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经食管心房调搏中两种刺激方法转复心房扑动的疗效。方法将83例AF患者分为连续频率递增刺激组(n=56)和猝发起搏组(n=27),前者输出电压20-30v,脉宽10ms,调搏起始频率以高于AF频率10次/min,频率以10次/min递增,直到AF中止或调搏频率达到400次/min为止;后者输出电压至30—35v,脉宽10ms,用S1S1刺激法,频率500次/min,起搏时间1s。结果两组患者有效率分别为75%和88.9%。结论采用猝发起搏可能是经食管心房调搏转复心房扑动中的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经食管心房调搏中两种刺激方法急诊转复心房扑动的疗效。[方法]将83例AF患分为连续频率递增刺激组(n=56)和猝发起搏组(n=27),前输出电压20~30v,脉宽10ms,调搏起始频率以高于AF频率10次/分,频率以10次/分递增,直到AF中止或调搏频率达到400次/分为止;后输出电压至30~35v,脉宽10ms,用S1S1刺激法,频率500次/分,起搏时间1秒。[结果]两组患有效率分别为75%和88.9%。[结论]采用猝发起搏可能是较好的经食管心房调搏急诊转复心房扑动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评价应用食管心房调搏转复治疗心房扑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应用食管心房调搏(TEAP)治疗型房扑30例。结果:29例治疗成功,总成功率96.7%。所有病例未出现并发症。结论:经食管心房调搏是一种简便、安全和有效的转复治疗型房扑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陈志君  杨雪骅  曾勇华  左权  方定一  丘军   《中国医学工程》2012,(9):176+181-176,181
目的观察食管心房调搏转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采用食管调搏方法终止急诊发作且经过迷走神经刺激和药物转复无效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68例。结果 67例瞬间转复为窦性心律,转复率98.5%。结论急诊食管心房调搏转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快速、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评价应用食管心房调搏转复治疗心房扑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应用食管心房调搏(TEAP)治疗Ⅰ型房扑30例。结果:29例治疗成功,总成功率96.7%。所有病例未出现并发症。结论:经食管心房调搏是一种简便、安全和有效的转复治疗Ⅰ型房扑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食管心房调搏是采用食管电极替代心腔内电极刺激左心房达到诊疗目的的一种检查方法。具有无创伤、简便、安全和有效的特点,适于临床推广应用。Monoto等1973年首次报告经食管心房起搏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国内近年来相继开展并充分扩展了这一检查方法的应用范围。一、食管心房调搏仪器及操作方法简介 (一)食管心房调搏器:现用国产仪器有苏州电子技术研究所生产的SHB-1型和武汉电子仪器厂生产的DXT-1型食管心房调搏器。这两种仪器中均安有三种旋钮:①调搏电压(幅度)选择,范围为0~50伏;②刺激信号刺激时间选择(脉宽),范围0.5~2毫秒之间;③每分钟刺激脉冲频率选择(频率/分),范围45~900次/分。食管电极导管,采用双极起搏导管,刺激端电极间距为1.5厘米。导管长60厘米,如调整电极之间距离在3.0~4.5厘米之内,并增加起搏脉宽可使食管起搏阈值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7.
心房扑动的食管心房调搏转复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靖  吕桂芬 《华夏医学》2003,16(6):792-793
目的:研究、评价临床应用食管心房调搏转复治疗心房扑动(房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应用食管心房调搏超速抑制转复治疗房扑21例,其中Ⅰ型房扑18例,Ⅱ型房扑3例。结果:17例成功转复窦性心律,总成功率81.0%,其中成功转复的均为Ⅰ型房扑,成功率为94.4%。所有病例未出现并发症。结论:经食管超速起搏是一种简便、安全和有效的转复治疗Ⅰ型房扑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旨在评价食管心房调搏术转复心房扑动(简称房扑)的临床疗效.方法经食管心房调搏,采用以S1S1基础程序刺激超速抑制法或短阵快速刺激法(Burst法)转复房扑.结果70例房扑患者显效43例,有效13例,无效14例,显效率61.4%,总有效率80.0%,Ⅰ型房扑显效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Ⅱ型房扑(P〈0.01),但性别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临床症状改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食管心房调搏术(TEAP)转复房扑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尤其Ⅰ型房扑,不失为房扑转复有效方法之一,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食管心房调搏在快速型心律失常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85例快速型心律失常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实行食管心房调搏检查,测定食管导联的R-P'E、P'E-R时限,比较V1导联的R-P'时限与食管导联的R-P'E时限,并与心脏电生理检查的结果作比较。结果经心脏电生理确诊后的分型:顺向型房室折返型心动过速(O-AVRT)57例,慢-快型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S-F)]19例,房性心动过速1例,心房扑动1例,心房颤动2例,左心室特发性室速3例,冠状动脉窦无冠窦底起源的AT合并右房间隔部起源的心房扑动1例,左心房AT合并慢-快型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1例。经食管心房调搏检查发现AVNRT(S-F)型病人食管导联中R-P'E < P'E-R,且R-P'E < 70 ms;O-AVRT型病人大多R-P'E < P'E-R,且R-P'E>70 ms;右侧旁道型病人V1导联的R-P' < 食管导联R-P'E;左侧旁道型病人V1导联的R-P'>食管导联的R-P'E。经食管心房调搏终止,85例病人的快速型心律失常有效终止率为88%。结论食管心房调搏可以鉴别快速型心律失常的类型,尤其是其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分型,对后续治疗方案的合理制定、心脏电生理检查以及射频消融术均提供了帮助,且对快速型心律失常有较高的终止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分析我院238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行食管心房调搏术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使用心脏多功能刺激仪,采用亚速刺激法(低于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率10~30次/min)→超速抑制法(高于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率30~50次/min)→猝发脉冲法(快于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率40%),按次序进行转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同时观察转复瞬间心电图表现,同步记录心电图至少至室上性心动过速终止后10 s,转为房颤者继续观察直至恢复窦性节律。结果:使用亚速刺激法238例,成功转复32例,成功率为13.4%;使用超速抑制法206例,成功转复173例,成功率为83.9%;使用猝发脉冲法28例,成功转复21例,成功率为75.0%;总有效率为95.0%(226/238)。室上性心动过速终止瞬间心电图表现为:正常185例(77.7%)、P-R间期延长5例(2.1%)、房颤8例(3.4%)、交界性逸搏2例(0.8%)、长间歇〉1 500 ms 5例(2.1%)、单发室性期前收缩5例(2.1%)、成对室性期前收缩6例(2.5%)、短阵室性心动过速5例(2.1%),除1例长间歇为3.2 s者予以72次/min频率的心房起搏外,余病例未予特殊处理。结论:食管心房调搏术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安全高效,可作为治疗折返性心动过速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1.
经食管心房调搏(TEAP)在临床电生理检查中已渐普及。其方法简便易行,在预激综合症(WPW)的初步电生理检查中的价值已被公认,我们应用TEAP在临床检测WPW,就其典型病例总结如下。1资料和方法我院门诊或住院病人4例,均无心脏增大,心功能不全依据,检查前三天停服抗心律失常药物,按常规从鼻腔插入4极电极导管并定位,采用心房早搏刺激程控扫描或连续起搏法,起搏输出电压为2倍舒张期阈值,脉宽10ms。记录V1或V1、V3、V5同步记录。  相似文献   

12.
<正> 自80年代以来,应用食道心房调搏方法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日益广泛。我院1986年开展此项工作,至今共做25例。现总结如下。方法学一、仪器:FD—1型多功能心脏刺激仪和心电监视仪、心电图机。心脏刺激仪可发放三种脉冲波S_1、S_2、S_3。S_1为基础脉冲调频范围6~600次/分,输出电压7~45V,输出脉宽10毫  相似文献   

13.
朱俊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9):2783-2783
目的:研究食管心房调搏法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方法和技巧问题。方法:收集200例食管调搏法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病例,采用高于发作频率5次~10次的S1S1刺激、Burst法,总结下食管调搏电极方法和观察PSVT终止时出现的心律失常。总结其中经验教训。结论:S1S1终止120例(占60%)Burst法终止76例(38%)4例用药物或电复律。结论:食管心房调搏法终止PSVT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经食道心房调搏(TEAP)治疗PSVT10例。属于折返性心动过速8例。其中房室结内折返5例,经旁道折返3例。应用国产心房刺激器和自行设计的7F四极导管电极,起搏电压20~30伏,脉宽多为10ms。经程度控对偶、配对起搏或猝发超速起搏后,10例PSVT均迅速终止。以后服用导搏定、乙胺碘铜酮以巩固疗效。我们认为TEAP可作为PSVT的首选治疗;四极导管电极能保证迅速终止成功;宽脉冲起搏能降低阈值;猝发起速起搏对异灶性PSVT均有效。  相似文献   

15.
经食管心房调搏纠治心房扑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食管心房调搏作为纠治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一种有效方法已为大家所公认,但对转复心房扑动(房扑)的疗效报道较少。我院自1990年5月—2000年3月应用经食管心房调搏纠治房扑38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共38例,男16例,女22例。年龄18~72岁,平均46岁。Ⅰ型房扑34例,Ⅱ型房扑4例。先天性心脏病13例,冠心病7例,肺心病5例,风心病5例,心肌病4例,4例无器质性心脏病。房扑病史为10h~4年,发作时心室率为150~170/min,均经体表心电图证实,先后应用洋地黄制剂和心律平等药物治疗无效。……  相似文献   

16.
11例阵发性室上速采用经食管心房调搏治疗后10例成功,1例未转复为窦性心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经食管心房调搏(TEAP)的最适条件.方法:采用TEAP技术,对433例成人患者的食管导管插入食管的深度,最佳起搏电压及最佳起搏脉冲进行分析.结果:最适刺激部位与双极或四极食管导联心电图心房波(正负双向)的最大振幅部位基本一致,电极导管从外鼻孔插入食管内的长度相当于卧位时患者胸骨上缘到脐的长度.这时电极导管在食管内的部位为最适刺激部位.最适起搏电压为15 V至20 V.最适起搏脉宽为10 ms.结论:应用上述条件进行TEAP检查,既安全、副作用少,又可得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心房调搏转复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的评价郑方胜蔡尚郎宁险峰沃金善赵青韩勃1993年1月~1996年12月,我们对210例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病人进行了食管心房调搏转复心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病人210例,男113例...  相似文献   

19.
观察了静注异搏定前(A组)、后(B组)高位右房调搏对10只犬希氏束波(HBP)振幅的影响。A组右房调搏前后的HBP振幅分别为14±4μv和14±4.6μv(P>0.05);B组调搏前HBP振幅为20±7μv。在调搏频率较基础心率快20次/min,电压为起搏阈值的2倍时记录的HBP振幅为34±8.5μv(P<0.05)。调搏刺激电量为受试犬心起搏阈值的3倍,频率高于其基础心率20次/min时,记录的HBP振幅最大。  相似文献   

20.
1 病例报告 女,38岁。1973年出现心慌、胸闷,1974年心电图示Ⅰ°房室传导阻滞。以后症状迁延加重,于1988年7月到我院做心电图,示结性逸搏心律,心率37/min,偶发室性逸搏。食管调搏SNRT(1990 ms)SACT(205ms)明显延长。静脉推注阿托品2 mg后心率仅55/min,仍为交界区心律,调搏频率70/min时出现3:2 Wenck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