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肝细胞癌周围微小病灶的影像诊断与介入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病灶周围微小病灶的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效果。方法:由两名有经验的放射学医生共同回顾性分析80例肝细胞癌病灶周围微小病灶的螺旋CT及血管造影表现,并达成一致意见。所有病例均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结果:80例肝癌患者经螺旋CT或/和DSA造影发现病灶周围微小病灶者37例,其中微小病灶只分布于主灶周围1cm范围内者21例。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可栓塞肝细胞癌周围的微小病灶。结论:肝细胞癌病灶周围的微小病灶存在较为广泛,术前准确诊断有利于指导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非肝动脉供血的形成与肿瘤大小、肿瘤位置、肿瘤包膜和病理分级等因素的关系。方法 对手术病理证实的121例HCC患者术前采用64层螺旋CT行动态增强扫描,并通过工作站获取血管重建图像;将全部病例的影像学和病理学信息(CT检查显示的癌灶大小及其位置和包膜、非肝动脉供血的血管情况及肿瘤病理分级等)与手术证实的非肝动脉形成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全组121个癌灶中,手术证实24个癌灶有28支非肝动脉供血血管,发生率为19.8%;CT发现27个癌灶中有30支非肝动脉供血血管。与手术所见进行对照分析,CT检查显示肿瘤非肝动脉供血血管的敏感性、特异性和正确率分别为96.0%、96.9%和96.7%。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及其位置与非肝动脉供血的形成密切相关(P〈0.05),肿瘤包膜完整与否和肿瘤病理分级与非肝动脉供血的形成无相关(P〉0.05)。结论 螺旋CT血管重建可较准确地显示HCC的非肝动脉供血血管;肿瘤位置、肿瘤大小等影像学信息是判断肿瘤有无非肝动脉供血的重要参考因素。  相似文献   

3.
已报告动脉性门脉造影CT(CTAP)可检出直径2cm以下的瘤灶,但手术、术中B超(US)证实仍有13%~23%的瘤灶被遗漏。另外,CTAP也可产生灌注异常伪影。为此,作者对10例病人联合进行CTAP与CTA(肝动脉造影CT),以观察对瘤灶及肝血流异常灌注检出能力的改善。 男7例,女3例,17~76岁。结肠腺癌肝转移7例,肝细胞癌(HCC)2例,肝腺瘤1例,以Seldinger技术穿刺两侧股动脉插入5.5F导管行腹腔动脉造影,再将导管分别置于肠系膜上动脉与肝动脉。CTAP时自肠系膜上动脉注入125ml造影剂,CTA时向肝动脉内注入75ml造影剂。扫描层厚与间隔均为10mm。4例行肿瘤切除,1例肝移植,1例术中认为不能切除;另  相似文献   

4.
肝癌自发性破裂的机理及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肝癌自发性破裂可能与门脉高压、瘤组织坏死、凝血功能障碍、血液流变学异常、血管病变及抗原抗体复合物的血管壁沉积有关。急诊治疗可采用肝动脉插管栓塞,待患者一般情况好转后采用二期手术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效果。破裂大出血者,如果符合手术指征,应尽可能的及时手术治疗,肝切除或肝动脉插管栓塞可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脉- 门静脉瘘的血管造影表现,寻找相应的肿瘤治疗及瘘口封堵策略,改善合并动门脉瘘的肝癌的治疗效果。方法:通过对769 例接受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中112 例合并肝动脉- 门静脉瘘(hepatica rtery-portal vein shunt,HAPVS)者进行影像学分析,认识其特点,结合动门脉瘘的分型,尽可能越过瘘口至肿瘤供血动脉栓塞肿瘤,再退至瘘口近端行瘘口封堵;对无法跨过瘘口的中、重度瘘,先行封堵瘘口,再栓塞肿瘤或单纯化疗灌注;对轻度周围型直接同步栓塞肿瘤及瘘口;同时处理合并的门脉癌栓及动静脉瘘。结果:肝癌合并动门脉瘘的血管造影表现为门静脉早显及异常分流,在112 例中、轻度52例、中度34例、重度26例;中央型及中央型合并周围型31例、周围型81例,同时合并肝动- 静脉瘘7 例,门静脉癌栓50例。成功栓塞肝癌病灶101 例(90.1%),成功跨过瘘口栓塞癌灶48例(42.9%);瘘口封堵成功74例(66.1%)。 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周围型、轻中度动门脉瘘较容易封堵瘘口,而中央型、重度动门脉瘘封堵瘘口难度较大。大多数患者得到有效的肿瘤栓塞及瘘口封堵,介入治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门静脉血供在肝癌生长和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中心内容是:(1)门静脉直接参与肿瘤血管丛的形成,门静脉血供对维持肿瘤周围癌细胞生长起重要作用,肝动脉阻断后,门静脉血供成为肿瘤营养的主要来源;(2)门静脉通过动-门分流对肿瘤代偿性供血,对恢复肝癌血供起积极作用;(3)门静脉癌栓是肝癌瘤静脉内继发性肿瘤,是肝癌肝内转移的重要方式;(4)阻断门静脉血流或经门静脉化疗是治疗肝癌的一种有效的姑息性措施,对抑制癌周细胞生长、治疗门静脉癌栓和肝内转移有着特殊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马冬  罗娅红  郑文恒 《肿瘤学杂志》2015,21(10):839-842
摘 要:[目的] 在原发性肝癌病例中应用Phillip 256 iCT机全肝CT灌注扫描模式,探讨其一站式扫描的可行性。[方法] 对临床诊断为原发性肝癌的33例病例进行全肝CT灌注扫描及延迟扫描,获得多时相动态增强扫描图像,采用容积再现(VR)、多层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血管重建方法及肝脏灌注后处理软件。[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取良好的多时相动态增强扫描图像,通过后处理可获得全肝灌注图像及肝动脉CTA、门静脉CTPA图像。其中所有病例上全肝灌注图像可以观察到瘤灶动脉供血增多、门脉血供减少;肝动脉CTA发现肿瘤血管20例、动脉扭曲移位14例、肝外动脉供血3例;门静脉CTPA上观察到门脉癌栓4例。[结论] 256多层CT一站式扫描可以评估原发性肝癌血管的形态及动态血流信息,全肝CT灌注成像可以量化评估肝内病灶血流灌注情况,实现肝脏一站式扫描,对肝癌的诊断及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转移癌肝动脉栓塞对胆道造成损伤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2002年11月~2004年2月77例行肝动脉栓塞的肝转移癌患者资料。[结果]肝动脉栓塞后引起胆汁瘤共4例。其中1例胆汁瘤在经皮穿刺引流后消失;1例胆汁瘤行酒精消融治疗后消失.1例胆汁瘤在经皮穿刺引流后出现腹膜炎,治疗后好转:另外1例因其无临床症状未行特殊治疗。[结论]非超选择性栓塞或过度栓塞将会造成病变外正常肝和胆道的坏死,形成胆汁瘤,外引流和酒精消融是可选择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癌症是什么     
恶性肿瘤在生长过程中,有向周围正常组织侵犯及破坏的特点而严重地损害人体健康。癌细胞还会侵入淋巴管或血管,顺着淋巴管内的液体或血液到处流窜,进入附近的淋巴结或远处的重要器官如肝、肺、骨、脑等,在那里又继续生长发展,形成子瘤或转移瘤,这种扩散现象医学上称为转移。凡是癌灶还小,并且局限在它所发生的原发部位或器官,而未有扩散的,称为早期癌;当癌灶向周围组织广泛扩展和发生转移时,则称为晚期癌。  相似文献   

10.
Shi GF  Wang Q  Li ZG  Wang SJ  DU Y  Wang YN 《癌症》2007,26(11):1257-1262
背景与目的:肝转移癌的血供来源关系到血管介入治疗的给药途径和栓塞靶血管的选择.本研究探讨经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a arterial,SMA)CT门静脉血管造影(CT arterial portography,CTAP)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方法两种技术相结合评价肝转移癌的血供来源.方法:选取20例肝转移癌患者,采用经肠系膜上动脉间接门静脉血管造影(CTAP)及肝脏单纯门静脉灌注成像,观察血管走行与肿瘤的关系,通过时间密度曲线判断20例患者的33个转移灶肿瘤强化前后CT值变化特点,同时使用单血供灌注软件测量转移灶及瘤周正常肝组织的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capillary vessel permeability surface,PS),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3个结节直径0.8~3.5 cm,所有病灶通过时间-密度曲线观察强化后CT值增量均不超过10 Hu.经SMA注射造影剂后肝内肿块内部无肿瘤血管.以门静脉作为单血供肝脏灌注扫描后得到肝内转移灶及瘤周正常肝组织各项灌注参数值,转移癌组织的BF、BV、MTT、PS的平均值分别为(17.15±11.38)ml·min-1·100 ml-1、(1.62±0.97)ml·100 g-1、(9.47±2.78)s、(3.97±3.44)ml·min-1·100 ml-1.33个转移癌的BF值均小于30 ml·min-1·100 ml-1.瘤周正常肝组织的BF、BV、MTT、PS的平均值分别为(133.43±67.17)ml·min-1·100 ml-1、(16.56±11.15)ml·100 g-1、(9.52±2.84)s、(35.16±14.03)ml·min-1·100 ml-1.其中BF、BV和PS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值均<0.001),MIT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96).结论:经肠系膜上动脉动脉插管门静脉造影CT灌注成像可以准确测量纯门静脉血流量.门静脉未参与肝转移癌的血液供应,肝转移癌主要由肝动脉供血.  相似文献   

11.
根治性胃癌手术五年生存率约在40%,治疗失败主要原因是沿胃左动脉、肝动脉、腹腔动脉干周围的淋巴结转移率高,且手术很难根除血管周围的癌巢。即认为是根治手术,但手术区组织内仍可残留癌瘤。放射治疗对胃癌的作用不大,且胃区的外照射可引起小肠的损伤,因而限制完成全量的放射治疗。为提高胃癌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2.
局灶性结节增生(FNH)是继血管瘤后第2种常见的良性局灶性肝实质性病变。主要见于20~50岁的妇女,少数也见于儿童。现认为其病因是肝动静脉血管畸形,引起周围肝组织假瘤样增生。其形态特征是中央瘢痕形成以及供应肿瘤的动脉(所谓“供血动脉”)在瘢痕  相似文献   

13.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病理及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雁  周纯武 《癌症》2001,20(3):335-336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是肝脏第二高发的原发恶性肿瘤,仅次于肝细胞癌,占所有胆管细胞癌的10%,另90%源于肝外胆管或为Klastkin瘤(肝门区胆管细胞癌)。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是起源于肝内小胆管或末梢胆管上皮的腺癌,常伴发华支睾血吸虫感染、Caroli氏病、肝内胆石症等。因为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多数仅表现为肝内肿物,故其必须与肝内其它占位性病变鉴别。本文就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病理及影像学表现作一综述。 1 病理特征   大体表现: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常较大,直径5~20cm,质地较硬,切面常有硬化表现,中心可有致密的纤维条索,坏死、出血范围小且少见,囊性变罕见,可以有卫星灶。这些特征与典型肝细胞癌的大体表现(质地较软,中心常伴坏死、出血及囊性变等)有所不同。然而,纤维板层样肝癌及硬化性肝细胞癌在大体形态上则无法与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区分。  相似文献   

14.
我院从1979年6月至1985年12月共手术治疗癌灶直径超过10cm的巨块型肝癌18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男15例(83.3%),女3例(16.7%)。年龄1(1/2)~61岁,平均33.6岁。均经病理证实为肝细胞肝癌。主体瘤灶最大径11.2~33.5cm。周围有多个小卫星结节者14例,合并轻度肝硬变者3例。外科治疗方法1.肝切除共12例,其中根治性切除(切缘距癌灶3cm以上,无临床可见残留癌灶)7例,姑息切除5例。手术先解剖、游离肝十二指肠韧带,结扎主体瘤灶侧肝动脉。切肝时在常温下阻断门静脉和总胆管,维持健侧肝动脉通畅,使拟保留的肝组织不致完全缺血。计行左外叶肝切除1例,左半肝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320排CT和CT血管造影(CTA)三维辅助成像技术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的肝癌患者在介入治疗前分别行肝脏320排CT和16排CT的CTA影像资料,比较两种CT在显示肝内瘤灶、PVTT、动静脉瘘(AVF)和肝动脉起源走行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参照,41例PVTT患者中应用320排CT诊断瘤灶39例,明显优于16排CT诊断的32例;320排CT和16排CT诊断瘤灶的灵敏度分别为97.6%和92.7%,诊断AVF的准确度分别为97.1%和85.4%;两者对肝动脉起源走行和解剖变异的显示基本一致。结论 320排CT和CTA除了具备16排CT的优点外,还能以更高的图像质量完成对肿瘤及肝脏血管的四维成像,诊断原发性肝癌更快速、准确,对介入治疗更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血管内皮抑制素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5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接受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血管内皮抑制素介入治疗.观察治疗后不良反应和近期疗效,以评价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5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接受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血管内皮抑制素介入治疗后,主要不良反应包括Ⅰ~Ⅱ度骨髓抑制以及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的升高,未发生严重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近期疗效显示,50例患者中部分缓解3例,疾病稳定40例,疾病进展7例,疾病控制率为86.0%.结论: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血管内皮抑制素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是安全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对108例临床诊断为肝内占位的病人行血管造影118人次,其中腹腔动脉造影66人次,灌输性肝动脉造影48人次,肠系膜上动脉造影4人次。造影结果诊断为肝恶性肿瘤者87例,21例不能作出诊断,确诊率为80.6%。作者指出:插管造影成功的关键是熟悉腹腔动脉开口部位及变异;掌握导管在血管内成袢的技巧。同时还认为;肿瘤>5cm或欲了解门静脉有否瘤栓等,腹腔动脉造影足以达到诊断目的.小肝癌、左肝癌及宜行手术、栓塞治疗者,灌输性肝动脉造影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8.
杨守俊  徐霖  武谦 《肿瘤防治研究》2002,29(6):486-486,490
 目的 探讨肝脏巨大海绵状血管瘤 (HHCH)的介入治疗与疗效。方法 经导管注入超液化碘油和平阳霉素 (PYM )混合乳剂 ,再用明胶海绵颗粒适量栓塞肿瘤周围小血管治疗肝巨大海绵状血管瘤 12例。结果 所有病例术前肝动脉造影显示“枝上挂果、早出晚归”的异常血管湖样改变 ;术后肿瘤均有缩小 ,其中 10例明显缩小 ,异常血管湖消失。结论 采用超液化碘油和PYM混合剂加适量明胶海绵颗粒联合栓塞是治疗肝巨大海绵状血管瘤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肝动脉灌注化疗治疗晚期肝癌67例报告韩振庆,王全助,孙传勋,葛来增肝脏肿瘤的血供90%来自肝动脉,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已成为治疗肝癌的有效手段。但由于部分病人瘤体巨大,有门静脉癌栓,或肝动脉变异等不宜栓塞。为此我们自1992年4月~1993年6月对...  相似文献   

20.
胃癌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几年来 ,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 ,动脉灌注化疗和动脉化疗栓塞在胃癌的治疗中进行了较多的应用研究 ,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就胃癌的血管内介入治疗进展作一综述。1 胃癌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机理胃癌的血管内介入治疗包括经胃动脉插管的化疗灌注术和化学栓塞术。其机理是经相应的血管直接将药物注入肿瘤区域 ,使胃内癌灶区及周围淋巴结药物浓度增高 ,通常到达肿瘤组织内的药物浓度比一般静脉或口服给药浓度高出 10~ 3 0倍 ,且作用时间延长 ,作用集中。与静脉法相比 ,不仅消除了静脉血管内化疗药物尚未到达病灶就被肝、肾等器官代谢或排泄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