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视网膜研究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发展对造成光感受器功能降低或丧失的疾病的新的治疗方法.以防止失明。这些疾病影响光感受器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区(从脉络膜毛细血管到外丛状层),并最终损害和破坏锥体和杆本,其病理生理机制可能是直接攻击光感受器或累及支持光感受器括性的细胞和细胞外环境。最近在基础科学和临床医学方面的进展,使得设计能够预防光感受器细胞损伤或者修复已损伤的细胞,甚至置换损伤或死亡的细胞,如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或光感受器的新疗法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内吞光感受器细胞外基质(IPM)内大分子可溶性物质的可能性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荧光标记的甲醛作用后的血清白蛋白(F-FSA),作为清道夫受体配体的指示物,与组织块培养的猪RPE细胞共同孵育,用荧光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RPE细胞对F-FSA的内吞情况。结果 RPE细胞能够摄入F-FSA;这一作用随配体浓度增加而提高,随孵育时间延长而增强;相同或相似的配体之间存在竞争作用;F-FSA进入RPE细胞后,以微囊泡的形式存在于细胞中。结论 RPE细胞能够摄入携带负电荷的大分子物质,这一作用是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完成的,清道夫受体可能是介导这一作用的受体;受体介导的RPE细胞的内吞作用可能是IPM内大分子物质代谢的重要机制。(中华眼科杂志,2004,40:539-544)  相似文献   

3.
李臻  李捷  王蓉  李林  卢艳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2):236-238
目的:观察早期衰老大鼠视网膜色素上皮-光感受器细胞复合体超微结构的变化。

方法:取3月龄及12月龄大鼠视网膜,制成半薄切片,透射电镜下观察视网膜色素上皮-光感受器细胞复合体超微结构的变化。

结果:12月龄大鼠视网膜中出现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RPE)凋亡和RPE-光感受器细胞复合体的退行性改变。

结论:视网膜色素上皮-光感受器细胞复合体的退行性改变是视网膜衰老的早期表现。  相似文献   


4.
RPE细胞的损伤修复及药物对RPE细胞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RPE细胞损伤的病因包括氧化损伤,脉络膜血管损伤和Bruch氏膜的改变等。RPE细胞的损伤可使其发生形态上的改变并引起RPE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 )和脂肪干细胞( ADSCs )体外向光感受器细胞和RPE细胞分化的可能性,为临床治疗视网膜病变提供物质基础。方法经贴壁筛选法连续传代纯化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CD45、CD90、CD49d、CD106鉴定MSCs和ADSCs。用视网膜细胞提取液、EGF、牛磺酸和视黄酸分别诱导MSCs和ADSCs;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细胞的视紫红质、CK和S-100的表达,计算诱导效应。结果传代纯化MSCs和ADSCs,传1代至传5代,MSCs中CD45阳性率是1.8%~7.5%,CD90是83.8%~95.7%,CD49d是6.6%~24.8%,CD106是15.7%~32.2%;ADSCs中CD45阳性率是0.8%~9.3%,CD90是84.7%~94.8%,CD49d是16.8%~31.0%,CD106是8.3%~22.2%。 MSCs和ADSCs 均为CD45阴性和CD90阳性。各代MSCs和ADSCs比较,MSCs低表达CD49d,高表达CD106;而ADSCs高表达CD49d,低表达CD106。不同的诱导方法,MSCs的视紫红质的诱导效应是55.9%~70.0%,CK的诱导效应是49.5%~72.0%,S-100的诱导效应是25.4%~34.0%;ADSCs的视紫红质的诱导效应是19.6%~31.1%,CK的诱导效应是31.0%~79.3%,S-100的诱导效应是27.3%~50.7%。结论 MSCs和ADSCs均具有向光感受器细胞和RPE细胞分化的潜能,可能成为干细胞移植治疗的来源。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比较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药物(贝伐单抗、雷珠单抗、阿柏西晋)行猴眼玻璃体腔内注射后对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和眼内节VEGF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14只健康猕猴,4只双眼注射贝伐单抗,4只双眼注射雷珠单抗,4只双眼注射阿柏西晋,每种注射药物的4只猴双眼分别于注射药物后第一天和第七天分别摘除2只猴的眼球,剩余2只未注射任何药物猴的双眼作为对照。所有摘除后的眼球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后给予抗 VEGF 抗体,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经 Image-Pro Plus软件处理图片,用JMP10.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这三种药物均能降低视网膜色素上皮( RPE)和光感受器內节( inner segment)的VEGF水平,贝伐单抗作用在三种药物中作用最强,雷珠单抗在注射后第一天与阿柏西晋注射后第一天相比,雷珠单抗作用较强,但二者在注射后第七天,作用基本相似。结论:这三种药物均能降低RPE和inner segment的VEGF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报告1例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在多次经瞳孔温热疗法(TTT)后,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消退,但发生了视网膜色素上皮(PRE)和脉络膜的萎缩并伴低视力.方法:复习包括眼底照相、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靛青绿血管造影和干涉光断层扫描在内的临床资料.结果:男性72岁主诉左眼视物模糊,FFA证实为黄斑部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其左眼的CNV未经任何治疗在6 a间保持0.1的视力.约2 a后,右眼出现一片CNV.在此后3a内,病灶保持或大(3×5 PD)或小(1×2 PD)并伴有明显渗出和出血,先后做了7次TTT,参数为80~280 mW、2 mm光斑、曝光60 s,每次间隔3 mo以上.CNV病灶最终消退,但黄斑部遗留白色区,视力由0.3降至0.04.结论:TTT可使CNV病灶消退,但可发生明显的RPE和脉络膜萎缩,这无益于视力.如果对亚洲患者应用TTT,其参数可低于120 mW/mm,限于2次.  相似文献   

8.
背景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是引起视力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发生机制复杂。黏着斑激酶(FAK)在调控细胞增生、存活、移行和分化等细胞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参与新生血管的应答。然而,FAK在CNV发生中的作用尚未见相关报道。目的观察氧化衰老、细胞外基质(ECM)成分和吞噬光感受器外节膜盘(POS)等CNV生成相关因素作用下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中FAK的表达及磷酸化变化,探讨FAK在CNV发生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原代培养来自于供体眼的人RPE细胞,并分别暴露于H2O2氧化衰老、吞噬POS和ECM成分等刺激因素。用10、20、50、100μmol/L4种浓度的H2O2处理培养的RPE细胞20d,诱导RPE细胞氧化衰老;用含终密度1×10^6/mlPOS的培养液培养RPE细胞20d,设置正常细胞对照组、单纯POS处理组、200μmol/LCoCl2缺氧组及POS+缺氧组;将RPE细胞接种于涂布100mg/L的纤维连接蛋白(FN)、层黏连蛋白(LN)和I型胶原酶的培养皿中,分别继续培养30rain和1h。在不同时间点收集细胞提取总蛋白,Western blot法观察不同时间点RPE细胞中FAK的表达及磷酸化FAK(pFAK)变化。结果20μmol/L及50μamol/LH2O2处理组FAK蛋自在RPE细胞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而pFAK在各H2O2处理组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长期吞噬POS后,RPE细胞内出现消化不完全的溶酶体颗粒;单纯POS处理组与对照组间RPE细胞中FAK和pFAK的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单纯缺氧组FAK和pFAK的表达量较对照组均升高,POS+缺氧组pFAK的表达较单纯缺氧组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1)。与对照组比较,在FN、LN和I型胶原刺激后1h,RPE细胞中pFAK表达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O.01)。结论在衰老、吞噬POS和ECM成分等因素作用下,RPE细胞中出现FAK的表达及磷酸化.提示FAK在CNV发生过程中发挥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9.
背景 白细胞介素(IL)-6既介导炎症反应过程又在损伤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具体机制及其在糖尿病角膜组织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值得探讨. 目的 探讨IL-6在正常和糖尿病小鼠角膜缘干细胞活化和角膜上皮修复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正常6~8周龄C57B L/6小鼠5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鼠32只和糖尿病模型鼠20只,采用50 mg/kg链脲佐菌素连续腹腔内注射5d的方法诱导建立小鼠糖尿病模型.正常对照小鼠和糖尿病模型小鼠均行角膜上皮刮除术,然后分别于刮除后即刻和48 h结膜下注射IL-6或等容量PBS,采用荧光素染色法评价随时间延长的角膜上皮的愈合情况.体外培养小鼠角膜上皮干/祖细胞(TKE2细胞系),采用结晶紫染色法评估不同质量浓度IL-6处理后细胞克隆率(CFE),并与空白对照组进行比较;采用免疫荧光检测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和小鼠再生上皮中干细胞标志物△NP63、Ki67的表达以及关键转录因子STAT3磷酸化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ELISA法检测小鼠角膜再生上皮中IL-6的mRNA及蛋白水平.结果 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查显示,正常对照小鼠和糖尿病模型小鼠PBS注射组与IL-6注射组注射后24、48和72 h残留角膜上皮缺损面积占原始缺损面积的百分比随角膜上皮损伤后时间延长均明显缩小,同时间点IL-6注射组角膜上皮缺损面积均明显小于PBS注射组,组间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正常对照组:F分组=19.982,P<0.01;F时间=589.350,P<0.01;糖尿病组:F分组=25.411,P<0.01;F时间=334.807,P<0.01).空白对照组及10、20、50、100 ng/ml IL-6处理组CFE分别为(13.23±1.12)%、(15.87±1.30)%、(21.69±1.62)%、(25.33±1.28)%和(18.67±1.54)%,随着IL-6质量浓度的增加CFE逐渐增加,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547,P<0.01).50 ng/ml IL-6处理5、10、15、30和60 min细胞中△NP63、Ki67和p-STAT3蛋白的相对表达量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均逐渐增加,各时间点细胞中△NP63、Ki67和p-STAT3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小鼠角膜上皮刮除后24 h的再生上皮中IL-6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5±0.21和1.00±0.16,糖尿病组小鼠角膜再生上皮中IL-6 mRNA相对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小鼠下降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2,P=0.03),糖尿病小鼠角膜上皮刮除后48 h的再生上皮中IL-6蛋白质量浓度为(257±12)ng/μl,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小鼠的(323±17) ng/μ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0,P<0.01). 结论 IL-6能够通过激活STAT3信号通路促进正常和糖尿病小鼠角膜缘干细胞的活化和增生,进而促进角膜上皮修复,而封闭内源性IL-6则会延迟小鼠角膜上皮的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