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发展概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传统的给药方式包括口服、含化、注射、吸入、外敷、直肠用药等。近年来,随着药物制剂学研究的深入发展,药物离子导入的给药方式逐渐增多,适应症也不断增加,临床应用范围逐渐增大。本文主要介绍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Electrophoresis)的发展概况。  相似文献   

2.
猪不同部位皮肤与人体皮肤对药物渗透性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苯甲酸、水杨酸、甲硝唑为模型药物,对猪耳和猪腹部皮肤进行体外药物渗透实验,在相同条件下与正常人体皮肤进行了渗透性差别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猪耳和猪腹部皮肤与人体皮肤对药物渗透性具有相似性,特别是猪耳皮肤对药物体外透皮实验是个有价值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3.
以苯甲酸、水杨酸、甲硝唑为模型药物,对小鼠、大鼠、兔、小猪、蛇、泥鳅、青蛙的皮肤进行Franz扩散池法的药物渗透性实验,并与正常人体皮肤进行渗透性比较研究。结果7种动物中对药物渗透性最大的为青蛙和泥鳅的皮肤;渗透性较小的为猪、兔、蛇的皮肤;大部分动物皮肤渗透性比人体皮肤大,仅有小猪皮肤与人体皮肤渗透性最为相似。因此,选择小猪皮肤作为透皮吸收研究模型,是较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选择动物皮肤模型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苯甲酸、水杨酸、甲硝唑为模型药物,对小鼠、大鼠、兔、小猪、蛇、泥鳅、青蛙的皮肤进行Franz扩散池法的药物渗透实验,并与正常人体皮肤进行渗透性比较研究.结果:7种动物皮肤中对药物渗透性最大的为青蛙和泥鳅皮肤,渗透性较小的为猪、兔、蛇的皮肤,大部分动物皮肤渗透性比人体皮肤渗透性大.结论:小猪皮肤与人体皮肤对药物渗透性最为相似,选择小猪皮肤作为透皮吸收研究模型,是较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5.
17种生物碱类药物体外经皮渗透行为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生物碱类药物经皮吸收系数与药物油 /水分配系数的关系。方法 采用Ficks扩散装置测定 17种生物碱类药物在小鼠皮的透皮速率 ,并与含 2 %促渗剂氮酮比较。结果 生物碱类药物的经皮渗透系数 (kp )与药物油 /水分配系数(logk )的关系式为 :logkp =7.35× 10 -2 - 3.0 79× 10 -2 logk - 8.11(logk) 2 ;logkp( 2 %Azo) =8.32× 10 -2 - 2 .6 8× 10 -2 logk - 5 .2 7(logk ) 2 ;结论  17种药物的油 /水分配系数平均最佳值为 2 .83,含 2 %氮酮后的其平均最佳值为 3.17。  相似文献   

6.
通过离体小鼠皮肤渗透释药实验,测定了含吵同浓度双戊对替硝唑溶液促透效果。发现不同浓度双戊烯对替硝唑的透皮吸收均有促进效果。其中,3%双成烯对替硝唑溶液有显的透皮促进作用,与其了浓度的双戊烯相比具有显差异(P<0.05)。可以认为,双戊烯有望成为一种有效适用的透皮促进剂。  相似文献   

7.
王刚  张莉  李丽  陈莉  齐刚 《武警医学》2008,19(1):17-19
 目的 研究透皮吸收促进剂对扑热息痛体外经皮渗透的影响.方法 采用Franz扩散池,用离体大鼠皮肤进行尿素、薄荷油、氮酮及油酸4种透皮吸收促进剂对扑热息痛体外经皮透过性影响的研究.结果 应用尿素、薄荷油、氮酮及油酸4种透皮吸收促进剂,药物的稳态流量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提高 ,透过倍数分别为1.61、3.52、4.53 及14.89;药物的扩散系数分别提高1.21、1.31、 1.09及16.03倍,而尿素、薄荷油、氮酮的分配系数分别为1.33、2.69及4.16,油酸的分配系数略有下降.结论 4种透皮吸收促进剂中促透作用最强的为油酸,其机制主要为改变角质层的通透性,减低了药物经皮肤透过的阻力,提高了药物在皮肤角质层的扩散系数.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传统医药和现代临床实验两方面,阐述中药透皮吸收制剂及其疗法的研究概况。通过中药透皮吸收作用机理和临床实验证明,此类制剂疗效确切。新型透皮促进剂及现代技术的应用,将使中药透皮吸收制剂具有更广泛的发展前景和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铜离子电化学治疗内痔的优势。方法选择二-四度内痔脱出的患者共计446例,分为铜离子电化学治疗组146例,药物治疗组300例,药物治疗选用口服消脱止和外用复方角菜脂栓7天。结果铜离子电化学治疗组术后1个月出血及脱出症状明显改善。二度78例占97.8%(78/80),三度41例,占100.0%(41-41)。结论铜离子电化学治疗术对痔病的出血及脱出疗效显著,止血效果迅速。  相似文献   

10.
机械性血栓清除术是20世纪后期出现的一种新的治疗血栓的方法,由于其血栓清除时间短,且无溶栓替在大出血等特点,故在国内外广泛用于治疗血透通道、冠状动脉、肺动脉、下肢动静脉、TIPS血栓等。本文简要介绍机械性血栓清除术常用装置类型及原理、临床应用、影响疗效相关因素和并发症,并对其应用前景作一展望。  相似文献   

11.
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及透皮吸收速率常数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药物的辛醇 /水分配系数与其透皮吸收速率常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用高效液相法测定青藤碱的辛醇 /水分配系数 ,根据pH分配原理实现青藤碱在不同碱性环境中的不同辛醇 /水分配系数并测定其透皮吸收速率常数 ,对二者进行相关性考察。结果 :在本研究的脂溶性及pH范围内 ,青藤碱的透皮速率常数与辛醇 /水分配系数的回归方程为Y =0 .2 44 4X+5 .486 4,r=0 .98;结论 :在pH4~ 10的范围内 ,青藤碱透皮速率常数与辛醇 /水分配系数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抗肿瘤药物静脉化疗导致皮肤损伤的护理观察经验与处理方法,分析湿润烧伤膏(MEBO)的治疗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因抗肿瘤药物导致皮肤损伤的原因、临床表现和以湿润烧伤膏治疗方法为主的临床疗效;分析对象为2000年6月~2008年6月,因静脉输入抗肿瘤药物而导致的皮肤损伤并接受MEBO治疗的病历资料.结果:符合研究条件者共42例,主要抗肿瘤药物为环磷酰胺、阿霉素、足叶一甙、长春新碱、长春瑞滨、紫杉醇、顺铂、卡铂、奥沙利伯等;所致皮肤损伤程度与治疗药物、外渗持续时间、治疗方法等因素有关,42例全部治愈,无1例因并发皮肤损伤而终止抗肿瘤药物化学治疗.结论:抗肿瘤药物存在诱发皮肤损伤的潜在因素,加强护理观察,早期发现与及时处理可控制病损范围继续扩散,外用湿润烧伤膏治疗可减轻局部疼痛程度,促进损伤皮肤修复、愈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提高局部ALA透皮吸收和生物利用度的方法。方法:建立迷你家猪动物模型,分别采取不同孵育温度、溶剂、pH值、有无角质软化剂等孵育方法进行孵育,测定不同孵育方法孵育后皮肤组织光敏剂的荧光强度,观察不同孵育温度、溶剂、pH值、有无角质软化剂等孵育方法对ALA透  相似文献   

14.
黄良诚  刘亦恒  黄鹏 《武警医学》2023,(11):968-970+976
目的 探讨腰椎经皮内镜手术(PELD)中腰痛与切除钙化型腰椎间盘的关系。方法 选择解放军总医院骨科2019-01至2021-12局麻下采取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1例,以术前CT影像资料中突出间盘钙化与否分为钙化组和非钙化组,当术中钳夹或电凝处理突出的退变间盘时,记录两组患者术中腰痛的平均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两组术中腰痛VAS,并用改良Macnab评定优良率来比较术中满意度。结果 钙化组钳夹VAS为(4.86±1.29)分,非钙化组钳夹VAS为(1.13±0.72)分;钙化组电凝VAS为(5.43±1.74)分,非钙化组电凝VAS为(2.07±1.91)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满意度Macnab评级优良率,非钙化组高于钙化组(86.67%vs. 66.6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LD术中处理钙化间盘可能诱发患者剧烈腰痛无法耐受手术,间盘的钙化变性可能是下腰痛的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管性介入单人操作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单人操作,局麻下经皮穿刺股动脉,股静脉,以及置管的方法。并进行血管内诊疗操作200例次,其中股动脉189次,股静脉11次。结果:单人法经皮股动脉、股静脉穿刺血管,成功率100%。5例穿刺点区皮肤青紫,2例出现股动脉夹层。结论:单人操作法股动脉、股静脉穿刺置管术安全、易学,尤其适合基层医院缺乏介入医生之单人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氩离子凝固术配合药物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对疣状胃炎的疗效差异,为临床选择治疗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及CBM数据库,搜集1988—2008年的相关文献,采取meta分析法对其中筛出的14篇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综合定量分析。结果氩离子凝固术治愈率为91.3%,单纯药物治疗的治愈率为19.2%。两种疗法加权合并率差均值为0.348(95%CI=0.243~0.464),对各项研究结果做齐性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氩离子凝固术治疗的治愈率显著高于单纯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探讨经动脉化疗栓塞术 (TACE)中化疗药物的用量对患者生存期与肝功能、术后副反应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341例肝癌患者 ,随机分为A、B两组 ,分别行TACE术。化疗药物 :A组小剂量组 (16 8例 ) ,丝裂霉素10mg与碘油乳化栓塞。B组常规剂量组 (173例 ) ,给予丝裂霉素 10mg ,5 氟尿嘧啶 10 0 0mg ,表阿霉素 4 0mg ,羟基喜树碱 4 0mg中的 3种联用后碘油与化疗药物乳化剂栓塞 ,随后用明胶海绵粒或聚乙烯醇 (PVA)微球栓塞。TACE术前、术后 3d、7d、2 8d分别行肝功能检查 ,比较丙氨酸转氨酶 (ALT)、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总胆红素 (TBIL)、直接胆红素 (DBIL)、白蛋白 (ALB)、白蛋白 /球蛋白比值 (A/G比值 )以及患者术后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发热、消化道出血等副反应的发生状况 ,并比较两组患者生存率有无显著差异。结果 两组 1年内平均生存率无明显差异。A、B两组术后 4周内肝功能ALT、AST和A/G比值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术后第 4周 ,A、B两组间比较 ,B组TBIL和DBIL高于A组 ,ALB低于A组 (P <0 .0 5 )。术后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发热、消化道出血等副反应的发生率B组明显高于A组 (P <0 .0 5 )。结论 小剂量TACE与常规剂量TACE组患者的生存率没有显著的差异。小剂量TACE对患者的肝功能损伤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输尿管上段结石采用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与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效果对比。方法选取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80例,随机分组,就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 A组)与微创经皮肾镜激光碎石术( B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A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少于B组。 A组碎石成功率、结石排尽率均为92.5%,B组均为100%;A组并发症率为5%,B组为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的两种方法,均有优点。在输尿管上段结石中,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并发症少,出血少,手术时间短,而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法,有较高结石取尽率和排石成功率,故在结石停留时间长、结石较大的患者中较适用,需依据结石大小、部位、输尿管解剖、停留时间等,对微创方案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