3月以来,采用针刺结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面瘫多表现为口眼歪斜,为单纯性的一侧面颊筋肉弛缓,无半身不遂、神志不清等症状,属西医“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神经炎”范畴。面瘫为针灸治疗的优势病种[1],且疗效确切[2]。旋转罐疗法是一种新的走罐方法,有关旋转罐法治疗面瘫的报道尚不多见。笔者采用电针结合旋转罐法治疗周围性面瘫50例,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并与健侧面部相比较,评价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周围性面瘫中医称“僻”、“口眼歪斜”。笔者几年来在针灸治疗本病方面进行多种尝试,现把电针、TDP(特定电磁波治疗器之简称)治疗72例周围性面瘫的分组疗效观察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红外线穴位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28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瘫是“面神经麻痹”的简称,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种。周围性面瘫好发于20~40岁青壮年,发病以冬春季居多。因病损表现于面部,对患者的社交、工作及生活均产生了极大的心理压力,故求治心切。面瘫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相似文献   

15.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有关治疗的报道较多,笔者在2000~2002年临床中应用中药内服与针刺方法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周围性面瘫50例,疗效显著.现就周围性面瘫的治疗做一简要分析. 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6.
经筋透刺法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35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围性面瘫,属现代医学的周围神经麻痹,又称贝尔(Bell's)氏面瘫。它是由于面神经管内面神经炎所致的瘫痪,中医学称为“口眼歪斜”。笔者自2001年-2005年应用经筋法和针灸透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35例收到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张智龙教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撷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智龙教授认为络脉空虚,邪阻筋脉为周围性面瘫的基本病机。总结出“先远端、后局部”的取穴规律:其一是指针刺取穴时先针远端穴,后针局部穴,其二是指面瘫初期着重取远端穴,后期着重取局部穴;“先浅刺,后透针”的针法规律:即面瘫初期针刺面部穴时用浅刺法或点刺法,后期用透穴针法;“先不留,后宜留”的留针规律:即面瘫初期局部不宜留针,后期宜留针等经验治疗本病,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医称“口喁”、“中风”、“面瘫”。多由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入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致。本人经十多年的实践,总结出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较为理想,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面瘫”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症状,祖国医学根据其症状命名,故称之为“面瘫”。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乃颜面神经麻痹所致,此疾目前为数甚多,但在临床中可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两类,而中枢性多半由“中风”所导致,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之象,此类在文中不详解:本文所指仅限于周围性面瘫。  相似文献   

20.
周围性面瘫又称面神经炎,是临床较多见面部疾患之一。笔者运用自制膏药“祛风活络膏”外贴患侧翳风穴治疗周围性面瘫50例,并设西药对照组观察比较,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取自1995年7月以来收治周围性面瘫患者76例,其中男46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