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两种血小板保存箱保存富血小板血浆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血小板体外保存指标 ,验证国产血小板保存箱实际保存效果。方法 取新分离的富血小板血浆 (PRP) 12袋 ,每袋平均分成两袋 ,分别放入国产XHZ IA型血小板保存箱和进口FORMA 36 0 6型血小板保存箱中保存 5天 ,每天取样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低渗休克反应回复功能、CD6 2p表达率等体外保存指标。结果 两种保存箱保存PRP各项体外保存指标无显著差别。结论 XHZ IA血小板保存箱与FORMA血小板保存箱保存PRP的实际保存效果无差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型去白细胞血小板保存袋在血小板制备及保存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和适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多中心研究方案,选择2015年10月至2020年5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血液科住院,需要进行血小板输注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试验组采用去白细胞血小板保存袋,对照组采用一次性使用血细胞分离器。对产品进行质量评价。结果临床受试者的基本人口学指标中,除体质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各项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与对照组产品的血小板质量指标有效率均为100%,各分项指标比较结果显示存储期末p H与残留白细胞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效性次要评价指标、各项适用性及安全性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过程中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该新型国产去白血小板保存袋制备和保存的去白细胞浓缩血小板在临床治疗中达到预期效果,可替代进口器材用于去白细胞浓缩血小板的制备与保存。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常规保存不同时间的机采血小板冰冻前后质量指标变化及输注疗效,探讨血小板冰冻处理前常规保存调控的最佳方案。方法对120袋机采血小板随机分成6组,在(22±2)℃平床振荡条件下,分别保存0、1、2、3、4、5d然后制备冰冻血小板,并对血小板冰冻前与复温后分别计数血小板,检测pH值,跟踪调查输注冰冻血小板的患者,计算回收率。结果有效期内(22±2)℃振荡保存的血小板产品中血小板计数无显著性差异,pH值下降明显;冰冻前后血小板计数有显著性差异,pH值无差异。保存3d内的血小板冰冻后血小板的输注回收率无差异,与保存4d、5d的血小板冰冻后的回收率有显著差异。结论(22±2)℃振荡保存3d内的血小板可以制备冰冻血小板,保存4-5d的血小板可以输注但不宜制备冰冻血小板。  相似文献   

4.
血小板保存期间血小板计数和P-选择蛋白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CS 30 0 0plus血细胞分离机全密闭 5天保存袋保存的血小板数量和质量的变化 ,研究在 (2 2± 2 )℃条件下振荡和静置两种方法保存的血小板有无差异。采用SysmexF 82 0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机采血小板产品计数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定量检测机采血小板上清液中P 选择蛋白的含量。结果显示 ,振荡与静置两种方法保存的血小板产品中血小板计数和P 选择蛋白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随保存时间延长 ,振荡和静置保存的血小板计数逐渐减少和P 选择蛋白逐渐增多 ,其中两组内的血小板计数在保存 0 - 72小时以内均无显著性差异 ;而在保存 96 - 1 2 0小时后与保存前比较都有显著性差异。振荡保存组 0 - 72小时内 ,每相邻 1天之间P 选择蛋白量无显著性差异 ,其余各时间段均有显著性差异 ;静置保存组 0 - 72小时内各时间段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①使用CS 30 0 0plus血细胞分离机全密闭 5天保存袋 ,对血小板制品的有效保存期以 3天为宜 ;②在 (2 2± 2 )℃条件下 ,振荡保存的血小板在数量和质量上并不优于静置保存的血小板。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国产血小板保存袋(实验组)与美国Trima set型血小板保存袋(对照组)对手工分离血小板的保存效果。方法:手工分离血小板等分至2种血小板保存袋中,于恒温振荡保存箱(22±2℃)保存0、3、5和7 d,然后取样检测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聚集活性(ADP、THR)、血小板p H值、葡萄糖含量、乳酸浓度、乳酸脱氢酶浓度、低渗休克反应、CD62P及磷脂酸丝氨酸含量等指标。结果:2种保存袋保存的血小板在相同保存时间内各项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菌试验均为阴性。结论:保存5 d内的血小板质量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两种血小板保存袋性能类似。  相似文献   

6.
张惠 《中国临床研究》2012,25(7):706-707
目的探讨手工法和机采法制备血小板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本次研究的92例献血者随机分为手工法制备血小板组和机采法制备血小板组,每组46例。2组献血者分别采用手工法和机采法进行血小板制备,并对2组献血者的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计数结果以及输注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与手工法制备血小板组相比,机采法制备血小板组的血小板计数(2.53×1011/袋)稍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白细胞(2.75×108/袋)和红细胞(1.22×109/袋)含量则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血小板输注有效的比率显著提高,而无效的比率则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采法制备血小板取代手工法制备血小板是临床血小板制备的必然趋势,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1次机采1、2 U血小板对献血者生理指标的影响及所得血小板的质量。方法抽选1次机采1、2 U血小板献血者各30名分为2组;采用美国MC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血小板,观察2组献血者机采后献血者Plt、凝血酶原消耗时间、血块收缩时间、束臂试验和所得血小板的含量的黏附、聚集功能及其生化指标。结果 2组献血者机采后献血者Plt、凝血酶原消耗时间、血块收缩时间以及血小板产品的含量、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功能及其生化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1 U组6.6%,2 U组10%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无重度不良反应。结论符合条件的献血者一次机采2 U血小板是有安全性和可行的,采集的血小板产品质量符合《机采成分血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保存期内机采血小板的生理活性及功能的变化。方法:随机选择17例来源于符合国家标准的献血者的机采血小板,(22±2)℃振荡保存。分别于保存第0、1、3、5天进行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血气分析、p H值、葡萄糖、乳酸、乳酸脱氢酶、血栓弹力图、低渗休克反应以及CD62p表达的测定,从而对血小板在保存期内的生理活性及功能的变化做出综合评价。结果:随保存时间的增加,与采集时比较,机采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宽度以及血小板低渗透反应性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血小板的p H值,血气分析、葡萄糖、乳酸、乳酸脱氢酶等代谢指标,CD62p表达率和再表达率等指标的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血栓弹力图参数中,血小板的R值的变化、及MA保存第5天的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而K值、αAngle的变化及MA保存第1、3天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机采血小板在保存期内能保持良好的活性及功能,临床上输注保存期内的机采血小板,不会因保存时间而影响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全血分离白膜静置2h后,血小板恒温保存箱振荡过夜保存白膜袋及静置室温过夜保存白膜袋,对制备浓缩血小板回收率及血小板质量指标的影响。方法对124份400mL新鲜全血进行容量检测和血常规计数,随机选取其中53份当日分离白膜静置2h后置血小板恒温保存箱振荡过夜保存为实验组,剩余71份当日分离白膜后静置室温过夜保存为对照组,两组白膜于次日制备浓缩血小板。然后对两组浓缩血小板进行p H、葡萄糖、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低渗休克反应相对变化率(HSR)的测定。结果白膜振荡过夜保存和静止过夜保存后制备的浓缩血小板计数分别为(7.23±2.21)×10~(10)和(7.17±2.08)×10~(10),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血小板回收率则是实验组为68.69%±19.21%,高于对照组血小板回收率62.07%±1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和对照组制备的浓缩血小板pH值分别为7.23±0.08和7.12±0.14,GLU(mmol/L)分别为20.57±1.26和19.32±1.41,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92.65%±3.02%和88.82%±3.4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浓缩血小板HSR为81.50%±8.57%,明显高于对照组浓缩血小板74.30%±1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方式放置白膜袋所制备的浓缩血小板,检测指标均符合国家质量标准,但血小板回收率和体外功能检测指标HSR显示白膜静置后振荡过夜方式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可能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旨在通过血栓弹力图(thmmbelastography,TEG)技术探讨血小板保存过程中功能的变化。随机选择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的单供者机采血小板12个单位并在(22±2)℃条件下振荡保存。分别在保存1、2、3、4、5天检测血栓弹力图参数,包括反应时间(R)、凝血时间(K)、α角(ANG)和最大振幅(MA),同时检测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低渗休克反应(HSR)水平、CD62p阳性率及凝血酶激活CD62p再表达率的变化,综合评价血小板保存过程中体外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平均血小板体积随保存时间延长而轻度增大,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小板膜表面CD62p表达率随保存时间延长而显著升高(P〈0.01);凝血酶激活后CD62p再表达率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显著下降(p〈0.01);血小板低渗休克反应水平在1-5天无明显变化(P〉0.05);R值随保存时间延长而明显延长(P〈0.01),K值无明显变化(P〉0.05),α角虽呈轻度下降趋势,但无显著差异(P〉0.05);MA值在保存1-4天无显著变化,保存5天时仅有轻度下降(P〈0.05)。结论:虽然血小板随保存时间延长激活率明显升高,但反映血小板综合凝血功能的最大振幅(MA值)和HSR水平在整个保存期内并无显著变化,说明保存期末的血小板仍然具有良好的止血功能;血栓弹力图参数MA值可以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用于血小板保存过程中的功能评价。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掌握去白细胞机采血小板在保存期内的功能变化,为临床输注成分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2010年5月至2014年1月于日照市中心血站无偿献血的30例无偿献血者的血样为研究对象.男性献血者为21例,女性为9例;年龄为19~42岁,平均为25.2岁.所有献血者均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11).所有血液的采集均获得献血者知情同意,并在知情同意一栏签字后献血.通过白细胞过滤方法制备去白细胞机采血小板,于(22±2)℃血小板恒温振荡保存箱中振荡保存,并分别于保存前以及保存后第1,3,5及7天检测去白细胞机采血小板膜表面CD62P(P选择素)的表达率和血栓弹力图(TEG),进而评价随保存时间延长血小板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 ①去白细胞机采血小板保存前白细胞残余量为(5.9±2.1)×105/袋,保存至第5和7天,白细胞残余量相对于保存前明显减少,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残余量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减少.②去白细胞机采血小板保存前血小板膜表面CD62P表达率较低,仅为(10.3±2.3)%,保存后第3,5及7天与保存前比较,血小板膜表面CD62P表达率均显著增加,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随保存时间延长,血小板膜表面CD62P表达率逐渐增加.③去白细胞机采血小板保存后第1,3,5及7天R值较保存前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R值随保存时间延长呈明显增加趋势.而K值和α角在保存期内与保存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存后第5,7天MA值较保存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去白细胞机采血小板在保存期内存在明显的血小板损耗,但对其凝血功能影响不大,保存5d内的去白细胞机采血小板仍是比较理想的成分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机采血小板对无偿献血者血细胞、血清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和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8月至2015年12月于血站接受机采血小板的58例无偿献血者,并且符合血小板献血者标准。分别于机采血小板前及机采15min,30min、14d后抽取3~5mL静脉血,并分析其血细胞、血清FIB、D-二聚体及血小板功能。结果机采血小板30min后,无偿献血者红细胞(RBC)、白细胞(WBC)、红细胞比容(Hct)和血红蛋白(Hb)较机采血小板前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4d后上述指标与机采血小板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采30min与14d,无偿献血者FIB和D-二聚体水平较机采血小板前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机采30min后,无偿献血者血栓弹力图K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较机采血小板前均显著升高,Angle和MA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4d后,无偿献血者K、PDW、Angle和MA较机采血小板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采血小板对无偿献血者安全性较高,并且可一定程度上降低血凝状态,临床上值得推广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探讨血小板常温保存3天后再进行-80℃冰箱内冷冻保存及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对当天冷冻和保存3天后再冷冻血小板进行了计数,并检测聚集力、黏附力以及CD62p的表达,并通过可对比性病例观察保存3天后再冷冻与当天冷冻血小板,临床应用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在保存期3天之内血小板数量、低渗性休克反应、黏附功能无显著差异性改变(P〉0.05),但聚集功能和CD62p的表达率的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当天保存并冷冻的血小板与保存3天后再冷冻的血小板各项指标的变化都无显著性差异。CD62p的再表达率(CD62p凝血酶激活后阳性率-CD62p激活前的阳性率)也无显著性差异,分别是51.1±4.5和51.1±4.4(P〉0.05)。临床应用当天冷冻和保存3天后再冷冻血小板的CCI值分别是48%和49%,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小板保存3天后可以再-80℃冷冻保存,其临床应用效果与当天冷冻血小板比较后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吴晓燕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6):2882-2883
目的:探讨-80℃冰冻保存机采浓缩血小板的功能及止血效果。方法:随机抽取冰冻保存3个月之内、3~6个月之间、6~9个月之间的冰冻血小板样品于42℃解冻后进行相关实验,比较不同保存时期冰冻血小板的功能及回收率;分血液病组和非血液病组观察患者输注冰冻血小板24h后出血症状的控制及校正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值。结果:冻存3个月内、3~6个月的两组冰冻血小板的黏附功能、聚集功能与新鲜机采血小板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而冻存6~9个月的冰冻血小板的黏附功能与新鲜机采血小板相比则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3组冰冻血小板的第Ⅲ因子活性测定与新鲜血小板相比。均在正常范围,平均回收率为85.2%。两组患者在输注冰冻血小板24h后能有效控制出血症状的比率平均为93、3%;而CCI值≥10000/μL的比率,非血液病组显著高于血液病组。结论:5%二甲基亚砜-80℃冰冻保存半年以内的机采浓缩血小板具有良好的止血功能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探讨保存期内的机采血小板的聚集功能和可溶性P-选择蛋白含量的改变。收集20份机采血小板样品,分别在保存期第1天(0—24小时)、第2天(24—48小时)、第3天(48—72小时)、第4天(72—96小时)和第5天(96—120小时)检测血小板的聚集功能和可溶性P-选择蛋白含量。结果表明:以ADP作为诱导剂,保存期内机采血小板的血小板聚集功能降低明显,与第1天组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第4天组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3%;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含量则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与第1天组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机采血小板在保存期内存在持续活化,且聚集功能下降明显,从第4天开始几乎已完全丧失对ADP的致聚反应,提示机采血小板的体外保存损伤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本文观察了用一种新的血小板保存添加剂——酸化葡萄糖营养液(AGN)于22℃水平振摇条件下,在国产PVC塑料袋内保存从ACD全血制备的浓缩血小板血浆悬液(PC)的保存效果。结果表明,保存5天的PC其血小板计数、pH值、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低渗休克反应等指标皆优于对照组(未加AGN的ACD-PC),用新鲜血浆孵育2小时后,其聚集率和低渗休克反应有较明显的恢复。透射电镜显示,在保存过程中,血小板的形态完整、无伪足出现。用上述方法保存120小时的PC,其保存效果与国外一些实验室用第二代血小板保存袋保存的CPD-PC的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80℃冰冻保存机采浓缩血小板的功能及止血效果。方法:随机抽取冰冻保存3个月之内、3~6个月之间、6~9个月之间的冰冻血小板样品于42℃解冻后进行相关实验,比较不同保存时期冰冻血小板的功能及回收率;分血液病组和非血液病组观察患者输注冰冻血小板24h后出血症状的控制及校正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值。结果:冻存3个月内、3~6个月的两组冰冻血小板的黏附功能、聚集功能与新鲜机采血小板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而冻存6~9个月的冰冻血小板的黏附功能与新鲜机采血小板相比则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3组冰冻血小板的第Ⅲ因子活性测定与新鲜血小板相比,均在正常范围,平均回收率为85.2%。两组患者在输注冰冻血小板24h后能有效控制出血症状的比率平均为93.3%;而CCI值≥10000/μL的比率,非血液病组显著高于血液病组。结论:5%二甲基亚砜-80℃冰冻保存半年以内的机采浓缩血小板具有良好的止血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机采血小板常温保存过程中代谢及体外功能的变化规律。方法 通过对15U保存0~9d机采血小板的血气指标、葡萄糖、乳酸、乳酸脱氢酶、血小板膜表面CD62p表达率、凝血酶激活后CD62p再表达水平、血小板低渗休克反应进行系统监测,分析机采血小板体外保存过程中代谢指标与体外功能的关系。结果 血小板在体外保存9d的过程中,乳酸与H^+逐渐堆积,pH值随之下降;血小板低渗休克反应在7d时开始明显下降;CD62p表达率随保存天数增加而逐渐增高,凝血酶激活后CD62p再表达率逐步下降;血气、葡萄糖、乳酸等代谢指标与血小板低渗休克反应、CD62p的表达率及再表达率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对代谢指标的监测可以间接反映血小板体外功能的变化,从而对血小板保存质量作出系统评价。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冰冻保存对机采血小板释放5-HT 的影响.方法 常规以二甲基亚砜(DMSO)为冷冻保护剂、-80 ℃冰冻保存机采血小板30 d;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并比较冰冻保存前后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ELISA法检测冰冻前后及在阳离子没食子酸丙酯(C-PG)、凝血酶(thrombin,THB)、二磷酸腺苷(ADP)、胶原(Collagen)等不同PLT诱导剂激活作用下PLT释放5-HT的数量.结果 冰冻复苏后机采血小板计数变化不大(P>0.05),但MPV和PDW 均增加,血小板制品血浆5-HT含量也显著增高(P<0.01).在不同诱导剂作用下,新鲜血小板释放5-HT均高于冰冻保存的血小板,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1)机采血小板冰冻保存与解冻过程中,会引起血小板膜形态和生物活性改变.(2)冰冻保存后PLT对不同诱导剂的反应下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手工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去白、混合、辐照后在质量、功能和免疫学指标方面的变化,并就其临床输注效果与机采血小板进行比较,为临床手工浓缩血小板的混合输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血细胞计数、pH测定和细菌培养来评估血小板制剂的质量;采用经典比浊法检测血小板的聚集功能;采用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C)和ELISA方法检测血小板的免疫学指标的变化;采用纠正计数增高指数(CCI)来评估临床输注效果。结果去白混合辐照手工浓缩血小板的白细胞去除率为99.9%,血小板回收率为91.4%,血小板聚集功能在去白、辐照前后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F=1.131,P>0.05);pH值和细菌培养均合格;去白后5人份血小板中的淋巴细胞混合培养5d后,培养液中未检测到IL-2和IL-4,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试验淋巴细胞增殖率5人份同单人份血小板,去白前明显高于去白后;去白混合辐照手工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与去白混合辐照机采血小板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0.833,P>0.05)。结论多袋浓缩血小板经去白混合辐照后输注的方法是科学、可行的,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