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脂水平与脑梗死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性质、血脂水平与脑梗死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120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80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分别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记录2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部位、数目和颈动脉内径,同时检测2组患者的血脂水平。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三酰甘油(TG)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及斑块的性质与脑梗死发生密切相关,部分脂质代谢异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血同型半胱氨酸(HCY)、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为脑梗死的防治提供循证医学的依据.方法 选择我院2008年8月~2009年3月脑梗死住院病人60例,检测其HCY、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结果 HCY、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密切相关.结论 血同型半胱氨酸升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发生脑梗死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对患者血脂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10月-2011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7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检测患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斑块面积。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TC、TG、LDL-C、HDL-C、IMT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两组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可以起到较好的降脂、缩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溶血磷脂酸(LPA)与不同类型急性脑梗死及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6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发病48 h内的21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据发病次数分为首发性、再发性脑梗死组;据症状是否进展分为进展性、稳定性脑梗死组,据临床神经功能损害程度分为轻型、中型、重型脑梗死组,据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无斑块组、稳定性斑块组、不稳定性斑块组。选择已排除脑血管病的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LPA水平及斑块检出情况。结果观察组LPA水平、CAS斑块的总体检出率及不稳定性斑块的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稳定性斑块组LPA水平高于稳定性斑块组和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再发性脑梗死组LPA水平高于首发性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性脑梗死组LPA水平高于稳定性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型脑梗死组LPA水平均高于轻型脑梗死组,重型脑梗死组LPA水平高于中型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监测LPA水平有助于评估脑梗死的发生以及严重程度,同时可指导抗血小板聚集、抗炎、抗氧化、稳定粥样斑块、保护血管内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预防和治疗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特征与血脂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12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斑块组和无斑块组,分别检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载脂蛋白A(apoA)、载蛋白B(apoB)、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脂代谢的关系。方法:对70例脑梗死患者(病例组)和38名正常体检者(对照组)行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硬化斑块,同时检测两组的血浆脂质代谢水平,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脂蛋白(a)[LP(a)]。结果:病例组70例,斑块检出率70.0%(49/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8.4%(7/38)(P<0.01);同时比较两组的TC、TG、HDL-C、LDL-C和LP(a)水平。脑梗死组血浆TC、LDL-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其它血脂指标无显著差异,而LDL-C/HDL-C比值在两组有明显差异(P<0.01)。将病例组按颈动脉斑块的有无分为脑梗死 斑块组(CI P)、脑梗死无斑块组(CI-P),发现CI P组LDL- C、HDL-C较CI-P组分别有升高、下降趋势,但各自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而研究LDL-C/HDL-C比值则CI P组明显高于CI-P组(P<0.05)。结论:脑梗死发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高血浆TC、LDL-C水平促发脑梗死的发生,分析LDL-C/HDL-C水平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很大的相关性,尤其对有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脑梗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益心康泰对血脂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益心康泰对血脂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80例颈动脉斑块和血脂异常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给予益心康泰和阿斯匹林治疗6个月;对照组仅口服阿斯匹林。两组常规治疗相同(胞二磷胆碱1.0+维脑路通针5支,iv qtt gd),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血脂等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颈动脉平均斑块数,斑块总积分,斑块面积CRP.FIB,D-二聚体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并且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益心康泰不仅有调整血脂的作用,还具有抗脂质氧化、保护血管内皮等多种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脂水平与脑梗死的临床关系。方法收集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160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100例,分别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记录两组颈动脉内径和颈动脉粥样斑块的部位、数目、性质,同时检测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斑块好发部位依次为颈总动脉分叉处、主干、颈内动脉起始部;左右颈总动脉内径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血TC、T G及LDL-C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脑梗死组的TC、TG、LDL-C水平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对132例临床确诊为脑梗死患者与118名健康体检者对照,进行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检测,同时行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132例确诊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90例(68.3%),明显高于对照组18.6%(P<0.05).与对照组比较,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血清LDL -C浓度显著增高(P<0.05).脑梗死患者无论有无颈动脉斑块,LDL-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LDL -C是发生脑梗死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检测血脂水平及颈部血管病变是早期发现脑梗死的措施之一,为脑梗死的预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戴健  肖瑾 《安徽医学》2010,31(10):1217-1219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58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总动脉内径,斑块数,性质及部位,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IMT明显增厚(P〈0.01),颈总动脉内径明显增大(P〈0.05),斑块检出率增高(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颈总动脉内径增大,颈动脉粥样化斑块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1.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脂等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目的研究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脂、载脂蛋白、血糖等多因素的关系.方法对96例脑梗死患者及88例健康人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同时检测血脂、血糖、载脂蛋A-I(Apo AI)、载脂蛋白B100(Apo B100)等项目.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68.7%,对照组为20.8%(P<0.01).颈动脉斑块与脑梗死部位存在同侧相关性.颈动脉有斑块的病例其高血压发生率、血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较无斑块的病例显著增高.脑梗死组HDL-C明显降低,ApoAI也明显降低,且与HDL-C的降低水平具有一致性;而Apo B100显著增高.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附壁血栓形成脱落或小斑块脱落,可以成为大片脑梗死或腔隙性脑梗死的病因.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与高血压病史、血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的指标增高有关;HDL-C明显降低、Apo AI降低;血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Apo B100升高是估价脑梗死危险因子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2.
13.
14.
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增高,且致残、致死率高,血液生化检测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防发挥了重要作用,血液中各类脂类成分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形成有重要关系。我们结合脑CT、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死及颈动脉病变,进一步探讨血脂和血糖水平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关系。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2008年2月—2009年10月我院住院的脑梗死患者165例,均符合1996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经临床检查和脑CT检查确诊。其中男92例(55·8%),女73例(44·2%),年龄35~89岁,排除心源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大明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急性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9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及改善血液循环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大明胶囊,疗程3个月。结果:两组组间血脂变化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 media thickness,IMT)及颈动脉斑块大小均较治疗前缩小,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大明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调脂、稳定斑块及降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疗效优于单用阿托伐他汀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方法:采用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结果:80例脑梗死病例,6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12例未发现斑块,发生率为77.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左侧发生率高于右侧,斑块好发于分叉处,在各型中软斑与溃疡斑是脑梗死的主要来源之一。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不仅可以对已发生的脑栓塞患者提供各项有重要价值的指标,而且对无症状期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监测,以及早期采取有效的防治,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运用益气活血法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进展性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血脂指标及斑块情况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进展性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研究组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中药益气活血,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的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hree glycerol,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内皮细胞钙黏蛋白(vascular endothelial cadherin,VE-cadherin)、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MCP-1)、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和斑块最大厚度。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TG、TC、LDL-C、VE-cadherin、MCP-1水平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IMT、斑块面积和斑块最大厚度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HDL-C水平比对照组明显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用益气活血法联合阿托伐他汀能有效地调节进展性脑梗死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血脂指标,缩小并稳定斑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以及血脂、血糖、纤维蛋白原(Fbg)等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影响。方法:对51例脑梗死病人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按有无粥样硬化斑块分成两组,比较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血液中TC、TG、LDL、HDL-C、apoprotein Al、apoprotein B、空腹血糖(FBG)和Fbg的含量;观察梗死侧与非梗死侧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结果:脑梗死病人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70.6%,与无斑块组比较,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元显著性(P>0.05)。斑块组TC、LDL、aporprotein B、FBG及Fbg较无斑块组增高(P<0.05),HDL-C的含量则降低(P<0.05);梗死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增高(P<0.05)。结论:定期颈动脉超声和对血脂血糖等检查,可作为早期发现和筛选脑梗死高危病人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王新成 《当代医学》2013,(31):82-83
目的通过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结果及原因来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0年-2012午郑州币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10例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另选其他非脑血管病患者10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通过血管外超声手段来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硬化斑块形成原因及颈动脉狭窄程度,并检验血压、空腹血糟、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尿酸等。将所有患者进行分组给予不同治疗方式,一组用阿司匹林及辛伐他汀(治疗组)治疗,另一组单用阿司匹林(对照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并对比两种治疗效果。结果经干预治疗后治疗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内部回声增强;而对照组患者粥样硬化斑块大小变化不明显。脑梗死组颈动脉IMT、斑块检出率均较高,其颈动脉内膜一中膜厚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与非脑血管病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1;p〈0.0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对有斑块组与无斑块组进行比较,得出年龄、低密度脂蛋白、尿酸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病有着密切联系,脑梗死组的动脉斑块发生率高,颈动脉超声可作为检测动脉斑块的无创敏感性指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时进行干预性治疗,可有效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年轻脑梗死患者脂蛋白(a)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近3 a连续住院的年轻脑梗死患者,年龄18~50岁,同时把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进行分级:(Ⅰ级)无动脉粥样硬化;(Ⅱ级)动脉粥样硬化而无血管狭窄;(Ⅲ级)血管狭窄≥50%.多因素逻辑性回归分析血浆蛋白(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结果共132例患者男/女:79/53;平均年龄(42.2±6.5)岁;78例为Ⅰ组,42例为Ⅱ组,12例为Ⅲ组.多因素逻辑性回归分析显示血浆脂蛋白(a)浓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分级有明显相关性(P<0.01).结论年轻脑梗死患者血浆脂蛋白(a)[Lp(a)]浓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明显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同其他已知脑梗死危险因素一样,是脑梗死独立的危险因素,如吸烟、胆固醇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