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心肌梗死早期心电图中最大倒置T波(maximalnegativeTwave;NTmax)的临床意义。方法 以初发急性前壁心肌梗死(AMI)10h以内来院就诊的80例患者作为对象。根据NTmax深度分为三组(1)深倒置T波(DNT)组NTmax≥10mm;(2)中度倒置T波(INT)组4mm≥NTmax<10mm;(3)浅倒置T波(SNT)组NTmax<4mm。根据铊201心肌同位素显像和锝99心室腔同位素造影分别求出心肌灌注指数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将肌酸激酶最高值(CKmax)、心肌灌注指数和LVEF作为判断心肌梗死严重程度的指标,分析了NTmax与心肌梗死面积、左室功能状况的关系。结果 NTmax出现在发病后4~102(47.2±21.4)h,NTmax与CKmax呈逆相关(r=0.416,P<0.005),与左室射血分数(r=0.564,P<0.003)呈正相关。DNT组与其他二组比较,V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Q波性心肌梗死从急性期到慢性期心肌损害、心功能与T波方向变化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病人93例,持续T波倒置组44例,T波直立组49例,按T波恢复直立的时间不同又分4个亚组:<3月组6例;(3~6)月组16例;(6~12)月组23例;持续直立组4例.测量各组的左室射血分数、舒张末径、室壁运动记分等超声心动图指标.结果除持续T波直立亚组外,其他T波直立亚组的左室射血分数高于T波倒置组,左室舒张末径、室壁运动记分低于T波倒置组.结论早期T波由倒置变为直立的病人,左心功能改善显著;有Q波的导联倒置T波正常化的早晚可以用来评估左心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治疗早期T波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AMI溶栓治疗患者63例,T波早期倒置患者(A组)33例,非T波早期倒置患者(B组)30例;比较两组间肌酸激酶(CK)峰值、出现时间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2组间CK峰值、出现时间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溶栓后早期T波倒置的患者,冠状动脉开通更充分;其可作为评估溶栓成功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T波的动态变化与心肌损害和左室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 :6 2例前壁Q波型AMI患者 ,其中T波由倒置转为直立 ,即T波正常化 39例 (<3个月 6例 ,>3~ 6个月 14例 ,6~12个月 19例 ) ;T波持续直立 5例 ;T波持续倒置 18例。AMI后常规记录 12导联心电图。采用二维超声心动图、彩色心室壁动力分析和超声学定量 (AQ)技术检测室壁运动和左心室收缩功能状况。结果 :T波持续倒置组血浆肌酸激酶 (CK)峰值和心室壁运动得分指数 (WMSI)明显高于T波直立组 ,而左心室短轴缩短率 (FS)、峰值排空率 (PER)和射血分数 (EF)显著低于T波持续直立组 ;且T波正常化越早左心功能恢复得越好。T波持续直立组血浆CK峰值、WMSI均高于T波直立各亚组和T波持续倒置组 ,而FS、EF和PER均显著低于各亚组。结论 :AMI后 12个月异常Q波导联的T波动态变化能用于评价左心室的局部和整体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5.
将8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行急症介入患者随机分为冠脉介入(PCI,A组)30例,PCI术前行肾脏缺血后处理(B组)28例,PCI术后行肾脏缺血后处理(C组)30例。观察各组心肌酶学(CK—MB)、丙二醛(MDA)变化,以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肌收缩期室壁增厚率(△T)、左室收缩末期容量(LVESV)等变化。结果B、C组较A组MDA、CK—MB峰值明显下降,LVEF、AT、LVESV明显改善。提示肾脏缺血后处理可明显减少AMI患者急症介入治疗引起的心肌再灌注损伤,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门控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显像(GSPECT)检查,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介入治疗前、后心肌血流灌注及心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AMI并行介入治疗的患者40例,根据介入术前GSPECT测定的左室射血分数(EF)分为A、B两组(各20例)。在介入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行GSPECT检查,测定左室功能并评价心肌局部血流灌注。结果介入治疗前、后比较,各项心功能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心输出量分别为(4.52±0.44)L/min和(4.89±0.87)L/min(P〈0.01),左室EF分别为(49.23±3.89)%和(55.37±5.57)%(P〈0.01)。A组与B组比较,介入治疗后心肌血流灌注改善率明显较高(38.1%比13.7%,P〈0.01)。结论AMI患者介入治疗后GSPECT检测的心功能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左室功能正常组介入治疗后GSPECT心肌血流灌注改善更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急性前壁心肌梗死(AAMI)早期出现T波倒置患者梗死相关动脉(IRA)血流灌注情况,探讨不同心电图T波表现的心肌梗死患者行延迟PCI的价值.方法 选择初发前壁心肌梗死患者69例,均未行直接PCI治疗.根据病发后48 h内心电图有无T波出现倒置分为倒置组和未倒置组.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反映心功能的几项参数: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壁运动积分(WMI)等指标.于病发后的10~14 d进行冠状动脉造影,观察梗死相关动脉血流灌注情况,并酌情进行介入治疗.术后12个月时再次进行超声检查,观测以上心功能指标,进行术前术后的纵向比较以及配对组之间的横向比较,分析延迟介入治疗的效果.结果 T波倒置组的IRA血流达TIMI2~3级者明显高于未倒置组;12个月时,T波倒置组的LVEF高于未倒置组,LVEDD、WMI低于未倒置组.结论 心肌梗死后早期出现T波倒置是血管再通的间接指标.对于未行直接PCI治疗的早期T波倒置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延迟PCI实现血管重建的治疗意义大于完全闭塞者.  相似文献   

8.
溶栓疗法中T波早期倒置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接受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25例。根据溶栓开始后T波倒置时间≤4小时或>4小时,将患者分为A、B两组。A组10例,B组15例。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判定溶栓后血管再通率,左室射血分数及冠脉造影TIMI分级情况。结果表明:A组再通率100%,B组20%(P<0.001),左室射血分数A组明显高于B组,(55.6±10.8%VS47.6±12.0%P<0.05),四周后做冠脉造影者14例,A组冠脉开通率明显高于B组(TIMI2—3级者4/5例VS3/9例)。早期T波倒置提示良好的再灌注,可能作为血管再通的又一项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的状况,判断其预后价值。方法:对4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研究组)与10例健康者(对照组),采用99mTc-MIBI的首次通过法表模式采集心功能测定与心肌灌注显像同步进行的方法,研究其心肌血流灌注,左心室大小、形态及功能的改变。结果:心肌灌注显像显示,46例AMI患者梗死心肌节段均呈现面积大小不等的放射性缺损或减低,其中26例显示单支冠脉病变,20例显示多支冠脉病变;心功能测定显示,左室射血分数、心室扩大及室壁运动的改变程度与左室重构程度密切相关(P<0.05~<0.01)。结论:采用99mTc-MIBI的首次通过法表模式采集心功能测定与心肌灌注显像同步进行的方法,能较全面地反映心肌梗死后的左室重构情况,对评估疗效及判断预后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策略中的意义。方法 55例未行急诊PCI的AMI患者,以术前静息及硝酸甘油介入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结果分为有存活心肌组和无存活心肌组,观察两组PCI前后1周静息心肌灌注缺损计分变化及PCI前、PCI后12个月后超声心动图改变。结果有存活心肌组和无存活心肌组静息心肌灌注显像缺损积分PCI前分别为(11.66±0.43)、(12.41±0.64)分,PCI后分别为(7.02±0.56)、(10.09±0.45)分,两组PCI前后心肌血流灌注均有改善(P均<0.05),有存活心肌组心肌血流灌注改善更显著(P<0.01)。超声心动图检测显示PCI前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0.01),PCI后12个月有存活心肌组LVEF、LVEDD改善优于无存活心肌组(P<0.05或<0.01)。结论静息及硝酸甘油介入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可作为判断AMI患者延迟PCI疗效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后早期T波改变对血管再通和住院期间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3年来本院收治AMI溶栓病人64例,其中24小时内T波倒置组38例,T波未倒置组26例,比较其血管再通、心脏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与T波未倒置组比较,T波倒置组的血管再通率明显升高(P<0.01),心脏并发症明显减少(P<0.01)。结论:早期T波倒置对判断溶栓后血管再通和住院期间的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ST段早期恢复反映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心肌再灌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比较溶栓再通后早期ST段恢复与未恢复者住院期间临床结局的差异,探讨ST段早期恢复在心肌再灌注中的作用。方法 108例溶栓经酶学等指标临床判定再通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按照有无早期(溶栓后2h)ST段恢复分为两组。连续测定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了解心肌酶峰出现时间及峰值;放射性核素评估左心室功能。观察4周住院期间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室壁瘤、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发生情况及病死率。结果 无论是前壁MI还是下壁MI,ST段早期恢复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均高于未恢复组(P<0.05);CK峰值则低于未恢复组(P<0.05)。住院期间ST段恢复组核素心肌显像充盈缺损、CHF及室壁瘤发生率低,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高(P值均小于0.05)。结论 同ST段未恢复组相比,溶栓再通后ST段早期恢复者临床预后好。心电图模式可以反映再灌注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影响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08年6月至2012年12月间223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住院患者,记录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根据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分为两组:死亡组和存活组,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AMI合并CS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223例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中107例死亡,116例存活.与生存组相比,死亡组中年龄≥70岁、糖尿病、陈旧性心梗史、慢性肾功能不全、前壁心肌梗死、未置入IABP、室间隔穿孔、消化道出血比例及入院时心率、左室射血分数、肾小球滤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年龄≥70岁、糖尿病、前壁心肌梗死、心率快、左室射血分数低、室间隔穿孔、消化道出血为AMI合并CS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年龄≥70岁、糖尿病、前壁心肌梗死、心率快、左室射血分数低、室间隔穿孔、消化道出血为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后TIMI血流III级时的心肌灌注水平及其对心功能与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对36例AMI患者PCI后行经静脉心肌声学造影(MCE)和心脏二维超声检查。①利用心肌声学造影评分(MCS)及室壁运动评分(WMS)分析PCI后心肌灌注情况与室壁运动情况的关系;②根据声学造影积分指数(CSI)将患者分为A、B两组,比较两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评估心肌灌注水平对心功能的影响;③根据心脏二维超声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左室舒张末直径(LVEDD)及LVEF的变化,进一步评估心肌灌注水平对左室重构的影响。结果: PCI后梗死相关血管TIMI血流均达III级。共152节段与梗死相关血管的再灌注有关。①MCS为0分的18节段中,2个(11.1%)WMS为1~2分;MCS为0.5分的30节段中16个(53.3 %)WMS为1~2分;MCS为1分的104节段中,82个(78.8%)WMS为1~2分;统计学分析显示,PCI后心肌灌注水平与室壁运动呈正相关(P<0.05)。②心肌灌注好的A组LVEF显著大于B组[(52.1±3.4)%,(47.2±2.9)%,P<0.05]。③术后6个月A组的LVEF及LVEDD均无明显变化,B组的LVEF较前有所下降[(47.2±2.9)%,(43.8±4.4)%,P<0.05],LVEDD较前有所增加[(50.2±2.9) mm,(56.3±3.1) mm,P<0.05]。结论: AMI患者PCI后心肌灌注水平与心功能及左室重构有一定相关性,良好的心肌灌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左室重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与不同部位梗死急性期及6个月左室功能及重塑的关系。方法:486例AMI患者分为:A组,前、侧壁组,B组:下、后壁组;根据BNP是否大于180 ng/L将A、B 2组分别分为A1组、B1组(≥180 ng/L),A2组、B2组(<180 ng/L)。所有患者,均急诊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及左室造影检查,记录左室功能及左室重塑参数,6个月后复查。结果:急性期A组室壁运动障碍较B组明显,室壁瘤比率高;A1组心功能指标及左室室壁运动积分(LVWMS)均差于A2组;B1组LVWMS高于B2组。术后6个月复查,A1组左室功能及室壁运动改善情况均差于其余3组,B2组改善最明显。AMI早期BNP浓度与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6个月后复查,A组中二者仍呈负相关。结论:AMI早期BNP浓度对于梗死心功能状态及心室重构有重要的预测作用,尤其是前壁心肌梗死这种作用可持续到心肌梗死后6个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核素心功能显像评价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60例分为干细胞移植组及常规治疗组各30例,采用核素平衡法门控心血池显像技术得出两组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10 d内、第3个月、6个月左室心功能参数,行静息心肌灌注显像并评分。结果干细胞移植组6个月左室整体射血分数(LVEF)、1/3射血分数(1/3EF)、最大射血率(MER)、心肌灌注显像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显著(P〈0.05),3个月、6个月高峰充盈时间(TPFR)、高峰充盈率(PFR)及左室前侧壁局部射血分数(rEF)均较对照组改善显著(P〈0.05)。结论核素平衡法门控心血池显像对评价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功能恢复的评估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将160例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根据胸痛发作到开始介入治疗的时间分为三组:A组(<4h)40例,B组(4~6h)53例,C组(>6~12h)67例.比较三组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3级率、ST段无回落率、出院前左室射血分数和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A组术后TIMI血流3级率和出院前左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B组和C组,ST段无回落率和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B组和C组.B组和C组比较,以上四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异.认为STEMI 4h内介入治疗开始可显著提高术后TIMI血流3级率,改善心肌组织再灌注、心功能和近期预后;4h后介入治疗则无明显的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后相关导联倒置T波正常化的意义。方法  74例老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分为T波倒置组 (Ⅰ组 )、T波直立组 (Ⅱ组 )。Ⅱ组又分为 6个月内T波直立组 (Ⅱa组 )和 12个月内T波直立组 (Ⅱb组 )。测定入院时血清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超声心动图检测梗死后 1个月、12个月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收缩末期容积指数、射血分数、室壁运动积分指数、二尖瓣舒张早期及晚期血流速度峰值 (E峰、A峰 )、E A比值。结果 Ⅱ组各项左室功能指标梗死后 12个月明显改善 (P <0 .0 1) ;梗死后 12个月Ⅰ、Ⅱ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1) ,Ⅱa、Ⅱb亚组左室收缩功能指标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倒置T波正常化出现标志左室功能改善 ,且出现时间越早 ,慢性期左室功能指标改善越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胸前导联U波倒置的意义。方法对67例首次发病24h内,无对心电图U波有影响并发症及其它疾病者入院时的心电图进行分析,并测定其核素心肌梗死面积和核素心功能。结果67例患者U波倒置组25例,无U波倒置组42例;U波倒置组核素心梗面积为(33±7)%,左室射血分数(LVEF)(44±4)%,前1/3充盈分数(1/3FF)(0.32±0.07)%,病理性Q波导联数(2.1±1.0);而无U波倒置组核素心梗面积为(49±9)%,LVEF(35±6)%,1/3FF(0.21±0.09)%,病理性Q波导联数(3.1±1.2);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胸前导联U波倒置的出现预示心肌梗死面积相对较小,其LVEF亦可能>40%。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性粒细胞与前壁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02—2005年142例前壁AMI患者,观察其入院当天、第2d、第3d中性粒细胞计数变化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ST段回落和左室射血分数。结果与入院时相比,中性粒细胞计数在第2d升高,第3d下降(P〈0.01)。ST段回落组和未回落组患者在第2d、3d中性粒细胞计数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入院当天、第2d、第3d中性粒细胞计数与CK—MB峰值和出院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有相关性。结论前壁AMI患者再灌注治疗后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梗死范围、心肌组织再灌注和出院时的左室功能具有相关性,可作为AMI患者不利结果的强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