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结代停片质量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伟忠  彭继烽  黄诺嘉 《中成药》2000,22(11):766-768
建立了结代停片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TLC对处方中的冰片、赤芍、黄芪进行鉴别;用HPLC测定丹参酮ⅡA的含量。结果:在TLC色谱中均能检出冰片、赤芍、黄芪;含量限度丹参酮ⅡA不少于0.40mg/片。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可行,重复性好,为结代停片质量控制提供了方法。  相似文献   

2.
结代停有明显对抗乌头碱、氯仿、氯化钡及结扎冠脉等所致心律失常,改善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和抗血栓等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痹证停冲剂制备工艺的研究,浅析其制粒时的最佳赋形剂比例,并用薄层层析法对处方中君药独活与臣药白芍进行了鉴别。  相似文献   

4.
桔梗颗粒(冲剂)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桔梗颗粒的工艺,制定质量标准,方法:用正交试验优选提取工艺,采用重量法测定其桔梗总皂甙的含量,作为考察指标,并制定质量标准,结果:采用水煮2次,每次2小时,加8倍量的水最好。所制颗粒每3克相当于生药1克,结论:采用此工艺制备的桔梗颗粒质量稳定。  相似文献   

5.
6.
在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中适时地引入药效动力学指标进行观察, 将有助于提高对以有限的可测成分来反映受试中药体内动力学过程的表征性。但是如何进行药效动力学实验、如何选取测试指标、中药的药效动力学有何特点等,都是我们在进行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时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比国外文献,对此问题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在进行药效动力学实验时,应选择末端指标为主,从而能够从整体上反映和把握体内药效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7.
中药汤剂三种不同制备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单位体积内总浸出物重量、微生物限度两项指标 ,对直火加热、蒸汽煎煮、GNG中药抽出机煎煮三种汤剂制备方法进行比较 ,用 GNG中药抽出机制备的汤剂质量明显优于直火加热法和蒸汽煎药法 ,该法制备的汤剂浸出物较多 ,达到较好的卫生指标 ,便于携带和保存  相似文献   

8.
香芎心痛液是治疗心绞痛的雾化制剂,由本院药剂科制剂室所剂。通过三种不同的看法,进行对比研究,确定最佳工艺流程。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在栀子及其复方质量控制研究的基础之上,分析栀子及其相关复方中主要成分环烯醚萜苷类、二萜色素类代表性化学成分的药代动力学,归纳、总结单体给药、药对配伍给药、复方给药等对栀子中有效成分药代动力学的影响。研究表明栀子及其复方的质量控制主要是针对单一或多指标成分的含量测定和指纹图谱,对质量控制的研究尚有欠缺。药代动力学研究目前涉及到栀子中个别单体成分,无法全面反映栀子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建议后续有必要将质量控制与中药化学-药理效应学-药代动力学相结合,采用多成分整合方法研究栀子的体内药代动力学行为,以期为该药材的临床使用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中适时地引入药效动力学指标进行观察,将有助于提高对以有限的可测成分来反映受试中药体内动力学过程的表征性。但是如何进行药效动力学实验、如何选取测试指标、中药的药效动力学有何特点等,都是我们在进行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时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比国外文献,对此问题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在进行药效动力学实验时,应选择末端指标为主,从而能够从整体上反映和把握体内药效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1.
用微丸技术制备元胡止产痛胶囊与胡止痛片溶出度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何兰茜  潘琦  刘佩华 《中成药》2001,23(4):240-243
目的:探讨元胡止痛微丸制备工艺及元胡止痛片改型为胶囊剂(内装微丸)的合理性。方法:对3个批号元胡止痛微丸的制备工艺研究、TLC分析、崩解度及体外溶出度的测定,并与元胡止痛片作比较。结果:定性鉴别斑点一致;崩解时限胶囊剂为5min,片剂为30min。3批胶囊均有较快溶出,溶出参数T50,Td,m无显著差异性(P>0.05),而与元胡止痛片之间的溶出参数T50,Td,m均存在显著差异性(P<0.01)。结论:将元胡止痛片改型为胡元胡止痛胶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雷公藤缓释片溶出度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分光光度法对研制的5批雷公藤缓释片进行体外溶出试验,结果表明5批样品均有较好的溶出度,其T50,Td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雷公藤缓释片溶出度考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分光光度法对研制的5批雷公藤缓释片进行体外溶出试验,结果表明5批样品均有较好的溶出度,其T50,Td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不同粒径发酵虫草菌粉理化性质及溶出度的变化。方法:采用超微粉碎法将虫草发酵菌粉进行粉碎处理,并考察其松密度和振实密度、吸湿性、水分、流动性等粉体学性质差异,并以腺苷为检测指标,对其含量及溶出度进行测定。结果:发酵虫草菌粉微粉化前后,其休止角、吸湿增重率及含量无显著变化,微粉化后粉体密度变大;一定程度的微粉化能促进指标成分的溶出,但微粉过细后,阻碍指标成分的溶出。结论:发酵虫草菌粉微粉化前后理化性质变化不大,微粉化对溶出度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炮制对王不留行中刺桐碱及黄酮苷类成分含量的影响,探索炮制对王不留行主要化学成分及其溶出率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测定炮制前后王不留行中刺桐碱、王不留行黄酮苷、肥皂草苷、异牡荆素-2″-O-阿拉伯糖苷和王不留行黄酮苷H的含量及水煎溶出率,流动相乙腈(A)-水(B)梯度洗脱(0~12 min,13%A;12~18 min,17%A;18~30 min,20%A),检测波长280 nm。结果:炮制前,这5个成分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13%,0.70%,0.018%,0.051%,0.11%,炮制后则分别为0.12%,0.52%,0.016%,0.098%,0.091%;5个成分的水煎溶出率分别升高了7.7%,10.2%,10.8%,11.4%,17.8%。结论:炮制后异牡荆素-2″-O-阿拉伯糖苷含量有较大幅度上升,而王不留行黄酮苷含量有较大下降,其余成分含量有少量下降。炮制对王不留行中刺桐碱及黄酮苷类成分含量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但炮制后这些成分的水煎溶出率均上升。  相似文献   

16.
麻杏石甘滴丸与栓剂体外溶出度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何群  曾嵘  王丽  黄佑 《中成药》2000,22(12):833-835
目的:探讨麻杏石甘滴丸与栓剂的体外释药规律。方法:采用转篮法测定两者的体外溶出度,用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制剂中麻黄总生物碱的含量并以此作为溶出指标。结果:滴丸的45min内溶出量达100%。栓剂的45min内溶出量达92.58%。结论:两者的T50,Td有显著性差异(P〈0.05),滴丸溶出快于栓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采用与介孔材料复合的方式提高难溶性药物水飞蓟宾的溶出速率。方法 通过X射线衍射、氮气吸附-脱附曲线、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及透射电镜观察水飞蓟宾负载到SBA-15的表面情况。气相色谱法检测水飞蓟宾负载后的丙酮残留情况。溶出速率实验研究水飞蓟宾负载到SBA-15的表面效果。结果 X射线衍射、氮气吸附-脱附曲线与差示扫描量热分析表明水飞蓟宾以非晶的形式负载在SBA-15的孔道内表面,负载前后的透射电镜图片显示无显著差异。气相色谱检测法表明丙酮残留符合要求。溶出速率实验表明负载后水飞蓟宾的溶出速率显著提高。结论 本实验为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率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不同厂家三黄片中大黄素、大黄酚的溶出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三黄片中大黄素、大黄酚溶出度测定方法以及考察市售不同厂家的三黄片中大黄素、大黄酚的溶出度情况.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进行含量测定,色谱条件为Grace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CH3 OH-0.1% H3PO4(85∶ 15),检测波长254 nm,流速1 mL·min-1;筛选出溶出度测定条件,计算并分别绘制大黄素与大黄酚的累积溶出曲线,且对各曲线进行相似因子的比较及溶出模型拟合.结果:溶出度测定条件为采用桨法,转速100 r·min-1,以0.1 mol·L-1盐酸溶液加0.5%十二烷基硫酸钠为溶出介质.不同厂家三黄片中大黄素和大黄酚的溶出曲线相似因子f2值大多小于50,且两成分的体外溶出的模型拟合不统一.结论:不同厂家的三黄片中大黄素、大黄酚的溶出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应将中成药主要成分的溶出度增加至质量控制体系中,且应寻求适宜描述中药制剂成分的溶出机制模型.  相似文献   

19.
吴茱萸碱分散片及吴茱萸碱不同处理方法的溶出度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测定吴茱萸碱分散片及吴茱萸碱经不同方法处理后的溶出度。方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溶出度测定法第二法(浆法),以1%SDS 900 mL为溶出介质,转速100 r.min-1;制备吴茱萸碱-泊洛沙姆188固体分散体、吴茱萸碱超微粉及吴茱萸碱超微粉-泊洛沙姆188固体分散体,HPLC测定溶出度。结果:吴茱萸碱分散片45 min溶出度>60%;吴茱萸碱超微粉-泊洛沙姆188固体分散体体外溶出度较好。结论:建立的吴茱萸碱分散片溶出度测定方法简便、快速,可作为吴茱萸碱分散片的溶出度检测方法;吴茱萸碱几乎不溶于水,超微粉碎联合固体分散体技术能显著提高吴茱萸碱的溶出度。  相似文献   

20.
二妙丸中盐酸小檗碱的溶出度测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杯法测定了二妙丸在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的溶出度。得到T50、Tα及m两组参数,并通过F检验证明该参数间无显著性差异(P>.05),即说明上述两种释放介质对二妙丸中小檗碱的溶出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