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通过搜集和整理清代医家治疗咳嗽的内服方剂用药,总结治疗该病的常用有效药物,对这些药物的性、味及归经规律进行研究,并探索相对高频用药之间的配伍规律。方法:收集清代医籍中治疗咳嗽的内服方剂,对其进行收集、整理和统计,并运用聚类分析总结用药规律。结果:共收集到治疗咳嗽的内服方剂785首,全部方剂中出现频次超过120次的药物15味,性以温平居多,味以苦、甘、辛居多,较常使用归肺、脾、胃经药物。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形成4个聚类方-C1:甘草、杏仁、麻黄;C2:桑白皮、紫菀、生姜、人参、麦门冬、款冬花、五味子;C3:半夏、陈皮、茯苓;C4:川贝母、桔梗。结论:清代医家对于咳嗽的治疗既注重其症状又不忘病理本质,诊疗时合参性、味、归经及功效,注重肺脾的调理。  相似文献   

2.
古方治疗噎膈用药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方法 :探讨古方治疗噎膈用药规律和特点 ,对古代治疗噎膈所用方药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所用药物以理气药为最多 ,占总用药频次 18.83% ,木香最为常用 ;其次为补益药 ,占 15 .4 2 % ,四君子汤最为常用 ;温里药占 14 .76 % ,化痰药占 9.4 1% ,活血药、清热药比例较小 ;并对常用药物进行了分析。结论 :古方治疗噎膈用药特点和规律与现代治疗食管癌有很大差异 ,这些特点和规律对临床和科研组方用药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刘晶  王庆全  杜业勤 《河南中医》2010,30(3):303-304
目的:探讨《医学噎膈集成》方论部分治疗噎膈所用方药的规律和特点。方法:对《医学噎膈集成》方论部分治疗噎膈所用方药进行整理,并对其进行频数分析。结果:所用药物以补虚药为最多,占总用药频次的33.43%,四君子汤最为常用;其次为解表药,占10.57%,生姜最为常用;清热药占8.86%,化痰止咳平喘药占6.86%,理气药占6.00%,温里药占5.43%。结论:《医学噎膈集成》方论部分治疗噎膈用药从脾胃论治,标本兼顾,对中晚期食道癌遣方用药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噎膈是指吞咽食物哽噎不顺,饮食难下,或纳而复出的疾患。《素问.通评虚实论》曰:"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唐宋以后始将"噎膈"并称。噎膈的病因复杂,历代中医文献多有论述,如朱丹溪《脉因证治.噎膈》指出"血液俱耗,胃脘亦槁",主要与七情内伤、酒食不节、久病年老有关,致使气、痰、瘀交阻,耗气伤津,胃失通降而成。  相似文献   

5.
田建中 《河南中医》2005,25(3):67-67
噎膈在古代条件下为诸多癌症之中诊断相对准确者,故选之为统计分析对象。本文所统计之62个古代治疗噎膈之医案,选自不同时代,不同流派,不同医家,或可代表古代治疗噎膈之概况。所纳入统计的68个现代医案选自1989年以来全国各中医期刊所报道之医案,亦基本可代表现代治疗噎膈之概貌。通过对古今噎膈治疗的比较分析,可知古今中医对癌证治疗之异同,有助于探讨噎膈治疗之规律,并可由此推而广之,对其它癌证的治疗亦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6.
丁鑫  钱占红 《中医药导报》2019,25(15):31-33
目的:探究清代温病医案三焦用药特点。方法:收集清代治温医案,并按照入选标准、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建立温热、湿热类医案三焦证候药物数据库,统计各类药物的频数,运用频数分析方法,探讨清代医家在各类、各阶段温病证候治疗中所体现的用药特点和规律。结果:温热类上焦用药频数最多,湿热类中焦医案及药物频数较多,但三焦兼顾。结论:清代医家治疗温病用药注重三焦脏腑功能和气机通畅,温热类主要在肺,湿热类主要在脾胃。  相似文献   

7.
古医籍治疗噎膈方药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迎霞  司富春 《河南中医》2009,29(10):1031-1032
对噎膈的古文献进行了回顾性研究。药物分析表明,补虚药在古代噎膈用药中占第一位,说明体虚是发病的前提。补虚有补气、补阳、补阴、补血之分。从统计的数据来看,补虚药占总用药频次的21.72%,而补气药就占到了总用药频次的13.36%,以甘草、人参、白术为多。对于噎膈的病因病机,古人认为七情失调也是导致噎膈形成的主要因素,以忧思恼怒多见。从数据统计中看出,理气药占到总用药频次的第二位,以陈皮、青皮、枳壳为多 化痰药占到总用药频次的11.94%,而半夏、前胡、桔梗最为常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搜集和整理历代医家治疗骨痿的内服方剂用药,总结治疗该病的常用有效药物,对这些药物的性、味及归经规律进行研究,并探索相对高频次用药之间的配伍规律。利用《中华医典》为检索源,收集古代医籍中治疗骨痿的内服方剂,对其进行采集、整理和编排,查出药物的性、味及归经,总结用药规律。共搜集到治疗骨痿的方子155首,涉及药物180种,药物出现总频次1 497味次;用药频次排在前3位的是牛膝、熟地黄、肉苁蓉、菟丝子、茯苓;高频用药归经涉及除小肠经、三焦经之外的10条正经,出现频次共计2 414次,前两位的依次是肾经、肝经;所用药物涉及药性共5种,出现频次共计948次,前两位的依次是温、平;所用药物涉及药味共7种,出现频次共计1 481次,排在第1位的是甘。  相似文献   

9.
固本化瘀治疗噎膈初探赵志奎,葛河明(山东省邹城市叔和中医院,273500)噎膈是消化道常见病症之一。“噎”指吞咽食物梗噎不利;“膈”有格拒之意,指胸膈阻塞,食物难下或食后吐出,主要包括食道癌,胃癌等病。笔者经过近几年,通过临床15例患者的观察,已取得...  相似文献   

10.
赖孔梅  林良才 《中医药导报》2021,27(7):173-176,195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清代名医治疗便血的用药规律.方法:对《清代名医医案精华》所载医案进行收集、整理,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建立方药数据库,统计用药频数、药物分类及药物性味归经,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 22.0软件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运用IBM SPSS Mo...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清代名医孔毓礼中医药治疗痢疾用药规律。方法:将清代名医孔毓礼所撰《痢疾论》治疗痢疾病的中医方剂录入计算机,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统计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整理治疗痢疾病中药复方106首,涉及中药126种,总用药次数为706次。结论:临床以补虚药、温里药、清热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等为主要药类;核心单味药依次为甘草、人参、白术、茯苓、黄连、当归、干姜、白芍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比9位医家临证处方规律的异同点,分析探讨清代医家唐容)川临证处方用药特色。方法选择唐容川及其他8位医家临证医案为研究对象,运用传统文献学方法、方剂计量学方法,对各医家临证处方用药的常用药物四性五味归经补泻运用情况进行方剂计量学特有指标对比分析。结果唐容川临证处方用药排序前5位高频用药分别为炙甘草(0.65)、白芍(0.63)、茯苓(0.32)、黄芩(0.32)、当归(0.31)、生地黄(0.24)。与其他8位医家相比茯苓、白芍用量偏高。用药归经显示脾、肺、胃(5.0、4.7、3.95)频次较高。唐容川与中西医汇通医家张锡纯及陆渊雷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0.826,0.701(P〈0.05),与其他医家均不显著(P均〉0.05),唐容)川临证处方计量特有指标中变异系数、极变异系数、主要突出指数偏小0.4、4.62、0.45。结论唐容川临证用药习惯上与中西医汇通医家有相似之处,与非汇通医家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中华医典》医案部分的不寐医案进行挖掘分析,探究清代医家不寐诊治的遣方用药规律,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华医典》医案部分为清代医家诊治不寐的数据来源,对其进行不寐诊治的医家著作、高频药物及其性味归经的频数统计;运用SPSS Modeler 18.0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运用SPSS 21.0对所筛选的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收录122条医案,涉及医案著作32本,不寐诊治记载频数较高的清代医家为张聿青、邵兰荪、缪松心、叶天士、吴鞠通;122条医案中,涉及中药177味,中药使用总频次1 205次。经过筛选,得到50味不寐诊治的高频中药。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可得,其药性多平、微寒;药味多甘、苦;归经以心经为主;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可得,茯神、酸枣仁为常见两味药药对,茯神、酸枣仁、远志为常见三味药药组;通过聚类分析可得7个药物组合,如生脉散加减、阿胶鸡子黄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归脾汤加减、涤痰汤加减、天王补心丹加减、温胆汤合半夏秫米汤加减等。结论:清代医家诊治不寐注重虚实,虚证多选用补益气血,滋阴清热,养血安神之品,辨证多以心肾不交、心脾两虚多见;实证多见肝亢与痰热,故用药多配伍平肝潜阳、化痰理气之剂。  相似文献   

14.
清代废除了明代的世医制度,使得医家的出身背景多样化,通过对医家从业原因的考察可以了解其出身背景和知识体系,为进一步理解医家的学术思想起到辅助作用。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梳理与总结,认为清代医家的从业原因可概括为科举失利,弃举习医;遭逢变故,转而学医;儒官兼医,治国利民;家学渊源,世代为医四个方面。除了最后一项是传统的医学传承模式外,其他三项都可以理解为儒生的半路出家,并分析了这些从业原因对医学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选取清代湘籍医家妇产科代表作中的实例,从学术渊源、湖湘地理气候特点及临床意义的角度进行分析探讨.显示出医家们不仅具有在治疗上强调护胃健脾、处方时师古意而用药灵活、善于通过"随症用引"以加强通用方针对性的特色,而且其著作常以注重实用、要言不烦见长.  相似文献   

16.
邓鸥鸥  邓翀 《新中医》2007,39(3):75-75
旋复代赭汤出自《伤寒论》,由旋复花、代赭石、人参、半夏、大枣、生姜、甘草组成,主治汗、吐、下后表证已解而中气受伤,痰湿不化,胃气因虚而上逆,致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证。笔者用此方加减治疗噎膈证,疗效甚佳,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杨栗山,名璇,字玉衡,晚号栗山老人,河南夏邑人,清代著名温病学家。临证中杨氏强调升清降浊,治法以逐秽为第一要义并兼以解毒,现将其主要学术思想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清代名医雷丰所著《时病论》研究其治疗时病的用药规律。方法:将清代名医雷丰所撰《时病论》里治疗时病的中医复方录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并研究其用药配伍规律。结果:治疗时病中药复方163首,涉及中药194种,总用药次数为1 178次,核心单味药以甘草、生姜、陈皮、茯苓、半夏、厚朴、白术、大枣、白芍、苍术等为主,药类以补虚药、解表药、清热药、化痰平喘药、理气药等为主。结论:《时病论》中频率较高的前10位核心中药包含了源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2个经典名方——二陈汤和平胃散;清代名医雷丰治疗时令温热病主要以燥湿化痰运脾、行气和胃调中为大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基于清代名医黄元御采用中医药治疗内科疾病临床用药配伍规律的分析研究。方法:将清代名医黄元御撰《四圣心源》治疗内科疾病的中医内服方药录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整理治疗内科疾病中药内服方130首,涉及中药87味,总用药次数为831次。结论:临床治疗内科疾病核心单味药主要为甘草、茯苓、桂枝、白芍药、牡丹皮、干姜、半夏、生姜等;主要药类为补虚药、解表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温里药等。  相似文献   

20.
通幽冲剂是笔者在《兰室秘典》通幽汤的基础上,经20余年的临床反复实践,加减化裁所得经验方,该药治疗食管癌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81例均为我本院1989年至2006年门诊患者。均符合《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1]关于食管癌的诊断标准。其中,男68例,女13例;男女比为5.23:1;年龄最小45岁,最大80岁,平均72岁。2治疗方法方用通幽冲剂。药用冬凌草、壁虎、硼砂、生地黄、熟地黄、当归、西洋参、麦门冬、桃仁、藏红花、贝母、海藻、郁金、代赭石、威灵仙、白术、陈皮、升麻等。制成速溶颗粒剂型。每次5~15g,日3~6次,频频含服或冲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