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艾拉莫德对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合并慢性间质性肺炎(interstitial pneumonia,IP)的近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3年5月17例RA合并慢性IP患者在常规治疗疗效不明显时,联合艾拉莫德治疗的近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联合艾拉莫德治疗前ESR、CRP、RF、晨僵时间、DAS28评分均较高,联合艾拉莫德治疗后均有下降;经统计学分析,RF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ESR、晨僵时间、DAS28评分差异显著(P<0.01);同时在联合艾拉莫德治疗后动脉血氧分压可得到明显改善(P<0.05),肺部HRCT未见明显改变;血液系统WBC、HB、PLT无明显降低或升高。17例患者中有1例(5.9%)患者出现上腹部不适、1例(5.9%)出现肝功能轻度异常,无感染情况出现。结论 艾拉莫德对RA合并慢性IP患者具有确切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合并感染情况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的积极作用。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间质性肺炎患者药物治疗方案的制定及调整,并进行不良反应监护。结果:临床药师从药学角度为医师提供药学支持,得到临床医师的肯定。结论:临床药师协同医师制定用药方案并进行用药监护,对保障临床合理用药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艾拉莫德药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肺间质疾病,对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将本院2015年1~12月接诊的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肺间质患者44例,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艾拉莫德药物治疗,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比较。结果:采用艾拉莫德药物治疗后ESR、CRP、RF、晨僵时间、DAS28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组间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肺部HRCT未显示明显改变,动脉血氧分压较治疗前升高且得到明显改善(P<0.05),副作用发生率均比治疗前降低。结论:采用艾拉莫德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肺间质,疗效确切,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无感染,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皮肌炎合并间质性肺炎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皮肌炎合并间质性肺炎的临床特点,提高此疾病的认识水平.方法 对18例皮肌炎合并间质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皮肌炎合并间质性肺炎患者中,临床主要表现为干咳、呼吸困难,X线检查均有双肺弥漫性病变,表现为双肺纹理增粗、小结节样、小叶间分隔、小叶实变、磨砂玻璃样或蜂窝样改变.18例患者均接受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12例病情好转,6例死亡,病死率为33.3%.结论 ①皮肌炎合并间质性肺炎死亡率高,间质性肺炎是皮肌炎预后不良的一个重要因素;②在应用糖皮质激素基础上早期联用免疫抑制剂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徐氏抗类风湿胶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用徐氏抗类风湿胶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疗程为3个月,并根据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类风湿因子阳性转阴,C3反应蛋白,抗“O”免疫球蛋白等指标的变化;观察徐氏抗类风湿胶囊的治疗效果。结果:总有效率为100%,治疗后在临床症状、类风湿因子、C3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等方面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有的指标趋向正常。结论:徐氏抗类风湿胶囊对类风湿关节炎具有抗感染作用,并具有使类风湿因子转阴,C3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等指标得到改善逐步直至完全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6.
《中国医药指南》2017,(31)
目的观察类风湿关节炎合并类风湿血管炎的临床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从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合并类风湿血管炎患者选取76例进行研究,并根据其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联合中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以及试验室指标情况。结果 (1)治疗后,两组的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各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间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的86.8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79%(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该病可以取得显著效果,改善临床症状,而且安全可靠,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英夫利昔单抗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50例处于中重度活动期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给予甲氨蝶呤口服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剂量为3mg·kg-1的英夫利昔单抗静脉滴注,每次静滴时间间隔2周.随访14周观察两组疗效.结果:英夫利昔单抗较之甲氨蝶呤能更有效的缓解患者关节肿痛,缩...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效果。方法:以中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观察并记录总疗效、主要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指标。结果:经过治疗后,总有效率达到92.9%,主要症状、体征和实验室理化指标具有明显改善。结论:中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老年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收集我院在2009年5月到2011年10月住院的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体检资料和各项相关指标,并与非老年组进行对比,观察二组直接的差别.结果 老年类风湿关节炎发病存在多部位性,老年组在类风湿因子、球蛋白、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A几项指标与非老年组存在显著的不同,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类风湿关节炎血沉升高,类风湿因子降低,球蛋白、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A均降低.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通过检测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前列腺素E2(PGE2)在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肺间质病变(RA-ILD)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RA-ILD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100例RA(包括50例RA-ILD)和5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HGF、PGE2的表达水平.结果 RA-ILD组中HGF、PGE2的含量均低于非肺间质病变RA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HGF与PGE2呈正相关关系,二者均与疾病活动性指标DAS28评分呈负相关关系.结论 HGF和PGE2参与RA ILD的发生发展过程;HGF和PGE2可作为判断RA-ILD活动期的指标,也可作为筛查RA-ILD指标之一,同时为RA-ILD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类风湿性关节炎肺间质病变的发生情况、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以便早期发现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肺部病变。方法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45例,免疫比浊法检测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及补体;间接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抗核抗体及亚类。血气分析测定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和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肺功能仪测定潮气容积、最大肺活量、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最大呼气中段流量、最大通气量和一氧化碳弥散功能。放射学检查包括胸部正侧位X线片、双手像和肺高分辨率CT扫描。结果45例类风湿关节患者中,14例存在肺间质病变,其中10例有呼吸道症状。肺功能检测异常主要为弥散功能降低和限制性通气障碍。8例胸部X线片存在异常,14例高分辨率CT发现异常。肺高分辨率CT在发现类风湿性关节炎肺间质病变病变时优于普通胸部X线片。结论类风湿性关节炎肺间质病变的发生与疾病活动性和严重性相关,肺弥散功能、高分辨率CT在早期发现病变时有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二仙益肾饮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1例RA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7例,对照组44例。治疗组使用二仙益肾饮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及其相关情况。统计方法采用软件包SPSS for windows 12.0,用χ^2检验比较两组资料间的显著性差异。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二仙益肾饮对RA疗效显著,适合于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导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住院费用增加的主要相关因素。 方法 按入院先后选取类风湿关节炎患者43例,按出院时总费用分为:A组(<5 000元),B组(5 000~<7 000元)和C组(≥7 000元),比较三组关节症状、实验室指标、治疗方案、胸部高分辨CT、肺功能及合并症分布的差异。 结果 A、B、C三组住院费用分别是:(4 328.4±627.2)元、(5 712.9±406.4)元和(10 113.0±3 162.3)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关节症状、自身抗体、红细胞沉降率、双手X线积分、治疗方案在三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住院天数在C组较A和B组明显增加,病程C组较A组明显延长。A、B、C三组间质性肺病(ILD)的阳性率分别为53.3%,66.7%,93.8%,C组较A和B组均明升高。异常胸部高分辨CT在C组较A组明显升高,C组有更多网状、蜂窝、条索、肺气肿、肺大疱,A和B组有更多正常、细小结节、结节、斑片、毛玻璃病变。C反应蛋白、血清铁蛋白、除ILD的呼吸系统疾病(肺部感染、肺动脉高压)在C组分布明显增加。 结论 呼吸系统疾病,特别是ILD是导致住院费用增加的重要因素,提醒临床医生早期识别和处理这类并发症(合并症),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5.
结缔组织病相关的肺间质病变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结缔组织病相关的肺间质病变临床特点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12例结缔组织病合并肺间质病变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治疗与转归。结果12例患者类风湿关节炎5例,混合性结缔组织病2例,干燥综合征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皮肌炎1例,多发性肌炎1例。呼吸系统症状表现为咳嗽咳痰、活动后胸闷气短;肺部体征以Velcro啰音为主;肺部高分辨CT( HRCT)检查表现为磨玻璃样影、条索状影、网状影、斑片状影、肺大泡和蜂窝样影,全胸片表现为条索状影和斑片状影;1例干燥综合征和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肺间质病变发现较早,经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治疗症状缓解,肺间质病变发现较晚者,经糖皮质激素和各种免疫抑制剂治疗,症状和影像学表现无明显改善,预后差。结论结缔组织病相关的肺间质病变早期呼吸系统症状不明显,肺部HRCT检查有利于早期诊断,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早期治疗有利于改善病情和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论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3月~2012年5月收治入院的经临床确诊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中医辨证施治,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疗程为2个月,比较其症状改善与实验室指标的变化。记录两组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8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8周后关节压痛数(TJC)、关节肿胀数(SJC)、休息痛、握力、晨僵等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TJC、SJC、休息痛、握力等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论治疗效显著,副作用相对少。 相似文献
17.
糖皮质激素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初步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探讨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Cs)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中使用的利弊。方法随机调查53例RA患者使用GCs的情况(非激素组25例,激素组28例),详细记录GCs使用的剂量、时间,同时测定所有患者的临床及相关实验室指标,比较非激素组和激素组RA患者间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间年龄、BM I、病程、性别构成以及是否使用改变病情抗风湿药物等基本情况比较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激素组与激素组在关节压痛指数(21.92±15.52)vs(35.39±17.53)、关节肿胀指数(8.88±6.21)vs(12.61±6.66)、HAQ积分(0.83±0.69)vs(1.76±0.80)、患者评价(5.44±1.80)vs(6.61±1.50)、关节功能分级构成比(1∶13∶10∶1)vs(0∶5∶12∶11)、关节X线分期构成比(6∶14∶4∶1)vs(1∶12∶8∶7)及骨质疏松发生率(5/25vs13/28)的比较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用激素的总量与关节压痛指数(r=0.308,P=0.025)、HAQ积分(r=0.549,P=0.0001)、患者评价(r=0.301,P=0.028)、双手平均握力(r=-0.337,P=0.014)和桡骨远端骨密度(r=-0.362,P=0.008)呈直线相关。结论不适当使用GCs治疗的RA患者关节压痛和肿胀数更多,HAQ积分更高,患者评价、关节功能和关节X线分期更差,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亦更高;但每日3片左右的强的松使用1.5年对RA血压、血糖和血脂的影响并不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方法。方法对5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给予柳氮磺毗啶、甲氨蝶呤联合治疗。甲氨蝶呤(MTX)7.5-15.0mg每周1次,柳氮磺胺吡啶(SSZ)1.0g口服3次,d。疗程为1年。结果显效42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出现上腹不适、恶心等消化道反应5例,均能耐受,不需要中断治疗。无效2例,分别为白细胞减少和肝功能损害者,改用其他药物治疗,病情控制好。结论柳氮磺胺吡啶、甲氨蝶呤联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缓解率较高,且副作用较小,药源广泛,价格低廉,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案。 相似文献
19.
结缔组织病肺间质病变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结缔组织病肺间质病变的认识及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24例结缔组织病肺间质病变患者呼吸系统的临床表现、肺功能检查、肺部影像学特点、有无肺动脉高压、肺功能与肺部影像学关系。结果124例结缔组织病肺间质病变患者呼吸系统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气短、胸闷憋气,严重时表现为活动耐量下降、呼吸困难。64例行肺功能检查均有弥散功能减低,其中26例为单纯弥散功能减低,32例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伴弥散功能减低,4例为}昆合性通气功能障碍伴弥散功能减低,2例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伴弥散功能减低。22例合并有肺动脉高压。肺间质病变在影像学上可有结节影、索条影、斑片影、网格影、磨玻璃影、肺大泡等多种改变。32例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伴弥散功能减低患者中有15例表现为网格样、纤维化样改变,26例单纯弥散功能减低患者中有8例表现为网格样、纤维化样改变。结论结缔组织病肺间质病变患者呼吸系统表现多种多样,肺功能检查主要表现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伴弥散功能减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重叠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化症是较易出现肺间质病变合并肺动脉高压的结缔组织病。结缔组织病肺间质病变在影像学上可有多种多样改变,影像学上表现为网格样、纤维化样改变的患者肺功能易出现限制性通气伴弥散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