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何梦瑶,清代岭南著名医家。其著作有《医碥》、《伤寒近言》、《妇科辑要》、《痘疹辑要》、《本草的语》等。《医碥》是其代表作。纵观《医碥》全书,何氏对火、湿、痰、郁、瘟疫、虚损等都有精辟的见解,尤其是对“痰”的论述颇有见地,且多有发挥。现就何氏论痰辨痰治痰的要旨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2.
从《医碥》看何梦瑶的学术经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何梦瑶,字报之,号西池,广东南海人,清代乾隆年间著名医学家,博通河间、丹溪之学,擅长于温病及内科杂症。何氏著有《医碥》一书,六卷,“碥”是上车、上马的踏脚石,“籍此以登,如履碥石”(《医碥》自序)“医碥”即学习医学之阶梯。何氏的学术经验,系统而集中地反映在《医碥》之中。  相似文献   

3.
何梦瑶对气血生成来源的学术见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梦瑶 ,字报之 ,号西池 ,晚年自称研农 ,广东南海人 ,生于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间 (公元 1693— 1764年 )。何氏学识渊博 ,通诗文、音律、算术、历法 ,尤精于医学。何氏 38岁中进士 ,历任县官、州官。任职期间常见为人治病 ,离职归乡后 ,悬壶自给 ,抱济世利民之心 ,以医学家终其生 ,深为人们称颂。何氏集数年理论探讨及临证经验 ,著有《医碥》、《伤寒近气》、《妇科辑要》、《痘疹辑要》、《本草韵语》、《针灸吹云》等。何氏医学宗王肯堂 ,《医碥》为其代表作 ,以临证医学为主 ,是清代医学中有一定地位的名著。何氏继承了王肯堂的学术思想 ,…  相似文献   

4.
岭南针灸学术思想是岭南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岭南医学及针灸类书籍、期刊文献的挖掘梳理,略述古代及近代岭南地区的针灸医家及其学术贡献。结果表明清代以前岭南针灸医家及著作较少,民国时期始至新中国成立后涌现出大量针灸医家,著作较多。挖掘整理岭南针灸医家及其著作和学术思想,以促进有岭南特色针灸流派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何梦瑶,字报之,号西池,晚年自称研农,是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间的岭南名医,广东南海县云津堡人(今属西樵公社崇北大队大沙村)。关于何梦瑶的生卒年份,《简明中医辞典》载有其生年,即1694年,尚未详其卒年。  相似文献   

6.
何梦瑶     
何梦瑶,字报之,号西池,清代广东南海县人。约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卒于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享年70岁。何氏幼年聪悟过人,“十岁能文,十三工诗。(《南海县志》)然由于他“少(年)多病失学”;几次考试均落弟。为此,何氏不得不在治经习文之余,“诵歧黄家言”,对医学进行刻苦的研究。此外,他对文学、音乐、数学也有很深的研究。《广东通志》称他“旁通百家,而尤以诗名”。康熙庚子(公元1720年),苏州惠士奇督学广东,训士子以实学。何梦瑶曾以《珠江竹枝词》试士,赋曰:“看月谁人得月多,湾船齐唱浪花歌,花田一片光如雪,照见卖花人过河。”为惠士奇所喜,将他誉为“南海明珠”,聘入幕僚中,从此受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清代岭南名医何梦瑶治疗黄疸病的临证经验。何梦瑶融会《黄帝内经》、仲景等诸家精髓,考虑“因地制宜”的影响,认为湿邪与脾虚为黄疸病的两大主因,指出岭南地区湿热气候与黄疸的发生发展有重要的联系。诊疗上,望、脉二诊决顺逆,用药祛湿邪贯穿始终,前期多湿热发黄,以辛散行肝脾气滞,苦寒泻胃胆实热为法;后期脾肾亏损,以益气健脾燥湿,甘温实脾温肾为主。本文通过研究著作《医碥》,浅析何梦瑶治疗黄疸的学术思想,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刘昉是宋代著名的岭南医家,因位至龙图阁学士,后人称之为"刘龙图"。其所著的《幼幼新书》奠定了岭南儿科的基础,是重要的儿科医学著作。长期以来,对刘昉的生平考证相对较少,笔者走访了刘昉的家乡——潮州市东津(现属东湖村)桃坑,并搜集其族谱等资料。  相似文献   

9.
试论岭南医学的临床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岭南地域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学、气象学、人文学等与内地有着明显的不同。岭南医学主要源于中原内地,在漫长的医学实践过程中,临床医家已注意到岭南地域的医疗特色,如清代广东南海名医何梦瑶的《医碥·卷六》就有:“岭南地卑土薄,土薄则阳气易泄,人居其地,腠理汗出,气多上壅。地卑则潮湿特盛,晨夕昏雾,春夏淫雨,人多中湿,肢体重倦,病多上脘郁闷,胸中虚烦,腰膝疼痛,腿足寒厥。”的记载。本文就岭南医学的临床特色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0.
《医古文知识》2008,(4):42-43
刘昉是宋代著名的岭南医家,因位至龙图阁学士,后人称之为“刘龙图”。其所著的《幼幼新书》奠定了岭南儿科的基础,是重要的儿科医学著作。长期以来,对刘昉的生平考证相对较少.笔者走访了刘昉的家乡——潮州市东津(现属东湖村)桃坑,并搜集其族谱等资料。  相似文献   

11.
何梦瑶《医碥》的岭南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何梦瑶,字报之,号西池,晚年自称研农。生于南海西樵山丽,是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间(公元1694~1764年)的岭南名医。壮年雍正进士,旁通百家,尤以医著流传后世,其《医碥》一书对岭南医家颇有影响。是书论杂病证治,旁涉诸家,说理明白晓畅,多有创见,尤以其岭南特色有别同类,令人击节称奇,兹就此试作探究,示诸同好。岭南多湿治法各异岭南地处热带、亚热带,经年雨水充  相似文献   

12.
徐灵胎(1693-1771),原名大椿,曾名大业,晚号洄溪老人,江苏吴江人,清代著名医学家。灵胎治医,无师自通,学验俱丰,医名远播。其生平著述颇多,可分为医学专著、评点他人医书和非医学著作三类。其中医学著作内容丰富,  相似文献   

13.
何梦瑶所著《医碥》对岭南瘟疫病的治疗有较详细的论述,对疫病的论述是在吴又可《温疫论》的基础上.对瘟疫病的治疗及传变、变证、兼证等进行系统的归纳与总结,详细论述了瘟疫与伤寒的异同,并对疫病的传表、传里、表里分传、表里递传等予以不同治法。何氏治疗瘟疫病强调“攻邪”,并根据病邪的性质,分别予以下法与汗法等攻邪之法。  相似文献   

14.
何梦瑶、王士雄同为清代著名医家,王士雄受曾祖父王学权的影响,对何梦瑶的著作情有独钟,在疾病的鉴别诊断、疾病的机理等方面,对何梦瑶《医碥》中的学术观点,既有继承,更有深化。乾隆中期以降,何梦瑶仅有《医碥》受到医家的重视和传播。  相似文献   

15.
岭南医学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点,是祖国医学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概括性地介绍了岭南医学的一般情况以及近年来对岭南医案搜集整理的研究进展,为岭南医案的进一步挖掘整理提供有用的参考,期待岭南医案的整理研究工作能够提升其影响力并为当代中医临床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何时希医师在上海学林出版社自费出版《何氏历代医学丛书》的消息在报端披露以后,受到国内中医界的关注。已出版的《何嗣宗医案》和《何鸿舫医案》两书,受到了读者欢迎,在再版中。何氏为江南著名医学世家,从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41年)何彦猷起行医至今,绵亘八百四十余年,已历二十九世,何时希医师是何氏二十八世孙,已年近古稀,现在上海中医学院中医文献研究所工作。近年来,他致力于《何氏历代医学丛书》的整理和编纂。这样的世医之家,在国内也可能是数一数二的。何时希医师为编纂《何氏历代医学丛书》付出了辛勤劳动,为继承、发扬祖国医学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7.
黄淦波  欧晓波  林昌松  卢军 《新中医》2016,48(2):231-232
正何梦瑶,字报之,号西池,晚年自号研农,南海云津堡人,即今南海县西樵区崇北乡沙村。生于清康熙三十一年,卒于乾隆二十九年,享年72岁[1]。《神效脚气方》[2]四卷,为何氏归道山前的遗作,脚气始自晋唐,为岭南地域病种之一,何氏考证古今,著成是书。1岭南脚气病证治沿革依葛洪在《抱朴子》[3]中提及:"脚气之病,先起岭南,稍来江东。"脚气病当始于晋唐时期,起于岭南,遂成为当时全国医学的焦点问题。唐《备急千金要方》[4]论曰:"考诸经  相似文献   

18.
清代名医何梦瑶的医学成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安民 《中医杂志》1998,39(11):649-650
何梦瑶(1693~1764年),清代著名医家,其医学代表作《医碥》,以说理精粹,时出创见而蜚声医林,现探讨如下。何梦瑶,字赞调,一字报之,号西池,晚年又自号研农,世居于广东省南海县云津堡。他自幼聪颖好学,受赏识于当时任广东学政的著名学者惠士奇,称赞他为“南海明珠”。雍正八年(1730年)中进士。此后辗转于广西、辽宁等地为地方官,长达20余年。居官之暇,钻研医学,  相似文献   

19.
岭南伤寒名家何志雄学术思想简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岭南近代涌现不少伤寒名家,如本世纪初号称“四大伤寒名家”的有陈伯坛,黎庇留、易巨荪、谭星缘等。至本世纪末亦涌现一批批的伤寒家,何志雄就是其中之一。现对何氏的学术思想简介如下。一、生平与着作简介何志雄(1913~1983年),广东大埔人,为岭南现代伤寒家之一。曾于1932年就读于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1934年又攻读于上海国医学院,从师近代名医恽铁樵,颇得其传。学成之后,远涉南洋,行医于印尼、新加坡等地,并  相似文献   

20.
<正>梁慕周是民国时期岭南地区的针灸名家,他博学多才,著书立说,潜心中医教育和临证,精于内科针灸,在岭南地区享有盛誉。笔者试就其生平和针灸著作作一钩玄。1医家生平梁慕周(1873—1935),字湘岩,广东南海西樵人,是近代岭南针灸名家。梁慕周自幼勤奋好学,聪慧过人,少从儒,擅诗词。在目睹家乡疫病流行,致乡中宗族十数人染病身亡后,梁慕周便决心研习岐黄之术,潜心攻读《素问》《灵枢》等,并四处拜访名医,得邻乡名医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