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致白细胞减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例46岁女性患者,因术后颅内感染静脉滴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4.5 g,1次/8 h。用药第13、15天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从用药前的10.61×109/L分别降至1.79×109/L和1.00×109/L。立即换用其他抗菌药物,同时给予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150μg皮下注射,1次/d。改变治疗后4 d,血白细胞计数升至6.95×109/L。改变治疗后6 d脑脊液白细胞数由首次用药后15 d的8×106/L升至56×106/L,再次给予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4.5 g静脉滴注,1次/8 h,rhGM-CSF剂量未变。用药6 d颅内感染治愈,遂停用抗菌药物。治疗第2、5天白细胞计数分别为2.67×109/L和1.65×109/L。第8天停用rhGM-CSF后为5.75×109/L,第15天为4.56×109/L。  相似文献   

2.
1临床资料 患者,李某,男,64岁,既往体健,因突发左上腹痛伴神志不清4h于2008年10月25日急诊入院。入院后行剖腹探查术,确诊为脾动脉瘤破裂,行脾动脉瘤切除、脾切除术。术后入ICU治疗10d,11月5日转回肝胆外科,期间使用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锋泰灵,上海新先锋药业有限公司,批号080801)抗感染治疗,4.5g,静脉滴注,每日3次。  相似文献   

3.
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是临床常用抗菌药物之一,疗效好,安全性高,较少发生不良反应。其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有腹泻、恶心、呕吐、皮疹等。低钾血症是其非常罕见的不良反应之一,易导致恶性心律失常。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1例使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导致低钾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提升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诊疗能力。  相似文献   

4.
1例44岁男性2型糖尿病酮症患者因泌尿系统感染给予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3.375 g静脉滴注、1次/8 h。用药前患者血小板计数(PLT)288×10 9/L。治疗5 d后PLT升至729×10 9/L。诊断为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考虑可能与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有关。停用该药,改用左氧氟沙星0....  相似文献   

5.
目前文献报道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相关过敏反应多以青霉素皮试结果为依据,原液皮试结果阴性致患者过敏性休克的严重不良反应国内尚未见报道,现将我院近期发生的1例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原液皮试结果阴性致患者过敏性休克案例进行报道,以期提高医务人员风险警戒意识,即患者无食药过敏史、原液皮试结果阴性者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也须严密监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报道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可致肉眼血尿,探讨其致血尿机制。同时给日常诊疗和药学监护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汇总病历、查阅文献,分析该不良反应发生、发展及转归情况。结果 患者肉眼血尿很可能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所致。结论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临床应用广泛,使用过程中应关注患者尿液颜色、有无皮肤淤血瘀斑等情况。  相似文献   

7.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致四肢抽搐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68岁,体质量55 kg,血糖升高5年,乏力、下肢疼痛3月,加重半月,于2005年11月28日入院.入院诊断为:2型糖尿病.  相似文献   

8.
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属于复方抗生素制剂,由半合成的广谱青霉素哌拉西林钠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他唑巴坦钠组成。适用于治疗大多数对哌拉西林耐药并可产生β-内酰胺酶的细菌所致感染,具有抗菌谱广、杀菌力强、对β-内酰胺酶强效抑制等特点。随着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不良反应报道也逐渐增多,有的不良反应还比较严重且罕见。为了更好地了解其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使临床用药更为合理,笔者通过检索国内医药期刊,对其不良反应文献进行了收集、统计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中南药学》2019,(11):2003-2004
<正>1病历资料患者,男,34岁,体重86 kg,因"怕热、多汗、心悸1年余,加重1周"于2018年11月9日入院,入院诊断为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状腺机能亢进症、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入院当日体温38.8℃,肝功能:谷丙转氨酶24 U·L~(-1),谷草转氨酶75 U·L~(-1)↑,谷氨酰转肽酶73 U·L~(-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12.56×10~9 L~(-1)↑,中性粒细胞计数9.00×10~9 L~(-1)↑,中性粒细胞%71.9%,C反应蛋白71.5 mg·L~(-1)↑,降钙素原7.53 ng·mL~(-1)↑。细菌手工检查:乙型流感病毒阳性。入院后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继续院外治疗  相似文献   

10.
王星 《海峡药学》2022,34(1):214-215
1例78岁女性患者,主因反复咳嗽、咳痰50余年,加重1d,诊断为肺部感染入院,入院后根据痰培养结果给予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抗感染治疗,该药治疗2d后,患者出现四肢及躯干疼痛,骨痛样症状,皮肤肌肉无触痛、无红肿。止痛治疗后,患者症状减轻,停药出院后疼痛症状消失。1个月后,患者再次因为肺部感染入院治疗,给予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治疗,给药后患者再次出现上述疼痛症状,且较1月前加重,夜间不能入睡,药师会诊后考虑为该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停用该药后疼痛症状消失。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 评价国内上市的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三唑巴坦钠的质量状况。方法 采用法定检验标准结合探索性研究,对2019年国家药品抽验中抽样的19家生产企业285批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三唑巴坦钠进行检验和统计分析。结果 法定标准检验结果285批样品合格率为99.6%,有1批样品三唑巴坦含量测定不合格。探索性研究采用新建立的有关物质检查方法,同时检查各类杂质及聚合物杂质,发现成盐工艺过程导致杂质增加,碳酸钠作为辅料导致杂质F增大;进一步分析各生产工艺与关键质量参数的关系,发现采用酸型原料药、液体灌装、冷冻干燥的制剂工艺优于其他工艺;并证明本品复溶后放置会导致主成分降解和聚合物产生。结论 国内上市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三唑巴坦钠总体质量良好,现行标准有待统一和提高。一致性评价中建议首选酸型原料药、液体灌装、冷冻干燥的最优工艺,选择碳酸氢钠为助溶剂,成盐过程宜采用低温和氮气保护。本品临床应用时复溶后应立即使用。  相似文献   

12.
《中南药学》2017,(8):1114-1117
目的建立检测方法,考察丁基胶塞中环硅氧烷类化合物向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的迁移情况。方法采用HP-1(30 m×0.53 mm,1.5μm)毛细管色谱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进样口温度为200℃,检测器温度为270℃,载气为氮气,程序升温,顶空进样,进样量为0.2 m L。结果 4种环硅氧烷类化合物在各自的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为0.9990~0.9995,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5.0%~100.0%(n=3,RSD均<3.0%)。3批样品的包材和药品中均有环硅氧烷类化合物检出。结论该方法分离效果好、灵敏度高、精密度好,适用于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中4种环硅氧烷类化合物的同时测定。样品的加速试验表明,胶塞中的环硅氧烷类化合物存在向药品迁移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针对现行HPLC方法的不足之处,采用胶束电动色谱技术检测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三唑巴坦钠的杂质谱.方法 方法建立过程中分别采用压力辅助-胶束电动色谱和短端进样法对药品中的有关物质进行筛查,以便得到较为完整的杂质谱和分析目标;为证实分离系统的专属性和有效性,分别采用杂质对照品、半制备HPLC和梯度洗脱HPLC-电喷雾离子阱质谱对杂质谱中的主要杂质进行了确认.结果 采用该方法,9个已知杂质、其他未知杂质、哌拉西林以及三唑巴坦之间均分离良好.新方法可对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三唑巴坦钠的杂质进行更为有效而全面的分离分析.结论 该方法可应用于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三唑巴坦钠的杂质谱检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临床及时、准确地判断是否由药物引起的发热提供参考,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2015年1月-2018年12月由临床上报的41例由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引起的不良反应中进行筛选,挑选出发热病例共29例,其中23例发热在38.5℃以上。对这29份病例从临床表现、用药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处理方式、转归时间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29份病例有20份是男性、9份是女性,年龄在30~70岁之间,连续用药时间超过5 d以上容易引起大于38.5℃的高热,大多数伴有寒战或恶寒的体征,实验室检查包括嗜酸性粒细胞、BCR、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等正常或不变或下降,一般都会给予退热药对症处理,停药后1~2 h体温逐渐下降,2~24 h降至正常,寒战或恶寒症状会随着体温好转而消失,换用其他药物不会再出现发热。结论:性别有一定的影响;年龄无明显规律,但青少年较少;没有特异性的实验室诊断标准,但与用药时间、累积天数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以结合临床症状、用药时间、参考实验室指标判断是药物热还是继发性感染。临床医师应注意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根据治疗情况及时停药或更换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与乳酸钠林格氏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方法:以HPLC法测定哌拉西林钠和他唑巴坦钠的含量,并考察微粒数和pH值的变化。结果:在1.5h时哌拉西林钠含量90.13%。他唑巴坦钠含量99.8%,2.0h叶哌拉西林和他唑巴坦钠的含量下降至83.34%,98.83%。结论: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不宜与乳酸钠林格氏注射液配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主要探讨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疗效观察.方法 治疗方法有:①控制感染;②镇咳祛痰;③解痉平喘.结果 65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经过治疗后,痊愈15例,显效27例,有效1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3.8%.结论 65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经过治疗后,总有效率较高,治疗方法值得临床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 考察“即配即用”药物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与不同溶媒在不同条件下的配伍稳定性。 方法 注射 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与0.9%氯化钠注射液和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将配置好的溶液放置于40℃恒温、光照(4500Lx)、遮光 和室温环境下,比较两种规格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的性状、pH值、不溶性微粒和哌拉西林钠以及他唑巴坦钠的含量随 时间变化情况。结果 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成品液在放置24h内,颜色未见明显变化。pH值在室温和遮光条件放置24h 后略有下降;高温和光照条件下12h后pH值下降。配置后12h,各配伍液中≥10μm的微粒数目符合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 药典》的规定;在40℃恒温条件下,配置后8h配伍液中≥25μm不溶性微粒数目超出药典规定,与2.25g规格注射用哌拉西林钠 他唑巴坦钠配伍液相比,1.25g规格配伍液中≥25μm不溶性微粒数目超出药典规定更多。在室温和遮光条件下两种主要有效成 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变化不大;在光照(4500 Lx)和40℃恒温条件下放置24h后,两种主要有效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均有下降。结 论 配置后8h内,不同规格(2.25g和1.25g)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的成品输液稳定性无明显差异;配制8h后,2.25g规格配 伍液稳定性优于1.25g规格配伍液;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与0.9%氯化钠配伍,稳定性更好;高温和光照条件影响其成品 液稳定性,建议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配置后室温保存,并在8h内输注完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考察3个厂家生产的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的主药和杂质的含量。方法采用Hypersil BDS-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甲醇∶四丁基氢氧化铵水溶液(pH 3.5,50∶50)为流动相,流速0.8 mL/min,检测波长为220 nm,室温下进行检测。结果 3种样品的哌拉西林含量分别为标示量的102.8%、96.4%、103.1%;他唑巴坦含量分别为标示量的99.8%、93.3%、98.1%;杂质的含量分别为1.72%、2.74%、1.85%。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3个厂家生产的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的主药与杂质的含量均符合药典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