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茶剂,或称药茶,为含有茶叶或不含茶叶的药物经粉碎、混合而成的粗末制品,或加入粘合剂制成的块状制品。在应用时仅以沸水泡汁或稍加煎煮即可饮服。因其饮服的方式与日常饮茶相同,故名。一、茶剂的发展概况茶剂是一种古老的剂型,早在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及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等书中就记载有多种“茶饮剂”。明代顾元庆《茶谱》一书中,已载有鲜花药草制茶的论述,“木樨、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桔花、栀子、木香、梅花皆  相似文献   

2.
茶剂是一种古老的中药剂型 ,早在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中即有“茶饮方”的记载多种。传统的茶剂多用于治疗食积停滞 ,感冒咳嗽等症。近年来 ,对传统中药剂型的开发和应用日益加强 ,在辨证施治的前提下 ,将中药处方开发成系列中药药茶 ,开水冲泡即饮 ,口感清新 ,既具备中药复方的功效 ,又解决了中药在服用及煎煮过程中的弊端 ,使中药茶剂的优势在临床应用中再放异彩 ,不失为治疗用药和保健用药的一种尝试 ,验之临床疗效颇佳。1 补气养血安神茶的制备和临床应用“气为血之帅 ,血为气之母”,气能生血 ,气能摄血又能统血。气血两虚常表现为面…  相似文献   

3.
中药泡剂是继我国古代煮散和茶剂剂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剂型。它既类同煮散、茶剂的简便服用方法,又有高于煮散、茶剂的制作技术。可称为体积小、服用方便,节省药材,疗效显著的一种有前途好剂型。煮散,早在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即有记载,它的制作方法简便,是将药材破碎成粗末,与水共煮,除渣、服汁。煮散优于饮片,可以最大限度的煎出有效成分,故很早有人提出,用半剂量的饮片做煮散可收到全剂量饮片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茶剂浅谈     
<正> 一、茶剂定义及制法茶剂是含有茶叶或不含有茶叶的粉碎得较粗的植物性药物的混合物。其制法一般用混合法和粘合法。外形并无一定,目前多以袋泡剂形式出现。二、茶剂发展及研究概况茶剂目前国际国内在临床上用于治疗、保健和减肥等方面的用途很广,而实际上它是一种古老的剂型,我国很早就应用了茶剂。在历代文献中都有记载。茶叶本身也是一味药食两用的中药,并以茶剂这一传统而  相似文献   

5.
十九大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等文件明确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研发保健食品并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茶剂是中医药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组方、疗效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具有饮用方便、配伍精简、药效持久、安全可靠等特点。其制备工艺符合简便快捷的中药制剂要求,在预防性治病、养生保健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本文通过检索整理历代著名医书的药茶方剂,总结归纳2020年版《中国药典》、《国家新编中成药》及国家药品、特殊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局平台查询的中药茶剂的药品、保健品的开发现状与趋势,为其后的开发和相关基础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双元茶剂为自拟方剂,为玄麦甘桔茶加味而成,治疗慢性咽炎。玄麦甘桔茶治疗在咽喉方面疾病应用广泛,因而对加味后所得双元茶剂进行药理研究。明确双元茶剂治疗慢性咽炎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西欧在历史上有应用草药(植物药)作为民众医疗保健手段的传统,多以茶剂形式内服,称为药茶(Herb Tea),也有作为洗涤剂,溶剂等方式外用。据欧洲《Herbal Market》(《草药市场》)调研报告,欧共体十二国在90年代初期的草药年总销售额约20亿英镑(合30亿美元),包括植物药材及其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柴胡茶剂中皂苷成分的溶出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柴胡茶剂中皂苷a、b2、b1的溶出行为。色谱条件为:Wonda Sil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甲醇-水(53∶47);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54,210 nm。结果柴胡皂苷b2和a的溶出量差别不大,但是远高于柴胡皂苷b1的溶出量。柴胡皂苷a、b1、b2温浸4次后的总溶出率分别为48.8%、52.0%、52.5%。结论为柴胡相关茶剂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正> 石膏首载《神农本草经》,历代医家研究石膏者甚多,但是论其适宜剂型、生缎应用等方面的文章尚不多见。笔者将有关论述汇于一篇,并参以己见,以彰其功。剂型多以散为优现在用法,一般生石膏内服,研粗粉配方入煎剂.除治疗肺热咳嗽的“桃花散”等少数中成药之外,很少制成其他剂型.然而石膏的适宜剂型远不止于此.据文献记载,尚可作浴汤、茶剂、擦剂、枣肉丸、水丸、粥剂、散剂等,此外亦可磨汁服.但以散  相似文献   

10.
四神茶剂为古方四神丸的改进剂型 ,由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大枣、生姜 6味药组成。改制成茶剂可提高生物利用度 ,服用方便。本文对制备工艺和质量标准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任氏脑脉苏茶剂治疗中风后遗症5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任氏脑脉苏茶剂治疗气虚血瘀证缺血性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服用任氏脑脉苏茶剂治疗,对照组给予中风回春片;3个月后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改善,页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任氏脑脉苏茶剂可明显改善中风后遗症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正>一、石膏的合理应用 石膏是中医临床最常用的退热药物之一,多与其它中药配伍组成复方汤剂,如张仲景《伤寒论》所载的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白虎汤和竹叶石膏汤等。然而石膏的适宜剂型远不止于此。据记载,尚可作浴汤、茶剂、擦剂、丸剂、粥剂、散剂等,此外,亦  相似文献   

13.
对胰腺在祖国医学中属脏还是属腑,它的形态位置、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治疗原则及用药等问题,根据本人的认识及临床体会作一初步探讨。一、祖国医学中的“胰”关于“胰”字的记载,日本文献把“脾”写作“膵”,就是现代医学的胰腺。我国“胰”的古字,《类篇》写作“(?)”,在古代中医文献中“膵”、“(?)”、“胰”常通用,不过在《内经》、《难经》无此类字眼。最早记“胰”字的医书是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在《肘后方》中提到猪胰治病有五处;唐·《千金方》、《外台秘要》,明·《本草纲目》均有用猪胰、羊胰等动物胰腺治病的  相似文献   

14.
此典故在《韩非子》、《墨子》、《管子》、《荀子》、《尸子》等多种书籍中出现过,基本意思大体上是一致的。如《韩非子·二柄》中说:“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所以“楚腰”、“细腰”、“纤  相似文献   

15.
唐雪梅 《中医杂志》1998,39(4):200-202
“病在中,傍取之”,出自《素问·五常政大论》,为《内经》“气反”治法之一。对其含义,历代注家大多将之解释为针刺治法。然考“傍”字,亦作“旁”,《说文解字注》云:“傍,近也……亦假旁为之。”《礼记·聘义》有“孚尹旁达”,孔颖达《疏》:“旁者,四面之谓也。”由此可见,与“中”相对而言,上下左右皆可称“傍”。从人体内外来说,“中”是指内在脏腑,“傍”是指躯体、四肢;从五脏来看,“中”可指脾胃,“傍”则指心、肺、肝、肾四脏。且观《五常政大论》,在此段文字前后均  相似文献   

16.
1 朱砂名称的考证《神农本草经》中称朱砂为“丹砂” ,将其列为上品。丹为朱红色 ,故称为朱砂。昔以湖南辰州 (今沅陵 )产的较好 ,故又有“辰砂”之称 (朱砂主产贵州铜仁及湖南晃、凤凰等县 )。辰州只不过是朱砂的集散地。但目前商品上称为辰砂的系指人工合成品。《山海经》中称“丹粟” ,《淮南子》中称“赤丹”。《石药尔雅》中称“汞砂”。《证类本草》称为“辰砂” ,炼制者称“灵砂”。《本草图经》、《本草纲目》、《本草问答》中也称“辰砂”。《中药大辞典》根据朱砂形状称片状者为“镜面砂” ,块状者为“豆砂” ,碎末者为“朱宝砂…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广泛运用称之为“国老”的甘草,在《神农本草经》谓“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胫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解毒”。甘草一药在《伤寒论》中组方共70次,在《金匮要略》组方计88次。兹就《伤寒论》中甘草的药证发挥介绍如下。古时候有“甘草主治赢瘦”之论。《神农本草经》  相似文献   

18.
祖国医学方剂分类,历来推崇“七方”、“十剂”之说。“七方”最早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即大、小、缓、急、奇、偶、复。至宋成无己在他的《伤寒明理论》中才明确提出“七方”之名。“十剂”据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出自北齐徐之才的《药对》,也有人认为出自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但两书均已佚失,无从查考。据《证类本草》、《本草纲目》、《医述》等书记载,“十剂”为“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  相似文献   

19.
《异体字整理表》将“并”与“”、“”作为一组异体字,“并”字规定为通行的“正字”。所谓异体字,是指音义完全相同而形体相异的字。根据对成本《伤寒论》(据明·赵开美刻《仲景全书》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中“并”与“”、“”三字用法的分析,结果表明三字含义明显不一,且用法各异。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一组字并不属于异体字。下面就“并”与“”、“”三字在《伤寒论》中的用法加以辨析。1《伤寒论》中“并”与“”、“”的用法(33例)1·1“并”字在成本《伤寒论》中共出现20次,皆是合并、兼具、连同之义1·1·1“…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中的“结”,遍及六经 ,全文共有 5 0处论及结 ,与结相连 ,有为病证、症状、脉象之名 ,有论病因病机 ,有作鉴别之用。为更好地理解《伤寒论》“结”之实质 ,笔者就书中相关问题进行归纳与分析。1 结的涵义“结”字在医学文献中最早见于《素问·阴阳别论》中“结阴者 ,便血一升”,以及《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结者散之”。前者为病 ,后者言治。张仲景在《素问》论“结”基础上 ,扩大了“结”的使用范围 ,故《伤寒论》中有“结胸”、“脏结”、“阴结”、“阳结”之病证名称 ;又有“脉结”、“脉结代”、“脉沉结”等脉象 ;还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